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 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青翠茂盛,白露凝结为霜,抒 情主人公沿着曲折的流水去寻找意中 人,她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 及。对爱情的追求让他“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 到 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明澈水流——美人眼波,脉脉传情 青黛山峦——美人眉峰,因思恋自 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三、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哀 伤、或豪迈、或潇洒的情感,但都同样 是水漉漉湿淋淋的。它千古长流,象征 着恒定不变,见证了历史古往今来;但 它又川流不息,意味着变化多端,伴随 着时间一去不返。在它身上,凝结了永 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因此古人常常 借助于水来表达惜时之情。
二、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人喜欢临水送别,滔滔的江 水, 恰似连绵起伏的别情相思, 无穷无尽, 流水于是就成为古代 文学意象中的离别主题。
暮春浐水送别 【唐】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宫前水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正 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 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 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 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二、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六、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一、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水性是温柔的,人们常说“柔情似 水”,就是把水比作人的万般柔情。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也是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中国古典诗文中沉淀了许多集结着我们先人原始经验的意象物,如为人们所熟知的“水”、“月”、“花”、“杨柳”、“鹧鸪”、“杜鹃”等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

深邃的哲理与生命的起源中国古代哲学家借“水”来表达深邃哲理的是道家学派,在道家思想的始祖老子那里,“水”是仅次于“道”的概念群(如“气”、“水”之类)中的一个。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所说的“恍惚”之道与庄子所说的“混沌”之道,都是借涵淡荡漾之水与窈冥冲虚之气来表达的,这水是生万物的接近于“道”的水,因道本无,而水有形,故近于道。

《管子?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万物莫不以生。

”尤其指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是水所生:“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凝蹇而为人。

”可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水是他们解释世界本源的一个概念,是生命的起源。

由于把水看成是生命之源,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描绘水神的文字,表达的是关于我们先民共同的心理文化积淀即水神崇拜的原型意象,如《山海精》中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曹植笔下的《洛神赋》等。

处世的妙道与智者的沉思在古人那里,水不仅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哲人用来表达智慧的沉思之物。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流无碍,无所不达,如智者之达于事理。

汉代刘向《说苑》中有一段孔子回答何以“见大水必观焉”的话:君子用水来比附德行。

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使万物生长而似仁;随势而自然流动似义;深不可测而似智;虽柔而又无处不到似明察;对什么都不拒绝,似宽容;能始终保持平面似公正;总是向东流似坚强的意志……由于水有以上的种种特点,因而被古人用来作了许多富于智慧的妙用。

军事家用之以喻战争智慧。

孙子根据“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虚实篇》)的特点,提出“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注重造势,以求以势夺人的军事效果。

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爱情的象征《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

全景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

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

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怅和难言之情。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二、离愁别意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惜别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代诗歌中体现水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水的崇敬和喜爱。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关于水的意象,这些意象见证着水对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本文将阐述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及其对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以河流、湖水、江河、清泉和雨水为主。

河流作为天然的水道,是古代诗人们抒发离别、忧伤的象征;湖水传递着人们对宁静、安定的情愫;江河则是古代诗人们进行漂泊、移居旅行的必要乘坐;清泉则传达出古诗人们对安闲、生活平静的期待;而雨水又渲染出古代诗人们对春天、和谐的热情。

二、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1、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生活安定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生活安定,比如湖水和清泉等,它们传递着古代诗人们对安定放松的生活的渴望,对家园的思念,强调了生活的平和安定。

在古人的诗词中,“安定江中度”、“安波清涟闲”、“宁静湖中心”等古老的概念不仅使诗人倍感安慰,也使后人深受启发,明白了开创安定生活的重要性。

2、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生活快乐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生活快乐,比如江河和雨水等,它们传达着古代诗人们对移居漂泊的热情,对繁花似锦的春天的热恋,强调了生活的欢乐快乐。

在古人的诗词中,“江流天地外”、“江山如此多娇”、“雨打芭蕉斜阳里”等古老的概念不仅使诗人倍感恍惚,也使后人深受启发,明白了发掘生活欢乐的重要性。

三、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对古代生活的影响1、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追求爱情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追求爱情,比如河流和湖水等,它们传递着古代诗人们抒发离别之情,强烈表达了古代诗人们追求真爱的激情,强调了生活中追求爱情的重要性。

在古人的诗词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古老的概念不仅使诗人倍感恋慕,也使后人深受启发,明白了追求爱情的重要性。

2、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追求自由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强调追求自由,比如江河和雨水等,它们传达着古代诗人们对自由、自在的渴望,对放飞自己的思想翱翔的热情,强调了生活中追求自由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一、爱情的阻隔物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

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

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

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诗词中的流⽔意象分析诗词中的流⽔意象分析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种艺术形象。

通俗的讲,就是加⼊了⼈类感情的客观事物。

⼀、流⽔作为主要意象进⼊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的意象的句⼦⽐⽐皆是,有江⽔、河⽔、湖⽔、溪流,有春⽔、秋⽔、⾬⽔、瀑布,有⽔波不兴的⽔,有波浪滔天的⽔。

有专门描写⽔的诗句“春来江⽔绿如蓝”。

也有把⽔作为媒介来表达诗⼈情感的,如离别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思念的⽔“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不是云”;还有凶恶的⽔“过江千尺浪,⼊⽵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情的⽔“⽔流花谢两⽆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和词⼈们对⽔有着不⼀样的偏爱,可以⽤⽔来表达任何⼀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先,这与⽔的社会地位离不开。

⽔是⼀切⽣命的源泉,它在诗⼈的⼼⽬中有很⾼的地位。

原始⼈类逐⽔草⽽居,⽽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明。

从原始⼈类的⽣于斯,长于斯,到现代⼈类的⾷于斯,饮于斯,⽔是⼈类⽂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类打交道最多的⾃然事物。

⼈类对⽔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种⽂化本能。

于是在中国早期的⽂学作品中就出现了⽔的意象。

孔⼦⽈“逝者如斯夫”,⽽我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为意象的句⼦,《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蒹葭》中有“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诗经》中⽔的意象还有很多。

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此流沙兮,遵⾚⽔⽽容与。

”《湘夫⼈》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兮潺�。

”等。

⽽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学作品中,⽔的意象更被⼴泛运⽤。

其次,与⽔的形态有关。

⽔是⾃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意象2019-07-18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孔⼦临⽔⽽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流⽔”就成为了⽂⼈墨客笔端常见、⼼中常思的事物,成为最具民族⽂化⼼理的⽂学意象。

⽆论是“⼀江春⽔向东流”还是“滟滟随波千万⾥”,抑或是“清风徐来,⽔波不兴”, “流⽔”早已成为传统⽂⼈思想感情的最好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

⼀些吟咏“流⽔”意象的诗句,如李⽩的“抽⼑断⽔⽔更流”、“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早已是妇孺皆知。

中学语⽂教材⾥有不少充满真情意趣的吟咏“流⽔”的诗句,它们犹如⼀⾯镜⼦,照出中国⽂⼈的家怀、⽣活况味、⼈⽣态度。

引导学⽣吟咏体味,对于帮助学⽣理解并传承传统⽂化具有⼗分积极的意义。

⼀、借“流⽔”表思乡之情李⽩的《渡荆门送别》:“⼭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长江东流,碧⽔含情。

“江⼊⼤荒流”写出了诗⼈极⽬远眺,江⽔奔腾万⾥,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

境界⾼远,青春勃发,朝⽓逼⼈。

这是借流⽔写思乡之情。

诗⼈对家乡的⼭⼭⽔⽔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流过,依依难舍。

诗⼈不说⾃⼰思念故乡,⽽说故乡之⽔恋恋不舍,万⾥相送,意味深长,境界⾼远,艺术感染⼒强烈。

⼜如“枯藤⽼树昏鸦,⼩桥流⽔⼈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种冷落暗淡的⽓氛,⼜显⽰出⼀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桥流⽔⼈家让⼈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

游⼦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的归宿在何⽅,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有异曲同⼯之妙。

⼆、借“流⽔”写友爱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伫⽴江岸,极⽬远眺朋友乘⼀叶孤⾈,渐⾏渐远在⽔天相接的远⽅。

诗⼈将⼀⽚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诗⼈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的朋友。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

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感情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需要水来维系生命,需要用水来滋润万物,获得粮食;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受到水的威胁,依附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当洪水、大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频爆发时,他们无力应对,只能任其夺走人类的生命。
一水意象代表着溱洧》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水边相会的诗歌,上巳节大家相聚在溱洧,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可以热烈的表达自己的爱意,这首诗中就描写了一个少女主动制造机会,与心仪男子互诉衷肠的故事。对于溱洧的描写不仅具有写实性,而且溱水、洧水作为大背景渲染了整个氛围,桃花春水正盛,突出了意境美,奠定了一个浪漫的感情基调。《鄘风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性的爱情悲剧,而淇水作为这个女子爱情的见证贯穿故事的始终。最初,氓以买丝为理由结识这个女子,两人热恋时,你侬我侬,多少甜言蜜语与柔情蜜意都在这里绚如夏花,此时的淇水岸边是两人相爱的记 ;女子与氓约好秋天来迎娶,亲事定下后,女子渴盼着早日嫁给氓。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女子已经为这个家操持多年,本想着与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可是氓却已经有了贰心,想起娶亲之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为了嫁给氓,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不顾蜚短流长,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嫁妆,甘愿冒险渡过淇水,此时,这个女子渡河要打破她与氓之间的种种阻碍,表明她已专心于氓和生死相依的决心,这个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付出了所有,淇水见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后来,她发现虽然自己这样的死心塌地,氓还是不顾夫妻贫贱时的种种恩情,毫不犹豫的将她抛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饱含着她深深的无奈,只好自己反省,慨叹遇人不淑,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反兴的手法,暗喻淇水、沼泽尚有边沿,而氓对感情的放纵连个节制都没有,用淇水还有边岸反比氓对于婚姻的恣肆妄为,毫无忠贞可言。人情似纸,世事无常,唯有无言的淇水见证着女子的沧桑一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宋词中,。

秦观的名作《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
一水牵情万里长。

佳期如梦,胜却人间无数,咏唱的便是天上之水与爱情了。

#历史上,多情的人却以水为缘,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宋】李
之仪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

“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

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

“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

跌宕之间,深情毕见。

“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
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

#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
色,而自成高致。

极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绵绵-只希望你的心能象我的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一份深浓相思的情意。

寄望伊人“君心似我心”,表明自己至诚的意愿,情深意重,此心所寄,永生不渝。

★自白居易以来,《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词调多用于抒写男女情爱,而将情爱与水结合起来表现却又十分出色的,当数林逋这位单身贵族。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竹枝词>)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带给她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是水对山的依恋。

表面写景,景中却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而去.
★"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 向西洲。

"( 苏轼《虞美人》)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东坡慧眼识珠,对秦观逢人便引荐不遗余力,
秦观对苏东坡也深怀知遇之情,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两人相会于高邮,秦观渡淮相送二百余里,于淮上依依惜别。

东坡别后作此词,词的上片写刚刚分袂之后的别绪离愁,下片追忆往年同游无锡、吴兴等处之乐,以相识相知却不得
绵亘不休,不尽的忧愁。

这就更是诗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也就常以水喻愁。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

它只是恋人之情,情人之情,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四、迁移训练――学会用水表现情感。

#★1.用感受最深的水的一种意象来给友人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他的情意。

(指名来作)。

诗词、歌赋、对联、广告词等皆可。

#★2、用水所包含的哲理给自己写一句话来勉励自己。

★生答
五、结束语
#水, 可能是《诗经》中那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的秋水伊人; 水, 也
可能是《牡丹亭》内杜丽娘伤怀的似水流年; 水, 更可能是杨慎《临江仙》里 "滚滚长江东流水", 淘尽英雄人物的历史悲叹。

"仁者乐水",水就如仁智者, 展现它多方面的意象, 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境。

六、作业:
水,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催放诗歌之花的甘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包含的浓情厚意,又岂能用区区几百字来概括完呢?而它的韵味与内涵的确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1.继续搜集关于“水”的诗词,探究水折射出来的哲理体现在哪里呢?
如:流水不腐、上善若水、外柔内刚等。

2.延伸作业:研究水与艺术、音乐、绘画、建筑的关系。

翻开《全宋词》,你可以听见在那个国势日衰变乱日亟的朝代与时代里,江河湖海演奏了多少时代的怨曲与悲歌。

已没有“****”的豪情,也没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胜概,那都是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的景象与昔日的光荣了。

在宋代尤其是南宋的许多词章里,呜咽的是我们至今仍然盈耳却不忍卒听的水声。

散文:水之韵
张掖日报
□王军
溪水叮咚,河水哗哗,江水滔滔,海水汹涌……
面对溪水的玲珑剔透,人也仿佛六根清净了。

溪水永远是一路欢唱,无忧无虑,水中的顽石或隐没或凸现,活像一个个黑白相间的琴键,在溪水的挑拨下,奏着美妙的乐章。

它走幽径,过僻野,身旁的野花向它抛着媚眼,高处的树木送来放肆的倩影,甚至连天上的云彩也不时投入它的怀抱。

但它永远不会留恋,永远不会驻足,因为它明白:自己的事业在日出的地方。

当溪水走出迷途,走出困惑,迎来第一缕阳光时,它的身躯已渐渐成熟了,变成了河水。

不知河水是疲倦了,还是蓄势待发,波光粼粼的水面,或深或浅,或静或动,像处女一样美丽娴淑,又像母亲一样温柔慈爱,它细心地滋润着田禾,无私地养育着千千万万的生灵。

但它不会陶醉于自己的仪表,也不会沉溺于已有的成就,它依然有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抱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第一次解读江水时,听到的就是东坡的绝唱。

江水的气魄,总让人不寒而栗。

江水溅起的五彩水花上,浓缩了多少悲壮往事,里面有屈子呼天抢地,也有乌鸦仰天长啸。

水的辉煌,到这里似乎应该画了句号,但胜利者却将目光移向了更远方。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当海水以包罗万象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海水以饱经沧桑的面容静卧于天地间,这里,水才找到了它们真正的归宿。

水一路朝拜,到达了它们的圣地,这里才是它们永生之地。

解读水,让人心潮澎湃,溪水给我勇气,河水让我沉静,江水教我执着,海水令我神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