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高考题专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我国人口问题和乡村振兴习题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我国人口问题和乡村振兴习题含答案

(2022 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 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 岁或者65 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 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 题。

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 )A. 由西北向东南减轻B. 由东南向西北减轻C. 由西南向东北加重D. 由东北向西南加重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丰富程度C.环境污染程度D.养老保障制度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 )A.养老金增加B.消费需求下降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D.住房需求下降(2022 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2 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 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4~5 题。

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A.生育率较低B.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年龄结构失衡D.“养儿防老”的思想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A.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2022 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22 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22 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22 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 题。

年以来,我国的(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2022 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根据下表数据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引起的。

(2)描述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安徽在近年来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13.3%。

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并分析其原因(3)图中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3.图1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为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在城市规划图中,图例②表示的功能区最可能是________,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合适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反映该城市目前发展的人口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 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人口容量(解析版)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人口容量(解析版)

专题07 人口考点03 人口容量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①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①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C 2.D【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

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

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①①均错误,即ABC 错误。

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①正确,即①①正确,D正确。

故选D。

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随着大型城市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力供应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

图为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长预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丁城市是()A.深圳B.广州C.上海D.北京4.图示四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B.基础设施条件滞后C.人口迁入政策收紧D.受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5.四城市缓解用电紧张的共同有效途径有()①淘汰所有高能耗企业①加快发展新能源①实施北煤南运工程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A 4.D 5.D【解析】3.在图中可以看到丁城2018年人口规模较小。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选择题(一)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在这个年龄数值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下面表格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表,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B.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三65岁)比中国的多C.表中各国,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口.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参考答案】1---2、CA【解析】1、中国的中位年龄是35.2岁,而中国的平均年龄应大于35.2岁;中国的人口总数比日本人口总数多很多,所以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多于日本;日本的中位年龄大于中国,那么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低;而表中各国,日本的中位年龄最大,说明日本老年人口数量多,所以日本老龄化程度最高。

选项C正确。

2、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所以年龄较小的劳动力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量的承接产业转移,会缓解就业压力;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影响不大;我国外籍劳动力当前和今后都不会大量涌入。

选项A正确。

(二)如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读图完成1〜3题。

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入B.放开二孩C.出生率持续较低D.城市化水平提高3.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解析:1.A2.C3.B第1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

专题1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1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1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 前2世纪初,印欧人等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地区。

(1)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

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

“吠陀”与《摩诃婆罗多》都记载了雅利安人的故事。

(2)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

(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化为后世的希腊人。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随之出现。

(4)最西边的的印欧人占领了西欧北部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3. 影响:(1)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

前2世纪后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2)发明了骑兵。

亚述帝国时期,骑兵已经成为重要兵种。

(3)约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武器。

冶铁技术广泛传播。

(4)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 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1)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向西扩张。

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整合

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整合

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整合目录一、人口微专题(一)知识关联(二)高频考点解析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3、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的类型(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5、人口迁移的影响6、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二、城市微专题(一)知识关联(二)高频考点解析1、城市化概念的理解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4、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5、城市体系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8、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读方法9、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1、城市(或城市群)区位分析模式一、人口微专题(一)知识关联1、人口增长(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婚育观念等)。

2、人口增长的“三率”(关系、特点及变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区分方法)→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解决措施。

3、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特点(数量变化、方向变化)→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地理环境、对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评价(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二)高频考点解析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注意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注意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为历史考点而言,与人口问题相关的主要还有人口膨胀问题、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城市化问题、户籍改革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等等。

人口迁移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命题切入点。

古代人口迁移主要与战乱有关,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近代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迁移主要与政治因素有关,如生产建设兵团、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以及出国潮。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

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

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迁移的原因来看主要有政治需要、战乱逃难和经济谋生三种。

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

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

而且对于80、90后来说,海外留学、移民的数量日益剧增,从而推动了中国人口向海外迁移的脚步。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

迁出人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

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国高三地理专题练习(2023年后半期)带答案与解析

全国高三地理专题练习(2023年后半期)带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我国人社部表示: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下图为我国2012—2017年人口增量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A. 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B. 总数超过人口警戒线C. 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D. 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A. 缓解人口老龄化B. 增加青壮年人口C. 推进养老产业发展D. 降低社会养老负担【答案】【1】C【2】D【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和0~14岁人口数量在增加,而15~59岁人口数量减少,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C正确;从图中看我中0~14岁人口增长数量较少,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图示不能反映出总数与人口警戒线的关系;从图中看人口总数并没有下降。

【2】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降低社会养老负担,D正确;延迟退休年龄不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增加青壮年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主要原因,与延迟退休年龄无关。

选择题“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 生育率较低B.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 年龄结构失衡D. “养儿防老”的思想【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 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 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 加强胎儿性别选择【答案】【1】C【2】B【解析】【1】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以及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

【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013天津文综.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近些 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 原因。(6分)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 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 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 (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 近)
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 15-64岁)人口数之 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4福建文综,5,4分) 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 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B)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4.(2014福建文综,6,4分)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
读下图,回答下题。 13.(2013北京文综,3,4分)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 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
因是 (D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2014重庆文综,13(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8.(2014广东文综,6,4分)近年来,随 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
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 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C )
材料移民城市洛杉矾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 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 图。 (1)读下图,填出A、B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4分)
A:资源;B:知识
(2)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 展的积极影响。(8分)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 力资源,有利于扩 大产业规模;提供 了高素质人才,有 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2.(2013课标II,2,4分)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
人口迁移 (B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人口变化高考题专题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 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4课标I.10,4分)下图所 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
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4课标I,11,4分)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
为( C)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 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2013课标l,7,4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
市(D)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10.(2013课标l,8,4分J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
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 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
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
识,完成下面两题。
11.(2013课标II,1,4分)
2005-2010年 ( C )
B.1950-1970年人口 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上升
6.(2013浙江文综,10,4分)图中代表
北美洲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D
7.(2013广东文综)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2025年后可能出现 ( D)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 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3浙江文综,9,4分)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
正确的是 (D )
A.1950-2010年人口 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国家
2000~2010 年人口年均
增长率
2009年人 口密度
2010年0~ 14岁人口
比重
09年出生 时预期寿
命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A.2国009年中0国.9人口密度高3于4 印度 20.1 76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