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词中的意象Word版

合集下载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其丰富的意象群贯穿于整个宋代文学,成为了宋代文化独特的标志。

宋词意象群丰富多样,主要包含自然景观、动物、植物、人物、感情等方面,其中,自然景观为主要意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征。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一方面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对后世的文化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词意象群的最初形成,主要受到唐代诗歌意象的影响。

唐代诗歌意象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以水墨山水为主流意象,在唐朝出现了一批以山水意象为主题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宋代诗歌则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将自然景观与感情融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在宋词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群。

其中以山水、花鸟、人物、感情等为主要意象,其中,朦胧诗的盛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也促进了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意象逐渐成为宋词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乐府以旅行、逃难、游历为主题,城市生活、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了新的意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的是城市雨夜中古老的鼓楼,具有浓郁的都市气息。

另外,宋代官僚学士的儒学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也对宋词意象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词中出现了许多描写佛教、道家思想与禅修境地的描写,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香雾云生”之句,表达的是修禅者的境界。

最后,宋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宋词意象群的形成。

南宋时期,随着北方辽金的威胁,南方诗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抒发国家兴衰、民族抗争的意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句,诠释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宋词意象群的形成演变受到了唐诗、宋代文化、城市化、佛道思想、时代背景的影响。

这些影响同时也决定了意象群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意义。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诗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唐宋诗歌中,特别是词和曲,有着非常独特的“意象”艺术。

它不仅是唐宋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宋词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对唐宋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唐宋词歌中“意象”的解读进行研究,探讨唐宋文学中的“意象”艺术形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深入探讨唐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了解唐宋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意象”概述在唐宋诗歌中,“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等所使用的具象化形象。

它以物为喻,以景为象,以感为主,是一种基于具象化现象的比喻和象征性表现方式。

“意象”是唐宋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描绘情景、描写色彩、感官描写等多个方面进行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唐宋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意象”也需要读者积极的理解和解读,它也成为了唐宋诗歌中意味深长的一部分,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歌“意象”的分类唐宋词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树等自然物象。

唐宋词歌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性与感悟,自然意象表现出了唐宋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性描写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动物意象:包括鸟、狗、马等动物形象,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植物意象:包含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形象,这是唐宋词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婉约派的词人更多地将植物意象用于表达情感的深情,豪放派的词人则更多地把植物意象作为表现豪气的手法。

社会意象:包括人、事、物等社会生活中的形象。

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对象多基于历史、现实生活及其上升到哲学、宗教等层次的现象,反映唐宋大众的生活、疾苦、思想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宝库,其中的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图像、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揭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万物是诗人形象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在唐诗宋词中,山水、花卉、鸟兽等自然肖像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通过云朵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远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词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表达,除了具体的自然外貌特征外,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被誉为高才卓识,就是因为他的笔下不只是描绘了雄伟的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人物意象除了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外,还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人性。

唐诗宋词中的人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

具体人物形象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描绘了乡村小清新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刘十九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深刻。

抽象人物形象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笺小字捎罗衣,薄汀澜翻思渺离。

角声吹散五更寒,梦中还觉被鞦韆”一节,通过刻画“思渺离”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深感慨。

三、万象意象万象意象是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类意象,也是较为抽象的一类。

万象意象更多地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空对月”一句,就突出了诗人对诗酒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宋代诗歌意象

宋代诗歌意象

宋代诗歌意象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诗歌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以下是一些宋代诗歌常见的意象:
1. 月亮:宋代诗人经常以月亮为意象,描绘月光下的美景、思乡之情、爱情等。

2. 春天:宋代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非常热衷,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新生的希望。

3. 江河:江河是宋代诗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描绘了江河的壮丽景色、长江的悠远和江南的柔美。

4. 花草树木:宋代诗人对花草树木的描写非常细腻,如梅花、荷花、杨柳等,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和生命力。

5. 山峰:宋代诗人描绘了许多山峰的景象,表达了对山的敬畏、壮丽的景色和追求高远的意愿。

6. 鸟鸣春晓:宋代诗人经常以鸟鸣为意象,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7. 云雨:宋代诗人善于描绘云雨的变幻和美丽,以及云雨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8. 古庙:宋代诗人常以古庙为意象,表达对历史和传统的敬仰和思考。

9. 渔舟:描绘渔舟的图像是宋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传达了宁静、自由和追求的意愿。

10. 秋天:描写秋天的景象,如丰收的稻田、秋风、菊花等,
表现了季节的变迁和人们的思索。

这些意象在宋代诗歌中经常出现,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体悟。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以其婉约细腻、语言质朴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在宋词中,意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对物象、景象的描绘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宋词意象群的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中国文学思想的蜕变和发展,反映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就宋词意象群的演变进行浅谈。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一说宋词的意象特点。

宋词在写意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细小的事物进行渲染,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宋词中,意象通常是通过景物、物象、人物等各种形式来呈现的。

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通过山水、花鸟等元素来进行。

宋词中对于人物的描绘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描述外貌、性格、神态等方面来展现。

在古代文学中,意象的运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在《诗经》中就有“横为风声、竖为雨声”之类的表现手法,这种抽象的意象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宋词的意象群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演变的。

在宋词的意象群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自然意象的丰富。

自然意象在宋词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宋词意象群的核心内容。

自然意象往往是通过对天空、地面、水流、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来展现作者的情感。

在宋词早期,自然意象通常是以山水来抒发情感的,例如“故园东望是河东,旧业岂关新境同;乡梦不到长安去,雨余空有北风激。

”这种以山水为意象的表现手法在当时的文学中非常常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宋词的自然意象群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宋词的中期,自然意象不仅仅局限于山水,还涉及到了更加广泛的自然元素,例如花卉、昆虫、天气等。

在此时期的宋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梅花、杜鹃、雨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这种表现手法更加细腻、质朴,能够更好地达到抒发情感的效果。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薄情,知味,不适,马鞭朱塞缪缭。

翠空、丝异思。

”这首词中的梅花、长亭、马鞭等自然意象,都能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婉约、细腻的画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宋词的自然意象群也在不断演变。

论宋词中的意象

论宋词中的意象

试论宋词中的意象兰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李晓晴摘要: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抒情手段。

本文就宋代词作中出现的意象来探究宋词中的典型意象及其分类,意象在宋词中的作用及意象的演变与词境的开拓关系。

关键字:意象宋词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与象的结合。

《周易》中有“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

尽意莫如象, 尽象莫如言。

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意象区别于物象,物象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一切,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物象进入文学作品,往往就被印上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色彩,成为意象。

一、宋词中的意象分类及典型意象以宋词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宋词一开始是以婉丽词风为多数,婉丽词风中意象多为爱情类、愁苦类、送别类;后来发展到豪放派之时便有了表现博大胸怀、高洁品质的意象,宋代因为是内忧外患不断,因此宋词创作中还有战争类意象以及写颓败景象类咏史怀古类的意象。

这里挑选愁苦类、战争类和咏史怀古类进行论说。

1.愁苦类意象愁苦类意象的典型代表是梧桐和芭蕉,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代表愁苦的原因是雨打梧桐或雨打芭蕉,雨滴打在上面的声音点点滴滴、滴滴答答,愁苦的人们在凄凉的雨夜本来就难以入睡,正在辗转反侧之时,窗外的雨滴滴落在梧桐或芭蕉上的声音随着雨的急缓时急时慢,使人更加心烦意乱、难以入睡,正所谓“愁煞苦闷的人儿也”!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梧桐夜雨表现愁苦的心境经常出现,如著名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晚年在金人的铁蹄下被迫移居他乡,丧失爱侣赵明诚的陪伴,加上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得她无依无靠,心情也分外的悲凉凄苦,雨湿寒梢、敲愁助恨。

流水也是愁苦类的典型意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宋代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正是化用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以其精美的意象深受读者喜爱。

其意象群的演变,可以追踪出宋词的文化变迁和时代风貌。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宋词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继承了古代山水田园的意象,对自然的描写以山水为主,注重形神合一、以景寓情。

宋词则从唐诗中承袭自然意象,但关注的角度稍有不同。

宋词意象群除了山水,还描绘了花鸟、月亮、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

这些自然意象都与时代背景有关。

宋代社会文化发达,科技进步,商贸繁荣,都对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自然意象的描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绘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中的“阑干”是对宋代庭院中常见的木栏杆的描写,而“秋夜将晓”则是对宋代社会夜生活的描写。

二、历史意象历史意象是宋词意象采撷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宋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时期前后随着文人墨客阶层不断提高,对过去的文艺遗产的继承、吸收、创新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

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崇高是深藏在宋词意象里的。

有些词人也许有着超越时代的情感,但也有一些词人着眼于现实,为后人提供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意象群。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描绘了宴饮场景,将民间中秋的古老习俗融入其中,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宗教意象宗教意象是宋词意象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在宋代有着广泛影响,诗人也从中得到了灵感和启示,进而通过诗歌体现。

诗人通过对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象,突显出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宗教意象就是以佛教中“四大皆空”理念为底蕴的。

四、情感意象情感意象是前人对人生经验、社会磨难、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凝练,它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特指某种情感、状态或性格倾向的特殊形象。

宋词追求情感的真实、深刻和丰富,丰富的情感内容和精准的表现力贯穿于整个宋词的创作史上。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这些古诗词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如花鸟山水、美食佳肴、节令天气等等。

这些意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化的生动表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些意象和文化内涵。

一、花鸟山水花鸟山水,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代以景写人,宋代以物写人,因而花鸟山水作为景物就成了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唐诗中,花鸟山水的描写以秀丽清新为主,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色的写照。

在宋词中,花鸟山水的描写更加细腻、多变。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潮平两岸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云霞”、“潮平”、“江山如画”都是苏轼对三国赤壁之战胜景的感叹与称赞。

花鸟山水不仅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花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人墨客们常用的表现其高雅情趣的手法之一。

鸟则寓意着自由、灵动和神秘,比如常见的鹦鹉、孔雀和凤凰等,都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象征。

山水也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山代表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灵魂,水则是变幻不定,清澈灵动,常寓意着人生中的波澜和艰辛。

在古代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山水画和山水诗更是被誉为文人墨客们达到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

二、美食佳肴除了花鸟山水,古诗词中还有极多的描述美食佳肴的诗句。

古人尤其喜欢吟咏秋天,因为这个季节的美食品种丰富,如菊花、菱角、柿子、石榴等,被赞美为“秋膳”、“菊食”。

例如苏轼的《杨梅诗》:“欲食琼瑶豆,将炮白芷薤。

一杯府前绿,几日郡前月。

”这里所述的绿茶、白芷、薤黄,都是在秋天享用的药膳佳肴。

宋代词人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也记述了当地著名的菜肴:“木皮豆腐、穿心风、三套泥、金锭儿鹅、雪里蕻头……”这写处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食佳肴的热情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年第一学期《宋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班级:12—3 任课教师:卢萍姓名:欧寿杰学号:12064460341 成绩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摘要: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其意象既有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又有体现词人艺术个性的新创。

说到著名词人,我们便会自然地想起他们词中独特的意象群落,柳永的晓风残月、暮雨江天,苏轼的乱石惊涛、琼楼玉宇,秦观的衰草寒鸦、杜鹃斜阳,贺铸的烟草风絮、黄梅细雨,周邦彦的露井流萤,霜风鬓影,李清照的清露新桐、风帘黄花,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青山鹧鸪。

可以说宋词意象包孕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宋词;意象;审美《诗经》、楚辞为我国诗歌提供了众多的原型意象,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诗人的不断努力,诗歌意象又得到极大地丰富,这些都为宋代词人的意象创造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宋词是宋人心灵的展示,是宋人之心的艺术再现,它与宋代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宋词意象正是宋人词心的凝聚。

在意象的选择上,宋词多用梅、柳、梧桐等等,不但反映了宋代文化心理,而且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意象少了大漠、黄河、平沙、骏马、雪山、疾风,多了细风、微云、丝雨、烟波、小桥、画船、柳腰、绛唇、黛眉、波眼等等,体现出宋代的时代心理和南方地域文化的色彩。

为此,当我们对意象进行探讨,不能只论艺术,而要深入发掘意象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探骊得珠。

中国是诗的国度。

绰约多姿,恢宏万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影响渗透到其他各种文学艺术甚至思想领域,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仅属于我们的民族,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对感情的抒发,主要借助于独具意蕴的多彩意象。

作为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它渗透着主体情意,传达着诗人词家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

可以说,意象是诗词的生命和灵魂,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意象的表现,则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一、月月亮引发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对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等对立哲学观念的思索。

宋代词人常用月意象来传达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喟叹,给月意象赋予了深刻的悲剧色彩,写出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把对岁月的流逝,世事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细腻地歌吟出来。

苏轼有两首有名的中秋词,一首是让中秋词“余词尽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真可谓“奇逸之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夜共赏一轮明月,月亮就是天涯相隔的人们最好的传情“信使”。

全词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和对人生离合的深切体味。

另一首是《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其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两词意境类似——“琼楼玉宇”的美景之下,均是一派“我醉拍手狂歌”的热闹。

然而每每到此,却又分明可品到一丝纠结期间的愁绪,不得化开。

笔者认为词人对人生盛境不长在的领悟才是他永恒的悲哀。

通过对中秋月的咏叹,他把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出递给了后人。

二、梧桐梧桐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

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

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 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

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 而各有千秋。

亡国之前耽于享乐, 亡国之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西楼见残月, 夜已深沉, 顾影徘徊, 不能入寐, 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再向深院望去, 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 寂寞庭院, 重门深锁, 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 人也。

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 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 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 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

教枕悄无言, 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

”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 敏感恬静的女子,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她凭栏凝思, 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

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 景中有情。

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 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 则庭院之寂寥, 女子怀想之深可想见了。

由此开篇, 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

梧桐入诗写愁很有特色的数晏殊,《清平乐》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作为一位雍容华贵的士大夫, 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 这首词亦不外此。

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 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

以“细细”状金风, 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骛平静、悠闲, 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凉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 以致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 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 却极为少见。

正是因为诗人的愁是一种轻愁、闲愁, 来不得那么沉重。

三、西楼西楼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以其抒情功能言,多与两性情爱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与心路历程相关。

这种抒情倾向和同样存在于宋词中的东楼、南楼意象形成较大区别。

《全宋词》①中涉及西楼意象作品近 150首,其中约 80%以表现男女悲欢为主题。

比之宋代以前诗歌文学,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成为寄托情人相思的主要场所,并且男女间聚少离多的生活,使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

以使用西楼意象频率最高的晏几道、吕渭老、周密作品为例。

晏几道12首词使用了西楼意象,他笔下的西楼,,完全是其悲欢离合的情爱生活的见证。

这里不仅有心上人“凝澹倚西楼 , 新样两眉愁”、“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的落寞伤感;也有词人自己“醉别西楼醒不记”、“西楼月下当时见……恨隔炉烟看未真”的感念与遗憾。

从晏几道西楼意象抒发的人生失意看, 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咀嚼发生于“西楼”之记忆更哀伤的。

“西楼”观望产生的失望、“西楼”高耸伴随的凄寒、“西楼”欢会留下的憾恨等情绪 , 凝成其西楼抒情的重要成分②。

吕渭老和周密各有 7首作品使用了西楼意象。

吕渭老笔下不仅有“大家沈醉还高枕,一任西楼报五更”的欢愉,亦有“断人肠,正西楼独上,愁倚斜阳”的相思,也有词人因思念心上人“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的感伤。

周密笔下的西楼,一如吕渭老,有女子独倚的落寞,有男性轻别后的悔叹,也有词人感叹人生易老因而倦旅思归的悲愁。

他们的抒情都赋予西楼意象极浓厚的感伤色彩。

在宋词中,西楼与其他抒情意象的配合使用几乎也成为常态。

它不仅和风、云、雨、雪等表气候变化的意象合用,也与斜阳、明月、烛花等光影物象及飞雁、喜鹊、子规、燕子等鸟类意象映衬。

这样的意象结合方式,强化了抒情者情绪的悲喜激荡,使西楼充满了抒情的张力。

其中, 明月与西楼的联用尤值得注意。

在明月背景下,西楼兀自孤立的光影形象,不是更能传达同心离居者的多感之怀吗?月色, 无论朦胧暗淡还是明亮皎洁, 都为西楼抒情蒙上了一层婉转多感、相思情深的面纱。

所以不仅李易安、魏夫人等女性词人笔下, 明月西楼的期待极其深切,即使在男性词人如周邦彦、周紫芝等人作品中、西楼月光也多凝成对往事的苍凉回忆。

故月之联姻西楼,强化了西楼意象的抒情功能。

注释①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参考文献[1]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J] .理论月刊, 1996,(4).[2]陈迎辉.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7,(4).[3]韩楚森.李清照词之独特意象[ J] .北方论丛, 1991,(5)[4]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 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6)[5]许春初.从“画楼”到“高楼”———浅析唐五代词中的“楼”[ J] .古典文学知识, 1997,(2)[6]韩玺吾.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营构艺术[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6).(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