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3

合集下载

3_多级汽轮机

3_多级汽轮机
喷嘴出口汽流角较大,圆周方向分速度与轮周功 减小;
级的反动度明显增大; 各级理想比焓降较大,且增加较快; 余速损失大,湿汽损失越往后越大;漏汽量少,
漏汽损失小,叶高损失也很小,摩擦损失小,无 部分进汽损失。 总之,级效率较低。
中压段 漏汽损失和摩擦损失较小; 叶高损失较小; 无部分进汽损失、无湿汽损失; 余速损失可部分利用。 总之,中压段级效率较高压段和低压段高,反
重热现象分析
第一级没损失,第二级理想比焓 降
k 1
ht2'
k
k
1
RT1'
1
p3 p2
k
第一级有损失,第二级理想比焓

k 1
ht2
k
k
1
RT1
1
p3 p2
k
由于 T1 T1' ,所以 ht2 ht2'
p1
p2 T1
T1’
ht2'
ht2
p3
h s
重热系数推导 假设条件: 汽轮机内各级相对内效率相等
重热系数与整机效率关系分析mac iFra biblioteklev i
1
由上式可得出结论:a 越大,整机效率越高?
不可,这是由于重热系数a的很少量增大是在级效率降低 较多的前提下实现的。
因此,拟通过提高重热系数a来提高整机效率的想法是错 误的。重热系数的提高使全机效率的增大远远弥补不了 级效率的降低所引起的全机效率的降低。
p5
s
Δhi4
Δhi3
Δhi2
Δhi1
Δhimac
整个多级汽轮机相对内效率:
由于 因此
mac i
himac htmac

汽轮机二、三、四段供热抽汽经济性分析

汽轮机二、三、四段供热抽汽经济性分析

汽轮机二、三、四段供热抽汽经济性分析摘要:本文对某公司 330MW 亚临界再热机组,通过抽汽等效焓降计算二、三、四段供热抽汽对汽机做功影响,分析得出三抽供热对汽轮机做功影响最少,二抽供热对汽轮机做功影响最大,三四抽供热经济性最好,二抽进行辅助调整来满足热用户的的结论,为供热机组供热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等效焓降;抽汽;供热;经济性分析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石油、化工、炼油、制糖、纺织、环保等大型企业的发展,电厂和自备电站对于供热、供电的抽汽供热机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容量供热汽轮发电机组,具有较高的供热蒸汽参数和较低的单位能耗,可以满足用户近、远期用热需求,实现集中供热,又可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用等效焓降法,计算二、三、四段供热抽汽对汽机做功影响,调整供热运行方式,实现机组供热经济性最大化。

具体分析:一、先计算出同样供热量下,使用不同抽汽,抽汽量分别多少。

由于二、三、四段抽汽具有不同的压力,温度,对于相同的供热量,需要不同的抽汽量,所以要先计算相同供热量下,抽汽量的比例。

例如现在供热量需要:1KG/h,250℃,0.9Mpa的压力,2945.44KJ/KG二段抽汽额定参数:324.9℃,3.921Mpa,3029.28KJ/KG三段抽汽额定参数:437.8℃,1.836Mpa,3331.95KJ/KG四段抽汽额定参数:348℃,0.9717Mpa,3153.31KJ/KG凝补水作为减温水,热量是:(20℃)83.6KJ/KG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当需要1KG/h,250℃,0.9Mpa抽汽时,二段抽汽量分别是:3029.28x+(1-x)83.6=2945.44 →x=0.9715KG/h,减温水=0.0285KG/h三段抽汽量分别是:0.881KG/h,减温水=0.119KG/h。

使用供热匹配器后,引射系数达1时,二抽、四抽流量分别为:0.475KG/h,0.475KG/h,减温水量0.048KG/h设引射系数为z,二、四抽流量分别为x,y 则二、利用抽汽等效焓降计算1KG二段抽汽、三段抽汽、四段抽汽等效焓降。

简述汽轮机的分类

 简述汽轮机的分类

简述汽轮机的分类汽轮机是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来做功的回转式原动机。

一、按汽轮机所具有的级数分类所谓汽轮机的级,是由一段喷嘴与其后边的一级动叶片所组成,用来完成从蒸汽热能转变为机械功全过程的基本单元。

1.单级汽轮机:单级汽轮机是只有一个级的汽轮机,即只有一段喷嘴及其后面的叶片,是最简单的汽轮机。

2.复速级汽轮机:复速级汽轮机是单级汽轮机的变种,仍然是单级汽轮机,它与一般单级汽轮机不同之处是具有两列以上的动叶片,又称为速度级汽轮机。

3.多级汽轮机二、按蒸汽在汽轮机内流动的方向分类1.轴流式汽轮机:这种汽轮机的蒸汽在汽轮机内流动的方向和轴平行。

2.辐流式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内流动的方向与汽轮机轴相垂直的汽轮机。

3.周流式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中既不是沿轴线方向流动,也不是沿辐向流动,而是沿圆周方向,几进几出。

三、按汽缸的数目分类1.单缸汽轮机2、双缸汽轮机 3、多缸汽轮机四、按汽轮机的用途分类1.电站汽轮机2、工业汽轮机 3、船用汽轮机五、按汽轮机进汽压力分类低压汽轮机 1.2~1.5MPa 中压汽轮机 2~4MPa次高压汽轮机5~6MPa 高压汽轮机 6~10MPa超高压汽轮机12~14MPa 亚临界汽轮机 16~18MPa超临界汽轮机大于22.17MPa六、按汽轮机热力系统分类1.凝汽式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内做功后,除有一部分轴封漏汽外,全部排入凝汽器。

2.调整抽汽式汽轮机:它与凝汽式汽轮机的区别是:其抽汽压力可以在某一范围加以调整,可以有一级调整抽汽,也可以有两级调整抽汽。

3.背压式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内做功后,以高于大气压力被排入排汽室,以供热用户采暖或工业用汽,这种汽轮机在热力系统中只有给水加热器,没有凝汽器,因而不存在冷源损失,热能利用率高。

4.中间再热式汽轮机:为了使排其汽温度不超过允许限度,采用了蒸汽中间再热,称为中间再热式汽轮机。

这种汽轮机是将在汽轮机高压缸做完功的蒸汽,再送回锅炉再热器中加热到接近于新蒸汽温度,然后回至汽轮机的中低压缸继续做功。

秦岭电厂3号汽轮机通流改造后高压缸胀差大、温度异常的分析、处理

秦岭电厂3号汽轮机通流改造后高压缸胀差大、温度异常的分析、处理
系 , 决 了缸 温 异 常 的 问 题 。 差 大 的 问 题 将 同时 解 胀
被解决。
定, 对机组负荷变化较为敏感。分析认为: 夹层 温度
不稳 定说 明夹 层 内蒸 汽 原有 的平 衡 被 破 坏 , 负 荷 在 变化 的时候 , 一部 分低 温 蒸汽 流人 夹层 , 有 引起 温 度
在机 组通 流改 造 中大 量使 用 了新 的 叶片设计 技 术 . 汽 轮机 原有 的平 衡关 系 被 打破 , 使 汽轮 机轴 向推 通流 部分 增 容改 造后 , 挡热 环前 温 度仅 为
4 0℃左右 , 于设 计值 约7 , 该部 温 度极 不 稳 0 低 0 且
2 存 在 问题
3号汽轮 机通 流部 分增 容改造 后 , 压缸运 行极 高
收 稿 日期 :0 8 0 — 0 2 0 — 5 3
为20 h 进 汽管 ( 封环 ) 漏人 I区夹 层 的流 量 .8t , / 密 处
为 1 9t 而 夹层 空 问截 面 很大 , 隔热 环 处 问隙 . h 8 / 且

()高 负荷 下 高压 缸 夹层 挡 热 环 前温 度 偏 低 , 1 最低 时甚 至 低于4 0o 且随着 负荷 的增 加 温度 逐 0 C一
步下 降 ( )高压 外 缸 整 体 温度 偏 低 , 2 内缸 外壁 与外 缸
内壁 最大 温差超 过5 0℃。

中、 低 转子及叶片
技本一 父 与 应 用 一 了 ~ ~ × 了 3 l 》 醛0 m 叫 。 o m 0 ,一 c 0 d0
秦岭 电厂3 汽轮机 号
通流改造后 高压缸 胀差 大 、 温度异 常的 分析 、 理 处
李 智 . 昭辉 梁
( 能 陕西秦岭 发 电有 限公 司 , 西 华 阴 7 4 0 ) 华 陕 1 2 6

3机组启动-汽轮机冷态滑参数启动

3机组启动-汽轮机冷态滑参数启动

3.7.6 汽轮机冷态滑参数启动:3.7.6.1启动方式的选择原则:3.7.6.1.1高压缸启动方式为汽轮机常规的启动方式,只有在极端寒冷气候下,空冷岛启动有冻结的潜在威胁时,方可采用高中压缸联合启动方式。

3.7.6.1.2 汽轮机启动方式选择是通过DEH“旁路投切”功能实现,选择“旁路切除”启动方式为高压缸启动,选择“旁路投入”启动方式为高中压缸联合启动。

3.7.6.2 汽轮机高压缸启动:3.7.6.2.1 冲转条件:1)主蒸汽压力:5.0Mpa。

2)主蒸汽温度:340℃。

3)再热汽压:0Mpa。

4)再热蒸汽温度:320℃。

5)排汽装置背压低于20Kpa。

6)转子的偏心<0.076mm。

7)凝结水母管压力正常,低压缸后缸喷水阀投自动。

8)机组保护投入正常。

9)蒸汽品质符合要求。

10)高压缸排汽区、中压缸抽汽区和中压缸排汽区上、下缸温差<42℃。

11)汽缸本体所有疏水阀已开启。

12)盘车连续运行12小时以上,盘车电流正常,汽缸内、汽封处无异音。

13)润滑油系统工作正常,油温38℃(冲转后调整油温38~49℃)油压0.096~0.124Mpa。

14)EH油系统工作正常,油温:38~55℃,油压12.41-15.17Mpa。

15)发电机氢、油、水系统工作正常,机内氢压不小于0.31MPa,氢纯度≥96%,机内氢压与密封油压差84KPa,空氢侧密封油压差<±490Pa,空、氢侧密封油温度38~49℃,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压力≤0.25MPa,定子冷却水流量55t/h。

16)检查各表计齐全,指示正常,声光报警系统试验正常,且无异常报警信号。

3.7.6.2.2 冲转:1)检查冲转条件全部满足,记录以下参数:主、再热蒸汽温度、压力、高压缸第一级金属温度、中压缸第一静叶持环温度、偏心率、真空、轴向位移、差胀、盘车电流、润滑油压力、温度、EH油温度等。

2)检查高压缸排汽通风阀关闭。

3)在挂闸前,DEH应处于“操作员自动”,“ATC监视”,“单阀”,“旁路切除”灯亮。

汽轮机原理-第三章

汽轮机原理-第三章
n cr 时 G n An
2 k 1 2k * * k k p0 0 n n k 1 * * p0 0
n cr 时 G Gcr 0.648An
在流量与出口压力的关系 曲线图中,BC段近似于椭圆 曲线,则:
G G cr n cr 1 cr
G 0.648An G1 1 p G
* 0 * 0
2、喷嘴前后压力同时变化时
* * * G1 1 p01 01 1 p01 * * * G p p0 0 0 * * T0* 1 p01 G1cr p01 * * * T01 p0 Gcr p0
4 2
0 G1
8 G Q GⅢ GⅣ GⅡ I U
G 0.8G L M
V N
0.4G
J
K
喷嘴调节方式与节流调节方式的比较: 1)机组在低负荷时由于调节汽门中节流损失较大, 因此采用节流调节方式不经济,应采用喷嘴调节方式 2)采用节流调节方式,结构比较简单 为了综合节流调节和喷嘴调节的优点,担任基本 负荷的机组往往设计成在低负荷下采用喷嘴调节方式, 而在高负荷时采用节流调节方式,从而提高机组的经 济性。
2
G Gcr A G1 C Pcr P P1 P1=Pc B
1
2
2

n cr 1 1 cr
β即为彭台门系数,此时通过喷嘴的任意流量G可表示为:
G Gc 0.648 An
* * p0 0
当蒸汽的参数发生改变时,喷嘴流量为: 1、当初压不变时
' p 2)凡全开调节汽门后的喷嘴组前压力均为 0 不变;
3)四个调节汽门依次开启,没有重叠度;

汽轮机原理-3-3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方法

汽轮机原理-3-3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方法

d 2 ( pd
p2 )
其中, pd为叶轮前的压力。
d1
d2
4
第三节 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方法
一. 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
3、作用在轴封凸肩上的轴向力 Fz3
Fz3
4
(d12
d22 )p
汽轮机某一级的轴向推力为:
F' z
Fz1 Fz 2
Fz 3
多级汽轮机总的轴向推力为各级轴向推力之和。即 :
2. 转子设计成转鼓形式:适用于反动式汽轮机
反动式汽轮机,各级的反动度较大
动叶片两侧的压差很大
转子设计成转鼓形式, 减少每级叶轮上产生的轴向推力
px p0
Fz
7
第三节 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方法
二. 轴向推力的平衡方法
3. 叶轮上开平衡孔 适用于冲动式汽轮机
平衡孔
在叶轮上开设平衡孔可以减少叶轮两侧的压力差,
一. 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
蒸汽通过汽轮机通流部分膨胀作功时,对叶片的作 用力由圆周分力和轴向分力所组成。其中,圆周分力推动 叶轮作功,而轴向分力则对转子产生一个轴向推力。
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在一个冲动级上的轴向推力 由 3 部分所组成:
1、作用在动叶片上的轴向力 Fz1 2、作用在叶轮面上的轴向力 Fz2
Fz Fz'
d1
d2
5
第三节 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方法
二. 轴向推力的平衡方法
在多级汽轮机中,总的轴向推力很大。特别是反动式汽轮机,其总的轴向推力可达 200~300T,冲动式汽轮机,其总的轴向推力可达40~80T。这样大的轴向推力是推力轴 承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必须设法减少总的轴向推力,使之符合推力轴承的能承载能力。 也就是说,对汽轮机总的轴向推力应加以平衡。

3汽轮机本体汽缸揭缸(低压缸)检修工艺规程

3汽轮机本体汽缸揭缸(低压缸)检修工艺规程

汽轮机本体检修工艺规程低压缸揭缸检修目录目录 (I)汽机设备检修工艺规程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汽轮机低压缸揭缸检修工艺规程1 范围本标准根据Q/HHW 217002-2017《标准编制导则》给出的规则编制,规定了东方汽轮机厂超超临界、中间再热、冲动式、单轴、三缸四排汽凝汽式发电机组汽机汽缸揭缸检修检修工艺的标准及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DL/T 338-2010 并网运行汽轮机调节系统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5-2007 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督导则国能安全[2014]161号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DL/T 870-2004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GB 26164.1-2010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DL/T 838-2017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3 术语和定义汽轮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旋转式蒸汽动力装置,是火电和核电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拖动发电机发电。

工序0 概述汽轮机低压缸分为A低压缸和B低压缸。

低压缸设置有两个排汽口,排汽口处设有扩压段。

每个低压缸为分流式三层焊接结构,由低压外缸、低压内缸和低压进汽室三部分组成。

排汽缸采用了逐渐扩大型排汽室等新技术,使排汽缸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

工序1 安全措施□检查确认安全和技术措施已正确执行。

□拆卸和复装导汽管时,按要求搭设脚手架和围栏,并设置安全网。

□使用加热棒,戴必要的防护手套,避免烫伤;加热棒妥善放置以免高温着火。

使用螺栓加热装置,做好防止触电和烫伤措施,加热后的螺栓加热棒应放在专用架上或放入其它螺栓孔内。

□部件回装前必须用压缩空气吹扫干净,对照封堵记录,将封堵有序撤出,确保缸内干净,内部无任何异物。

工序2 主机低压缸A解体2.1 解体低压缸□推力轴承未解体及靠背轮未断开前测量A、B低压转子轴向定位尺寸。

□盘车停止后拆除低压外缸及两端轴封套水平中分面螺栓,拔出定位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解得
pA21 pA2
pC21 pC2

pB21 pC21 pB2 pC2
即有 G1 G
pA21 pC21 pA2 pC2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通流部分面积按比例变化 在通流部分面积按比例变化时,将流
量公式折算为单位面积流量进行计算。
例如:机组长期运行后通流部分产生均匀性结垢,通流面积减小,
❖Flugel公式的推广应用 ➢有抽汽回热级组 大量试验表明:Stodola实验的结论对抽汽回热、
中间再热机组同样成立。即在所研究级组中含有抽汽级时,只要是 非调整抽汽,抽汽量通常比例于主流流量,此时流量公式仍能使用。
设 Gex kG1, G2 (1 k )G1
对这2个级组建立Flugel计算式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级组后压力没变;第I级的级后压力发生了变化,第6级拆除前,第I
级组后压力为0.282MPa,第6级拆除后第I级组后的压力即为第III级
组前的压力,即0.179MPa。由此得调节级后压力的变化
p2 01

p62

p2 0.1792 01
1,
p02 p52 1.1762 0.2822
T01 T0
例:某汽轮机设计工况下蒸汽流量为132.6t/h,调节级汽室压力为
1.67MPa。当机组流量降为90t/h时,试问此工况下调节级汽室的压
力为多少?又压力级结垢后使通流面积减少5%,则在90t/h工况下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调节级汽室压力是多少?
解:排汽压力远小于调节级汽室压力,故用工况变化前、后的流量 比等于压力比的计算公式,并略去温度变化的影响。有
Gc
p0 T01
➢级组亚临界工况 级组亚临界时,由单级亚临界计算公式作递推
计算,在各级初温相对变化相等假设下,得
G1 G
p021

p2 z1
p2 p2
0
z
T0 T01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上世纪30年代初,Flugel在无穷级、亚临界、各级效率相同且不 变、反动度为常数等假设下,理论上对上式作了证明,故称此上式 为stodola-Flugel公式,简称Flugel公式。
压,则流量与初压按双曲线关系变化。
stodola试验结果的数学描述和Flugel公式
➢高真空时,级组的流量比例于初压,即 G1 ;p01
G
p0
基于前面分析,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则
G1 p01 T0
G
p0 T01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级组临界工况 对级组中第一个达到临界的级,由单级流量特性
导致第一级前的蒸汽压力升高。如果蒸汽流量不变,结垢前后第一
级前的蒸汽压力分别为 p0 , p,01试求通流部分面积的变化率。
设结垢前、后通流面积分别为 A ,, A则1 工况改变前后的单位面积流
量与初压的关系为: G1 / A1 p01 T0
G / A p0 T01
由此求得
A1 A

p0 p01
1 m T01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假设比容变化较小、反动度基本不变。简化得
G1 G
p021 p221 T0 p02 p22 T01
❖亚临界与临界的混合工况 对工况变化前亚临界、变化后为临界,
或相反的混合工况,流量相对变化估算时,应分步进行。
3.1.2 级组非设计工况的流量特性
知,流量的相对变化正比于级前的压力相对变化,即 Gc1 px1
该级的前一级为亚临界,流量相对变化为
Gc
px
Gc1 Gc
p2 p2
x1,1
x1
p2 p2
x1
x
求解得
Gc1 px1,1 px1
Gc
p x 1
px
依次类推,得级组临界时工况中流量的相对变化关系
Gc1 p01 T0
级反动式机组上对非设计工况的流量与压力关系进行试验研究,通 过改变初压和背压研究流量、功率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结论是:
➢通流面积不变、高真空运行时,机组的流量近似正比于初压; ➢电功率近似正比于初压; ➢高真空运行时,中间级的级前压力比例于初压; ➢高背压且初压不变时,流量与背压呈椭圆关系;反之,保持高背
根据机组负荷和运行方式不同,各调门可顺序开启或同时开启。
3.2 功率调节的配汽方式及其运行特性
顺序开启时,可使调门的节流损失减小。同时开启时,退化为节 流调节。
喷嘴配汽时机组的运行特性,着重研究部分负荷工况下通过调节
3.2 功率调节的配汽方式及其运行特性
级各喷嘴组的流量、调节级后状态点和调节级各喷嘴组前的进汽 状态点。通常假设:调节级的反动度为零,级后压力比例于流量, 各调节汽门顺序开启时没有重迭度。
3.2 功率调节的配汽方式及其运行特性
改变汽轮机的运行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蒸汽在叶栅通流部 分的焓降和改变进汽量。这种改变进汽量和焓降的方式称为汽轮机 的配汽。 汽轮机的配汽主要有节流配汽、喷嘴配汽和旁通配汽三种方式。 3.2.1 节流配汽 利用调节汽门的节流、等焓过程特点,由 一个或多个调节汽门同时开启来改变汽轮 机的进汽量和焓降。 采用节流配汽的汽轮机,不设专门的调节 级,调节汽门后的压力即为汽轮机的进口 压力。在部分负荷运行时,阀后压力决定 于流量比,进汽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第3章 汽轮机非设计工况的运行特性
❖任务 研究汽轮机在偏离设计(off-design)工况下各级流量与热力
参数的相对变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动度、内功率、效率和轴
向推力等的改变,分析和估算这些变化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产生
的影响。
❖研究方法 在选定参考工况(如额定设计工况或最大工况)下,以喷
嘴非设计工况的运行特性和小参数变化简化分析为基础,将汽轮机
G
Gcr
p00 T001
➢流量网、流量锥 描述了初、终参数改变时,相对于最大工况的
流量相对变化。即由工况改变时的初参数求得临界流量相对于最大
工况最大流量的相对变化,由终参数相对于最大工况的压比求得新
工况下流量相对于最大工况最大流量的相对值。
第三章 汽轮机非设计工况的运行特性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实际流量
G

Ga
v2 t v1t
1 m
2
Ga Gcr 0.648An
p0 v0
1

p2 p0

pc pc

设计工况与非设计工况的流量比
G1 ( p021 p221) ( p01 p21)2nc /(1 nc ) 1 m T0
G
( p02 p22 ) ( p0 p2 )2nc /(1 nc )
3.1.1 级内流量与级前压力、温度的关系
临界工况 喷嘴或动叶在临界工况下,通过的流量仅与进口初
参数有关。
❖喷嘴临界 Gcr1 p001
Gcr
p00
T00 T001
❖动叶临界 Gcr1 p101 T10 p11 T1
Gcr
p10 T101
p1 T11
通过喷嘴的流量及流量平衡
G1 G

率基本不变。所以,节流配汽在部分负荷下相对内效率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调节汽门的节流损失,并且随负荷下降而损失增大。
3.2.2 喷嘴配汽
将汽轮机高压缸的第一级设为调节级,并将该级的喷嘴分成4组或 更多组。每一喷嘴组由1个独立的调节汽门供汽,通常认为调节级 后的压力相等。为减小喷嘴配汽调节级的漏汽量,调节级采用低反 动度(约0.05)的冲动式。
T0 T01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亚临界工况 喷嘴和动叶的设计工况与非设计工况均为亚临界。
由假想流量建立起通过喷嘴的流量与级前后蒸汽参数的关系。
G n Anc1t 1t [n An 2t
2ht0
]
1t 2t
1 m
假想流量 Ga n An 2t 2ht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因某种需要拆除某此级,此种情况下分析拆除
前后一些级的压力、流量关系和分析一些级的强度等。针对这些综 合应用问题,分析的原则是合理划分级组,从结构没有改变的级组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开始分析。 例如:某凝汽式汽轮机共有10级,第6级因故障被迫拆除。试问拆 除第6级后若流量仍为设计值,则调节级汽室的压力变化多少?哪 个级所受影响最大? 解:将通流部分划分为3个级组,第I级组是调节级到第5级,第II级
级次 调节 2 3 4 5 6 7 8 9 10
级后 1.176 0.862 0.612 0.426 0.282 0.179 0.104 0.062 0.032 0.004 压力 MPa MPa MPa MPa MPa MPa MPa 2M~10级。这样,第I、III级组在第6级拆除 前、后的结构没变。 在第6级拆除后,第III级组前的压力没有变化,因为通过的流量和
结构与工况划分原则
➢级组 由流量相等集依次串联排列的若干级组成
➢级组临界工况 级组内只要有一列叶栅(喷嘴或动叶)达到临界时,
则该级组为临界工况
➢级组亚临界工况 级组内的汽流速度均小于当地音速。
stodola试验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stodola在转速为4000rpm、8
3.1 级与级组非设计工况下的特性
1
p001 p00
T00 T001

p11 p1
T1 T11
略去温度影响,得
(1 cr )2 (11 cr )2 (1 cr )2 (1 cr )2
11 1
方程解为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