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而开元盛世的唐朝则是古诗词最为璀灿繁华的时期。
诗词作为艺术的升华,以简洁的语言、精悍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形象地阐述了人类心灵的美学。
它注重意象之美,且种类繁多,花前月下、虫鱼鸟兽,都能用借喻的手法完美呈现。
雨原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一种天气,它本身是不带有任何主观感受的,但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雨被创造出丰富的生命意蕴。
诗人们往往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结合雨和中国传统的心理审美,创造大量喜闻乐见的优美诗篇。
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都能激发出诗人不同的创作灵感。
目前留存的所有唐诗中,含雨的意象诗占了5600处之多,由此可见,雨是唐代文人墨客创作的主要素材之一。
一、雨兴盛于唐诗的原因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诗词亦是如此。
在经济繁荣、稳定的前提下,文化之美才能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惊艳众人,而唐朝经济的空前繁荣,致使不少诗词名家的惊世之作诞生于这个时期。
唐朝后来被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每个阶段都出现过不少诗词名家,极具代表的是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王勃、罗宾王、卢照邻,杨炯,以及武后期的陈子昂等,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中唐时期的:刘禹锡、文婷云。
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魏庄等。
唐代诗坛人才众多,发展空前,这些都与当时繁荣的经济息息相关。
如上所述,以雨为题材的唐诗占比较多,在古诗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唐诗在其中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诗坛上,唐代的每一滴雨都在唐诗中熠熠生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二、雨的情感艺术1、雨意象的愁与苦淅淅沥沥的雨天,大多乌云密布,凉风阵阵,给人一种凄楚哀凉之意。
此番此景此情,最能与古代诗人的愁绪相契合,令诗人在这种环境下妙笔生花,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雨中名诗。
凄凉雨诗的代表,不得不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借雨喻情,秋雨凄狂,内心更是凄凉,前两句“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雨天优美的古诗词_雨在诗词中的意象

雨天优美的古诗词_雨在诗词中的意象黄豆大的雨落在我的头上身上,我仰面向上,闭着眼,张着口品着那点点雨水,顿时,我觉得自我仿佛在细雨的浇灌下又长了许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方便大家学习。
形容下雨的诗句1、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4、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6、杏花时节雨纷纷。
山绕孤村。
水绕孤村。
——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7、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8、风嗥雨啸,昏见晨趋。
——鲍照《芜城赋》9、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10、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白居易《阴雨》11、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12、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虞集《听雨》13、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14、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韦应物《东郊》15、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16、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7、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18、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19、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2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诗》2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2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23、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
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
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古典诗词当中的“雨”的意象(1)

谢谢聆听
古诗词中 “雨”的意象源自一、雨的愁苦意象(一)借雨写离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宋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二)借雨写愁绪之长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 黄梅雨。” ——李清 照《青玉案》
(三)借雨写政治 环境的险恶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 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借雨写生 活环境之艰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1、滋润大地、给人希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2、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二、雨的欢 乐意象
小结:
雨的愁苦意象:
1、借雨写离愁 2、借雨写愁绪之长 3、借雨来写政治环境险恶 4、借雨来写生活环境艰苦
雨的欢乐意象:
1、给人希望 2、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雨”是古人笔下的常见意象,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都有很多诗人将雨的形态、雨的情感、雨的景观以及雨的寓意融入到诗词中。
下面我们就探赏一下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形态飘洒而下的雨是诗人们最常用的雨的形态,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隔墙有莺声,砌畔有流泉。
桃花落如雨,公子世无尘。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都有如雨般小巧的落点。
除此之外,还有离奇的雨,如唐代白居易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登梯谒郑氏壁画》中“忽骤一阵清风起,落花凋零如有意。
失却青楼剧与酒,八尺帆船对寂寥。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等等。
情感雨可以唤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丝瓜无墙影。
玉田共谢逢熙客,雨竹斜插向疏篱。
”等等。
雨也可以表达出人们的愁苦之情,如唐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如荼。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宋代秦观的《浣溪沙·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等等。
景观雨有时也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诗词在“雨”的润泽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将古代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几大类,分别探讨作者通过描写雨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悟。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
本文将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几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希望之雨写景即是写情。
诗人、词人借雨抒情。
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
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
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
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
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
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
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
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
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
迢递送星槎。
”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探赏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天气现象,雨水在古人的笔下通常具有多种象征意义,除了描绘雨水本身的形态和气象,更多的是抒发对人生、情感、政治和社会的感悟。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期展示中国古代诗人对雨水的独特审美情怀和深刻洞察。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雨”意象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以雨水的形态和气象为主要描绘对象,如《渔家傲·雨晴》中“水舞游鱼,漫天色叶,景物那回春”;二是以雨水影响自然界和人生活为线索,如《青玉案·元夕》中“云深不见青山家,雨且谁家春雨斜”;三是以雨水寄托情感和思念,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雨过梅枝未动,雨后春花才放”;四是以雨水象征政治和社会变迁,如《轻肥·丈夫贫贱志自高》中“古人烈士天山雨,历代英雄白骨穷”。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丰富多彩。
雨水常常被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南乡子·登京使馆》中,“晓雨均忘不见江干,素窗才雨迹浓寒”表达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雨水成为了联系情感的纽带。
雨水也经常被用来象征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
在《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雨过梅枝未动,雨后春花才放”表达了对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的思考。
雨水还常常被用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命运、情感命运的感慨。
在《锦瑟》中,“休言壮丽须尽,彩云追随,思量却是,当时明月”的诗句中,“雨”意象成为了对人生命运和情感命运的隐喻。
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形成和意义的传承,如果要追溯源头,可以看到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和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意义,雨水被视为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营养来源和生命力的象征。
正因如此,雨水在唐宋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更新,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豗谷凶猛虎嗥,万木尽拔起波涛。州沉岛没无 处逃,顷刻性命如鸿毛。” 李东阳的《风雨叹》
诗人借雨写出了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广大人民 的悲惨处境。
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 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失意的符 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 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 社会现象,雨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 重、复杂。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一、雨的愁苦形象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 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因 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 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 伤,读来令人断肠。
(一)借雨写离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 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二)借雨写愁绪之长
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季节,也是 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然而,在古往今来的诗句中,雨 并非仅仅是悲伤的意象,还有许多欢 乐的意象。
二、雨的欢乐意象
(一)滋润大地,给人带来无限希望
•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苏轼《南园》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பைடு நூலகம்无。最是 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湿衣襟。 •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三)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
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失败,柳宗元等人因参加“革新”被贬,他 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 史》中写道: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以“惊风”、“密雨”来比喻政治打击的残酷。
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 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 怅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 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雨”的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 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意象 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 刻意营造,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 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 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 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 州司马》中写道: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 寒窗。”
“暗风吹雨”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 恶——令人防不胜防。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 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 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 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