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五)96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区域管制:在一个区域内,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需求门槛:指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求量。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二者区别与联系:水平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早期增长的主要方式;垂直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范围,它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地扩张战略。

它们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通达指数: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通达性越差。

分散指数: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通达性越好。

二者区别与联系:通达指数针对网络中的点来说的,分散指数是对整个网络来说的;它们都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都是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国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配第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平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Z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笫二次和笫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产品只冇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1)生产要索(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门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Z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雹装备制造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覽装备制造业乂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调整一、名词解释1、交通网络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是边的数量与定点数量之比。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在同样自然条件下农业空间分异的机制。

这种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由此形成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格局。

3、劳动系数4、中心地5、区域经济结构6、主导产业7、库兹涅茨法则二、简答题1、简述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69页)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三原则及各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之间的等级关系。

(94-98页)3、简述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00页)4、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

(116页)5、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哪些特征?(142页)6、跨国公司总部有何功能?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区位选择上有哪些要求?(145页)7、跨国公司R&D有何区位要求?根据贝尔曼和费希尔的研究,跨国公司R&D区位呈现出怎样的特征?(151页)8、一个区域如何确定主导产业?(176-178页)9、一个区域如何确定其产业结构?(176-179页)怎样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182-183页)10、简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88页)11、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190-192页)12、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205页)13、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如何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的?(209页)14、简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13页)15、简述梯度推移学说。

(236页)。

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主要研究客体、局限性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型选择10个,1分1个填空6个,18空,1分1空名词解释4个,4分1个简答3个,6分1个材料分析1个,18分(第五章多部门)论述2个,15分1个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志描述阶段、商业地理研究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2.经济地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4.本书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5.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研究6)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1. 区位与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不同。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1) 我们地表各地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2)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来看待的3) 同一地区自然区位条件是固定不变的,而人文区位条件是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影响发生变化的。

3. 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包括决策者的行为、偏好、出生地,以及区位决策的模仿、区位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军事上的考虑等。

最早考虑运费因子,再考虑成本最低,再是利润最大。

4.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劳动力的数量2) 劳动力的素质3) 劳动力的成本4) 劳动力的移动5. 运费的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试卷模式: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5小题,共25分)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4小题,共40分)四、论述题(1小题,共15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0个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和三个阶段。

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主要有:和。

3、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4、经济地理学边缘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5、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以及,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人类活动称为。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

6、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分为和。

7、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8、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主要通过、、来进行。

9、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可进入性包括、、、。

10、杜能圈包括、、、、、 6个圈层。

11、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和。

12、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和。

13、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主要有四种类型:、、、。

14、企业增长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和。

15、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和。

16、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

17、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和,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和。

18、按照要素集约度可以把产业部门分为、、、等类型。

19、按照产业功能不同可以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三种类型:、、。

20、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主要有:、、。

21按照集聚程度和等级层次可以将工业地域划分为五种类型:、、、、。

22、商业活动区位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23、根据对外贸易客体的数量、特点及所处区位状况,可分为六种类型:、、、、以及。

24、对外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25、区域空间结构由、、、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26、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B)。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经济地理学》FAQ(五)
第五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空间的特化。

所谓特化就是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区别于另一个空间范围,分别都成为区域。

区域的内涵或本质:就是“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有大小、层次区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具有类型区别,如同质区域、集聚区域;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区域的整体性:指区域有一致特征或对某种地理过程有一致的相应特征,这种一致性是由于区域内部单元强烈的联系造成的;动态性:区域结构自身在演化,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契机、甚至行政干预都可能影响区域结构和区域发展。

二、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或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四、城市与区域关系
(一)、城市的一般特征
1、城市概念: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3个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意义。

2、城市的一般特征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城市性质:城市的主要职能,体现城市的个性、特点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1、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剩余的产生
2、区域的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其自用的方式表现为: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确定城市的专门化市场和优势产业部门
3、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劳动力素质等也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4、环境容量的影响。

城市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在生态较脆弱的地区和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城市的发展能力较小,如青藏高原上的城市发展。

(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