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合集下载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摘要:周密与吴文英均属南宋风雅派的代表词人。

虽然两人都应用“梦”意象或者抒写梦境,但是在具体创作中使用“梦”意象或描写“梦”意境的风格各具特点。

就借“梦”抒情的方式方法来看,周密长于直接抒发,吴文英则隐晦曲折。

关键词:周密;吴文英;梦意象;抒情方式周密和吴文英两人同生活在词的国度里,借助词作传情达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据周密词作《玲珑四犯·戏调梦窗》、《玉漏迟˙题吴梦窗词集》可知两人曾经交集唱和、志趣相投,以至于晚年草窗写下:“犹想乌丝醉墨,惊俊语、香红围绕。

闲自笑。

与君共是,承平年少。

”追忆两人之间的美好往昔。

两人都善用“梦”意象入词,然而他们在具体写作中借助“梦”意象的抒情方式有较大差异。

一、直抒胸臆:草窗词中“梦”意象的情感呈现周草窗早年师从杨缵学词,戈载在《七家词选》中评价:“其词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邵倩之色,有绵渺之思。

”戴表元的《剡源文集•周公瑾弁阳诗序略》曾评价周密的诗:“公瑾少年诗流丽钟情,春融雪荡。

……晚年辗转荆棘霜露之间,感慨激发,抑郁悲壮,每一篇出,令人百忧生焉。

”虽然这是剡源评价草窗的诗风,但用于评论草窗后期的词风亦未尝不可。

草窗一生经历了少数民族与南宋之间的政权角逐以及南宋内部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整个朝局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直至易代更主,周密沦落为叔齐伯夷之辈。

草窗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倾覆,亲身体会到动乱中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因此,在后期词作中把对故国的思念、亡国的痛心与无力表露无遗。

既覆水难收,故园远去,只得借梦托思。

如《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步深幽。

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最怜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此词应作于1276年,其时南宋都城临安已经陷落,词人旧地重游,登蓬莱阁,有感于故国沦亡而抒发内心悲痛之情。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间:2012/11/29 9:46:00 来源:——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任灵华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关键词:李煜,梦,落花,意象,寄托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政治上失意反成就了李煜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

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虽现存仅有三十余首,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耐人琢磨玩味的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和“落花”这样的意象。

在李煜词中“梦”和“落花”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试图从“梦”和“落花”意象的角度对李煜的词进行浅析。

一、“梦”---心灵的踪迹“梦”意象是传统文化形成复现的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

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态不同,其梦境就不同。

宋词中“梦”的意象分析

宋词中“梦”的意象分析
鸪 天 ))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 秦观 < 八六子 >)
但梦 想 ,一枝 潇洒 ,黄 昏斜 照水 。( 周邦 彦 < 花
犯 >)
怎不 思量 ,除梦里 、有时 曾去。无据 。和梦 也 、 新来不做 。( 赵佶 < 山亭 >) 燕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 不起 。( 李清 照 < 念奴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 山。( 吴文英 < 鹧
鸽天>)
在宋词 中,不管是 哪个流派 的词 人,也不管是那 种风格的词作 ,都可 以写梦境 。区别 只在 于 ,梦虽同 为梦 ,表现形式却 多姿多彩各种各样 。有美梦 ,也有 愁 梦 ;有蝶 梦也 有魂 梦 ;有梦 中忆 旧 ,也 有梦 里怀

章 ,但情在其中 。”。 无情则无 事,无情则无物 ,无情 则无人 ,总而言之 ,无情则无词 。 “ 多情 自古伤 离别 ” ,思人怀 乡 、送别亲友 自古 就是 中国文学的常 见主题 ,以抒情 为本色之事 的宋词 更是少不 了这些伤情之作 。 宋词 中 ,这一类 的梦是最常见 的也是最多的 。略 举几例 :
乡 :有梦 里欢 心 ,也有梦里伤心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 式 ,这 思人怀 乡之梦总是惆怅 的 、无奈的 、恼人的 , 同时又是没有希望中的希望的一种坚持 。 家 ,永远是中国人一个割舍 不下的情结 。由于古 代交通的不便 ,人们 出门在外 一年半载 ,甚 至十年 八 年是常有的事 。人在旅途 ,客居他 乡,每每在黄 昏微 雨 中 ,在 迷离 月色 下想 起远 在 千里 之外 的家 乡 、亲 人 、朋友 。正所谓 日有 所思 ,夜有所梦 ,于是 “ 来 夜 幽梦忽还 乡”,在 梦里 见到了阔别 多年 的故 乡朋友恋 人 。一切 都 是那样 的真 实 ,仿 佛触 手可 及 。然而 , 场 愁梦 酒醒 时 ,斜 阳却 照深深 院 ” ,梦 毕 竟要 醒 ,梦境越是 美妙,醒来便越觉凄 凉。梦醒后 ,孤寂

析晏几道词中_梦_的意象

析晏几道词中_梦_的意象

第27卷第2期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Vol.27No.2 2007年4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ENGINEER ING SCIENCE EDITI ON)Apr.2007文章编号:1673-047X(2007)02-0080-04析晏几道词中/梦0的意象X冯永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摘要:晏几道以构筑梦境为其显著特色的词,因为语言表达的凝练、情感蕴含的深挚、意境创造的完美,使小令创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梦的意象的使用,令晏几道的词作富含词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也为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晏几道;梦词;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123文献标识码:A自5诗经6始,5楚辞6、先秦诸子散文中便陆续有了关于/梦0的记载。

最初的人们认为梦是灵魂游离于身体时的活动,待庄子的蝴蝶梦一出,梦便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梦成了历代文人志士表情达意的渠道,成了寄托精神的载体。

本文就晏几道词中/梦0的意象作一些分析。

在北宋词坛,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晏几道都可谓写作梦词的大家。

在258首小山词中,出现/梦0字的有54首,次数达59次。

数目可观或许并不值得称道,但其词/秀气胜韵,得之天然0,就不能不令人关注。

本文从晏几道梦词的总体特征,意象/梦0所蕴藏的思想内容以及晏几道词的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曲折绮丽虚实婉转/秋梦0、/春梦0、/残梦0、/鸳屏梦0、/高唐梦0、/桃源梦0、/梦云0、/梦魂0、/梦草0,,如此绚烂多彩、斑斓瑰丽的梦,记载了晏几道一生的悲欢离合。

词人编织的这些梦中,有些是夜间沉睡中实实在在获得的,有些则是词人清醒时的遐想。

梦中的情境犹如现实,现实的情境又恐是梦境。

如名篇5鹧鸪天6: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浅析苏轼诗词中_梦_的情结

浅析苏轼诗词中_梦_的情结

青年文学家浅析苏轼诗词中“梦”的情结张婷婷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254摘 要: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有关“梦”的描写比比皆是,而且内容丰富,情感复杂,思想深刻。

苏轼的诗词创作之所以大量使用“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可以说“梦”构成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苏轼与“梦”结下深刻的情结。

关键词:苏轼;诗词;“梦”;人生体验;情结作者简介:张婷婷,女(1981.11-),籍贯:福建莆田,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8-02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梦”这个意象频频出现,“梦”成为古今文人墨客抒情言志、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觅“梦”之踪影,“梦”以它独特的美妙和神秘的气息为广大文人所喜爱。

在以写“梦”受人关注的文人中,苏轼应该算一大家。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有关“梦”的描写比比皆是。

据统计在他2700余首诗和350多首词中,出现“梦”的诗词达353首之多,可见其数量之大。

那么,苏轼这353首写“梦”的诗词究竟要表达些什么情感呢?他与“梦”结下了怎样的情结呢?品读苏轼353首写“梦”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梦”里面所透出的丰富内涵,透过这些意涵,不仅能看到苏轼内心思想的艰辛发展,而且还感受到苏轼凤凰涅槃似的重生之生命历程。

苏轼一生饱尝宦海沉浮之苦,生逢王安石变法,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与磨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在这大起大落的生命历练中,苏轼的这些“梦”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梦”里面所透出的意涵也不断走向成熟深刻。

嘉佑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初涉仕途,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此时,苏轼二十六岁,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但在此期间,我们已能隐约感受到苏轼潜含的“梦”意识。

一起看看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时听到伯父苏涣突然离世时写的一首诗《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本文将选取“梦”这一,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摘要:纵观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词, 我们发现, 历代词人都爱把“梦”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苏轼作为词坛大家, 亦不例外, 在他的词中, 涉及到“梦”的比比皆是,或记梦、或忆梦、或借梦、或诉梦等等。

那么, 苏轼词中“梦”的内容是什么?相较前人词作, 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用又何在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试图由此对苏轼其人其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苏轼,梦,词一、苏词中“梦”的内容“梦”字在《辞源》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为“卧而以为然也”,即“睡眠中的幻想”;一个解释为“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注“想象也”。

苏轼词中的“梦”也没有跳出这两个解释,有的是他睡觉中所做的梦,即真梦;有的是他想象中的梦,即以梦为喻。

因此,苏轼的梦词分为真梦词和喻梦词两类。

真梦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人生如梦的生命意识。

1、真梦词词自从晚唐五代转入文人创作后, 表现的题材与范围大大缩小。

闺阁情事成为词中叙写的重点,聚少离多之恨与伤春怨别之愁则成为词中情感的主流。

恰如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所说:“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 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欲望”〔1〕。

现实生活中频繁的、长久的别离使得晚唐五代词中的梦大都是写男女相会, 如温庭筠的“辽阳音信稀, 梦中归”(《诉衷情》)、韦庄的“人寂寂, 叶纷纷, 才睡依前梦见君”(《天仙子》) ; 又如薛绍蕴的“早是相思肠欲断, 忍教频梦见”(《谒金门》)、孙光宪的“凭仗东风吹梦, 与郎终日东西”(《清平乐》)。

而苏词中的梦则不然, 有表现苏轼与亡妻相会的动人场景的,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疏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也有表现友人宴请四方宾客的热闹场面的, 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中的“云间笑语, 使君高会, 佳人半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
【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本文将选取“梦”这一,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
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 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 3900 多次;在近 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 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爱情是唐宋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晚唐五代至北宋中前期,梦的主题是情爱,整体上是一种“香艳、柔媚、伤悲”的词体风格,作者常以女性视角为主,表达对情爱的追求和苦闷。

梦情境以“低回要眇”的方式成为互诉衷肠抒发相思的合适载体,情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情节叙述特征。

不论是独居香阁思春之梦,如“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更漏子》);又或者惜别思念之梦,如“渐行渐远渐进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来楼春》);又或是生死两隔梦中相会一梦,如“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或者是笙歌酒醉之梦,如“玉颜人是蕊珠仙,相逢展尽双蛾翠。

梦草闲眠,流筋浅醉,一春总见碱洲事。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

”(晏几道《踏莎行》),梦是对人们爱情的企盼和倾诉,词人常常在追忆、相思中寄寓、凭悼和释放自己的感情,塑造出一种温婉、凄美、缠绵的画面。

北宋中后期,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前途、政局的危机,使得这段时期的梦意象渐摆脱了单纯儿女之情的倾诉,开始渗透进深沉的人生感悟,突显的是才人志士的逸情浩气,掺杂着忧国忧世的思索。

有一些愁绪会在闲适时产生,如“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

有一些愁绪会在自怜自哀时出现,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李清照《临江仙》)。

有一些愁绪源于人生是一场迷梦的落空,如“世事浸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乌夜啼》)。

有一些愁绪终止于通透地看世,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无论是李煜忧患深重无奈伤感的“浮生若梦”还是苏轼出世透彻的
“人生如梦”,无论是晏殊闲适时的“无边之梦”还是李清照清冷孤寂之下的“人事易逝之梦”,其本质上是在无奈伤感的表象下表达一种对生命自由的珍惜和留恋,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

到了南渡时期,词人大多作故国之梦,随着南宋政局的动荡,梦词走出了个体儿女情长或生命哲理的感受,开始走向了以国家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围绕着以抗敌报国的中心题材,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代表,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此外,梦意象也随之延伸出归隐尘世之梦(如朱敦儒《鹧鸪天》“添老大,转痴顽。

谢天教我老来闲。

道人还了债,醉梦间。

”)和绵绵长恨的伤痕之梦(如姜夔《》“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

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

”;吴文英《踏莎行》“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

在当时社会主题的感召下,“悲愤、悲壮和悲伤”是此时此刻梦意象情感的主要基调,一部分梦情境是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刻画和描述,抒发光复河山的豪情壮志,是一种愤怒的时代高音;一些梦情境则是通过对故国山河的遥想,抒发魂牵故国,心忧时事的深恸大悲,这可以说是一种哀伤的时代低音。

这两股忧国情调都是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表露,透露出潜意识里词人对深处乱世的无奈和壮志难酬无法报国的哀愁。

梦惊、梦觉、梦醒、梦断、梦破、梦散、梦碎。

一个个词语带我们走进诗词人的一悲一喜,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愁梦、残梦、空梦、醉梦、离梦、短梦。

不一样的梦,给我们窥探作者的内心开了一扇扇窗;梦云、梦草、梦雨、梦影等,诗意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组合使一些平常普通的自然之物也染上梦幻般的色彩;春梦、秋梦、午梦、晓梦。

春华秋实,夏清冬温,枕一世幽帘入梦,缱绻情思,脉脉飘送,即使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却也梦到了满眼韶华。

梦是使我们接近心灵隐秘生活的一种途径,是个体潜意识里某种难言、隐秘之情的表达。

柏拉图说“梦是一种感情的产物。

”尼采的着作《黎明》中提到“梦是白天不能实现快乐的另一种体现。

”不论是低吟浅唱,或是凯歌高奏,梦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开拓了诗词的新天地。

一场幽梦,超时空之隔,越生死之限,把仙幻、人世、天堂、冥界、宗教和文学勾通,构筑了一个如幻如烟,非花非雾却如以浅斟细品的意境氛围,打开了一个个体内心深处幽禁,告诉我们的心灵的呼喊和召唤。

自在飞花轻似梦,梦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憧憬和对美景,对爱情,对生命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使得历史长河里流淌着无数优秀的以梦意象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正所谓几多深情几多梦,了解它们所包含的内涵,更有助于把握对诗词本身及作者的进一步理解,对于其更深的含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M] 曾昭峨、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 全唐五代词. 北京:中华书局,1999
[M]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M] [奥]弗洛伊德着. 孙名之译. 释梦. 商务印书馆,1996 年
[J] 冯灵. 人间几帘幽梦——浅析宋词中梦的含义. 文学艺术,
[J] 耿蕊. 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洛阳师范学院报,
[J] 侯智芳. 论李清照词中的_梦_意象.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J] 郑园. 东坡词中的时间与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 邹强. 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D]侯夏娜.唐宋词梦意象的情境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刘璐。

宋词梦意象探微。

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