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1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7

化工原理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7

64 层流: l u 直管 h f Re d 2 湍流: f Re, d u 2 入 0.5 le u 2 局部 h f 或 hf 2 出 1 d 2
2
l le u 2 l u2 h f ( ) ( ) d 2 d 2
p2
2
R
孔板流量计
3.计算公式
在1-1′截面和2-2′截面间列柏努 利方程,暂时不计能量损失
p1 p2
1 0 R
2
用A0代替A2, 再考 虑到机械能损失
孔板流量计
在1~1`与0~0`列柏努利方程式 p
1
h
f 1 2
0,
p2
p0 1 2 p1 1 2 u1 gZ1 u0 gZ 0 2 2 Z1 Z 0 u u 2( p1 p0 ) /
u1 A1 u 2 A2 (不可压缩流体)
2 u1 d 12 u2 d 2 (圆管内) 2 u12 p1 u 2 p2 机械能衡算方程: gz1 he gz 2 hf 2 2
阻力计算式: 要求能够进行 管路计算及分 析: 简单管路 复杂管路 设计型、操作 型问题
作用原理:根据柏努利方程用压差反映流 速或流量
收缩段 扩大段
文氏喉,u0
文氏喉,u0
R
文丘里流量计
3.计算公式
式中CV——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约为0.98~0.99);
A0——喉管处截面积,m2; ρ——被测流体的密度,kg/m3; ρ0——被测流体的密度,kg/m3.
文氏喉,u0
4.流量计的安装:
一. 差压流量计又称定截面流量计
特点:
是节流元件提供流体流动的截 面积是恒定的,而其上下游的压 强差随着流量(流速)而变化

化工原理1和2的区别

化工原理1和2的区别

化工原理1和2的区别
《化工原理1》和《化工原理2》是两本不同的教材,它们的内容和重点各
有不同。

《化工原理1》以流体流动、传热及传质分离为重点,论述了化工、石油、轻工、食品、冶金工业等的典型过程原理及应用。

而《化工原理2》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则不得而知,因为它可能是在《化工原理1》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补或侧重不同的内容。

此外,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也会有差异,比如新增内容、修改部分理论或案例等。

因此,要了解两本教材的具体差异,建议直接查阅这两本教材的目录和内容,或者咨询出版机构或专业人士。

化工原理(1)

化工原理(1)

一、名词解释绪论1.单元操作:使物质发生组成、状态、能量等变化的物理过程2.动量传递:在流体质点随机运动和碰撞过程中,动量从速度大处向速度小处传递的过程。

3.热量传递:流体内部因温度不同,热量从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传递的过程。

4.质量传递:因物质在流体内存在浓度差,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的过程。

第一章5.流体质点:指包含足够多的分子,它比分子的自由程长度大很多,但它的形状与容器或管道相比又微不足道的小块流体。

6.表压强: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时,可用压强表来测量流体的压强。

此时压强表上的读数表示流体的绝对压强比大气压强高出的数值,称为表压强。

7.真空度: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可用真空表来测量流体的压强,此时真空表上的读数表示流体的绝对压强比大气压强低的数值8.比容:单位质量流体的体积9.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体经过管道任一截面的体积10.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体经过任一管道截面的质量11.层流:当流体在管中流动时,若其质点始终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充满整个管中的流体就如一层一层的同心圆筒在平行的流动,这种流动状态称为层流12.湍流:当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流体质点除了沿管轴向前运动外,各质点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发生改变,质点间相互碰撞,相互混合,这种流动状态称为湍流第二章13.有效功率:单位时间内液体从泵叶轮处获得的有效能量14.扬程:泵对单位重量液体提供的有效能量15.有效气蚀余量:液体经泵吸入管到达泵入口处,入口处所具有的压头P1/ρg+U12/2g与液体在工作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头P v/ρg的差值为有效气蚀余量,以△H a表示16.必须气蚀余量:表示液体从泵入口流到叶轮内最低压力点处的全部压头损失第三章17.重力沉降:由地球引力作用而引发的颗粒沉降过程18.离心沉降:依靠离心力的作用,使流体中的颗粒产生的沉降运动19.临界粒径:含尘气体中,设有一种粒径能满足u tc=qV s/WL的条件,此粒径称为能100%除去的最小粒径,也称临界粒径20.过滤:是使含固体颗粒的非均相物系通过布、网等多孔性材料,分离出固体颗粒的操作第四章21.热传导:物体内部或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会自动地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的过程22.传热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传递的热量23.热通量:单位面积的传热速率,也称热流密度,单位为W/m224.稳定传热过程:传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仅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热量传递过程25.温度场:物体或系统内某一瞬间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总和26.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时刻下所有相同温度的点想连接而构成的面27.温度梯度:两相邻等温面的温度差△t与两等温面之间的垂直距离△n的比值的极限第五章28.吸收: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和物的操作29.气体溶解度: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气液相长期接触后,液相中溶质浓度不再增加,而达到饱和30.分子扩散:当静止流体内部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时,因微观分子热运动使组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的现象31.湍流扩散:当流体流动或搅动时,由于流体质点的宏观随机运动,使组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的现象32.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扩散的物质量,以J表示,单位kmol/m2·s二、问答题绪论1、动量传递理论由什么定律描述?简述定律的内容。

化工原理 第一章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化工原理 第一章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2019/11/12
二、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1、稳定流动 流体流动系统中,若各截面上的温度、压力、流
速等物理量仅随位置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这种 流动称之为稳定流动;
2019/11/12
2019/11/12
定常态流动.swf
2、不稳定流动 若流体在各截面上的有关物理量既随位置变化,也 随时间变化,则称为非稳定流动。 在化工厂中,连续生产的开、停车阶段,属于非稳 定流动,而正常连续生产时,均属于稳定流动。 本章重点讨论定态流动问题。 注意:定态与稳定态的区别
u qV A
单位为m/ s 。习惯上,平均流速简称为流速。
2019/11/12
(2)质量流速
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单位截面积的流体质量,称为质量流 速,以w表示,单位为kg/(m2·s)。
数学表达式为: w qm A
对于圆形管道: A d 2
4
质量流速与流速的关系为:
u 4qV
d 2
2019/11/12
2019/11/12
非定常态流动.swf
2019/11/12
三、连续性方程
在稳定流动系统中,对直径不同的管段做物料衡算:
qm1
qm2
衡算范围:取管内壁截面1-1’与截面2-2’间的管段 衡算基准:1s
对于连续稳定系统: qm1 qm2
2019/11/12
qm uA
u1

4
d12

u2

4
d22
u1 u2


d2 d1
2
表明:当体积流量qV一定时,管内流体的流速与管道直径 的平方成反比。
2019/11/12
例 如附图所示,管路由一段φ89×4mm的管1、一 段φ108×4mm的管2和两段φ57×3.5mm的分支管3a 及3b连接而成。若水以9×10-3m/s的体积流量流动 ,且在两段分支管内的流量相等,试求水在各段管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了化工领域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知识。

化工原理一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工基本概念、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动力学等内容。

首先,化工原理一介绍了化工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工的定义、范围、发展历史
和重要性等方面。

化工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化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其次,化工原理一还涉及了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
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而化工热力学则是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化工热力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定律等内容,它为化工工程的设计、运行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化工原理一还涉及了化工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动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化学
反应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而化工动力学则是将动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化工动力学主要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方程等内容,它为化工工程的反应器设计、反应过程控制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化工原理一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为学生打
下了化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化工原理一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扇了解化工领域的窗口,让他们对化工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化工原理一涵盖了化工的基本概念、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动力学等内容,
它对于化学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化工原理一这门课程,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工原理第一章 流体流动1

化工原理第一章  流体流动1
pB pa 0 gR
A
B
所以
下午6时51分
0 h R
8喻国华
3. 液封高度的计算
液封作用: 确保设备安全:当设备 内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气 体从液封管排出; 防止气柜内气体泄漏。 液封高度:
p(表) h g
9喻国华
下午6时51分
管内流体流动基本方程式
流量与流速
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稳定流动系统的质量守恒 ——连续性方程 稳定流动流动系统的能量守恒 ——柏努利方程
p1 p2 pa Hg g ( z0 z2 ) p4 p3 p1 H2O g ( z4 z2 ) p6 p5 p4 Hg g ( z4 z6 ) p p6 H2O g ( z7 z6 )
p pa H 2O g z6 z2 z7 z4 H g g ( z0 z 4 z 2 z 6 ) 1000 9.81 (0.7 0.9 2.5 2.0) 13600 9.81 (2.0 2.1 0.9 0.7) 下午6时51分 305.91kPa
p ——静压头 g
He——外加压头或有效压头。
Σhf——压头损失
下午6时51分
26喻国华
(3)以单位体积流体为基准 将(1)式各项同乘以 :
z1g z1g 1 1 u12 p1 We z2 g u2 2 p2 W f 2 2 1 1 u12 p1 We z2 g u2 2 p2 p f 2 2
6喻国华
2. 液位测量
(1)近距离液位测量装置
压差计读数R反映出容器
内的液面高度。
0 h R
液面越高,h越小,压差计读数R越小;当液 面达到最高时,h为零,R亦为零。

化工原理-1-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

化工原理-1-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
1 V A 0.285VC .048
其中VC为物质的临界体积(属于基本物性),单位为cm3/mol,可查有关 数据表格,书中表7-4为常见物质的临界体积。 对液体:
同样可由一状态下的D推算出另一状态下的D,即:
T D2 D1 2 1 T 1 2
三、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 常见的一些生物溶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见表7-5。对于水溶液中 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的估算,当溶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或其分 子体积小于500 cm3/mol时,可用“二”中溶液的扩散系数估算式进 行估算;否则,可用下式进行估算:
解:以A——NH3,B——H2O p 800 y 0.0079 对气相: A A 5 P 1.013 10 pA 800 CA 0.3284 mol 3 m RT 8.314 20 273 0.01 17 对液相: x A 0.01 1 0.01048 17 18
原子扩散体积 v/cm3/mol
S 22.9
分子扩散体积 Σ v/cm3/mol
CO CO2 N2O NH3 H2O SF6 Cl2 Br2 SO2 18.0 26.9 35.9 20.7 13.1 71.3 38.4 69.0 41.8
注:已列出分子扩散体积的,以分子扩散体积为准;若表中未列分子,对一般有机化合物分 子可按分子式由相应的原子扩散体积加和得到。
1 1 MA MB
2
v 13 v 13 P A B
式中:D为A、B二元气体的扩散系数,m2/s;
P为气体的总压,Pa;T为气体的温度,K; MA、MB分别为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 Σ vA、Σ vB分别为组分A、B的分子扩散体积,cm3/mol。 由该式获得的扩散系数,其相对误差一般小于10%。

化工原理-第一章

化工原理-第一章

29
返回
(3) 倒U形压差计
指示剂密度小于被测流体密度,如空 气作为指示剂
p1 p2 Rg( 0 ) Rg
(4) 倾斜式压差计 适用于压差较小的情况。
30
返回
例1-1 如附图所示,水在水平管道内流动。为测量流
体在某截面处的压力,直接在该处连接一U形压差计,
指示液为水银,读数
18
返回
表 压 = 绝对压力 - 大气压力 真空度 = 大气压力 - 绝对压力
p1
表压
大气压
真空度 绝对压力
p2
绝对压力 绝对真空
19
返回
1.1.3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
一、静力学基本方程 设流体不可压缩, (1)上端面所受总压力
P1 p1 A
Const.
p1 G p2
p0
重力场中对液柱进行受力分析:
5
返回
1.0.0 流体的特征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 具有流动性;
• 无固定形状,随容器形状而变化; • 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产生相对运动。 不可压缩流体:流体的体积不随压力变化而变化,
如液体;
可压缩性流体:流体的体积随压力发生变化,
如气体。
6
返回
1.0.1 研究流体流动的目的
1、流体输送:选择适宜流速、确定管路直径、 选用输送设备; 2、压强、流速和流量的测量:便于了解和控制 生产; 3、为强化设备提供适宜流动条件:如传热、传 质设备的强化。
9
返回
1.0.3 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
1、体积力: 体积力作用于流体的每一个质点上,并与流体的 质量成正比,也称为质量力,如重力、离心力。 2、表面力:包括压力与剪力 压力:垂直于表面的力 剪力:平行于表面的力,又称粘性力,与流体运动 有关。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1
例1-2 如附图所示,蒸汽锅炉上装一复式压力计,指示液为水银,两U形压差计间 充满水。相对于某一基准面,各指示液界面高度分别为
Z0=2.1m, Z2=0.9m, Z4=2.0m, Z6=0.7m, Z7=2.5m。 试计算锅炉内水面上方的蒸汽压力。
化工原理1
2. 液位测量
(1)近距离液位测量装置 压差计读数R反映出容器内
设指示液的密度: 被测流体的密度:
A与A′面 为等压面,即

p1
p2
m
R
A
A’
化工原理1
所以 整理得 若被测流体是气体,
,则有
化工原理1
讨论:
(1)U形压差计可测系统内两点的压力差,当将U形管一端与被测点连
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时,也可测得流体的表压或真空度;
p1
p1
pa
pa
表压
真空度
化工原理1
(2)指示液的选取: 指示液与被测流体不互溶,不发生化学反应; 其密度要大于被测流体密度。
化工原理1
表 压 = 绝对压力 - 大气压力 真空度 = 大气压力 - 绝对压力
表压 绝对压力
真空度 绝对压力
大气压 绝对真空
化工原理1
1.2 密度与比体积
1.2.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kg/m3 ) 。
一、单组分密度
液体:密度仅随温度变化(极高压力除外),其变 化关系可从手册中查得。
(3)液柱的重力
方向向上 方向向下
p0
p1
G z1
p2
z2
化工原理1
液柱处于静止时,上述三项力的合力为零: 压力形式 能量形式
— 静力学基本方程
化工原理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讨论:
(1)适用于重力场中静止、连续的同种不可压缩性流体; (2)物理意义:
— 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J/kg; — 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静压能,J/kg。 在同一静止流体中,处在不同位置流体的位能和静压能各不相同,但二者 可以转换,其总和保持不变 。
例1-1 如附图所示,水在水平管道内流动。为测量流体在某截面处的压力, 直接在该处连接一U形压差计,
指 示 液 为 水 银 , 读 数 R = 250mm , m = 900mm 。 已 知 当 地 大 气 压 为 101.3kPa , 水 的 密度1000kg/m3,水银的密度13600kg/m3。试 计算该截面处的压力。
的液面高度。
A
液面越高,h越小,压差计读数R越小;当液面达到最高时,h为零,R亦 为零。
化工原理1
(2)远距离液位测量装置
管道中充满氮气,其密度较小, 近似认为
B 而
A
所以
化工原理1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2
化工原理1
化工原理1
2020/11/12
化工原理1
或以流体柱高度表示 : 注意:用液柱高度表示压力时,必须指明流体的种类,
如600mmHg,10mH2O等。 标准大气压的换算关系: 1atm = 1.013×105Pa =760mmHg =10.33m H2O 三、 压力的表示方法
绝对压力: 以绝对真空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表压或真空度: 以大气压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应根据被测流体的种类及压差的大小选择指示液。
化工原理1
(2)双液体U管压差计(微差压计)
适用于压差较小的场合。
密度接近但不互溶的两种指示
液A和C

扩大室内径与U管内径之比应大于10 。
化工原理1
(3) 倒U形压差计 指示剂密度小于被测流体密度,
如空气作为指示剂
(4) 倾斜式压差计
被测液体 化工原理1
化工原理1
(3)在静止的、连续的同种流体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压力处处相等。 压力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
(4)压力具有传递性:液面上方压力变化时,液体内部各点的压力也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 ——巴斯噶原理
P1
P2
1
1
32 54
2 354
等压面实例
p
化工原理1
1.4 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1. 压力及压力差的测量 (1)U形压差计
化工原理1
气体 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
注意:手册中查得的气体密度都是在一定压力与温度下之值,若条件 不同,则密度需进行换算。
化工原理1
二、混合物的密度 混合气体:各组分在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则有 — 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率。 或 —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化工原理1
混合液体:假设各组分在混合前后体积不变,则有
— 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率。 1.2.2 比容
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体积,是密度的倒数(m3/kg) 。
化工原理1
1.3 流体静力学方程
一、静力学基本方程 设流体不可压缩, 重力场中对液柱进行受力分析: (1)上端面所受总压力
方向向下
(2)下端面所受总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