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同步测试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原
地区
以中原地区为引
领的文明新格局
开始形成。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 部落联盟时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P18
人文 初祖
阪泉 之战
炎
黄 部 落
涿鹿 之战
联
盟
人文 初祖
炎黄ya子n 孙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P18
2. 尧舜禹时期 阅读P18教材总结:尧、舜、禹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
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 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由此可知,陶寺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观察下图,你可以得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怎样的结论?
中华文明的起
源和初步发展
具有多元一体
的特征。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良渚文化第一等级墓葬
良渚文化第二等级墓葬 良渚文化第三等级墓葬
——摘自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良渚》
结论2: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结论3: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7
王
早期国家
出现贫 富分化
阶级
进入文明 社会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P15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
牛河梁遗址出土 的玉猪龙
以上材料能否证明红山文化晚期进入了文明社会?如果能,请说明
理由。如不能,你认为还需要寻找怎样的证据?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一一时代,并出现了O2.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耐旱的粟;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喜湿的水稻。
由此,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一一区和一一区。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八3.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当时的陶器都很简单、粗糙,以实用为主。
随着时间推移,工艺越来越精细,体现了高超的一一和非凡的O4.生产发展带来了一一,社会分工推动了一一,这一切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
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一一慢慢解体,一一出现了。
5.原始聚落逐渐向城市迈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农业技术的提高②人口迅速增长③聚落规模不断扩大④陶器的出现和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2012年7月210,北京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
下列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A.城墙B.船形彩陶壶C.龙虎堆塑D.陶制排水管7.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中,能反映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③河南禳阳市西水坡出土了龙虎堆塑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我们可以发现()①当时制陶业水平已超过现代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感情③原始人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④我国的龙图腾崇拜由来己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下列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帝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B.传说时代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民主制度C.传说时代利用武力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D.贯穿整个史前时代的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10.下列能证实当时己经开始种桑养蚕的是()A.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B.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刻有蚕纹的象牙盅C.半坡出土的陶t员D.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11.下列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的联系正确的是()①传说故事都是历史事实②传说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先民的创造和发明③传说故事的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④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内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揭示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古人民利用原始生产力发展农业、制陶术、纺织业等,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
同时,他们也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信仰体系、礼仪习俗以及文字系统。
这些早期的文化元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这些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文明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和精神内涵。
其中的中国传统绘画以水墨画为代表,以其独特的笔触、构图手法和意境,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瑰宝。
此外,中华文明还对于其他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文化和经济方面。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宗教信仰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则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只有通过对自身文化历史的了解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第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的繁衍生息。
如今被称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区,曾经是古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古代华夏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华文明不断演化和发展。
汉字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文字成为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先贤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这些都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和表达方式。
第二篇: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并在共同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再者,中华文明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中庸之道”、“阴阳平衡”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外,中华文明的艺术与哲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代表,注重意境的表达,融汇自然与人文之美。
书法则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要形式,追求墨香墨染、意境流淌之美。
而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第三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文化的传承方面,中国自古就有“父传道,师传业”的传统,家庭和师傅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如《易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代代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连续性。
在文化的创新方面,中华文明也始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例如,唐朝时期的繁荣时代,汇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唐文化。
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也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
从古代的科技创新到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活力。
第四篇: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1张PPT).ppt

圭尺、木立表、木漆箱及其漆沙漏、铜铃、铜齿轮形器、铜璧形器等,琳琅满目,堪
玉琮
称瑰宝。
陶扁壶
甲骨文“文”字写法
在陶寺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比甲骨文早近800年的书写符号, 在一个扁壶上发现了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被称为“朱书早文期字国”家
良渚古城
存在功能分区的巨大城址 出土众多精美文物 随葬品形成鲜明对比
阪泉之战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 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结果是黄帝部落获 胜,战败的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两个 部落结成一个部落联盟
出生于姬水,是姬姓部落的首领 出生于姜水,是姜姓部落的首领
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 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 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 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 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据说黄帝平 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 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 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 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 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 “ 风伯雨师 ” 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 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 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 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八单元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1、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龙骨山顶部洞穴里生活着,已会人工取火。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实物的生产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促使人类的定居,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器的使用。
3、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4、中国境内的原始聚落: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w W w .x K b 1.c o M1、四大文明发祥地:住和发展生产。
3、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因为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水源,它的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4、欧洲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特里克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最早的奥尔梅克文明(距今3000多年前)。
5.中美洲出现的文明玛雅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一、中华文明的曙光: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
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
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1、你认为故事中有可信的成分吗?这些成分得到考 古证实了吗? 2、如何理解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发掘证实之 间的联系? 传说故事不全是虚构的,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 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 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书本内容,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平粮台古城与农业聚落有何不同之处?
平粮台古城遗址
宽阔的街道和隐蔽的排水沟
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垃圾箱 陶质排水管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
舞蹈纹彩陶盆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1、读图,图中观察到的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 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崇拜(宗教) 2、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
工 商
神农氏
制作衣裳
仓颉造字
教人打井 3.黄帝的贡献 发明车船
养蚕织布
轩辕氏
建造宫殿
骨笛
蚕纹象牙盅
船形彩陶壶
出现 原始音乐
懂得养蚕、纺织 船已作为交通工具
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 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 仓颉造字。相传,长着四只眼睛, 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 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 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 了文字 。 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 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 传,文字就多了起来……鲁迅《门外文谈》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 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 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 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 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 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 一般以动物居多,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质量评估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质量评估试卷(分数: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C )A.生产工具的改进B.种植技术的发展C.建筑技术的进步D.饲养水平的提高【解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原始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囊古之世,无君无臣。
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
最符合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A )A.河姆渡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解析】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不懂得凿井取水和农耕,仍处于采集和渔猎阶段;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A项符合题意。
3.人类社会迈进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C )①村落的产生②火的利用③阶级的分化④国家的出现⑤文字的发明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⑤ D.②③⑤【解析】一般来说,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这一知识点后,某班同学计划以此为素材,设计一节活动课。
你认为下列不能作为活动课主题的是( D )A.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B.从尼罗河到恒河之旅C.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原始人类的代表【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大河流域”四个字,原始人类与此没有关联。
5.下图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该地属于( B )A.黄河流域B.两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解析】从地图中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可知此处为两河流域。
6.下列遗址或出土的文物中,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 A )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③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堆塑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的玉琮等大量玉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7.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年属于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 [见学生用书P92]
1.早期农业的发展
(1)时间、地区:距今__一万年__前后,__黄河流域__和__长江流域__的一些地区开始进入__新石器时代__,并出现了__早期农业__。
(2)表现: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__粟作__农业区和__稻作__农业区。
2.手工业的兴起
(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2)表现:__陶器__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①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__实用__为主。
②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
高超的__制造技术__和非凡的__审美情趣__。
如在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3.文字的雏形的出现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__刻划符号的陶器__,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__文字的雏形__。
4.阶级分化
(1)原因:生产发展带来了__剩余产品__,社会分工推动了__商品交换__,这一切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
(2)表现:
①生产关系: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__私有制__出现了。
②社会关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__财富__和__权力__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__社会阶层__。
如在浙江余杭__良渚遗址__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
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赫人物。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__早期国家__。
5.古代城市的出现
(1)原因: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向__城市__演变。
(2)表现:在黄河流域就发现了一些距今约__5__000年__的古城遗址。
(3)特点:古城由城墙围起来,__城墙__既是城市的__管理边界__,也是城市的__防御设施__。
城里分布着__住宅区__、__手工业区__、__墓葬区__等,具有明显的__城市规划__的痕迹。
如在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古城下发现地下陶质排水管。
6.宗教信仰的萌芽
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__自然崇拜__和祖先崇拜(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等宗教形式,有__巫师__专门负责宗教活动。
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__大型祭坛__、__
神庙__。
(如青海大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中,发掘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女神庙及彩色女神头塑。
) ◆思维延伸
图腾崇拜
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掘的距今约6 000年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动物图案。
墓主人左侧是用蚌壳摆塑的龙图案。
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图腾崇拜。
事实(考古发掘) 观点(反映的信息、结论)
(黄河流域)
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黑陶杯体现了原始人类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
黑陶杯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
(长江流域)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中出土的玉琮玉琮上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细,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说明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
(黄河流域)平粮台古城出土的陶质排水管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此图说明当时整个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
一、选择题
1.下列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手工业逐渐兴起②早期农业出现③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国家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下列出土文物中,与我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门槛标志无关的是( A )
A.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里发现的用火遗迹
B.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
C.在长江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D.在辽河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祭坛
3.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B )
A.后母戊鼎B.蛋壳黑陶杯
C.玉琮D.四羊方尊
4.下列关于在黄河流域发现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有( D )
①由城墙围起来②城墙是城市的管理边界③城墙是城市的防御设施④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推测,中国文字的雏形可能是( A )
A.刻划符号B.图画文字
C.楔形文字D.甲骨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6.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图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C )
A B C D
7.小明去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参观,发现在同一时期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多达180多件,有的只有一两件,甚至有的什么也没有。
这些现象说明( C )
①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别②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题干中的“有的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多达180多件,有的只有一两件,甚至有的什么也没有”可以得出,当时社会贫富差别明显,社会分配不均,故②错误,应排除。
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如图),可以发现( A )
①制陶业已达到较高水平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感情③原始人的精神家园日趋丰富④我国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先民经常通过歌舞活动来庆祝丰收和胜利,哀悼死者,驱除鬼怪,等等。
该舞蹈纹彩陶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没有体现我国对龙图腾的崇拜。
二、非选择题
9.观察图片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图2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
箭头、鱼叉、鱼钩
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 000年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说明距今约5 000年前,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什么产业?这些产
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什么自然条件?
【答案】农业和渔业。
这些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河流。
(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原始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同时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如图),周身蜷曲,吻部高昂,毛鬃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
材料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1)根据所学内容,结合材料一,请你判断红山文化处于什么时期。
【答案】新石器时代。
(2)从两则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从古到今人们对“龙”的崇拜。
你认为中国人为什么崇拜“龙”?
【答案】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它蕴含着自然崇拜,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沿袭至今,更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无所畏惧、开拓奋进的意志。
(3)我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龙”的精神?
【答案】略。
(结合中学生实际,围绕“龙的精神”作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