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杜甫诗歌风雨意象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

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那么这样的意象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即“意”与“象”。

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

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

“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

诗歌中的“雨”意象

诗歌中的“雨”意象

诗歌中的“雨”意象作者:王薇艳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3年第01期自然界的雨,本是普通平常的事物,但是到了敏感而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

杜甫说:“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苏轼也有诗云:“纤纤入麦黄花乱,飒飒催诗白雨来。

”雨就像诗人灵感的源泉,情绪宣泄的催化剂,伴随着雨的到来,诗人汩汩的文思如泉水般流淌在笔尖,终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了。

回顾整部中国文学史,诗人们似乎特别钟情于“雨”这个意象。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佳句。

特别是到了诗词繁盛的唐宋时期,雨更是诗人们抒发情感常用的载体,千姿百态、饱含深情。

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说明雨已成为包含着诗人主观情感、寄托着无限隋思的审美意象了。

一、自然之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闻一多《忆菊》)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其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对美有独特感受的诗人们常常会用独到的眼光欣赏雨的状态和雨中别有风味的景象。

在诗词创作中,雨作为意象也会因环境和背景的明与暗、阔与狭、喧与寂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变化。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杨万里《昭君怨》)“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

”(陈与义《雨》)“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在这些诗词里,有轻薄迷蒙的“烟雨”,有活泼晶莹的“跳雨”,有倾盆而下的“急雨”,有零星飘散的“疏雨”。

它们或是飘落在南方的寺庙间,或聚拢在池塘的绿荷上,或滴落在山间,或止歇在桐花烂漫的一片清明里。

它们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的作用下,被映照、衬托出来,由此各具姿态。

二、复合之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雨”意象解读

“风雨”意象解读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如李颀的描写:“长风吹林雨堕瓦。”这虽然是借以描写音乐,但因比喻本身便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于是读来仍然让人心惧。李东阳的《风雨叹》更是让人心惊,诗曰:“山豗谷汹猛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州沉岛没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在无情而暴戾的“雨”面前,生命如草芥,人的渺小和脆弱,令人心惊动魄。这种苦雨的焦叹给人以世界末日将临的恐惧感。诗人描绘狂风暴雨摧杨拔李、水漫原野、鱼龙出没的情形,使人联想到原始生民在洪水面前的悲惨命运,先民对洪水的惊恐和惧怕心理,借助与“喜雨”模式中截然相反的情形再度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雨的意象中的另一个意蕴的层面。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雨意愈是凄凉,就反映着诗人愈是漂泊。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反映诗人漂泊流离而产生的悲哀沉痛就愈是深刻和细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雨中送别”才成为雨中哀怨的另一种普遍形式。第三,以风雨如磐来作为险恶的政治与生活环境的象征。在这种象征里,雨作为自然物的意义越来越淡漠,而其思想意义却越来越大,以致有时竟成为一种专门的思想符号。开中国政治抒情诗风气之先河的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飘益北林”的环境,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生年有命,时过虑深”的心中惆怅,其中的雷电风雨早已不是写实的物象,而己是纯然的象征形式,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陆游《风雨》诗云:“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这里的风雨之声显然也不是自然物,诗人的“啼听”,实际上是对人间世事、纷纭、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厚关切。当代诗人邵燕祥的一首《山那边有雨》更是以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吟“山那边有雨╱泉州有雨,”其意在于向人们展示出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图画。“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诗人们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关注着家国时事、政治云烟,萦绕诗人心头的风雨寄托着对衰败政治的忧患。而每当政权更迭新旧交替的关口,这种作为象征物的风雨就更多地飘进诗的世界。并且,综观这一类意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雨泪同滴。咏雨即是咏愁。宋人汪元量《邳州》诗谓:“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元曲中有一首没有留下诗人姓名的《中吕·红绣鞋》,曰:“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到如雨多,”对此说得更加透彻。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本,“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怎一个雨字了得!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意象是唐宋词中的重要因素。

唐宋词中丰富的花与雨意象是词人表达情感的外在表征,它们承载着词人的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1:雨无正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曾我暬御,惨惨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维曰予仕,孔棘且殆。

云不何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

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2:晨雨朝代:唐代作者:原文: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3:梅雨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4:清平乐·咏雨朝代:清代作者:王夫之原文: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

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5:苏秀道中朝代:宋代作者:曾几原文: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篇6:卜算子·席间再作朝代:宋代作者:葛立方原文: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杜甫的《夔州歌》和《夔州晚眺》中,雨是重要的意象之一,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表现出作品的气氛。

《夔州歌》中的雨意象主要表现在描述夔州的自然环境和民情。

例如:“雨中石鸣溪
水急,山下路难行”,这句中的“雨中”可以表现出昭示夔州的潮湿多雨的气候,隐喻着
夔州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越发的苦难,但是这种苦难也成就了夔州人民的坚韧和无畏。

此外,“雨露惠田家,蓝衫暖鸟鸣”,这里的“雨露”则是表现出夔州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的
恩惠和夔州的农耕文化。

因此,可以看出,雨在《夔州歌》中、可以表达出对夔州的思考,同时也凸显出夔州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性。

在《夔州晚眺》中,雨意象反映出杜甫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的动荡。

例如,诗歌开头
就是“晚日寒鸦一片愁,空山紫雨润如酥”,这句中的“紫雨”可以表现出杜甫的孤独和
落寞。

他身处异乡的孤独,和他内心的苦闷,通过雨的意象得以传达。

在诗的后半部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上相如遨兴无”,这句话表明了杜甫对自己的失落和对家庭的关切。

于此同时,他也表现出对历史的坚定信仰:“长恨此身非长远,何时忘却江湖?”杜甫意
思是说,尽管他的人生充满苦痛,但他并不忘记自己的目标,仍然想做出一番大事业。

综上所述,雨在两篇诗中的不同含义,反映出杜甫对自然环境、历史和人生的反思。

杜甫用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遇,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历史、天命和国家命运的一种思考
和思索。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杨长英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

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

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

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

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

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

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

《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

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

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

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

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

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

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

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天气现象,雨水在古人的笔下通常具有多种象征意义,除了描绘雨水本身的形态和气象,更多的是抒发对人生、情感、政治和社会的感悟。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期展示中国古代诗人对雨水的独特审美情怀和深刻洞察。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雨”意象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以雨水的形态和气象为主要描绘对象,如《渔家傲·雨晴》中“水舞游鱼,漫天色叶,景物那回春”;二是以雨水影响自然界和人生活为线索,如《青玉案·元夕》中“云深不见青山家,雨且谁家春雨斜”;三是以雨水寄托情感和思念,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雨过梅枝未动,雨后春花才放”;四是以雨水象征政治和社会变迁,如《轻肥·丈夫贫贱志自高》中“古人烈士天山雨,历代英雄白骨穷”。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丰富多彩。

雨水常常被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南乡子·登京使馆》中,“晓雨均忘不见江干,素窗才雨迹浓寒”表达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雨水成为了联系情感的纽带。

雨水也经常被用来象征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

在《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雨过梅枝未动,雨后春花才放”表达了对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的思考。

雨水还常常被用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命运、情感命运的感慨。

在《锦瑟》中,“休言壮丽须尽,彩云追随,思量却是,当时明月”的诗句中,“雨”意象成为了对人生命运和情感命运的隐喻。

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形成和意义的传承,如果要追溯源头,可以看到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和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意义,雨水被视为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营养来源和生命力的象征。

正因如此,雨水在唐宋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更新,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

¨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 —
以王维 、杜 甫和李 商隐“ 意象诗 歌为例 雨” 伍 燕闽 , 李 想
( 西大学 文学院, 广 南宁 5 00 ) 30 1
摘 要: 雨这一 自 然事物到 了 唐代 已成为诗人钟 爱的抒 情意 象, 折射 出 唐人 的 内心世界和精神 面貌 。不 同时代诗 人笔下
的 雨亦是风格迥异 , 体现 了一定的 时代特征 。本文通过分 析王 维、杜 甫和李 商 隐笔 下 “ 意象 的不 同特 点 , 雨” 以窥见唐

场清新灵动的雨 , 使诗境清 澄透 明, 玲珑剔透 , 宛如

泓秋水 。诗中的雨犹如一位丹青 妙手, 向我们呈现
了一幅空灵 明媚、 幽静娴雅 的山水画 。
收 稿 日期 :0 1— 6—1 21 0 1
1 ・ 8
盛唐山水 田园诗的大量 出现 , 与隐逸 之风盛行有
材和作者生活的时代 背景密不 可分 。安史之乱后 , 唐
别是在诗歌 繁荣 的唐朝 , 成 为 了诗 人抒 发情 感 的 雨 常见载体 , 千姿百态 、饱 含深情地呈 现在读者 面前 。
“ 雨洗新秋出” 春 夜喜 雨” 雨 夜 怀人 ” 等使 、“ 、“ 等
又 ,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 , 《 云 “ 灯下草虫鸣。 , ” 潇潇
整首诗 的诗境别样悠远深邃 。《 全唐诗》 中收 录的雨
直接关系。这一时期 的诗人 , 或长或短 的隐居经 王朝逐渐走 向下坡路 , 多有 从其写雨诗我们 能够深切的感 历, 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 向往归隐山林 , 有一种隐 受到诗人对时局 的隐忧 。作 为盛唐最后一位诗人 , 杜
居情结 , 王维就是一位“ 亦官亦 隐” 的诗人 。盛唐诗人 隐居不 是 消极遁 世 为 隐居 而 隐居 的纯 粹 隐 者 , 们 有 他 的以隐居作为步24 途 的终南捷径 , 的将归隐作为 ,= . J - 有 净化心灵、提升 品格 的方式 , 显然王维属于后 一种 。 甫把 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 , 用浓墨重彩反映时事 , 是 杜诗异于盛唐诗 的地方 , 中唐写实诗歌做 了榜样 。 为 3李商隐笔下的 与 自我心灵的写照相交融 . 雨” 晚唐大家李商 隐 以“ ” 雨 为题 的诗 有 1 2首 , 而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
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

——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柳永《浪淘沙慢》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
前两首从旅途中人的角度着笔,以夜雨为背景,表现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天涯倦客的情怀。

后一首则以留在家中之人的口吻,表现女子长久守望、夜雨无眠的孤凄。

窗外无情的雨滴与窗内相思的泪滴构成叠映的画面,好像大自然也能体恤她的悲苦,也被她的情怀所感动。

即使普通人,阴雨之夜也会有些不寻常的感受,需要形诸吟咏:以仁爱为怀的杜甫在春雨之夜与朋友相聚,“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醉时歌》),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温情,一份甜美的静寂;白居易晚年官务清闲,不问世事,“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闲适通达之中终有难掩的落寞衰颓;素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经常以“冷雨”作为幽魂出没的背景,“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冷雨洒窗,幽魂来访,对生命短促的恐惧与无奈,对声名永垂的向往与惆怅,是死生异路的“香魂”与“书客”今夜共同的情怀。

雨夜使三位诗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与感受,折射出其性格、处境与悟性的不同。

雨自空迅疾飘洒,难以从形态上加以把握,直接描写雨的形态的佳作较为少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朱服《渔家傲》),描写雨中景物;“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叶上初阳于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刻画雨后情景,皆是从侧面着笔。

至于“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对圣女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
观《浣溪沙》),则是抓住春雨轻细迷濛的特点,比之为梦为愁,在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雨景之间建立联系。

这与其说是重在刻画春雨的形态,莫如说意在传达诗人惆怅忧伤的主观情绪。

雨的形态难以摹写,雨带给人的消极感受在静夜中更为深刻,因而诗人们更倾向于以“夜雨”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并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与某些景物的特定组合方式:夜雨孤灯。

夜与雨在人和外界之间形成双重阻隔,灯光则界定了可视范围,促使人收回关注外界的目光,更为细腻敏锐地回视内心世界。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辋川绝句》),敏感的心灵倾听着自然界微弱的音响,寂寞中略带几分禅意;“红楼隔雨相望怜,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明净凉冷的雨丝织成帘幕,摇曳的灯光经过折射显得越发迷离,渲染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的冷与灯的暖形成对比,黄叶与白头却传达出共同的衰颓气息,生命的循环代谢此刻让人这般无可奈何。

夜雨梧桐。

中国古人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故而梧桐意象常与秋雨联系在一起。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较早成功组合这对意象,以“秋雨梧桐叶落时”渲染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无尽思念,形成用“梧桐雨”表现离情的传统,“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雨打芭蕉。

芭蕉嫩叶卷曲在一起,常被用来比喻难以消释的愁情,李清照有“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添字丑奴儿》)之句;骤雨敲打芭蕉舒展的大叶,在静夜中声声入耳,令人难以入睡:“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细窗好梦”(杜牧《八六子》)、“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万俟咏《长相思·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干脆独出心裁地写未雨芭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芭蕉滴雨之声引起的感受太过强烈,以至于单是听到风吹芭蕉叶的声响,已让离人难以忍受。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描摹雨之形,诗人们更喜欢捕捉雨的声响,“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皆得传神妙理。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题目就是“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曾为进士,有过几年仕宦生涯。

但南宋很快灭亡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此词用冷冷雨珠穿起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场景:歌楼听雨的少年欢乐,时光短暂,记忆永恒;客舟听雨,实是兵荒马乱之际、忧患中年之时,词人在茫茫人生道路上踽踽独行的缩影;僧庐听雨,晚境苍凉,词人却已木然无动于衷。

在对造化无情的悟彻之中,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冷漠与决绝态度里,隐隐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难以消释的感破家亡国之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