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虞美人李煜赏析

虞美人李煜赏析文章一:《虞美人》李煜赏析大家好,我今天要谈谈《虞美人》这首词。
这首词是南唐的李煜所作,也是他最出名的一首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主题。
李煜用美女的形象来表达了他对自己失去帝位、陷入困境的抱怨和悲哀。
他在词中描绘了一个美艳、清纯的女子,相信人们看到她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美丽、沉醉在她的美的魅力之中。
通过这首词,李煜既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甘。
在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将“虞美人”的美貌描写得十分细致。
他用了许多形容词,如:郎艳冠、春色满园、深闺锁、残红满地、罗袂白愁。
这些词语描绘了虞美人难以言表的美丽,这也表现了李煜对美的强烈追求之情。
当然,除了美的描绘,李煜在这首词中也有很多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甘,也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始信倚、东篱菊、难栖鹊。
”他已经感到自己的人生已到尽头,也注意到人生常常是不可预知的,一个人的命运常常难以把握。
总的来说,李煜这首《虞美人》的意境是非常深邃的,既有美的致敬,也有生命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对世俗的渴望和不甘。
重点分析:1. 李煜的抱怨和悲哀2. “虞美人”美的描绘3. 生命的反思4. 艺术家的对世俗的渴望和不甘用词分析:1. 郎艳冠、春色满园、深闺锁、残红满地、罗袂白愁2. 始信倚、东篱菊、难栖鹊文章二:谈谈李煜的《虞美人》大家好,我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南唐的李煜所作的《虞美人》这首词。
我想谈谈他的意境。
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非常感性和幻想的词,它描绘了许多幻想的事物,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心情和心境。
例如,他在词中描写了一个美艳的女子,她高贵、美丽、高傲,仿佛住在一个梦幻的世界中。
他把她想象成了一个魅力四射、动人心魄的女子,这个女子的形象也成为了他追求美的象征。
此外,李煜还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随着这首词的深入,我们发现诗人不仅是在描绘一种美的形象,更是在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宿命的局限。
他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无奈,渗透在每一个字句中。
李煜《虞美人》全诗赏析

李煜《虞美人》全诗赏析李煜《虞美人》全诗赏析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
这首诗词是李后主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李后主《虞美人》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虞美人作者:李后主年代:五代十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虞美人》是李后主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诗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诗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诗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后主诗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诗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诗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后主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虞美人》翻译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众多的往事扔历历在目。
昨夜春风又吹过了小楼,又是一年开始了,在这明月之夜,故国往事不堪回首。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译文: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自己的容颜由红润变得衰老了。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能有多少仇恨呢?那仇恨正像满江的春水永不止息地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一直设想,倘若未作此词,李煜最后当是怎样的死法;也曾想过,于他而言,怎样的死法才算是最好的。
相传,此为李煜的绝命词。
七夕日,他在府邸命歌姬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他。
彼时,离家国沦丧之日已两年有余。
当年,宋太祖的铁蹄并未踏破石头城,高筑的城墙仍为最后一道屏障,内中那个小国虽已苟延残喘,但国号仍为南唐。
若此时殉国,战死则留一段佳话,即便自尽,也未失了帝王最后的骨气。
然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骨子里少了凛冽寒风下生就的壮士情怀,只有似南方阴雨连绵时的不断哀婉,在错杀忠臣林仁肇等之后,城墙仍在,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已然坍塌。
石头城中一面白幡竖起,李煜可曾想过,那多么像出殡的场景!当今人吟诵着这首《虞美人》,或会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否则又有何人可开宋词之先?然而于李煜来说,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能自主选择,李煜或许并不希望绝命之作依“虞美人”词牌写成。
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咏项羽宠妾虞姬的。
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声泪俱下地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因愧对故乡子弟兵,项羽不肯过江回乡,力战而亡。
“西楚霸王”英名得全,而虞美人也被后世代代咏唱。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等景象,展现了李煜作为阶下囚时的故国之思和愁绪。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一、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据传,《虞美人》是李煜在归宋后的第三年所写。
作为南唐的国君,李煜的前半生是豪华奢侈的,然而在归顺宋朝后,他成为了阶下囚。
这种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得他对于过去的荣华富贵感到厌烦,而对于当前的囚居生活感到无比的愁苦。
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李煜对于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以水喻愁,展现了李煜无尽的忧愁和苦闷。
二、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虞美人》在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词中运用了奇问开笔的手法,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展现出作者无法自拔的愁绪和对于过去的怀念。
其次,词中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通过春花秋月与小楼东风的对比,以及故国与囚居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愁绪和怀念。
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愁绪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的深重和连绵不断。
三、影响与价值《虞美人》作为李煜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展现了李煜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李煜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介绍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
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作品写作背景
蒋捷晚年寄身僧庐,想是已经遁入空门。
南宋灭亡,为保全气节,他不肯服务元朝,以致天涯漂泊,穷困潦倒。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此时的他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他身心憔悴。
作品内容评析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看红
袖起舞,消磨时光。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
回想起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
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逐句分析: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
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
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 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
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
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一句一画面,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
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艺术手法分析
1.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
“少年听雨歌楼上”,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幸福快乐的生活情境。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生活离乱,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
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
2.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
3.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
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
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
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
4.结构
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
三段式之后进行了总括——“悲欢离合总无情”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5.语言风格
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
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
“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
综合评价
该诗通过在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三处听雨的对比,概括了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以听雨为线索,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将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全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时间为序,上阙感怀已逝的岁月,下阙感叹目前的境况,由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以听雨为线索贯串全文。
三幅听雨的画面,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人生长卷,也从侧面透现了社会从相对稳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在人生中,面对自然界的风霜雨雪,不同时期不同心情都有不同的感悟,“冷暖自知”这几个字是最能概括这个中滋味的。
词人廖廖几字,写尽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写尽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怆,写尽那种人生无奈的悲凉!人生如梦,岁月如风,恍然的一生终究在“听雨”中渐悟,道尽风华,道尽怅然,道尽悲苦,渗透人生百味与无常:“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