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测试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20 题选择题(总分 54 分,共 18 题)1. (3分) 2016年12月31日在陕西举行了“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7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系列活动。

该活动旨在号召全球华人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 炎黄二帝B. 尧C. 舜D. 禹2. (3分) 位于今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遗址是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半坡居民房屋的样式是()A. 穴洞式B. 半穴居式C. 干栏式D. 蒙古包式3. (3分)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4. (3分) 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是指()A. 东亚地区B. 波斯湾两岸C. “新月沃地”东部D. 黄河与长江流域5. (3分)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A. 埃及B. 印度C. 两河流域D. 中国6. (3分) 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

“禅让”的主要标准是()A. 财产B. 血缘C. 贤德D. 出身7. (3分) 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生活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8. (3分)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常见的历史纪年方法有很多。

其中“甲午年”属于()A. 帝王纪年法B. 干支纪年法C. 年号纪年法D. 公元纪年法9. (3分) 下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既是“部落联盟首领”,又是“奴隶制国家国王”,具有这双重身份的是()A.黄帝B.舜C.大禹D.尧10. (3分)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筠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中记载的这段文字最早可能反映的是()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山顶洞人时期D. 炎黄时期11. (3分) 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 -回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 -回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回复什么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学术研究项目。

它旨在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还原和解析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和特征,揭示中华文明的基因组成和内在逻辑。

这项工程的实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是对中华文化独特性和流传于世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这个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核心区域和发展轨迹,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等。

目标是通过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中国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实施阶段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将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手段,搜集和验证相关的史料和资料。

同时,他们还会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加强与各国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将重点关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化现象和人物等。

他们会对古代遗址进行全面考察和解读,并进行专项研究,如商周古都遗址的发掘与保护、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等。

总结阶段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将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在于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丰富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国内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交流。

总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全面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学术研究项目,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还原和解析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和特征。

它旨在提高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引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深深影响了东亚地区以及整个世界。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运而生。

该工程的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还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 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和平台。

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文献整理和学术交流,可以逐步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

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激发民众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

2. 国家发展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打造中华文明探源品牌,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该工程可以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共同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友好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介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工程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年)的预研究,随后在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在预研究的基础上,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众多古文化遗址中,选定了中原地区的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城邑作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并对其他都邑性遗址和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同时对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方法冲破了西方“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中国方案。

该工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体观,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各个方面都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即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行考察,尤其注重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如需更多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介绍,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考古学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和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和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和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指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从而揭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

该工程的成果和意义如下:
1. 发现历史真相: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揭示了中华文明形成的具体过程,还原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真相,有助于消除历史上的误解和歧视。

2.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并研究其内在精神和价值观,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3. 丰富国家认同感: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展示,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了人们的国家自豪感。

4. 交流与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研究对象,有助于加深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5.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强调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学界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培养了学术研究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辨思维方式。

总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揭示了历史真相和文化精髓,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
化做出了贡献,同时对于增强国家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以及推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一、引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文明之一。

对中华文明的探源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历史的脉络和内在逻辑,更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提供启示。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启示。

二、史前文明和神话传说1. 仰韶文化和龙的传说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一,其出土的彩陶、玉器等文物,揭示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缤纷多彩。

与仰韶文化相关的龙的传说也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龙被视为我国人的图腾和象征,其神话传说贯穿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夏商周三代的探索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王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奠基者。

对夏商周三代的探索,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更能够揭示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这些成果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1. 秦汉帝国的统一秦始皇一统天下,实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统一。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更为后世我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对秦汉帝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文明发展的脉络和史实,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民族精神。

2. 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文明广泛影响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方面的情况,揭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影响。

四、中华文明的当代意义及启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继承前人智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中华文明也为当代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加快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第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的繁衍生息。

如今被称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区,曾经是古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古代华夏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华文明不断演化和发展。

汉字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文字成为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先贤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这些都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和表达方式。

第二篇: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并在共同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再者,中华文明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中庸之道”、“阴阳平衡”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外,中华文明的艺术与哲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代表,注重意境的表达,融汇自然与人文之美。

书法则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要形式,追求墨香墨染、意境流淌之美。

而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第三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文化的传承方面,中国自古就有“父传道,师传业”的传统,家庭和师傅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如《易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代代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连续性。

在文化的创新方面,中华文明也始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例如,唐朝时期的繁荣时代,汇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唐文化。

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也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

从古代的科技创新到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活力。

第四篇: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7.8.1原始先民的家园

7.8.1原始先民的家园

远古人类遗址发掘现场
人类进化说
西方:上帝造人说
中国:女娲造人说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 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一、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使用工具: 粗糙的石器、木棒 •生产方式: 采集、狩猎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火的使用: 已掌握控制和管理火
半坡人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黄河流域)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陶器(生活工具): 彩陶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粟;猪、狗 •定居(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农业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这对 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你认为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和陶器的发明, 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使பைடு நூலகம்始先民有了稳定的 食物来源,不必四处漂泊;陶器的发明为储存和 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这些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条 件,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 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 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 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 落出现在西亚地区(约 旦河谷)
新石器时代特征: (距今约一万年)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磨制石器;陶器;定居
河姆渡人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 (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陶器(生活工具): 黑陶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水稻 •定居(房屋样式): 干栏式
•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依靠石制和木制工具, 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人工取火的成功; 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独立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们能准确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主要依据的是()
A.史书B.文物C.口头传说D.图片、音像
2.下列生活场景,不可能在北京人中出现的是 ()
A.用火烧烤事物B.使用打制石器C.过群居生活D.过定居生活
3.关于陶器与瓷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黑陶
C.陶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的专门发明,其它地方不可能制作
D.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唐三彩显示了高超的制瓷艺术
4.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与湖北省著名风景区神农架得名相关的是 () A.黄帝B.炎帝C.禹D.有巢氏
5.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是()
①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②修建金字塔③建造空中花园④营建了乌尔城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6.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均为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国家,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地处大河流域②以农业经济为主③地处亚非洲④诞生了世界性的宗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古代西亚,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阿蒙神被人们供奉
B.种姓制度下人们不平等
C.象征王权的司母戊鼎
D.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埃及曾经建立过横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大帝国
B.希伯来人流落到世界各地,统称为犹太人
C.尧、舜、禹被称为中国的人文初祖
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周口店
9.“北京人”主要食物获得方式是()
A、采摘或挖掘植物的果实、块根
B、猎取动物
C、以上二者都是 D.用火烧死野兽
10.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明的生产与生活工具有()
①石耘;②石磨棒;③石磨盘;④陶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A.人面鱼纹彩陶盆B.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C.司母戊大方鼎 D.蛋壳黑陶杯
12.“人面鱼纹彩陶器”,是()时的发明。

A、河姆渡村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村人
13.反映的是神农氏的事,具体是指()
①发明耒耜,教人农耕;②尝遍百草,发明医药;③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4.下列史实与大禹无关的是()
A.三过家门而不入 B.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C.教人打井 D.传位于儿子
15.史前时代是指()
A.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B.没有文字记载的人历史
C.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D.原始社会的人类历史
16. 最早以年号纪年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光武帝 D.唐太宗
17.1730~1739年称为:()
A.17世纪30年代 B.17世纪40年代 C.18世纪30年代 D.18世纪40年代18.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A.黄河流域B.西亚地区C.印度D.古希腊
19.古代中国部落首领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人是()
A.尧B.舜C.黄帝D.启
20.新石器时代取代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B.已能捕鱼为食
C.使用了磨制石器 D.有了古老的村落
21.下列说法:①口述资料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②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称为文物;③实物、照片、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一手资料;④历史资料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A、档案
B、日记
C、照片
D、《汉书》
23.民间故事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

下面哪个是民间故事()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白蛇传》
D 、《孙子兵法》
24.小胡同学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北京旅游。

他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明清时的物品和照片,还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

小胡还买了一本介绍故宫趣闻逸事的书。

关于小胡同学此次参观中接触到的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片属于文献资料
B、物品属于文物
C、介绍趣闻逸事的书不可信
D、导游的讲解是原始资料
25. 公元前1894年是在:()
A、公元前18世纪后期
B、公元前19世纪后期
C、公元前18世纪前期
D、公元前19世纪前期
二、综合运用题(共50分)
26.(1)根据下图,运用自己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合理的想象,简略地描述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

(4分)
(2)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其中两者不同构造的主要原因。

(4分)
2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建立统一国家的时间、建立者和古文明发祥的流域。

(共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共10分)
材料一: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材料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赠礼。

”西方人称埃及是“尼罗河送来的礼物”。

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试分析:为什么说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29.在远古人类那里,人工取火就是摩擦生火。

恩格斯说:“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10分)
(1)古人类可能采用的磨擦生火的方式有哪些?
(2)人工取火有哪些优点?
(3)火对原始人类来说,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30.综合探究题(14分)
据说,在浙江瑞安市仙降镇仙篁竹村一座重约4吨左右的木结构古戏台,被百多壮汉成功搬离原址。

这座古戏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高约7米,长、宽均为8米左右。

戏台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精雕细刻,而且彩饰鲜艳,显得华丽精美。

因原址将建新村活动中心,该村为保护古戏台原貌,决定将古戏台整体搬迁到距离原址200
多米外的一处新址“安家”。

昨天搬迁之前,村民先把古戏台屋顶的瓦片拆了下来,并对戏台木柱进行了加固。

因戏台柱子下有固定在地里的鼓形石础等,待挖出这些“石鼓”并安装在新址后,村民将再把这座古戏台搬到新址“安家”,并加以修缮保护,供后人参观欣赏。

(1)请你针对以上资料,就保护文物谈一谈对此事的看法。

(不少于二点)(4分)
(2)请你说出本区(市、县)的文物古迹二处,并就其中一处的保护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少三点),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6分)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独立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 D
3. C
4. B
5. A
6.A
7. D
8. C
9. C 10.D11.D 12.D 13.D 14. C 15.
A 16.A 17. C 18.
B 19. D 20. C21.B 22.D 23.
C 24.
D 25.D
二、非选择题
26. (1)大约在1000多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大脑逐渐发育,语言也产生了。

古猿最终进化成了人类。

(8分)
(2)河姆渡的房屋是干栏式,以木结构为主,远离地面,因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与防潮。

半坡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生活(8分)
27. 列举四大文明古国建立统一国家的时间、建立者和古文明发祥的流域。

(共8分)
28. 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是埃及惟一的水源。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埃及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使尼罗河谷地区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

前3500年,尼罗河两岸建立了几十个小国家,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初步统一。

在尼罗河的养育下,古代埃及人民发明并使用象形文字,用他
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

29. (1)钻木取火;击石取火;(2分)
(2)变被动保存火种为主动自由方便地使用火,使火的应用更广泛。

(2分)
(3) A,烤烧食物,改变了人们的食性与生理机制,有利人类的发展;
B,照明取暖,更好地度过黑夜和冬天;C,驱赶野兽,保护自身;
D,烘干洞穴,保持舒适生活环境(写出三点即可)(6分)
30. (1)古戏台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说明广大村民具有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样留下古戏台,就可以让后人间接或直接地了解当地的古老文明与文化,让当代的文明或文化发扬光大。

(意思对即可)(8分)
(2)根据当地人文遗存列举即可(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