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以境界为最上李煜词赏析
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3)

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3)对曾经眷恋的人生欢愉感到厌烦。
他的《虞美人》是这样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开头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连两个问号?问得惊心动魄。
这两句是词中绝笔。
下面两句以具体事物补充前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东风”承接前句“秋月”。
“又”字透露囚禁生活的难耐;降宋“又”经一年,承接前句“何时了”。
“故国不堪回首”承接“往事知多少”。
上片曲调高亢悲慨。
只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和具有大手笔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
下片则用了曲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在”与“改”两个动词,恰当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境况。
“只是”一词传出词人的无穷憾恨。
这里的“朱颜”暗指“江山”,“朱颜改”暗指江山易色或说易主。
特别是“改”字点出全词的题旨:是悲恨的根源。
结尾,把难以明说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之中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乃千古绝唱。
还有另一首《浪淘沙》也是表达同样的心情,是这样写的: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héng)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来。
晚来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开头两句追怀往事,只有泪下。
面对现实,绝难排遣。
现状如何呢?上片写白日:“秋风庭院藓侵阶”这是外面;“一珠帘闲不卷”,这是里面。
秋风乍起,桐叶落地,苔藓生阶,就无人来,院内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他只好久坐室中,百无聊赖,也就懒得打起门帘子。
囚禁的生活,囚徒的寂寞,是何等难堪!“终日谁来?”便是他发自内心的凄惨叹息。
下片写黑夜,囚徒在夜间怎能安眠,不免走到院中,浮想联翩:“金锁已沉埋,壮气蒿来。
”“金锁”,金锁甲。
《何氏》诗:“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刘锡《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2021年初高中衔接考点: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赏析+翻译专练

2021年初高中衔接考点: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赏析+翻译专练【原文】【1】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④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
【翻译】【2】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翻译】【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注释】①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
③宝帘闲挂小银钩: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翻译】【4】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注释】①李后主:即李煜。
②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
③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翻译】【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尔雅通识课-中华诗词之美题库

2016年尔雅选修课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 题库全集词产生的背景已完成成绩:100.0分1《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
•A、国风•B、雅•C、正声•D、颂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
•A、《诗经》•B、《大学》•C、《礼记》•D、《春秋》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诗言志”出自古书()。
•A、《诗经·毛诗序》•B、《诗言志辨》•C、《尚书》•D、《论语》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词的产生已完成成绩:100.0分1《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
•A、Book of Songs•B、Book of Rites•C、Book of Documents•D、Book of Change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C、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D、来源于现实生活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配乐填词与《花间集》已完成成绩:100.0分1《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
•A、田园生活•B、志向、理想•C、山河美景•D、美女、爱情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清乐•B、雅乐•C、胡乐•D、法曲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C、当时传唱度低•D、无人刊刻流传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小词与性别文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

李煜诗词及鉴赏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是南唐后主,创作了多少名篇,为后人带来巨大影响,下面是具体的诗词及鉴赏,欢迎参考!李煜诗词及鉴赏篇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李煜词赏析

李煜词赏析发表于 2006-03-29 14:11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后继承王位做了皇帝,史称南唐后主。
他的词流传下来的仅有三、四十首,不过艺术成就很高,使他置身于一流词人的之列。
历来评论家对他的词都很推崇。
谭献在《谭评词辩》中称“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足见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李煜的词以南唐被灭前后为分界线,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词不少以宫廷生活为素材,在艺术上虽有独到之处,但内容多不足取,只有那些描写别情离绪一类的抒情小词,倒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李煜后期的词,是他被俘后扣留在汴京时所写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杰作多写于这期间。
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的艺术成就远高于其前期。
他一夜之间从皇帝而沦为阶下囚,这一切自然使他无法忍受,于是便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词作之中。
因而他的词题材扩大了,思想也显得更为深沉,所以才能激起世人的共鸣。
李煜词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在唐五代的词坛上,他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很有自己的特色。
“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钱,这也是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蕙风词话》中曾道“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而李煜后期的词,正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
此外,李煜词富有独创性,颇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李煜词另一个重要特点。
李煜词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他扩大了词的题材。
在五代时期,花间派领袖词坛,他们中人的作品多写男欢女爱、别情离绪,题材狭窄,脂粉气很浓。
而李煜的词把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恨溶入词中,为词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虽然他后期的词作一般只有一个主题,即抒写亡国之痛,但由于构思不同,意境也就迥异。
此外,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和通俗性也是李煜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李煜词一般多采用白描手法,往往于平淡之中见新奇,同时他还善于设喻,使那些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的可感触的东西,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

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导读】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
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齿、一目双瞳,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
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为了帮助诗友们欣赏和学习李煜的词,根据现有的资料汇辑整理出成这个材料。
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词发展到五代十国,出现了新的转折。
所谓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他们在北方,相继统治五十三年。
在南方割据的还有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十国,他们则延续了近七十年。
北方五国,年年混战,经济文化遭到破坏。
南方十国,战争较少,特别是西蜀与南唐,地方富庶,商业发达,成为当时经济文化的两个重心。
西蜀有了赵崇编辑的《花间集》。
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部词的总集。
赵崇汇集的温庭、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因《花间集》得名,人们称这些词人为“花间派”。
与花间派词人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当时的南唐的首都金陵。
南唐第一代国主李(biàn),继吴立国后,拥有江南二十八州,一面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一面广致文学之士,形成荣的文化局面。
南唐词人,最重要的是二帝一相:李(中主)、李煜(后主)和冯延巳。
以李煜的成就为最高,影响也最大。
南唐词跟花间派词不同的地方是,逐渐摆脱了对于妇女的容貌、服饰的描绘,而着力抒写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
与此相联系,语言也比较清新流转,不像花间词人的雕琢、堆砌。
从内容和手法把温庭以来的词风更推进一步,并为后来北宋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所继承。
一、李煜生平简况李煜生于南唐元元年(公元937年),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
徐州(今属江苏)人。
是南唐中主李第六子。
他天资聪颖,好读书,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工书、善画、尤精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以境界为最上——李煜词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
尽管李煜作为国君是失败的,他“好声色,不恤正事”,但是作为一代词人,却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国学大师王国维十分推崇李煜的词。
他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点评李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王国维认为,李煜有“赤子之心”,所著词写出了真性情。
的确,纵观李煜所写的词,每一首仿佛都倾吐了一切内心的情感,如滔滔江水,博大而激烈。
不同于一些婉约派词人,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的词,而是每一首都似写出了他内心的悲痛与愁苦。
最为人所熟知的《虞美人》。
据说李煜在吟完这首词后被宋太宗毒死,而这首《虞美人》便成了他的绝命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的事物,而李煜在国亡之际却盼望它快些结束。
月明之时,却只有他在小楼远望,回首故国之事。
以本应使人感到美好的事物起笔写悲情,让人感到更深切的悲痛。
物是人非,当年的国君如今已成阶下囚,这种巨大的反差以“只是”二字点出,使人感到无限的惆怅。
末句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以水喻愁,让人感觉仿佛愁在流动,在升腾,连绵不尽,并有一种迸发之势。
《相见欢》中,抽象的“离愁”却被描写得很具体。
“剪不断,理还乱”是指对过去千丝万缕的思念,而丝谐音同“思”,十分形象。
最后的“别是一般滋味”也不明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两篇,通篇只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充满愁。
没有国君的豪迈,也没有国君的矜持,而是毫不控制,毫不避讳的倾吐出自己的情感。
没有让人难解的字句,流露得
十分真切。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两首词体现了李煜词的气象博大,有王国维所说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之感。
以博大的视角写愁苦,且写得毫不造作。
《浪淘沙令》中,先写“雨潺潺”,“春意阑珊”,“寒”等意象体现出亡国,离别之感伤。
又写自己的梦境,仿佛记忆还停留在美好的昨天;而醒来后却是另一番残酷的景象。
下阕,以一种俯瞰国土的视角写怀念过去的心情,并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己接下来将要面临的命运。
虽然写景居多,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仇恨,这两组对比却融汇在整篇词中,有无比的感染力。
《破阵子》开篇写“家国”,“山河”等意象,写曾经的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写得辞意沉雄,气象宏大。
上阕末句“几曾识干戈”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如今的境遇。
上下阕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他绵绵不绝的哀愁。
此二首的视角不再停留在“小楼”,“庭院”而是放开出去;但最终却仍然回到李煜本身。
仿佛是在苍茫天地中一个渺小,憔悴的背影,这种对比,更能使人震撼。
李煜的词,多写景,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沦为俘虏之悲。
写法毫不掩饰,亦不拘束,直抒胸臆。
时有细腻的笔触,时有气势恢宏的描写,但最后的着落点都在抒发自己的切肤之痛。
李煜的词将情景相融,真切、深入、博大,写出了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
”因而尽管李煜是一个怀揣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人,其词的内容却并不狭隘,境界深远,至今也为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