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继位时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
李煜在位15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成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阶下囚,相传三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虞美人》诗词赏析

《虞美人》诗词赏析《虞美人》是一首充满悲凉之情的词,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赏析:一、诗词韵律《虞美人》这首词的韵律感非常强,从整体上看,词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词人通过运用平仄和韵律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词中的情感波动。
在具体的词语运用上,词人善于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律感,也深化了词的意境。
二、意象与意境《虞美人》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都非常优美。
词中的“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昨夜雨疏”、“雕栏玉砌”等意象,都是典型的南唐故土的回忆,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怀念和忧伤的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和意境的描绘,词人成功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表达《虞美人》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和真挚。
词人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悲凉之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词人采取了一种渐进的方式,从最初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到最后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感逐渐升温,最终达到了高潮。
四、艺术手法《虞美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非常高超。
词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词更加生动和形象。
此外,词人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五、文化背景《虞美人》这首词的文化背景非常深厚。
词人李煜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唐灭亡、他被俘虏北上、过着囚徒生活之时。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南唐的历史变迁,都深深地影响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这首词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南唐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综上所述,《虞美人》这首词在韵律、意象、意境、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南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领略到李煜这位伟大词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精选《虞美人》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虞美⼈是词牌之⼀,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下⾯是分享的精选《虞美⼈》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秋感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吴⽂英 背庭缘恐花羞坠。
⼼事遥⼭⾥。
⼩帘愁卷⽉笼明。
⼀⼨秋怀禁得、⼏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睡。
梦和新⽉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寻思。
赏析/鉴赏 《虞美⼈》,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也。
”双调,有两格,其⼀为五⼗六字,上下⽚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为五⼗⼋字、上下⽚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此⾸为第⼀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
“背”,即弃也,这⼉引申为“不去”。
此⾔词⼈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滥赏⽽愤⽽早凋。
其实这并⾮是“花羞坠”,⽽是⼈有愁,且惜花也。
词⼈⼼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起乡愁,所以词⼈的⼼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是已飞向群⼭阻隔的故乡——四明。
“⼩帘”两句,⾔词⼈卷起帘⼦放那明亮的⽉光⼊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的⼼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
但是,⼼境刚刚转好,却⼜因“举头望明⽉”,两⽿闻蛩鸣,使他⼜添⼀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发挥思乡情。
⾔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
词⼈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不能成眠。
“梦和”两句,⾔词⼈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
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还不到⼗五团圆之时。
真是“⽇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复始地劳碌结,不禁⼜联想到⾃⼰也与它⼀样,为⽣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的处境。
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
据词意此词应是词⼈早期之作。
【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赋虞美⼈草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虞美人》翻译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众多的往事扔历历在目。
昨夜春风又吹过了小楼,又是一年开始了,在这明月之夜,故国往事不堪回首。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译文: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自己的容颜由红润变得衰老了。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能有多少仇恨呢?那仇恨正像满江的春水永不止息地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一直设想,倘若未作此词,李煜最后当是怎样的死法;也曾想过,于他而言,怎样的死法才算是最好的。
相传,此为李煜的绝命词。
七夕日,他在府邸命歌姬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他。
彼时,离家国沦丧之日已两年有余。
当年,宋太祖的铁蹄并未踏破石头城,高筑的城墙仍为最后一道屏障,内中那个小国虽已苟延残喘,但国号仍为南唐。
若此时殉国,战死则留一段佳话,即便自尽,也未失了帝王最后的骨气。
然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骨子里少了凛冽寒风下生就的壮士情怀,只有似南方阴雨连绵时的不断哀婉,在错杀忠臣林仁肇等之后,城墙仍在,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已然坍塌。
石头城中一面白幡竖起,李煜可曾想过,那多么像出殡的场景!当今人吟诵着这首《虞美人》,或会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否则又有何人可开宋词之先?然而于李煜来说,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能自主选择,李煜或许并不希望绝命之作依“虞美人”词牌写成。
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咏项羽宠妾虞姬的。
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声泪俱下地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因愧对故乡子弟兵,项羽不肯过江回乡,力战而亡。
“西楚霸王”英名得全,而虞美人也被后世代代咏唱。
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一: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4分)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二:1.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答: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幵,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
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
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
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
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
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他遥
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
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
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 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
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
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