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赏析分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关于李煜词虞美人赏析

关于李煜词虞美人赏析

关于李煜词虞美人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南唐李煜《虞美人》翻译及赏析

南唐李煜《虞美人》翻译及赏析

南唐李煜《虞美人》翻译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

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

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赏析: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面对“春花秋月”这良辰美景,引起无限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关于李煜《虞美人》赏析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虞美人》翻译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众多的往事扔历历在目。

昨夜春风又吹过了小楼,又是一年开始了,在这明月之夜,故国往事不堪回首。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译文: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自己的容颜由红润变得衰老了。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能有多少仇恨呢?那仇恨正像满江的春水永不止息地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一直设想,倘若未作此词,李煜最后当是怎样的死法;也曾想过,于他而言,怎样的死法才算是最好的。

相传,此为李煜的绝命词。

七夕日,他在府邸命歌姬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他。

彼时,离家国沦丧之日已两年有余。

当年,宋太祖的铁蹄并未踏破石头城,高筑的城墙仍为最后一道屏障,内中那个小国虽已苟延残喘,但国号仍为南唐。

若此时殉国,战死则留一段佳话,即便自尽,也未失了帝王最后的骨气。

然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骨子里少了凛冽寒风下生就的壮士情怀,只有似南方阴雨连绵时的不断哀婉,在错杀忠臣林仁肇等之后,城墙仍在,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已然坍塌。

石头城中一面白幡竖起,李煜可曾想过,那多么像出殡的场景!当今人吟诵着这首《虞美人》,或会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否则又有何人可开宋词之先?然而于李煜来说,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能自主选择,李煜或许并不希望绝命之作依“虞美人”词牌写成。

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咏项羽宠妾虞姬的。

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声泪俱下地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因愧对故乡子弟兵,项羽不肯过江回乡,力战而亡。

“西楚霸王”英名得全,而虞美人也被后世代代咏唱。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等景象,展现了李煜作为阶下囚时的故国之思和愁绪。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一、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据传,《虞美人》是李煜在归宋后的第三年所写。

作为南唐的国君,李煜的前半生是豪华奢侈的,然而在归顺宋朝后,他成为了阶下囚。

这种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得他对于过去的荣华富贵感到厌烦,而对于当前的囚居生活感到无比的愁苦。

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李煜对于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以水喻愁,展现了李煜无尽的忧愁和苦闷。

二、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虞美人》在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词中运用了奇问开笔的手法,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展现出作者无法自拔的愁绪和对于过去的怀念。

其次,词中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通过春花秋月与小楼东风的对比,以及故国与囚居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愁绪和怀念。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愁绪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的深重和连绵不断。

三、影响与价值《虞美人》作为李煜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展现了李煜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李煜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

李煜《虞美人》

李煜《虞美人》

李煜词《虞美人》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说明〕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

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由于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叙写原先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后期词几乎都是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倾泄变为囚徒后的深哀巨痛。

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

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李煜的词,与他父亲李王景(南唐后主)的词收在一起,称为《南唐二主词》。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

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⑶了:完结。

⑷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

⑸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3 享 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抒写 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 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虞 上片 美 人
下片
景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实 情 离愁别绪亡国之恨 虚
情景交融
4
虚实结合
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
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
顾。故国的景物像雕栏玉砌等还在,但
李 煜1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前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937-978)字重光,
继其父位为南唐主,世称李后 主。在位 15年,纵情享乐,政 事不修。公元 975年宋兵破金陵, 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后被毒 死。
物是 人非
情 感 蓄 势
7
亡国之君
尾联
愁如春水
情感 爆发
拓展阅读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拓展阅读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 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9 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人的容颜因愁苦而改变,这。
5
李煜的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
这真是用血写的。 李煜这样
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
6
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
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结构示意图
首联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苍天 问人
阶下囚
雕栏玉砌朱颜 往事不堪回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