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

李煜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
李煜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

李煜诗词中愁的寄托

——关于水的意象

摘要: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而人的感情尤其是诗人的感情来源于生活,更来自于生命,李煜的诗词中就多次将自己的愁绪寄托在水中。但在本文中,我所指的水不只是诗词中“水”的意象,而是包括了所有与水有关或者说能让你看到水的性质的所有意象,如河流、清泉、雨水等等。进而以这些意象的具体形象为线索对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做一个简单渐进式的叙述,希望带来比较别出心裁的理解。

关键词:李煜;愁的寄托;水

李煜是南唐中主第六子。宋建隆二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太祖曾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是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但不管如何,因对国家、对生命、对人生的无限,李煜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一个“愁”字。

一、点:雨——触景生“愁”

李煜的诗词中多次出现雨,但往往也同时伴随着“泪”的出现,把雨的形象归在“点”类,也是因为李煜是将雨和泪联系在一起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在渡中江时,放眼望去,昨日的时光已成梦,“吴苑宫闱”、“广陵台殿”如今都成了荒凉冷清的废墟,诗人站在江中的归舟,雨点无情,迎面直扑,但心中伤情更甚,泪流满面,雨和泪融在一起,脸上的水,已分不清是雨还是泪,但不论是雨还是泪,它们都饱含着诗人对“旧家乡”的无限怀念,对美好时光的逝去感到无力而无奈的伤感的寄托。

感怀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又一年过去了,桐花开始发芽,诗人独倚阑干,烟雨蒙蒙,暮色凄凄,心内惆怅不已,明月依旧,只是层城娇姿不再,佳节也无人陪伴左右,想着想着,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愁绪在雨天骤聚,化作无数点泪水。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这首词中,“雨”其实代表着李后主当时身处的现实环境,逃亡在异乡,故国、故乡的人和事自己早已远离,在“春意阑珊”之时,梦回故里,暂时忘记自己身为异客的悲伤。可是帘外潺潺的雨吵醒了他,提醒他刚刚拥有的短暂欢乐并不真实存在。失去愁,失而复得后再失去更愁,李煜面对着故国的方向,悲愁万分。

【病中感怀】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逃亡中的李煜年岁渐高,鬓发“半染霜”,身体多病,悲伤又总是缠绕心中,更显孱弱,正感伤的时候,风雨袭来,冷风刺骨病更重,雨气氤氲使人愁,再想到以前生活的种种,哀从中来,悲不自胜。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天将尽,后主油然而生伤春惜花之感,狼籍残红,春去匆匆,不正是词人生命的自然写照吗,人生之春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不甘听凭外力摧残却又无力改变命运,“无奈”云云既叹春花,亦为自叹。花本无泪,却是词人移情于彼——身历世变,泣血无泪,状与色皆若胭脂。因此,此泪非花泪,乃词人怜花而顾己之泪啊。

小结:即使在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更具画面感)中,我们也可以尝尝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站在雨中,任雨水扑打自己,在这样的雨中,他们可以尽情地哭泣,他们可以告诉自己,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在哭,因为雨水已和泪水融合,只有自己才知道哪些是雨,哪些是泪。其次,雨和泪水的性质、形状甚至味道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中国人的传统思考中,我们会想象那是天的眼泪,即使我们的理性思维清楚地知道雨是空中水汽的凝结而已。笑与哭都是由感染性和诱导性的,所以当你“知道”连天都在哭泣,你的哀伤就会更进一层,加上往事不断地重复放映,可想而知,李煜的悲伤绝不是他人能够轻易懂的。这样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煜的诗词中有那么多“雨”的意象,而它们常常是和“泪”联系在一起的。

二、线:江、流——“愁”的特写

李煜的诗词中对于“愁”的表现方法非常多样,他不仅通过将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愁交融,亦即借景抒情,而且他更重要的是通过比拟、象征等多种手法来对“愁”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特写。而这些准确却又别出心裁的特写既给作品增添了文学性,又让读者更深刻更真实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愁”,这也是他很多名句流传至今仍让中国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吧。【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写愁最具代表性,最触动人心的一首词。【虞美人】大约作于他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是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李煜的绝命词。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采用自问自答方式,激荡出更加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和沛然莫御的愁思。又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含蓄地表现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正是这被形象化又抽象化的愁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人们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有了李煜,因为有了“一江春水”,尽管人类的愁思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李煜给了人类这样一个精准又感人的对“愁”的表达,亡国之君的“愁”也许大部分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但通过他的词,相信每个人都会被他的“愁”所深深感染。

【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全词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而在现实中,眼前早已物是人非,从前的一切繁华都已逝去,如同池台下的流水般一去不复返,而归宋后的悲惨遭遇更让他原有的少许期望完全破灭,而由此而发的愁绪亦如流水长流不息,永无止境,双重悲绪凝结成更激荡回肠的“愁”情。

楼台待月而空逝水,如同词人内心有所待而不可得。心怀期待却终归成空.道出的是无可奈何的失落。楼阁荫花又漫斜晖,夕阳西下楼阁惨淡,如同内心的凄凉衰败。登楼远望,面对此情此景,悔恨、惆怅,一并涌上心头,任凭泪水浸湿了衣襟。“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吧!

伤心人眼中,万物皆有情,皆有了伤感与无奈。一个空字,一个漫字,写出的不仅是目中之景,更是心中之情之痛。天教心愿与身违,白话中,透出的是词人心中抑郁已久的对上天对命运的呐喊。

三、面:泉、池、雾——对比写“愁”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这是一首追忆往昔之作,词意比较朦胧,与其他词作直抒胸臆略有不同。春回小院,万物复苏。春风吹绿了庭草,细如睡眼的柳叶也相继生出。但这满眼生机盎然的春色,给词人的不是喜悦却是幽怨。写的是乐景,表的是哀情,往事如春日一样美好,可是春去了来年又是春,往事过去了就不会重现了。自己也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唯有凭栏远眺,沉默不语。

这首词多处用到运动对比,或明或暗的对比,平添了许多哀愁。不只上片对比来反衬“似当年”而非“是当年”的新旧反差的痛苦和无奈。下片更是由自己记忆中的青春年少和如今的苍老衰弱的强烈对比来表现自己心中无法言说的悲伤。风吹翠竹,云映月辉,一如当年;筵席依旧,笙歌仍有,屋内亦然明烛高照,炉香袅袅,连冬天全然结冰、一片无痕银白色的池面都随着万物的复苏而开始融解,然而,我容颜惊换、衣带骤宽,这一切于我又有何趣?在这首词里,关于水的意象池、冰都代表了自然界循环却不消逝的美好事物,以此来对比自己年老体衰、脆弱易逝的生命,命运真是捉弄人啊,一国之君变成了俘虏,从天上附落到人间,这样孤独寂寞、悲伤屈辱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通过种种对比,使对现实的哀叹、对生命的呐喊都更加地厚重而引发强烈的共鸣!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蜡烛滴残,更漏漏断,应是一夜将尽的时刻。可如此深夜,词人却依然醒着,风吹帘帷发出飒飒的声音,久久不能平静。人生如同一场梦,就算再美也都是要醒的。而梦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覆水难收般再也无法重新拥有。想重回到过去,则只有在醉梦中。只是醉梦醒来,也还是终要面对那难以面对的现实。因此醉乡虽然路稳,也只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罢了。在醉梦中是一定能回到故园的,所以不妨频频醉酒。但是,真正的故园如何回去呢?可能这一生都不可能了,“世事漫随流水”,从前的事就如同流水一去不复返,梦中的“归乡”和现实的“离乡”有着极大反差,这种想留却留不住,只能任其来去的无奈让词人的“愁”久久都无法平息,因为现实的噩梦仍要持续,即使自己对故国再不舍,也无法改变现实。

结语:“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一国之君的位置上,李煜无疑是做得很失败的,甚至于他的一些“愁”句是过于消极的,但从艺术层面上看,这些句子,特别是那些以关于水的意象来描写“愁”的句子却都感人至深,因为水本身就是很具形象性和想象性,它可以使愁具象,也可以使之抽象,因此作为词人,他堪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水的种种意象上,他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单单这一点,他就不愧“词中之帝”这个名号了!

【参考文献】:

1、《李煜全集》李煜、王兆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出版)

2、《李煜集》,(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 2010-08-26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摘要】 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 1 燕子意象 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盼盼生活在高高的燕子楼上,“只有年年旧燕归”,每年春天的时候,春燕再一次飞回,春色依旧,而所爱的人却未归来,物是人非,让盼盼的相思之苦愈加浓烈,也许是想到了曾经与爱人如同燕子般双栖双飞的场景,而如今燕子归来,却留盼盼只身一人,想来实在感伤。此时的燕子在《盼盼》这首诗中化作一种感伤的意象,表达出盼盼相思不已以及失望至极的心情,而《灼灼》中的燕子代表了灼灼内心一种在爱情里面殷切的希望和卑微的心理。 春愁是宋词中所常见地题材。在秦观词中,除了写相思会采用燕子的意象之外,也会将它用于写春愁的词作中,将春燕与落花结合而写,以表达内心触动的愁绪。 在《阮郎归》中,以春花写出美好春景,用春燕抒写春情。其中一句“帘半卷,燕双归”,用燕归与前文的花落相互映衬,花儿掉落,燕子归来,而作者孤身一人,引起作者的一腔愁绪。明人李攀龙在《草堂诗馀卷》中提到:以春花点春景,以春燕触春情。这里的春燕意象与落花意象相互作用,落花归燕,俱是抚景伤情之语。秦观将自己内心孤独的愁绪隐藏起来,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寒蝉 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秦观词的特色

绪论 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继往开来,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他通过大量悲冷凄凉的意象折射出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展现了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他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 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

[1]。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

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在宋词中,。秦观的名作《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 一水牵情万里长。佳期如梦,胜却人间无数,咏唱的便是天上之水与爱情了。#历史上,多情的人却以水为缘,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宋】李 之仪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 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 色,而自成高致。极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绵绵-只希望你的心能象我的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一份深浓相思的情意。寄望伊人“君心似我心”,表明自己至诚的意愿,情深意重,此心所寄,永生不渝。 ★自白居易以来,《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词调多用于抒写男女情爱,而将情爱与水结合起来表现却又十分出色的,当数林逋这位单身贵族。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带给她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是水对山的依恋。表面写景,景中却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而去.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

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 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是失利时的仓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妇望归…… 面对无限的月色,诗人涌发了多少灵感,不仅月本身的辽远令人产生无限向往,那月色下的万事万物也因之而拥有无穷诗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气,月因夜而尽显其意。诗人的心灵正是在无边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万物于心间。

李煜经典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写亡国离愁的佳作.词的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点明了词人沦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交代了登楼所见之景.一钩新月,几株梧桐.凄冷的气氛中显示了孤独者的形象.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一首忆旧词。原作有两首,内容相近,这里选第一首。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居汴京时的作品。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句意是:一切的悲愤,都来自昨夜梦中之事。这句话总领全词,点明主旨。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了。廖廖八字将日夜思念、悲愤交加、郁愁难解的心情概括地描述出来。有荡气回肠之至。“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均写梦境。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车如流水马如龙”这句话出自《后汉书·马皇后纪》本该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在唐诗中也有成句:“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尽管前人一再说过,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摘要:秦观词如泣如诉、绵远悠长,其词中的风意象出现频率非常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风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秦观那如风般的飘零生涯、忧郁哀怨的性格气质、女性化的纤细敏感都影响了他对风意象的选择。 关键词:秦观;风意象;生平;气质 所谓“文如其人”,用在秦观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秦观其人,多愁善感,感受敏锐细致,而他的词,总是选取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对象进行描绘和表现,所以词中多出现纤柔、细腻、委婉的意象。如果选择风、飞、月、花、云、梦、雨、暮、楼、水、愁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在他的淮海集八十一首词中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意象,出现在三十九首词中。其次为“花”意象和“水”意象,分别出现在三十六首词中和三十首词中。再次为飞、月、云、楼、梦、雨这几个字,出现在二十首词到二十六首词之间。出现较少的是愁和暮,分别出现在九首词中和七首词中。这样统计之后,可以看出“风”意象是他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那么,他何以特别钟爱于此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风”意象的特征符合了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作者更容易在这样一种意象中找到情感共通之处,所以在无意之中,更多地选择用这种意象书写情怀、表达自己。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代诗人对风的感觉也很敏锐,“风”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风”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由于在一年四季之中春秋两季自然界的变化较之夏冬明显,更由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因此,在古代诗词中,“东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南风”和“北风”。在秦观的词中也是如此,秦观词中,几乎只有东风,而对“南风”、“北风”并无涉及。实际上,这种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不同的冷暖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东风”的到来告诉人们,一年又过去了,人又长了一岁,它的离去又带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年华易逝的惆怅自然会涌上人们的心头。因此,秦观在写到“东风暗换年华”之时,感叹的是“行人渐老”。 “风”给人的往往是漂泊无定之感。没有人能解释得清风的原因、风的来历,文人的心中,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更多的是象征了无以为家的流浪。秦观一生的生活,居无定所,如浮萍般随风而摇、遇水而漂,正如“杨花终日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不肯驻足的风触动了秦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契合了词人在醒时、梦中的感受,因而他的词中处处有风,处处有风一样的漂泊。 风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蕴涵着一种对人生不可把握的身世飘零之感,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才华横溢但在仕途生活中倍受挫折的秦观,由于其柔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煜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莺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秋莺》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病起题山舍壁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示人回避宫廷斗争的刻意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不然,为何总要题在显眼处呢?这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刻意写这些诗词,实际是不打自招,弄巧成拙地暴露了他的问鼎意图,依长兄太子弘冀机警沉诈之质,肯定是会看穿他的内心的。所幸弘冀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病死。弘冀之死,其因不明,亦是迷案,谁又知非他人先下手为强呢?李煜的五位兄长皆死的不甚合理。但李璟元宗死后,李煜这条“鲤鱼”自然而然地就化成了“龙”了。其实李煜当初并不叫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在元宗李璟晏驾后,嗣位于金陵时“更今名。”嗣位后改名李煜,其实质意义,又就是“鲤鱼化龙。”这里无意研讨弘冀太子的死因,但李煜的嗣位是大有文章的。他既无意“有意千重雪”,又无心“宗远问无生”,他的“垂纶”和“杖藜”只是他实施他“鲤鱼化龙”计划的一个步骤而已。窃以为数兄死因不明,必与李煜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纵观少游“伤情”词, 凄婉清丽入画意。 世间多少丹青手, 泪洒“山抹微云”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文章就被人称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赞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为官之后即身陷“党争”,屡遭贬谪,空有满腹经纶,竟怀才不遇,真可谓空负“屈宋才”,奈何“屈贾命”,抑郁之情充溢于胸,化而为词,凄婉清丽。他的词作内容多写男女爱情和贬谪生活,词风蕴籍含蓄,音律和谐,语言清新,被目为“婉约之宗”。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而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有语云“秦(少游)即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些评论大体上道出了秦词特色。而论者以为秦词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凄婉清丽,富有画意”,现结合秦观的具体作品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为表现这一风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首先,为了表达深曲婉致的情致,词人在造词上是很有特色的,他最爱用一些诸如轻、微、细、柔的字眼。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满庭芳》) 在秦观眼里,不仅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梦是幽的,就连秦筝也是小的,且是“低按”。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愁、思、恋明白如画地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缠绵的感受,秦观也因此才得以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其次,秦观词中的动词运用恰当自然,与他含蓄蕴籍清婉凄丽的词风暗合,真可谓别具匠心。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满庭芳?山抹微云》) 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 内涵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坎为耳、心痛则耳痛。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 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也正因为士人在水这里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契合,才会如此钟情于水,也正因为钟情于水,从屈原到王国维,才有无数的文人将水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 一、水意象内涵的演变——《诗经》中的水 水作为意象在千百年的发展变迁中之所以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变与不变,众所周知,意象可分为社会意象、自然意象,前者为人类社会制造的物体,如服饰、车马等,而后者则指自然界原本存在之物,山水、日月等皆属此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许多社会意象所代表的物体因为不再能满意人们的需求而淹没甚至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相应的意象也会随之退出诗歌舞台(至于诗词中用典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后人引前代故事,所谓借古讽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意象),而自然意象由于自身的相对永恒性及稳定性,绝大部分将始终贯穿人类的历史,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便是此理,古人对今月而舞,今人邀古月同歌。同样的一泓春水,同样的滋养万世,同样的文化归属,造就了水意象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当然,往事越千年,千年的风霜不可能真的弹指一挥间,大雪无痕。 总体来观,在长期的文学发展中,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在不同朝代的诗词中其象征寓意的差别是很大的,但这不代表水的本意已被新的引申义所取代,恰恰相反,正是在其本意不断流传的基础上,才使得水能够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义,因为内在所具有的不竭动力而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意象,而这种外延上的扩展又充实内在本身。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今我们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早的古代诗歌作品集,对诗经中出现的水意象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水作为文学作品意象的原始意涵或者是本意(这里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源头意义的意象含义,而非文字学上的本意)。诗经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与后世文人共同使用的意象,我们有必要对诗经中水的意象做一探讨。 诗经中写到水或水边的地方有很多,且大多与爱情有关,如《鄘桑中》、《郑溱侑》、《陈东门之池》等,反映了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语出《周礼.地官.媒氏》)的古俗,可见在当时水是以一种媒人的形象出现的,每到春热花开的时候,让青年男女在水边相会,无需媒人和聘礼,可随意交欢。吴培德先生认为,诗经中的水还有一重含义,即谕旨爱情的阻碍和困难,而渡河、涉水,则象征逾越障碍,求得幸福的过程,如《关雎》《汉广》,而尤以《蒹葭》为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暖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郑将仲子》中则以“杞、檀、等”象征封建礼教,而以逾墙、逾里、逾园象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最求爱情。还有一点,也与水在的这类寓意有关,就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关于诗经的“淫”的问题,他认为诗经其实是一部淫诗,, 闻一多从民俗、民谣和古诗中,考释鱼的隐语,指出古诗和民歌中,鱼为配偶、情侣之意,打鱼、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鱼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古人以鱼谕旨男女性爱,寄托了先人对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期待。汉乐府民歌《江南》为例,“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之句,在闻一多看来,鱼喻男,莲喻女,鱼与莲戏,是一种恋爱的舞蹈,是原始繁殖仪式的变形。唐代的女诗人还解此诗的风情,鱼玄机《寓言诗》曰:“芙蓉叶下鱼戏,螮蝀(注:指彩虹)天边雀声。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二、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奇峰,意蕴深厚的水意象在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的笔下被运用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水的文学性格也在这种空前的大繁荣中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除了《蒹葭》“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和《汗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外,又有了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再有关西大汉高唱“大江东去”、还有井边少女浅唱低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国古代哲学讲五行八卦和阴阳,五行为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阴阳两仪又分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水属太阴,对应月亮的至阴至柔。同样,中国古代亦将人分阴阳,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是以,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将水比喻女子的习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这愁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