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梦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意味着梦幻般的美丽和短暂的存在。
李煜和赵佶是南唐末主,两位诗人在亡国后都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描写梦花的作品。
他们身历国难,心怀家国,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家国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梦花意象在他们的诗词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本文就将对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进行解读。
从李煜的《浪淘沙·北青萝》中梦花的意象入手进行解读。
这首词写杨贵妃在行宫中听到杏园的春声,掩面泪下。
其中有一句“香阁细红光淡淡,梦花飞动”,梦花在这里象征着虚幻和短暂的美丽,反衬了杨贵妃的离愁别绪。
这里的梦花并非真实存在的花,而是一种虚幻的美丽之物,它随风飘舞,轻盈娇媚,但终究只是瞬间的存在,象征着杨贵妃短暂的幸福和美丽。
通过梦花的意象,李煜表达了对杨贵妃的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赵佶的《梦花辞·宫漏三更》中也有梦花的意象。
这首词描绘了赵佶对失去江山的痛楚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其中“纵被梦魂惯,翻成梦花”一句中,“梦花”象征着美丽但虚幻的事物。
这里的梦花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花,而是梦幻般的美丽之物,它与梦魂相呼应,表达了赵佶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内心的痛苦。
通过梦花的意象,赵佶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悲伤的沉痛。
在李煜和赵佶的诗词中,梦花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这种虚幻而美丽的意象,承载了他们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失去的家国的思念。
在国破家亡的岁月里,他们通过梦花的意象,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哀伤和诉说,通过这种意象,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唐宋八大家中,梦花是一个常见的文学意象,多用于形容人世间的美好与短暂,也有诗人借梦花表现个人命运的沉浮。
而在李煜、赵佶这对中学诗人的诗词作品中,梦花意象呈现出独特的意味和意蕴。
一、李煜南唐李煜,因在乱世里坚守不屈而成为圣明人物。
他的诗词以含蓄、温柔、凄婉而著称。
而在他的《赤壁怀古》中,《凤凰台上忆吹箫》、《浪淘沙·北客行》、《钗头凤·世情薄》等作品中,他多次用梦花作为意象。
比如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道:“乱点梦花黄梅雨,飘絮轻轻掠旧楼”。
这里的梦花是一种由梦境中的花所成,脆弱而浪漫的形象,也似乎暗喻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
二、赵佶北宋赵佶,是另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也是大宋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词清新流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梦花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独特的阐释。
赵佶在《溪山行旅·书船舫》中这样写道:“东江一带梦花落,已是明年春色。
别离怎不相思,自从隔岸千峰越。
”这里的梦花意象,被诗人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中:江边梦花自然而生,突显自然和谐的美感。
同时,梦花也作为时光流逝的隐喻,再现了人生多舛的命运。
在赵佶的这一维度中,梦花不是象征文化繁荣的缩影,也不是象征恩恬淡泊的生活态势,而是具有唯美主义的色彩,表现了诗人的超脱情怀。
此外,在赵佶的其他作品中,梦花也时常为诗人勾勒出的风景、人物和内心情感作为点缀和可视化的手段。
比如,《梦花放水词》中,他面对宫廷的卑躬屈膝,把梦花作为寄托内心情感的符号,就像是在寄托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
此外,在这首词中,梦花也具有了另一层含义,即是对于生命的欣赏、对极致美好的迷恋。
三、结语梦花是一种极为美好的意象,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存在的意义,也在其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从李煜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在梦花中塑造出的温婉和忧虑;从赵佶的作品中,我们则能感受到他在梦花中传递的超脱和追求。
无论怎样解读梦花意象,它都是一种美妙而意蕴深厚的含义。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李煜、赵佶都是两宋末期的皇帝,在他们被冷宫囚禁、亡国之时,都以诗词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和思念。
其中,梦花意象在他们的诗词中出现频繁,既是对美好乡愁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年华的缅怀,更表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梦花,即春梦中的花朵,象征着人生中美好瞬间的经历和追忆。
在李煜的《相见欢》中,“玉杯盘旋金井台,眼看垂柳葬花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形象描绘了一种繁华灿烂的景象,然而最后却带上了梦境般虚幻的感觉。
在梦醒之际,李煜与爱人的相聚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无尽思念。
赵佶也有类似的诗句表达了对梦花的赞颂和怀念。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赵佶以草木为喻,形容了岁月的无情轮回。
在这轮回中,草木枯荣只是生命中的一瞬,而梦花则成为了具体的、精神层面的追忆。
在春风卷舞、花香四溢的图景中,他以“萋萋满别情”的方式,表达了心中无尽的哀愁和留恋。
在李煜、赵佶的诗词中,梦花也包含了对生命短暂和奋斗抗争的感慨。
李煜的《浪淘沙·北岛》中写到,“阴山下断魂,天堑无涯。
地势极西,行路难。
魏武挥鞭控六虎,功名不立,三生石上。
青沙烟外,贾傅龙门。
俊乂公之饯花,将衰,欲别鸣笳”。
李煜将阻碍和挫败交错地表述出来,而“魏武”代表的是历史英雄,“青沙”则暗示着战场的残酷。
赵佶也在《临江仙·滁州西涧》中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写道,“六朝如梦鸟空啼,压却金鳞息。
闲池阁云水共清,楼凤吹断无人翼。
黄叶时掉劝弹筝,杯中物,但知今夕是何年”。
他将“六朝”和“楼凤”等典故暗示着大雍的荣耀与逝去,同时自觉地表现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了对日落西山的彷徨和追忆。
综上所述,李煜、赵佶诗词中的梦花意象,不仅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也是对繁华背后命运无常的抵抗。
他们用诗词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哀愁和无奈表现出来,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

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摘要李煜从南唐后主到阶下囚的坎坷命运变化中,诗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尤其表现在其诗词意象的选择之上。
不同时期的意象选择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李煜的生平经历同时也反应了该时期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词中意象的选择逐渐变得开阔明朗,词人的内心也从安奢到徘徊,最后转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痛,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李煜词意象情感变化李煜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事物间的影响是相对的。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李煜词现存很少,三十六首左右。
尽管如此,李煜词在诗词造诣上仍是不可小觑的。
词人“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1],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身文艺之中。
李煜诗词的格调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在差别中又存在统一。
不同时期意象的选择不同。
他的诗词的意象的选择前期较为局限,所选取的意象常常是生活所见之景,多描写宫廷生活,词作中多有描写人物形象,宫殿建筑,服饰乐器等意象。
离恨情仇等意象大部分出现在词人创作的后期。
自然意象以及“梦”意象在词人的词作中都有出现,到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之词人心态的变化,在意境的选择上变得开阔,更加关注人生,包含了有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同时,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透露出词人不同的情感。
这与词人生活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由此可见,可以从李煜词作中的意象的选择看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一、前期意象李煜词前期的意象比较局限,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类的意象,男女情爱的梦意象,以及一些自然景物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展现出词人奢华的生活状态和安于这种生活的心态。
游国恩曾说:“他(李煜)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廷奢华生活的迷恋……是十足的亡国之音。
[浅析李煜的梦词]写梦的词人
![[浅析李煜的梦词]写梦的词人](https://img.taocdn.com/s3/m/a310c1e0eff9aef8951e0608.png)
[浅析李煜的梦词]写梦的词人[浅析李煜的梦词]写梦的词人摘要:李煜的词虽然传世不多,保留齐全和完整的共约30 余首,写梦的就高达14首,这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很突出。
本文结合着李煜生活的社会背景对梦词的产生和分类和梦词的特点以及梦词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赏析李煜的梦词。
关键词:李煜;梦词;特点;影响从黄帝的华胥梦开始,很多文人不断地以梦入词,唐宋时期写梦的诗人就枚不胜举,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女冠子》、晏几道《蝶恋花》等,李煜的词虽传世不多,保留齐全和完整的共约30 余首,写梦的就高达14首,这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很突出。
本文结合着李煜生活的社会背景对梦词的产生和分类以及梦词的特点和梦词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赏析李煜的梦词。
一、梦词的产生和分类李煜之所以选择梦作为他词作的意象,这与他独特的身世和人生道路有密切关系。
他出生在帝王之家,天资聪颖,爱诗文,善书画,知音律,25 岁便继位王位,因而性格敏感重情,追求完美。
但由于生不逢时,面对步步紧逼的北宋政权,又无力挽狂澜之心的李煜,选择了及时行乐,纵情于声色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但词人心中却压抑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无奈的痛苦。
这个时期词人多以现实为梦,将梦中幻想与现实中有理智的人生互相补充,以麻醉自己,慰藉相思之苦,忘却现实的苦痛与危压。
此时作品可以称为“迷幻的梦”。
“笙歌醉梦间”([阮郎归])、“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梦回芳草依依”([喜迁莺])等句。
尤其是李煜在其妻大周后病重期间,其与小周后幽会中所做的两首[菩萨蛮]中“潜来朱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和“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等句子就是他追求声色的生动写照。
然而透过这些词句,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词人内心无法言喻的苦楚和无奈。
李煜在被俘后,词的内容和风格巨变。
他总是把过去的美好快乐和现在的悲危痛苦作对比,用来重温旧梦。
他失去的不只是自由而是亲人是家国,唯有在“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子夜歌])的痛苦回忆和眷念的惆怅中来慰藉受到巨大创痛的心灵。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

李煜、赵佶亡国诗词中的梦、花意象解读摘要:意象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元素,往往是作者言外之意的寄托物和情感的承载者。
在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的诗词中,花和梦是两个比较突出的意象,本文就两人亡国后期诗词中花和梦两个意象对于两人内心情感世界的投射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李煜;赵佶;诗词;意象;花;梦钱钟书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一诗甚且非诗矣。
”诗词中的意象通常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和倾泻点,特别是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了作者的偏好,蕴藉着独特的思想情感。
艾青在《诗论》中认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李煜和赵佶都在诗词中用到花和梦这两个意象,但花的象征和隐喻作用各有区别,借梦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有不同。
一、诗词中的花意象花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在不同的境遇和心态下对花草树木的特点有着不同角度的体悟,或者叹花年年开而人事却已不同,如欧阳修的“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或者因看到花的凋零而移情于自身,如周邦彦的“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由落花追惜时光流逝而自己尚无作为。
朱光潜在《诗的意象和情趣》中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印下的图影。
”李煜和赵佶两人在词中都用到不少和花有关的意象,将个人的自伤自怜、忧生忧世移情于花上。
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作于“靖康之难”后被掳北上的途中。
他看到杏花,夸其盛开时的样子赛过宫女貌美的女子“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紧接着笔锋一转,想到杏花花期不长,又要遭受风雨,“易得凋零”,不禁为其哀怜。
事实上,作者正是借自然界事物的荣枯来象征自己曾经拥有千里江山与当下成为金人俘虏的现状。
北宋当时不断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国势衰微,就像是“更多少、无情风雨”,而“几番春暮”又暗含了对自己被俘北上的苦闷和对未来的绝望。
这样悲凉凄惨的日子还要经歷多久,这是诗人对自己的发问,也是对人生和命运的发问。
李煜的诗词中没有具体的花名,而以总名概括,大多只点出春季开放。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在现存词仅有30余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梦的意象在其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
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李煜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梦的意象的成功创造,使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中国的词史上,李煜的词并不多,却达到了一种巅峰至极的地位,改善了花间词的"靡靡之音',对宋代的词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身兼帝王与词人两重身份,经历了生死炼狱的李后主对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把词作为一种抒发其内心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
前人多从他的身世、处境之不同、情感宣泄之方式、意象组合之特点以及心理时空之倒置,修辞行文之独特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其词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笔者在对李煜词的研读中发现,在其现存的30余首词中,有梦的意象的词占了三分之一。
本文试图从李煜词梦的意象人手,直探其词梦的意象根源和魅力,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他的词和情感。
一李煜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尤其是随着他本人的命运际遇和思想感情的大起大落,其词中意象更加变幻无穷,光隆陆离。
然而细读其词,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李煜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怎样的起伏跌宕,他总喜欢运用"梦'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
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二是写怀乡念人,抚今追昔。
三是写^生无常,命运难测。
1.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人梦来'([采桑子]),这是春天怀人的词,却带着一些幽怨。
"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菩萨蛮]),这是在筵席上钟情和依恋一个奏乐女子的自白。
《古今词话》云:"词为立周后作也。
'也可以从中看出年纪轻轻的李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菩萨蛮])。
这四句中写"潜来',写"惊觉',写"笑',写"相看',生动仔细,这里梦虽不是做梦,却惊破了二人的梦,显得更真实、更真切。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美学意蕴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美学意蕴作者:陈静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9期摘要:李煜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一生经历坎坷,造就了他独特的词风。
本文通过对李煜词作中的梦意象的内涵进行分类分析,指出其中不同的美学意蕴,展示出李煜不同时期词作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李煜梦美学意蕴李煜,是帝王,也是词人,后世评论家对其词作评价都很高。
明代胡应麟评其词为“宋人一代开山祖”;清代陈延焯道:“后主小令,冠绝一时。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流传下来的三十六首词中,“梦”出现了十七次,由此可见,梦是李煜传情表意的一个重要媒介。
梦是中国古代抒情传统中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占梦卜辞。
在李煜之前就有大量诗人在其作品中使用梦意象,如唐代李白、李商隐等。
到了李煜,深受跌宕起伏的人生悲喜剧影响,其词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反映男女情爱,轻松愉悦,后期则多表现亡国之痛,绝望哀伤。
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李煜选择了梦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本文将李煜词中梦意象的美学意蕴分为四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男欢女爱、离愁相思的朦胧美李煜在亡国之前的词风,受花间派词风的影响,多写宫廷生活或男欢女爱,语言不事雕琢,情感细腻婉约,风格绮丽柔靡。
词中多借梦来表现女子内心的甜蜜、欢愉,还有一些词句描写分离的苦涩和相思之情,情感轻盈、鲜亮,表达含蓄、婉转,体现出一种朦胧美。
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男子初入女子香闺,窥见女子睡容的情景。
一个住在如同仙境中的女子,必定是如同仙女一样美丽。
“闭”字说明了情郎潜入的动机,开篇两句点明了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接着,视线由庭外转入室内,情郎进院后,瞧见女子正在熟睡,乌黑的秀发,馥郁的绣衣,多么美好恬静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时间:2012/11/29 9:46:00 来源: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任灵华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关键词:李煜,梦,落花,意象,寄托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政治上失意反成就了李煜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
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虽现存仅有三十余首,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耐人琢磨玩味的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和“落花”这样的意象。
在李煜词中“梦”和“落花”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试图从“梦”和“落花”意象的角度对李煜的词进行浅析。
一、“梦”---心灵的踪迹
“梦”意象是传统文化形成复现的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
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态不同,其梦境就不同。
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亡国之前对于奢侈淫靡生活的迷梦,亡国后对于故国不再的怀恋之梦,以及在国破家亡之后对人生的虚无之梦。
1、纸醉金迷的奢华之梦。
作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的李煜,按照嫡长子袭位的封建传统,他绝对没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丝毫不作这样的奢想。
他的本志大约就是要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
然而一个正确的人偏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一个错误的人生坐标上,这一切早已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悲剧收场。
作为一国之主,他不仅具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大可任情而动,随意而为。
如“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负溜,酒恶时拈花策嗅。
别殿遥闻萧鼓奏”。
《浣溪沙》再者,“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上片写春殿歌舞的盛况,下片写踏月而归的兴致,夫妻双方都陶醉在艺术创造的天国里。
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长夜欢饮,宫帷调情,李煜一一写来,勾勒刻画,有情有韵。
他这些作品,与其说写尽了风流缱绻,勿宁说是于温馨香软之中寻求一种精神慰藉,沉醉在自己构筑的迷梦之中。
2、满腹惆怅的怀恋之梦。
就李煜而言,从二十五岁作皇帝,到四十岁降宋,四十二岁生日时被药毒死,其间命运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对他的感情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宋太祖所俘,尝尽国破家亡的滋味,终日以泪洗面。
这时期他词作中所描绘的梦意象大多是往日浮华生活的追忆对故国的怀念。
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
梦中前呼后拥之中乘兴畅游,华辇像流水,骏马连成了游龙,真是赏心乐事。
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由“帝上君”变为“阶下囚”,甚至连普通人的自由身都失去。
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凄,两相对比,使这个梦更为沉痛。
同样的情形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子夜歌》
3、心静如水的虚无之梦
他国破家亡,迷梦破灭,依然追怀往昔的残梦,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当他历尽更多的痛苦之后,他意识中的出世思想就会相机而生,发展成一种主导的思想,对他原有的生存方式和态度进行质疑和否定。
如“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鸟夜啼》这首词的上阙,通过秋夜风雨,渲染出一种生存危机的境况,“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无疑会逼出人的痛苦感,以至“起坐不能平”,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苦痛。
下阙,心潮已平,把世事看透了,视生存为“一梦浮生”,生存价值即被从根本上否定了。
这意味着新的生存态度代替了他曾执着的迷梦和残梦。
他愿意躲到“醉乡”躲到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他的迷梦之醉是醉于声色享乐的物质生活,现在的醉则是在空无之境。
这正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二、“落红”----人生的苦痛。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有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
诗词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词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综观李煜诗词,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
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再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林花谢了春红”,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
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
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
此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
”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也不至于象这样“太匆匆”。
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的长句,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
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
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能消受?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
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无奈”二字的含义。
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
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
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
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2、王亚玲中华诗词实用大百科长春出版社 1995年版
来源:/duhougan/zi8/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