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丽人》赏析之羊若含玉创作【古诗今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干了却,往事又知道有若干!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想祖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雕栏、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转变.若要问我心中有若干忧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滔滔东流.【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吐露了不加掩饰的祖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折衷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构造,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祖国之思也许其实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到处颂扬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妙,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春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想”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述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不雅《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动人的力气.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普遍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沾染力和向征性的比方,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白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在——思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相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在各别,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普遍的规模内产生共识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度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丽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这首词描绘了强烈的祖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妙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懊末路,他起源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干了却呢?一语读来,令人不堪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懂得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妙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妙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比较,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若干.”“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妙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春风,祖国不堪回想月明中.”“春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想”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祖国度园的偏向,若干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若干无奈、哀思的情感!春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却,还要持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祖国不堪回想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想祖国”的倒装.“不堪回想”,但毕竟回想了.回想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祖国的山河、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山河易主;怀想时,若干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吻,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构造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比较和隔句呼应,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比较;三四两句“又春风”和“祖国不堪回想”比较;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比较.“又春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想”、“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比较和回环,形象传神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澜起伏和忧思难平.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掌握,汇成了绝代名句“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前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不雅《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听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豪迈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瓜代,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绵延,把情感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沾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构造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罢了.”(《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赏析]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慨,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成宋朝的囚犯,不但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暴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暴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思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春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标,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希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忧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提议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祖国的伤痛.“祖国不堪回想”,连回想一下祖国的曩昔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春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际遇是分不开的.“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方,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回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听心魄.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构造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识.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学习目标感触感染李煜词中亡国之恨,祖国之思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懂得李煜词“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懂得李煜词“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一、作者介绍及其词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的词人.其前半生奢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示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其创作转向孤寂悲惨,多写祖国之思、亡国之恨.本词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酒而死,所以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作个秀士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玉楼春(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是李煜身为南唐后主时的作品.该词用淡笔素描的手法,抒发了李煜在奢华华丽的宫廷里享受圆满、欢快、浪漫生活的愉悦心境.早期词作代表:《相见欢(乌夜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概况写离愁,而实际上仍是表达自己亡国去乡之恨.后期词作代表:《虞丽人》二、诵读1.“春花秋月”是美妙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停止?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失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讥讽,让他认为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2、请问,文中哪个字可以归纳综合全文的情感?明白:愁3、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4、作者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写“愁情”?虚实联合(眼前—回想、想象)比较(现在—曩昔、物—人)比方(满腔愁绪—一江春水)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比方、夸大A、愁思像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多;B、愁思像春水般昼夜不断,长流不息,无穷无尽,愁思绵长 .C、欣赏品味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三、歌曲欣赏四、本词艺术特色:1、比方: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2、比较:身份变更导致情感变更阅读下面一首词,答复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若干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荣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1)从概况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荣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意见. (4分)3、反衬手法.作者通篇不合错误当前处境作正面描述,而是通过这场繁荣生活的梦乡进行有力的反衬.梦乡越是繁荣热闹,梦醒后的哀思便越浓厚;对昔日繁荣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以乐景衬哀情)五、作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法)缪塞说:“最俏丽的诗歌是最失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思考这句话的意味,联合李煜词内容进行懂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写“愁”的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也表达了离愁: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对国度表示的愁,这要数李煜的词中表示的最多如:也有表达对爱的情愁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如欧阳修的《浪淘沙》:离合苦匆匆,此恨无穷. 本年花胜去年红,惋惜来岁花更好,知与谁同.还有表达人生之愁的: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有知己难觅之愁:如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秦不雅的《涣溪沙》中的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莫道不必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川剧与平易近俗:川剧产生于18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它直接持续和发扬了我公平易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经由许多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以及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四大声腔和当地区的平易近间灯戏精髓,在这些戏曲流入四川以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平易近间音乐的影响并相联合,经由长期的改革、演变进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硕内在、以及具有奇特艺术作风和浓烈四川地方色彩的地方剧种.真正把川剧的几种声腔形式联合起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大城市树立了茶社的时期,它为川剧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合---茶社,这一市平易近固定的娱乐场合,从客不雅上为川剧提供了幻想的场合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并且不但是这些专业的班子,老苍生也喜欢介入进来,这种业余的扮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苍生重要的文娱运动方法,这为川剧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群众基本.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作为表示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联合的扮演艺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展现了辽阔的内容川剧的浓烈生活力息,四川人幽默滑稽的平易近俗,使川剧喜剧剧目异常丰硕,这不单使川剧自己异常吸引人,并且还被许多兄弟艺术或兄弟剧种借鉴,入夏梦主演的《抢新郎》、韩非主演的《乔老爷上轿》、张君秋主演的京剧《望江亭》、金采风主演的越剧《碧玉簪》、木偶艺术片《一只鞋》,都取自川剧优秀传统剧目,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如近年的电视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等.川剧的剧装异常出色,着装是以闻名中外的蜀绣制作,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荣醒目.头饰精细庞杂,美不堪收川剧用四川方言念唱,有浓愈的巴蜀音乐特色、平易近俗风情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其扮演艺术细腻,技巧要求严格,语言幽默幽默,而受到世界列国人平易近的喜爱.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要保存、生存、成长,都必须要遵循持续中创新的纪律.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合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但持续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示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偏向的现代创造与成长.川剧作为一个以扮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平易近情感、不雅点、兴趣等审好意识的物态化.作为组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元素或一个地区文化的标记的器械,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与当地居平易近的日常生活具有异常亲密的接洽,因此也具有异常恒定很难熬痛苦外界影响而骤然变更或消失的力气.。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

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

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

但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

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

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

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

“词以自然为尚。

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

”(沈祥龙《论词随笔》)。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

“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诗翻译赏
析及作者出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通:阑)
1全文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
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幺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幺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幺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
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虞美人》诗词赏析

《虞美人》诗词赏析

《虞美人》诗词赏析《虞美人》诗词赏析1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

“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

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

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

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

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

“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

“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

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虞美人》诗词赏析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是李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词牌名“虞美人”源于虞姬的传说,象征着生离死别和悲歌。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词风疏朗,尤以词著名。此词在他被宋兵俘虏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忧愁。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奈追问,“往事知多少”则流露出对往昔的无限感慨。而“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深刻表达了时光飞逝、复国之梦破灭的哀痛。词中的“月”意象寓意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怀念。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作者的忧愁比作绵绵不绝的春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尽哀愁。整首词通过对比永恒的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