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解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李煜古诗原文解析我爱古诗词

《虞美人》李煜古诗原文解析我爱古诗词

《虞美人》李煜古诗原文解析《虞美人》李煜古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解】《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此词大约作于归宋后的第三年,也是作者词的代表之作。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此正是促使太宗下令毒死作者的原因之一。

因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就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1.了:了结,完结。

2.砌:台阶。

3.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4.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6.君:自称。

【串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风,故国的伤痛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承受得住啊。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江山易主,颜色已变。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读提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使人烦恼倍增。

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化为虚幻了。

第42篇 《虞美人》 (解析版)

第42篇   《虞美人》    (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42篇《虞美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栏玉()应犹在,只是()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

”2.李煜《虞美人》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

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

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

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理解性默写: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3.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4.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5.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7.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虞美人(yù) 窈窕(yǎo)惊蛰(zhé)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3、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B、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诗人自己的容颜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4、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浅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色

浅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色

我发现他们遗漏了一条信息,于是便引导他们再读课文:“很显然,大卫还帮过他们一个忙。

请大家再阅读P57-59的相关段落,将答案补充完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了第三点:3.精神上的帮助。

做米考伯太太的忠实听众。

P58:……总得找个人谈谈……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

(倾听也是一种帮助)案例2:针对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10课的《苏武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李陵劝苏武投降”的内容:“其兄长苏嘉……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其弟苏贤……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之后,提出问题:“苏家兄弟有什么相似点?”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来。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读第7自然段的内容,并结合第3自然段中的“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第4自然段中的“屈节受辱,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第8自然段中的“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思考问题。

他们很快便得出了答案:性子急,有“自杀情结”。

临时发问,只是想让学生学会找共性。

殊不知,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遇到问题,苏家兄弟都急着自杀呢?”我顺势拓展延伸:“这位同学问得好!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的说是家族遗传;有的说他们不够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担当精神;有的说他们虚荣心强,怕丢脸……对此,我解释道:“情结,即一个人深藏在心底的一种神秘的情感状态,是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情结这东西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苏家是官宦之家,苏家的人自小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把对国君和汉朝的忠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自然会选择舍身取义。

大不敬、完不成君命是大罪。

苏武当时代表的是国家,他受辱就是国家受辱。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恰恰就需要这样敢于舍生取义的英雄!”总之,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语文教材,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善于发现其中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点,真正发挥出新教材的作用。

《虞美人》诗词鉴赏与分析

《虞美人》诗词鉴赏与分析

《虞美人》诗词背景介绍
1 《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被金人俘虏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他的一生充
深思念和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满了戏剧性,从皇室贵族到阶下囚,他的人生经
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3 《虞美人》的艺术价值
味,又有现代诗歌的自由,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使得这首诗更具艺术魅力。
05 《虞美人》在文学史 上的影响
《虞美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虞美人》的文学地 位
《虞美人》作为宋代词坛上 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 就和影响力在文学史上有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
《虞美人》的艺术风 格
《虞美人》以其婉约深沉、 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对后 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
《虞美人》的文化影 响
《虞美人》不仅在文学上有 着重要地位,更在社会文化 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 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
06 《虞美人》欣赏与学 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欣赏与学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诗词欣赏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 的代表作,以其深情的词句 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 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 深忧虑。
《虞美人》以花喻人,借花 抒情,通过描绘虞美人的凋 零,寓言了李煜自身的命运 ,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思 念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虞美人》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音韵和谐,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使 其成为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 颗璀璨明珠。
04 《虞美人》的艺术特 色
《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的情感内 涵
《虞美人》中充满了浓郁的 悲凉和哀愁,通过对春花秋 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14 虞美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14 虞美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一、【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思想感情、炼字的能力。

从开头两句的“高卧”“仰看”两个词中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

用一“插”字,写山峰插入江中,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挺拔。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二、【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诗歌美点解析《虞美人》

诗歌美点解析《虞美人》

诗歌美点解析《虞美人》《虞美人》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唐代绝世佳作。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美人的风采和爱情的深情。

本文将从音乐、色彩、意象和结构四个方面解析《虞美人》的诗歌美点。

第一章:音乐的魅力(50字)《虞美人》以轻柔流畅的音乐感染读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音韵手法,如平仄对仗、拗句等,使诗句优美动听。

同时,以“春花秋月何时了”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第二章:色彩的迷人(50字)《虞美人》运用丰富的色彩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诗中通过描绘花朵的娇艳和美人的容貌,运用血色、红颜等词语,给人一种鲜明明快的感觉。

色彩在诗中成为了表达爱情、美丽和生命的象征。

第三章:意象的巧妙(50字)《虞美人》通过独特的意象描绘,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诗中的虞美人被赋予了花一般的美丽,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诗人通过对比将美人的美丽与短暂的生命相联系,表达了对美人和爱情的珍重之情。

第四章:结构的巧妙呈现(50字)《虞美人》的结构紧凑且层次分明。

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述春景、述说爱情和表达哲理。

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使整首诗意义丰富,情感层次丰厚。

附件:本文所附的附件为《虞美人》的英文翻译和杜牧的相关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版权:指对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⒉知识产权:指对知识和创造性成果的法律保护,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⒊著作权法:是保护作品的著作权的法律规定,规定了作品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作者的创作权益。

李煜最出名十首诗词虞美人解析

李煜最出名十首诗词虞美人解析

李煜,五代十国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最有才华的亡国之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个皇帝,李煜在政治上显然是非常失败的。

但他在文学上,李煜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有很高的造诣。

李煜的诗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深受后人的喜爱,因是帝王出生,又擅长写词,被称为“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虽然不通政治,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词含意深沉,首首哀婉凄绝,篇篇精美绝伦,美得令人心痛,读之令人断肠,忆之伤感落泪。

中国古代亡国之君很多,但能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却寥寥无几,南唐后主李煜便是其中一个。

有人评价他说:“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话显然是错误的,李煜能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

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才得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才得以遇到了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周皇后。

周皇后的美丽,是他创作的动力,周皇后的多情,让他写下了香艳的诗词,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要素材和动力。

因为李煜生在帝王家,才有了亡国之后的巨大落差,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化成了流传千古的文字,这才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名。

如果没有这种亡国之痛,他的词还会停留在他前期的绮丽柔靡的风格上,脱离不了“花间”的习气。

李煜诗词的主要成就,是他在亡国之后,写出了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的诗词,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亡国之后,李煜一夜之间从皇帝沦为阶下囚,“日夕以泪洗面”,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人生无常的悲哀,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

后期的词,一洗前期的“花间”情调,转而反映亡国之痛。

李煜诗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凉的色彩,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冲决而出,将那种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悔恨之情、天壤之别的巨大落差,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虞美人原文:
【南唐】作者:【李煜】体裁:【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
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若要问我心中
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
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
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
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
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
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
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
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
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
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
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
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