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复习课件

知识点二 新石器时代
1.生产生活特点: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__采__集__、__狩_猎___为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依靠__人__工_种__植___的粮食和__饲__养___的家 畜为生,出现了__定_居___ 的聚落。 2.改进生产工具的原因:伴随着农耕牧业的出现,生产工具有 了显著的改进。
重点整合
中国两个原始聚落比较
聚落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陕西西安半坡村
建筑特 点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农作物
水稻

生产工 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

耕地,能够生产黑陶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彩陶 ,用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打 猎捕鱼,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知识点三 典型原始农业聚落★
1.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的 _约__旦__河_谷__,距今约__9_0_0_0_年。 2.中国的原始农业聚落
图8-1-4
图8-1-5
(1)时间和区域:距今9000年前后,__长__江__和__黄__河___的中下 游以及__辽__河__流域也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2)遗址:浙江余姚的__河_姆__渡__遗_址__和陕西西安的__半__坡__遗_址___。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知识点一 古人类遗址
1.作用 (1)帮助人类认识___自_己__的__起_源___。 (2)为人类___进_化__说__提供了证据。 (3)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2.考古成果 (1)发现了大量的__打__制___工具。 (2)根据骨骼遗骸复原原始先民的__体__貌___特征,推测他们的 __生__活_环__境___,想象他们的__生__活_方__式__。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二、北京人: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

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一、规则的演变1.规则的含义:规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准则。

2.规则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遵守规则?〞或“我们的生活必须尊重规则、遵循规则的理由〞〕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

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线纵横交错,社会的经纬是由众多的规则共同编织而成的。

②它标明生活的标准,建立生活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规则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

3.规则的内容:①禁止性规则----规定不许做什么②非禁止性规则〔许可性规则〕----规定可以做什么4.规则的存在形式:有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如校规、法律等;也有以约定俗成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如民俗风情。

5.交通规则、体育竞赛规则、法律,这些规则的共同点是:强制性,需要有人监督,违规要受到惩处。

6.规则变化的原因:规则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①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新规则不断出现,以适应新领域中的新事物和新变化;〔从无到有的规则,如太空交通规则,动物福利法,宠物法,动物遗弃法案等〕②无数新的规则依照社会开展的要求而产生,也有无数旧的规则和制度不符合社会开展的要求而被废除;〔从有到无的规则,如农业税条例。

〕③规则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断修改的规则,如新交通规则中对酒驾、毒驾的处分加大。

〕7.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任何规则的出现,都是历史开展的产物;任何规则的废立与沿革,都是历史进程的折射。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则的存在,源自于生活的需要;规则的演变,见证了生活的历史。

二、传媒的行程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通过说话、写作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交换信息的行为。

2.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①小到亲朋好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②全部的交往都可以看成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只要有交往,人们总在不自觉地参与文化传播活动。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复习提纲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旧石器时代史前时代: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岁月,曾生活了逾百万年,被称为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劳动工具食物来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动物1、研究历史,认识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2、人与猿根本区别:制造工具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了3.北京人的食物可能有哪些?兽肉、果实、植物块根等。

4、北京人主要靠哪些方法获得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生产方式):采集、狩猎5、旧石器工具与现代的工具相比,有什么特点?原始、简单、粗糙6、这些旧石器工具的用途:制作木棒;切割兽肉;砸开坚果;挖取植物块根等。

7、这些工具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打制8、北京人生活方式:共同劳动,共同分享,过着群居生活。

为什么?⑴生活环境: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环境险恶)⑵工具原始、简单、粗糙⑶单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

9、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种的?他们又是怎样保存的?森林自燃生火;雷电生火;偶然碰撞生火;煤的自燃10、火的使用给北京人和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捕兽的能力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火的使用,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还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大进步。

1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比较表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情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北京人北京周口店70-20万年保留猿类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3万年与现代人相似磨制石器(骨针)人工取火氏族采集狩猎捕鱼12、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这种进步说明了什么?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大体一致;已学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配戴饰物(说明有了爱美的观念,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比较北京人头像和图8-5山顶洞人头像,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2、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3、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

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7、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

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8、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9、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八单元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八单元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1、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龙骨山顶部洞穴里生活着,已会人工取火。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实物的生产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促使人类的定居,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器的使用。

3、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4、中国境内的原始聚落: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w W w .x K b 1.c o M1、四大文明发祥地:住和发展生产。

3、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因为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水源,它的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4、欧洲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特里克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最早的奥尔梅克文明(距今3000多年前)。

5.中美洲出现的文明玛雅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一、中华文明的曙光: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

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

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新版历史与社会七下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新版历史与社会七下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1、史前时代: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岁月,曾生活了逾百万年,被称为。

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为主要生产工具)与新石器时代(为主要生产工具)。

2、我国古人类遗址:(约70~20万年前);(约3万年前)说明:1、共同点: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2、如果以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的能力。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进步之处: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可多次使用,磨制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农业村落:最早的农业村落: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对比: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1、四大文明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之处:①在大江大河的下游沿岸; ②处于中纬度带原因:(1) 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3)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生长 2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1、 爱琴文明: 和 合称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 的开端。

2、 中美洲文明(中美洲指墨西哥南部到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区):最早的文明—— 。

之后,中美洲相继存在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文明,最杰出的是—— 。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早期农业:北方 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文字萌芽:发现刻划符号的陶器(中国文字的雏形) 阶级分化: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美之制作)、 等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 、图腾崇拜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

龙的信仰则突出了中华文明的特点。

二、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 什么是传说?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一课时: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中国境内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

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1)外貌特征: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2)使用工具: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3)用火情况: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4)生活特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1答:大约一万年前,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条件适宜的地方人们开始对动植物进行驯化,使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答:1)、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2)、推动了社会手工业的发展。

3)、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答:工艺上的不同。

将打制石器放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制成平整光滑刃部锋利的石器。

可以多次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4、九千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约旦河谷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标志人类实现了定居。

定居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出现密切相关,反之又促进其发展。

25、问题: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6答:定居生活促使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启示
区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生活地点
生活时间 自然环境 建筑样式 种植的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浙江余姚
距今约 7000 年 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
干栏式木结构 水稻 牛
陕西西安 距今约 6000-5000 年 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 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屋)
粟(小米)和小麦 猪
自然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 方式有着重大 的影响,我们 力求做到人与
④陕西半坡遗址 ⑤炎黄尧舜禹传说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1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
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使用陶器。
13、比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异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异同)
文字的起源。
5、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人民群众发明的)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得到交流和传播、
继承和积累, 为科学文化的
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8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实物资料
文物(过去的人们遗留下 来的实物)
口述资料
按照资料 价值的不 同分为
第一手资 料
第二手资 料
口头传说(大多是人们长 时间口耳相传的产物) 口述历史(把人们讲述的 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记下 来) 原始资料(文字、实物和 口述资料中比较直接的 证据。) 后人的说法 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之前 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 字, 再现历史; 可以纠正某些文献记载 的错误。 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 例:中国四 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 ) 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制革、 纺织等以
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7、 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 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
侧重于生
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8、 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
生活
水平得到提高。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 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
承,具有重要意义。
10、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流域名称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文明表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 域 印度河、 恒河流域
黄河、长 江流域
西亚 ( 今天的 伊拉克境内 )
东非 南亚
东亚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 流: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河流 流量不稳定 土壤:肥沃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河流: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丰富 , 夏 季高山积雪融化,定期泛滥 , 滋润土 地 土壤:肥沃
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
1、炎帝发明耒耜, 叫人农耕, 尝遍百草, 发明医药, 号称神农氏, 还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 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 丝技术。 2、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 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古老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各自特点(不同点还有数量多少、音形义等)
共同点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尼罗河流域 5000 年前
两河流域
黄河流域 (殷墟)
5000 年前 商朝
发明者 古埃及人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画 物”


石头、纸草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泥版
中国商朝人
“刻 物”
成 其 龟甲、兽骨
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 展而来, 把繁复不易刻画 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 性质的象形文字, 使它能 记录语言, 具有相对固定 的形、音、义;都是不同 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 代的重要标志; 都是现代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
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
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9、 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
4.通常我们还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时代的划分可以是多样的,人们以某一方面的重 要特征为划分的标准。
5.中国在西汉武帝以前,历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时间计算年代。至汉武帝,首创以年号 纪年,定公元前 140 年年号为“建元” ,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
6.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答案:公元前6世纪
自然和谐。
制作的陶器
黑陶
彩陶
相同点
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饲 养动物,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 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 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 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 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4、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3、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 雷电生火、 草木自燃生火 (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 (人工取火) 。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生活地点
生活时间
体态
社会组织 取火
生产工具
城市 : 二里头 殷
13、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
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
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 亚热带, 气候温暖, 水利资源丰富, 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适宜发展农业。
14、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早期文明的共同点)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1、比较北京人头像和图 8-5 山顶洞人头像,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 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 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
同了。
2、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前后,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小国,距今
5000 年前后,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
起来。
(3) 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
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9、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
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形成了爱琴文明 10、中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伦比亚北部 11、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 ★ 12 、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流域)比较表:
历史,但 要注意历 史的科学 性和真实 性)
具体表现形式 甲骨文(刻在乌龟壳、兽 骨上的文字) 竹木简(战国、秦朝、汉 朝和三国时期竹木简上 的文字) 史书(如:《史记》) 档案、日记、报刊、图片 等其他文件和音像资料
地位、作用和举例 中国相当古老的文字记载
纸发明之前的文字记载
了解历史的最重要文献。 例:档案局的档案资料、 《雷锋日记》 、 当地的、历史上的报纸等。
(1)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
一的水源。 若无此水源, 埃及人将无法生存。 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 土地, 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埃及人在此开构筑
坝,辛勤耕耘。
(1)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聚落, 人口不断增多, 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距今 5500
(1) 20 ° N -40 ° N,邻近大江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
;
(2)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生长,适宜人类生存,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
本需要 ; 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型较强。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 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 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 梁的女神头塑。都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阶级的分化。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 时段的常用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