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浙江舟中作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虞美人· 为杭守陈述古作【原文】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须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为杭守陈述古作【翻译文】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

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

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虞美人· 为杭守陈述古作【评析】此词作于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七月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应述古之请,东坡即席写下了此词。

上阕写览景兴怀。

钱塘环以湖山,左右映带,秀丽奇绝。

加上闽商海贾,风帆浪舶,自古繁盛。

下阕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髙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述古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虞美人· 为杭守陈述古作【注释】虞美人: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

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

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

』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

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

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

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

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篇一】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词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赏析此词作于公元一〇七四年(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

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

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

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

而杜牧他的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苏轼《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若论湖山之美呀,江南堪称第一!抬眼一望,美景千里呀,千里尽收眼底。

风流使君您呀,还能得几回来?何不在酒杯前醉饮开怀更徘徊。

美丽的沙河塘呀,华灯万盏初上。

一曲《水调》呀,悠悠扬扬谁家唱?一醉饮到夜深静时,只有一轮明月呀,伴着一个明澄碧透的琉璃。

【赏析】此词题一作《为杭守陈述古作》。

熙宁七年(1074)七月,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期满即将离任,宴僚佐于有美堂,苏轼(任杭州通判)即席创作了这首佳篇。

傅榦《注坡词》载:“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

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

当时,梅挚出守杭州,仁宗特别制诗以宠赠之,诗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遂于吴山之上建堂,即“有美堂”。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起首二句,横空而来,信囗脱出,神态极其洒脱,视野极其开阔。

它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种具体的描述,而是用虚笔写出对杭州湖山的总体印象,容纳了更多的内涵。

在这种“抽象的形象”里,读者可以更自由地填充自己心目中的杭州,是烟雨迷蒙,浮屠远立,还是三潭映月,苏堤春晓,都尽可填充在“一望”的空间里。

词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之“信”字,大概也是从这一系列的具象感受中升华而成。

它当是由“闻”至“信”的演变:以前早闻杭州之美,今日方始信之。

“一望弥千里”是对上句之抽象感受的坐实。

“弥”字极富神态,使人想见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景致,同时,也蕴含了词人的某种心曲意态。

词题《有美堂赠述古》含蕴了美景和友情两个内容,此词也确由这两个主题交映而成:上片前二句写美景,后二句言别情:“使君能得几回来?”山如此之美,而友人却要离去,遂使别离之情平添几多惆怅,而千里湖山会说:使君您“能得几回来”呀!人生如斯,美景难再!让我们醉倒樽前,徘徊高歌吧!上片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下片四句只写夜景:“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钱塘江,宋时为杭州繁华地区。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虞美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冰肌自是生来瘦。

那更分飞后。

日长帘幕望黄昏。

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

怎忍抛奴去。

不辞迢递过关山。

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宋代·苏轼《虞美人》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那更分飞后。

日长帘幕望黄昏。

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

怎忍抛奴去。

不辞迢递过关山。

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槛外雨波新涨,门前烟柳浑青。

寂寞文园淹卧久,推枕援琴涕自零。

无人着意听。

绪绪风披芸幌,骎骎月到萱庭。

长记合欢东馆夜,与解香罗掩绣屏。

琼枝半醉醒。

——宋代·贺铸《醉琼枝(定风波)》醉琼枝(定风波)槛外雨波新涨,门前烟柳浑青。

寂寞文园淹卧久,推枕援琴涕自零。

无人着意听。

绪绪风披芸幌,骎骎月到萱庭。

长记合欢东馆夜,与解香罗掩绣屏。

琼枝半醉醒。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宋代·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感慨,人生坎坷雨初歇。

帘卷一钩淡月。

望河汉、几点疏星,冉冉纤云度林樾。

此景清更绝。

古诗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翻译赏析《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前言】《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Org,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注释】⑴湖山信:元佑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此句即从仁宗诗来。

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

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

席间苏轼作此词。

⑵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

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⑶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⑷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⑸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翻译】大好湖山的确是东南这片地域最美啊,一望去是满满千里的无边视野。

陈襄太守能够再来几次呢?到时就算在您面前醉倒了我也会更加来来回回的激动徘徊沙河塘上是灯火初明,谁在唱着曲子呢?夜深了,风静了,该回的时辰了,只有一江水波映着明月如同翡色琉璃一般碧绿通透。

【鉴赏】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黄庭坚《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原文、译文与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黄庭坚《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原文、译文与赏析(通用)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

个里,个中、此中。

去国,离开朝廷。

【作品鉴赏】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

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

“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
原文翻译
虞美人湖信是东南美(苏轼)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原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⑴,一望弥千里⑵。

使君⑶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⑷里灯初上,水调⑸谁家唱?夜阑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⑹。

注释
⑴嘉佑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

信是,确实是。

⑵弥:满,遍。

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
美不胜收。

⑶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来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⑷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⑸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⑹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词牌释义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

』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

详其曲,皆吴音也。

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

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上片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陈襄传》,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
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

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

如今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

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

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
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

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