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李煜赏析

虞美人李煜赏析

虞美人李煜赏析文章一:《虞美人》李煜赏析大家好,我今天要谈谈《虞美人》这首词。

这首词是南唐的李煜所作,也是他最出名的一首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主题。

李煜用美女的形象来表达了他对自己失去帝位、陷入困境的抱怨和悲哀。

他在词中描绘了一个美艳、清纯的女子,相信人们看到她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美丽、沉醉在她的美的魅力之中。

通过这首词,李煜既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甘。

在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将“虞美人”的美貌描写得十分细致。

他用了许多形容词,如:郎艳冠、春色满园、深闺锁、残红满地、罗袂白愁。

这些词语描绘了虞美人难以言表的美丽,这也表现了李煜对美的强烈追求之情。

当然,除了美的描绘,李煜在这首词中也有很多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甘,也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始信倚、东篱菊、难栖鹊。

”他已经感到自己的人生已到尽头,也注意到人生常常是不可预知的,一个人的命运常常难以把握。

总的来说,李煜这首《虞美人》的意境是非常深邃的,既有美的致敬,也有生命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对世俗的渴望和不甘。

重点分析:1. 李煜的抱怨和悲哀2. “虞美人”美的描绘3. 生命的反思4. 艺术家的对世俗的渴望和不甘用词分析:1. 郎艳冠、春色满园、深闺锁、残红满地、罗袂白愁2. 始信倚、东篱菊、难栖鹊文章二:谈谈李煜的《虞美人》大家好,我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南唐的李煜所作的《虞美人》这首词。

我想谈谈他的意境。

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非常感性和幻想的词,它描绘了许多幻想的事物,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心情和心境。

例如,他在词中描写了一个美艳的女子,她高贵、美丽、高傲,仿佛住在一个梦幻的世界中。

他把她想象成了一个魅力四射、动人心魄的女子,这个女子的形象也成为了他追求美的象征。

此外,李煜还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随着这首词的深入,我们发现诗人不仅是在描绘一种美的形象,更是在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宿命的局限。

他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无奈,渗透在每一个字句中。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赏析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赏析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赏析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通过持
酒遥劝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

这首诗以华丽的
辞藻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首先,诗中的“虞美人”指的是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她拿着酒杯,遥指着天边的明月,仿佛在邀请月亮一同饮酒赏月。

这种场景
描绘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其次,诗中的“天边月”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月亮在诗中被赋
予了超凡脱俗的意义,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投射。

诗人
通过虞美人的形象和月亮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最后,整首诗以婉约柔美的笔调,通过对虞美人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遥劝”表现了诗人
对月亮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
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
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是一首充满了浪漫情怀和诗意意境的佳作,通过对虞美人和月亮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继位时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

李煜在位15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成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阶下囚,相传三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虞美人》翻译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众多的往事扔历历在目。

昨夜春风又吹过了小楼,又是一年开始了,在这明月之夜,故国往事不堪回首。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译文: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自己的容颜由红润变得衰老了。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能有多少仇恨呢?那仇恨正像满江的春水永不止息地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一直设想,倘若未作此词,李煜最后当是怎样的死法;也曾想过,于他而言,怎样的死法才算是最好的。

相传,此为李煜的绝命词。

七夕日,他在府邸命歌姬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他。

彼时,离家国沦丧之日已两年有余。

当年,宋太祖的铁蹄并未踏破石头城,高筑的城墙仍为最后一道屏障,内中那个小国虽已苟延残喘,但国号仍为南唐。

若此时殉国,战死则留一段佳话,即便自尽,也未失了帝王最后的骨气。

然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骨子里少了凛冽寒风下生就的壮士情怀,只有似南方阴雨连绵时的不断哀婉,在错杀忠臣林仁肇等之后,城墙仍在,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已然坍塌。

石头城中一面白幡竖起,李煜可曾想过,那多么像出殡的场景!当今人吟诵着这首《虞美人》,或会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否则又有何人可开宋词之先?然而于李煜来说,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能自主选择,李煜或许并不希望绝命之作依“虞美人”词牌写成。

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咏项羽宠妾虞姬的。

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声泪俱下地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因愧对故乡子弟兵,项羽不肯过江回乡,力战而亡。

“西楚霸王”英名得全,而虞美人也被后世代代咏唱。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等景象,展现了李煜作为阶下囚时的故国之思和愁绪。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一、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据传,《虞美人》是李煜在归宋后的第三年所写。

作为南唐的国君,李煜的前半生是豪华奢侈的,然而在归顺宋朝后,他成为了阶下囚。

这种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得他对于过去的荣华富贵感到厌烦,而对于当前的囚居生活感到无比的愁苦。

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李煜对于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以水喻愁,展现了李煜无尽的忧愁和苦闷。

二、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虞美人》在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词中运用了奇问开笔的手法,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展现出作者无法自拔的愁绪和对于过去的怀念。

其次,词中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通过春花秋月与小楼东风的对比,以及故国与囚居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愁绪和怀念。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愁绪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的深重和连绵不断。

三、影响与价值《虞美人》作为李煜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展现了李煜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李煜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

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

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

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

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

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所共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

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

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

“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

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回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水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

“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

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

“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

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

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

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

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

“春水”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

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

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

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