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白居易
《中国古代文学史》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祖籍太原。其曾祖父时,又 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晚年又
生平简介
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
于洛阳城。一生经历代、德、顺、宪、 穆宗五朝。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 公”。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二)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 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 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一百多首,其中广为传
诵的有《长恨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
诗。
感伤诗的分类
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
“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
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 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 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
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 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 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 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 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 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 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
的一里之长,负责管 理事务。
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7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809〕,是一组具有明确的政 治教化目的和严格形式的系列诗作,有着鲜明的创作特征。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那么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说明创作的意图和原那么。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 有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那么,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竭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醒的句子与下层民众的艰困生活形成对照。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 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罍溢九 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假设,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诗人充分注意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人物 的内心情怀。
二、?琵琶行?的情蕴
▪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元和十年,白居 易因“越职言事〞被贬官,抑郁寥落。他于浔阳江头夜行送 客,偶遇身世遭际相似的琵琶女,顿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之感,遂满怀感慨写下这首诗。
▪ 元和元年〔806〕科试名列第一,授 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元稹性格鲜 明,屡次遭贬。
▪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后,授元稹祠 部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升任宰相, 不久罢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调任 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 文宗大和四年年初,出为武昌军节度 使,后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终年五 十三岁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观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观察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学巨擘。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官员,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但是,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外,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是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详细观察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并探讨他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明确人生目标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
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并追求此目标。
白居易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官员,他致力于改革和提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独立思考与勇于表达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一面。
他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敢于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发表批评和建议。
他不畏强权,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在那个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乐观积极的心态白居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相信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困境,并且从中寻找乐趣。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要活得精彩和充实。
勤奋与努力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上。
他是一个非常有工作热情的人,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在政治事务上,还是在创作诗歌上,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为他赢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追求自由与快乐白居易追求自由与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
他反对约束和束缚,主张自由发展个性。
他喜欢欣赏自然风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享受创作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虽然白居易追求快乐和自由,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使他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曹操字孟德诗歌特色: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古朴、率真散文与诗歌“去骈化”改造文章的祖师2.汉末实录: 《薤露行》《蒿里行》3.《观沧海》可说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4.曹丕字子桓(魏文帝)诗歌风格:细腻缠绵、清新流丽题材:1.军事征伐《至广陵于马上作》2.游宴诗《芙蓉池作》3.游子思妇诗《杂诗》游子,《燕歌行》是思妇诗代表,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5.《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又含生命流逝与建功立业之深沉感慨6.曹植字子建(陈思王)前期:(贵公子生活)1.游宴诗、建功立业诗《白马篇》2.抒发个人理想怀抱3.反映社会现实《送应氏》后期: 1.悲愤与壮志难酬《杂诗》2.抒发痛苦和不幸《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3.游仙诗和情诗《七哀诗》《美女篇》《弃妇篇》抒情小赋《洛神赋》7.诗歌特色:乐府形式(第一个使乐府诗文人化)、词采华茂、工于起调(少平铺直叙,结构精巧)、善用比喻8.文学成就: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代表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以及此后五言诗的发展趋势9.“建安七子”: 孔融(文举)、王粲(仲宣)、刘桢(公干)、陈琳(孔璋)、阮瑀(元瑜)、徐干(伟长)、应玚(徳瑾)10.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怜、王戎、阮咸11.阮籍:五言《咏怀诗》是政治抒情组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咏史12.嵇康:《幽愤诗》他好玄学、尚老庄13.太康文学特点:繁缛、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句式骈偶14.太康文学:指西晋太康年间的文学。
这个时期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左思成就较高,代表作《咏史》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抗议和批判15.陆机:(文辞繁复)“太康之英”《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16.潘岳:(清靡流丽)二十四友之首《悼亡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悼念亡妻的先河17.左思风力: 是对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研究生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后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A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1、赋比兴2、《春秋》“三传”3、《庄子》“逍遥游”4、《史记》“三家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B卷一、填空(每空 0.5分,共10分):1 、文字产生前,上古的口头文学创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经》按曲调分为风、雅、颂,其音乐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秦诸子中使用寓言较多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全诗共240首,叙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因此引发的政治变故。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使得整个叙事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首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他以杨玉环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虚实的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白居易描绘了她的容貌、衣着、风姿,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她的美丽。
而在描写唐玄宗时,白居易则用“宝仪姿咏华夏主”来形容他的仪态,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玉树临风的形象。
同时,白居易也不忘加入一些虚拟的元素来补充人物形象。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他写道:“遥怜官舍弄晴纱”,暗示了她在官舍中游玩的场景,使得人物更具生动感。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采用虚实处理艺术来揭示人物内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言辞和心理状态等细节,巧妙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相见的情节中,白居易借用了“眉心尽是愁辉满,指上空参才子书”的表述,传达了杨玉环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在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时候,他又写道:“潜心几度九重天,云梦泽畔风光迥”,表达了唐玄宗在思念中的无尽悲伤和追忆。
最后,白居易还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手法来营造一种风景的虚幻感。
他在《长恨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唐朝的盛世繁荣和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氛围。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出宫的情节中,白居易写道:“硕果盈枝映朝日,富贵荣华谁与争”,这里的硕果盈枝、朝日、富贵荣华等词语,使得描写更具戏剧性和虚幻感,为杨玉环的出宫增加了一层浪漫的意象。
综上所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以及营造虚幻的风景,使得整个叙事更富有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这种虚实处理的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那段伤感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

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流丽的语言、深入人心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琵琶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
一、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白居易(772年-846年)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年轻时曾经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功成名就。
后来,他在官场上出任过多个职位,包括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
然而,白居易并不满足于仕途的成就,他更加热爱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文两个领域。
他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咏史抒怀、田园诗和爱情诗三类。
他的文作则主要包括杂剧、骈文和散文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见长,他擅长以简洁的词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运用形象、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二、《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以叙事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一个妇女悲愤的故事。
《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与唐代社会动荡有关,这为白居易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情感营养。
在唐代,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的政治动荡。
这场暴乱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危机,使得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琵琶行》的故事情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诗中的主人公,一个风华绝代的妇女,原本是皇宫的美人,然而因乱离宫,被迫下嫁草莽之家。
在茫茫人海和坎坷命运的打击下,她以琵琶为伴,发出了凄婉的歌声,表达对失去的恋人和幸福生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思考和哀叹,同时也以个人遭遇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困境。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西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对《西洲曲》进行原文阅读及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原文阅读《西洲曲》共有3174字,分为13个段落,围绕主人公鹿门山人从避乱生活到和平见面、友好相待,再到最后不舍别离的故事展开。
本篇文章只介绍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段落:1、"绵绵烟雨看蓝田,东望还家路益萦,采择残花归梦里,童年多在凤凰城"。
这明确了诗人之旅的起点和终点,是个显而易见的寓意。
诗人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到处寻找、虚度阳间。
他渴望回到家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追寻往日的记忆与情感,获得一种安抚。
2、"赤县仙人值清明,半夜仙女下荧屏,炉中盛药愿人万古铭,归来不惑身已轻"。
这段表达的是对仙境的渴求和追寻,并非现实中可得,但在这种寓意下,他找到了自处的心态。
仙境象征着人们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然而诗人不能一直追逐幻想而需要坚持理智和现实,这是诗人在文学上的一大价值。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可能是《西洲曲》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句,也是现代人常引用的名句。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初恋和最初的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幻想,但现实常常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
这也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影响力,大家都会在用到它时,注意到它所指的及其内部所使用的中文单词的意思和特点。
二、赏析1、文学价值《西洲曲》以山水仙境为场景,描绘了一位思慕故乡欲决心回归之旅,以及在路上所经历的奇遇和感悟。
诗歌采用了自由度较高的七绝体,韵律流畅,思路连贯。
诗中不仅有山水自然的美景,还有对生命的感悟与阐释,是一篇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2、人文价值《西洲曲》是一部人文的篇章,它描摹了一个人内在的挣扎和激烈的思想斗争。
诗中鹿门山人的经历与感悟,对于传统歌颂人性的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荒废人生、失落意义的主题给出的关键性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
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 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 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
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 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 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 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 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 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 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
“非隐非仕一中人”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祖籍太原。其曾祖父时,又 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晚年又
生平简介
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
于洛阳城。一生经历代、德、顺、宪、 穆宗五朝。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 公”。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
2.仕宦生活。
3.贬官江州
元和十年 ,被贬江州司马,这是他
一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做了两件 事: 1.写下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 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诗歌主张。 2.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喻诗、 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大林寺桃花》
4.任职苏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宗吊白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
然。”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
其弯如弓。
《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系向牛头充炭直。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
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
京畿(jī):国都及 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 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 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
里胥:古代指地方上
派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官 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 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1.生逢乱世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 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 胝(zhi)。”
2.知足
陈寅恪先生认为:“乐天之思
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 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 甚幸甚!馀何求哉?
--------《醉吟先生传》
白居易诗歌主张
《新乐府序》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1、重写实,尚通俗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 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二)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 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 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一百多首,其中广为传
诵的有《长恨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
诗。
感伤诗的分类
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
“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
犹 抱 琵 琶 半 遮 面
千 呼 万 唤 人 , 相 逢
(三)杂律诗——亲朋离散,释恨佐欢,一 时一物,一笑一吟。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 歌的一种形式。
--------《唐才子传》
2、明确诗歌创作的目的,他认为 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 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 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的政治目的。他响亮地提出了“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口号。
白居易的“中人”与“中隐”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 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 和“动于理”两类。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 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
的题材。
感伤诗的主题
1、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2、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3、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长恨歌》
恨天 绵长 绵地 无久 绝有 期时 尽 , 此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 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
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
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四)闲适诗——移病闲居,知足保和, 吟玩情性。
闲适诗意在“独善其身”,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适悠然的情 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 对生活的满足。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①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 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 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长恨歌》
主题思想:说法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以下三种 1.讽喻说——诗人意在“刺”唐明 皇贪色乱国。陈鸿:“不但感其事,惩 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 2.爱情说——主要是同情并歌颂了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歌颂了人 类对爱情的坚贞,以超越了帝王后妃的 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真正 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3.双重主题说——写的是一种特殊 性质的爱情悲剧。唐杨既是悲剧的承担 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诗人对他们的 态度是;“怒其作孽,又哀其可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 晚年生活闲适,崇信佛老。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 年)八月十四日(9月8 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 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的思想
1.白居易主导思想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其一生,大体上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 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志在兼济”的时 期。后期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的一里之长,负责管 理事务。
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
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 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方:才,刚刚。
牒(dié ):文书。 蠲(juān):除去, 免除。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 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 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 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 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诗歌创作
(一)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
共170多首;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主要继 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就诗的思想内容 而言,重在讽喻时事。讽喻中“刺”的成分多, “美”的成分少。 主要内容:1.讽谏君王 《骊宫高》 《海漫漫》
2.讽刺时弊 《杜陵叟》《轻肥》《西凉伎》
3.哀恤黎庶 《卖炭翁》《上阳白发人》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
细如蚁,称为“绿蚁”。
后人评价
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 教化主”。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 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 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 天。”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记载:唐宣
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