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评李后主

合集下载

对《人间词话》第十八条的理解

对《人间词话》第十八条的理解

对《人间词话》第十八条的理解作者:谭爱平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4期内容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八条引用尼采之语,实质并不同义。

实际上,王国维与“五四”时期人士一样大多接受了尼采哲学的影响,但都与尼氏理论原义有出入,有创造。

这是由于中国诗学传统的影响的考虑。

关键词:《人间词话》尼采“五四”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学术大家,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

在他所有的文学批评著述中,《人间词话》是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

此书是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品评兼及一些读书随注的诗词评语。

在伦理学上,王氏舍尼采而多取康德;而在诗学上,则兼采尼说之意,但又给予改造。

本文以其中第十八条为例,加以说明。

一《人间词话》的诗学研究,跟康德、叔本华两家有较深的渊源,也多少涉及尼采的某些理论。

尼为叔氏弟子,因叔而及尼,这是很自然的事。

从《叔本华与尼采》(写于1904年)这一长篇专论来看,王国维视“叔尼”同为“旷世之天才”,同属“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某种代表人物,可见他对尼采也是比较赏识的。

但王国维对尼采的接受在理论原义上是有出入的,实质上并不同义。

其中《人间词话》十八条:“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在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1】按,尼采此语见其晚期所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第一部第七篇《读书与著作》,中云:在一切著作中我只爱作者以他的心血写成的著作。

以心血著作,并且你可以觉到心血就是一种精神。

那以血和箴言著作的人不愿被诵读,只愿被以心思维。

山岳的最捷近的道是从山峰到山峰,但你必须有长腿才能走这样的道。

箴言是山峰,那是说给硕大而崇高的人。

”【2】王氏引用尼采之语,实质并不同义。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

”“略似”之处有两点:一、两词所表现的情感都是哀伤之情,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李煜《虞美人》赏析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虞美人李煜意境赏析

虞美人李煜意境赏析

虞美人李煜意境赏析虞美人李煜意境赏析推荐李煜的《虞美人》中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李煜意境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王国维《⼈间词话七则》原⽂|译⽂|作者简介 《⼈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师王国维创作的⼀部⽂学批评著作,作者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学所作的评论。

下⾯就和⼉童⽹⼩编⼀起来欣赏这⾸古诗吧。

《⼈间词话七则》原⽂ 清代: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

”⽆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境⾮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境界。

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

“细⾬鱼⼉出,微风燕⼦斜”何遽不若“落⽇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迷津渡”也。

词⾄李后主⽽眼界始⼤,感慨遂深,遂变伶⼯之词⽽为⼠⼤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矣。

“⾃是⼈⽣长恨⽔长东”、“流⽔落花春去也,天上⼈间”,《⾦荃》《浣花》,能有此⽓象耶? 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境界也。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此第⼆境界也。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词⼈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家之作,其⾔情也必沁⼈⼼脾,其写景也必豁⼈⽿⽬。

其辞脱⼝⽽出,⽆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误也。

诗⼈对宇宙⼈⽣,须⼊乎其内,⼜须出乎其外。

⼊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乎其内,故有⽣⽓。

出乎其外,故有⾼致。

美成能⼊⽽不出。

⽩⽯以降,于此⼆事皆未梦见。

译⽂及注释 译⽂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我之境”。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作品简介:《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原文: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近现代〕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李煜词主要以南唐亡国为界,前期表达南唐华贵富丽的宫廷生活,后期抒发亡国之悲与离愁别绪。

李煜情感的变化及词作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其经历密不可分。

李煜之词,词藻清丽,朗朗上口,语言真切通俗,韵意十足,做到了词显情深,言简意丰,自成一派。

一、春花秋月,纵情声色(一)帝王家的词臣公元937年,李知诰建立南唐,将南唐治理成江南强国。

后由李景通继承,他将时间、精力、财力运用在玩乐与诗词歌赋上,渐渐导致南唐朝野上下不重政务重诗词的“诗社”风气,李煜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他的词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血腥的皇位争夺、美满的爱情,以及帝王生活也给李煜不小的影响,种种缘由催生了李煜前期词作的风格。

(二)李煜前期词作内容及特点李煜前期词作主要描写宫廷生活与儿女情长,还有一部分是抒发内心苦闷惆怅之感。

词作深受南唐宫廷生活影响,在奢华迤逦中追求清新淡雅。

《浣溪沙》是李煜前期词作之一,“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臭。

别殿遥闻萧鼓奏”,真实地再现了李煜的悠闲享乐生活,不眠不休的歌舞、佳人不知疲倦的舞蹈、别殿传来的箫鼓声,都彰显着南唐放浪不拘、纵情逸乐的宫廷生活。

其词作《玉楼春》与《子夜歌》则写出了李煜沉醉于诗词享乐的真实情景,也反映出李煜风流多情、无拘无束,溺于玩乐的形象。

李煜描写儿女情长的词,多受前后两位皇后的影响。

他在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中充满幻想,与他的政治生活越走越远。

具有代表性的《菩萨蛮》三首词作用词精妙,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词中带情,但从内容情感来看,词较为简单,内心感触并不强烈。

其中只展现出李煜对爱情的享受,沉溺于儿女情长。

李煜抒发内心苦闷惆怅的词作主要在皇位纷争时期,他用诗词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想法,展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妥协与懦弱。

《病起题山舍壁》云:“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他向自己残忍果断的长兄表明,自己无心帝位,只愿在自由中度过一生。

《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赏析【苏教版选修】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赏析【苏教版选修】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赏析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

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

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

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

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

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

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

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

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

李煜的词(共10篇)

李煜的词(共10篇)

李煜的词(共10篇)李煜的词(一): 李煜词的欣赏...简单概括地说,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他降宋时为分界线.后主前期的词大多都是对人生恣意欢乐的描写.后期的李煜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生变故,在词中表现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不堪其愁的哀叹.吴梅《词学通论》云:“读李后主词,分两类,正当江南荣盛之际,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盛馨逸,此为一类.至入宋后诸作,又别为一类,其悲欢之情固不同,而自写襟抱,不事寄托则一也.”从总体上来说,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此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煜的词(二): 李煜词的特点是什么【李煜的词】他的词独树一帜,甚为后人称道.其词不用典,不雕饰,直抒胸臆,善用白描和比喻,语言朴素自然,个性鲜明,艺术技巧极高,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 7 5)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李煜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宋代王绖《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意境悲惨凄凉.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的词(三):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最好是全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一斛珠(晓妆初过)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更漏子(金雀钗)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望江南(多少恨)清平乐(别来春半)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晓月坠)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长相思(云一緺)捣练子令(深院静)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望江南(闲梦远)李煜的词(四): 关于李煜的词,较短长度的【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李煜的词】李煜的词(五): 为什么李煜的词写的那么好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李煜的词(六): 李煜的词(林花谢了春花,太匆匆)描写什么景象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李煜的词(七): 李煜《乌夜啼》整首词的意思《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小词即景抒情.词人感伤暮春时节的春花凋谢,觉得春花遭受风雨摧残,好不凄凉,借此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与悲,感叹人生无常、愁恨悠悠.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爱恨情愁总是无穷无尽,但唯有李煜笔下的愁恨更让人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几近口语的寥寥数字,直率而真挚地写出了他作为亡国之君独有的愁怅,随意中尽显词人才情.较之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愁苦更深、更痛.“林花”与“春红”本是美好时节春天姹紫嫣红色彩的表征,如此美好,却“谢了”,并且谢得“太匆匆”!“谢了”,觉痛,“太匆匆”就更痛,蕴含着词人对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无限感叹.对林花匆匆凋谢的“无奈”,归结于“朝来寒雨晚来风”.看似大自然对林花的风雨摧残、是自然规律,实则暗喻其国破家亡缘于外力无情的打击.“无奈”写出了复国无望前途渺茫的心境.下片“胭脂泪”是用拟人的手法,将寒雨打落春花喻女子流泪的胭脂面,这不尤让人想到人面桃花的诗句.花本无泪,乃人有泪,当年的宫娥嫔妃,她们的命运也许正恰如这寒雨打落的春花吧.此泪也应是李煜心灵的血泪,仅仅三字凄惋痛惜之情便跃然纸上.真是让后人赞叹啊!“相留醉”写出人花相依如痴如醉,落花伴失意人.怎奈风雨无情,美景难再.而“几时重”分明是词人盼望美景重现,盼望他昔日惬意的生活能重来.可一切都不可能,“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啊!以恨喻人生、以水喻恨情,人生恨也悠悠,水也无情,滚滚东流.词人仿佛是开闸泻情,出也奔涌,驻也汹涌.自古以水喻愁恨的诗句多多,如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一水牵愁万里长”等等,而李煜这痛彻肺腑发出的人生感叹奔放中所富含的人生哲理,由于他个人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幽恨才情成就了他的词风转变,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审美意境.李煜的词(八): 谁能解释一下李煜的词的特点能帮我搜集到李煜些的所有词吗不要错别字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三、《相见欢》的喻况李煜的词(九): 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这里的句号用法是错的,错是因为这个句号应改在右引号的外面,而且改为逗号,这是为什么?说简单点,前面没有冒号的话,引号最后就不能用句号.句式为我说:“我爱你.”要理论依据的话去问高中语文老师.这种题不要去记死规定,要自己总结. 李煜的词(十): 赏析李煜的一首词、急.回答就采纳.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写了不少亡国之音的词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其中之一.这首词,借惜别春花抒写对美人的离恨.词的上片从自然景象写起:“林花谢了春红”,用花的凋落写春的离去.春景为什么离去呢早晨雨打,晚上风吹,林花一天到晚受摧残,怎能不过早地凋谢、离去呢“太匆匆”与“无奈”,写作者的感受:春光流逝得太快了,出乎意料,但自己毫无办法挽留.这春光的流逝,暗暗影射着江山的丢失,君王变为阶下囚的历史巨变.李煜对已经丢失了的过去念念不忘,时常回忆.词的下片,就是写这种回忆:“胭脂泪”,指美人之泪,它折射出当年自己与美人惜别时难舍难分的景象.“留人醉”写作者的痴迷:丧失“江山”不知悔,告别美人却痛心;想起那时的情景,至今让人神迷心醉.“几时重”这样的景象还能重演吗这样的日子还会回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过去的”一去不复返了,所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即人生之恨犹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浩荡而长流.有人评价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的词全集李后主李煜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勋说宋词》:饱受争议的李后主
2012-06-03 14:3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打印本页关闭
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

王国维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在一堆女人当中长大,没有办法要求他不写这样的诗。

他根本没有机会出宫,没有机会到宫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

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

甚至变成俘虏以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

“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两个典故,沈是沈约,潘是潘安,是南朝时的两个美男子。

这个皇帝真的非常有趣,被抓变成俘虏了,心情很不好,原来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很自豪的身材容貌都开始要憔悴了。

王国维对他的欣赏,是因为觉得他根本就是一派天真。

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亡国,什么叫战争,什么叫侮辱。

他还在讲他自己的容貌之美,担心自己的容貌要憔悴了。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里,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习惯,君王亡国后,要到祖宗的坟墓前面去磕头,跟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

“最是仓皇辞庙日”,李后主用了“仓皇”两个字,拜完庙就被抓走了。

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是皇室里面的乐队,乐队觉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别意味的曲子。

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

这首诗被骂得非常厉害,大多数选本都没选这首作品。

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

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

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

他觉得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

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

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

李后主没有感知到国家,他就是感知到宫娥,因为他是跟这些女孩子一起长大的,没有其他机会去感知到底家国是什么?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真实。

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

可是当文化传统要求文以载道时,我们不得不作伪,不能不载道。

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当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

他就是不要挥泪对家国,而是挥泪对宫娥,这是他的私情。

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如此坦然地写出来。

我一直很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应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蒋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