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全诗赏析范文

合集下载

《虞美人》赏析精选两篇

《虞美人》赏析精选两篇

《虞美人》赏析精选两篇【原文】虞美人李煜年代:五代十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

词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此得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

那个地点应代指岁月的更替往事:指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

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

指春天来了。

故国: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担不了。

回首,回头看,此处意为回忆。

雕栏玉砌:指南唐华丽的宫廷建筑。

雕栏,雕花的栏杆。

玉砌,玉石的台阶。

朱颜:指人的美好容颜,也兼指“雕栏”朱红的颜色,当有双关语意。

【古诗今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明白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担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差不多改变。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不修政事,尽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俗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侈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现在,他逐步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周邦彦《虞美人》解析:清丽意境与真挚情感

周邦彦《虞美人》解析:清丽意境与真挚情感

周邦彦《虞美人》解析:清丽意境与真挚情感1. 原文虞美人淡云笼月松溪路。

长记分携处。

梦魂连夜绕松溪。

此夜相逢恰似、梦中时。

海山陡觉风光好。

莫惜金尊倒。

柳花吹雪燕飞忙。

生怕扁舟归去、断人肠。

2. 译文淡淡的云笼罩着月亮,松树边的小路显得格外幽静。

长久地铭记着与伴侣分别的地方。

此夜梦中相逢,如同在现实中的时刻。

忽然觉得周围的山水风景非常美好,不要吝惜那倒了的金酒。

柳花被风吹得如同雪花飘落,燕子匆忙飞翔,我生怕小船离去,断绝了对伴侣的思念之情。

3. 注释●淡云笼月:淡淡的云彩笼罩着月亮。

●松溪路:松树边的小路。

●分携:分别。

●梦魂连夜绕松溪:指梦中一直在思念分别之地。

●海山:泛指山水。

●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美酒。

●柳花吹雪:形容柳花被风吹得像雪花一样飘落。

4.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5. 背景故事关于这首《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但根据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词可能是他在某个幽静的夜晚,回忆起与伴侣分别的情景,心中涌起无限思念和离愁别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的幽静山水景色和浓郁的离别情感,反映了周邦彦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深深感慨。

6. 古诗讲解这首《虞美人》以幽静的山水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伴侣的深深思念。

上片开头两句“淡云笼月松溪路,长记分携处”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月亮被淡淡的云彩所遮蔽、松溪边的小路等景象,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同时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分别之地的长久记忆。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

“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

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

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

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

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

“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

“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

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李煜虞美人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虞美人作者: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故国而思,据说是促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原因而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音调与曲折回旋、流走自如艺术结构,作者沛然莫御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故国而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帝王与朝暮私情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而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枨触,跌衬出他囚居异邦而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阶下囚作者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与向征性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作者:李煜年代:五代十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浙江舟中作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虞美人》赏析范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夜无眠的李煜,像每一个无眠之夜一般,谛听着他所居住的小楼外,寂静中那偶然触动他纤细敏锐听觉的细微声音,以遣长夜。

北方的冬,总是特别的漫长,冰封雪锁着银白大地。

冰封雪锁的又岂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长的寒冬一般,似乎永远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为他传达了春的消息;呼啸的北风转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声中,他听到,东风来了。

是的,东风又来了,春天又到了。

过不了多久,北方也会像江南一样,春光烂漫、繁花似锦。

一年年春花开了又谢,秋月圆了又缺。

曾经为江南国主,如今却被俘入宋,先封违命侯,后改陇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国怀土的'悲情中,已经过了两年。

他不知道,还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着他去煎熬;在这不属于他的国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荣华富贵,乃至对主宰自己生命的权利。

如今,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对故国的回忆了。

虽然回忆也带给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这一点回忆,他什么也没有了。

他也只有沉湎在回忆中的时候,他才能短暂的忘记当前的不幸,仿佛回到了过去…… …多少的往事,那么清晰的在他的脑海中往复回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历历重现;重现着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吴娃;江南的管弦丝竹;江南的富庶繁华…… …他记得,他在江南时,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丝竹管弦。

他为他美丽多才的大周后写着:“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乍引樱桃破…… …。

”他为他那娇憨可人的小姨妹,后来的小周后写着:“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到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然而曾几何时,城破了,国亡了,他仓皇的哭拜了太庙,挥别了他那繁华富丽的宫殿和朝夕相处的宫娥… …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了欢愉;他的笔下也只剩哀音。

他怎能忘记呢:“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泪洗面的痛苦煎熬。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前言】《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周邦彦。

这首词,感人处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

他只是以直笔将两个有情人临别前夕的绵绵话别一往平铺,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注释】⑴廉纤:纤细连绵貌。

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睛,池岸草边蚯蚓呜。

⑵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

⑶朱门:红漆大门。

⑷比似:比起。

⑸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

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

晋代张载《酃酒赋》称赞宜城酒:“缥蚁萍布,芳香酷烈。

”。

⑹更阑:夜深。

古人一夜分五更。

阑,将尽。

⑺相将:相共,共同。

⑻羁思:离愁别绪。

【翻译】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

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

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

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

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赏析】爱情与离愁是词常写的两个主旨。

周邦彦的这首词就是两大主旨交织铺陈,极尽其妙。

上片从白天写到黄昏,空间是户外。

“廉纤小雨池塘遍”,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

廉纤,是叠韵连绵辞,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此句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

小雨洒遍池塘,“细点看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全诗赏析范文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

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下面是虞美人全诗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虞美人①赏析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

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

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
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
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

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巨大的成功。

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他突破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

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
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

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者也。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