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特征
我国水环境压力及其特征分析

会 、 济 的 飞 速 发 展 , 环 境 压 力 也 不 断 加 重 . 文 拟 对 这 种 因 非 自然 因 素 作 用 形 成 的 水 环 境 压 力 经 水 本
进行较 为全 面的定 量评估 . 并在评 估结 果 的基础上 , 分析 我 国地区水 环境压 力 与人 1 、 = 社会 、 1 经济 因 素之 间所具有 的相 关特征 .
湖泊环境的特点和沉积作用 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

第一节 湖泊环境的特点和沉积作用
2、湖泊的物理化学条件 湖泊对大气的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由于水的密度在4OC时最大,气温的 变化使处于此温度的水体沉降至湖底, 湖水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如图所示), 造成了表层水与底层水的地球化学条 件的差异。
第一节 湖泊环境的特点和沉积作用
湖水的含盐度变化较大,由小于1%至大于25%,这与含盐度一般为3.5 %的海水则有明显的不同。此外,湖泊汇集了来自不同源区河流的流水,故 湖水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湖泊的地球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源区物 质和盆地气候条件的变化。除盐度外,湖泊中的稳定同位素、稀有元素等与 海洋也有一定差别。如湖泊中18O/16O,13C/12C的比值比海相中的低,而海 相碳氢化合物的硫同位素34S/32S的比值较为稳定,湖相中变化大。微量元素 B,Li,F,Sr在淡水湖泊中含量比海洋中少,Sr/Ba比值在淡水湖泊沉积中 常小于1。
湖泊的沉积类型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和物质来源,尤其是气候干旱程度、 地理环境、沉积物类型及其供应的充分程度,首先划分出永久性(稳定性)湖 泊和暂时性(间歇性)湖泊。永久性湖泊进一步划分为陆源碎屑沉积型、化学 沉积型、生物沉积型、湖沼沉积型等四种湖泊类型。暂时性湖泊又可进一步划 分为干盐湖沉积型和盐沼沉积型两类(如图19—2所示)。
B 按照沉积物特征:可将湖泊分为碎屑沉积湖泊和化学沉积湖泊,前者以陆源碎 屑沉积为主,后者以化学盐类沉积为主。两者之间亦常有许多过渡类型。就其分布而 论,前者比后者更为广泛。
C 按照湖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近海湖泊和内陆湖泊。
第一节 湖泊环境的特点和沉积作用
D 按地貌:分为高原湖和平原湖。 E 按照湖泊成因:可分为构造湖 (断陷湖、拗陷湖)、河成湖(如鄱阳 湖、洞庭湖)、火山湖(如长白山的天 池)、岩溶湖和冰川湖等。 石油地质中常采用的湖泊分类方案 是综合考虑构造作用、气候和地理位置 及含盐度所划分的湖泊类型,例如近海 断陷淡水湖、内陆拗陷盐湖等(吴崇筠, 1992)。
霍泉泉域水环境特征

为 中等透水边界 ; 由耗子里 至灵 石后鼓 嫣一带岩溶含 水层与前寒武系变
质岩接触 , 构成相对隔水边界。 东界及东南界以奥陶系顶板埋深 80m l00m等深线为界 ,距古 0 ~ 0
县城北 l m钻孔 ,奥灰 ” 深 8 6 岩溶发育 , k “ 埋 2 m, 钻孔 自然 流量达 3 1 2 0 m a静止 水位标 高 6 5 4 高出地表 8 l V, 8. 7 m, 以上 。 奥灰” 深 l 0 n “ 埋 0m等 0 深线 为相对滞水边界 , 由北到南 白马背—李元一古县城东一苏堡为界 。 南 界为东西 向展布 的大断层 , 落差大 于 5 0 , 0 m 两侧含水层与非 含水
2 泉域 边界
泉域西界由北向南可分为 3段 , 由胡家沟至圪 同一带受霍 山大断层 岩性 以砂 岩 、 泥岩 为主 , 砂岩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好 , 泥岩及第四系松散层 工 程地质 条件较差 。 _ 程区地下水位埋深大 , [ 地下水对工程影响不大 , 仅局部地段存在 层 间水 。地下水 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 干丁程中隧洞 隔岩为砂 岩 、 泥岩 ,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 丽岩分类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 第 l卷 第 3 08 年 8 期
收稿 日期:0 7 1 — 6 20— 22
霍 泉泉 域水 环境特 征
郭升平
( 临汾市环境监测站 , 山西 临汾,4 0 0 0 10 )
摘 要 : 结 了霍 泉 泉 域 范 围 、 质 特 征 、 域 含 水层 特 征 , 绍 了保 护 区 范 围 , 出 霍 总 地 泉 介 提
泉泉域岩溶 水资源可开发利 用性。 关键词 : 霍泉泉域 ; 水资源; 开发利 用
中图分类号 :V 1. T 2 1 1
南海水面下环境特征

南海水面下环境特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领域之一,其水面下环境特征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水质、水温、盐度、水深、海底地形等方面介绍南海水面下的环境特征。
南海水质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水质受到来自陆源、大洋和大气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南海东北部受长江和珠江的河流输入影响较大,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盐、悬浮物和有机质,水质较浑浊。
南海西南部则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水质相对清澈。
此外,南海还受到季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降雨会导致水体搅动,进一步影响水质。
南海水温特征明显。
南海水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化。
水温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在北部较低,在南部较高。
此外,水深也是影响南海水温的重要因素。
南海东北部的深水区水温较低,而西南部的浅水区水温较高。
南海还受到季风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气温变化会导致水温波动。
第三,南海盐度特征复杂多变。
盐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盐的质量,是海水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南海盐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海水的循环和混合有关。
南海东北部水体盐度较低,受到来自河流输入和大气降水的影响。
南海西南部水体盐度较高,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影响。
此外,南海还存在着盐度梯度现象,即海水盐度在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第四,南海水深特征多样。
南海水深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南海东北部为陆架海,水深较浅,平均水深约为50-70米。
南海中部为深海盆地,水深较大,平均水深约为3000-4000米。
南海西南部为浅海区域,水深相对较浅,平均水深约为200-500米。
南海还存在着多个海沟和海山,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周边的海山和海沟,这些地形特征对南海的海洋环流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南海海底地形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海底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岭、海台等地貌特征。
海山是海底隆起的地质构造,南海海山分布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海海山脉。
海沟是海底凹陷的地质构造,南海有多个海沟,如巴士海沟和琼盛海沟。
海河水文特征

海河水文特征海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全长约1,100公里,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区。
海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海河的水文特征十分独特,对于了解和掌握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水环境状况、水文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河流域的水文特征1.水文周期长海河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由于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冬季降水很少,因此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流量变化较为显著。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水资源较为匮乏。
2. 洪水频发海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较为平坦,河道比较宽阔,河道流速较慢,因此在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水量增加较快,河道容量不足,就容易发生洪水。
尤其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洪水容易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 干旱严重虽然海河流域降雨量在夏季较为充沛,但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导致海河流域的干旱问题比较严重。
在水文周期长的情况下,干旱问题更是凸显。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和地下水。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水资源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由于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资源较为匮乏。
由于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水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干旱的情况下,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就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滇中地区水库水环境特征分析—以楚雄州境内28座水库为例

环境科学导刊2021,44(1)CN03-1600/X ISSN1673-9655滇中地区水库水环境特征分析—以楚雄州境内28座水库为例段立曾(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云南昆明657570)摘要:通过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获取了楚雄州境内28座水库水体的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叶绿素o浓度、藻蓝蛋白浓度、氢氧稳定同位素(D、8150)等参数。
梳理了水环境特征及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浅水湖库的水温与太阳辐射同步变化,水体的pH值为7~9.3,呈弱碱性至碱性,水体溶解氧浓度为0.0~16.5mg/L,三个水质参数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受风力扰动的影响,水体浊度较高且随深度呈递增趋势。
电导率与溶解性固体总量相对较低,两者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大部分水库水中叶绿素a浓度在16p,g/L以内,藻蓝蛋白浓度在5000 cells/mL以内,垂向变化特征一致,表征了蓝藻为水体中的优势藻群。
稳定同位素指示了区域性的降水为水库水源补给的主要形式。
部分水库的水温与叶绿素a、pH,以及藻蓝蛋白与溶解氧、pH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水质参数;特征及变化;水库水体;楚雄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655(2221)01-0041-160前言水库是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具有水位不稳定、水置换周期长、生产力低等特点[1-9]o云南省楚雄州境内的水库众多(232余座),水库类型和功能各异,在区域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o 楚雄州水库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行年代久远,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剧增,点源、面源污染负荷的增加,水质日益恶化、富营养化不断加剧+5]o导致水库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制约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o水体的基本理化指标如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浊度,氮、磷等营养盐,以及如叶绿素a 和藻蓝蛋白等生物指标,是深入认识湖库水体环境的基础[To其中,水温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因子之一,对水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起着重要作用5]o叶绿素n浓度、溶解氧含量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及自净能力的指标5],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Xinxiang City田良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1)摘要:以浅表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浅层含水组空间分布为基础,系统分析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重点研究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超标化学组分特征及各组分与矿化度的相关关系,指出了其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为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According to shallow stratum lithology, depth to groundwater leve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allow aquifers, groundw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Groundwater quality is assessed with comprehensive method,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overproof chemical items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re indicate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from urban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关键词: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影响因素;新乡市Keywords: hydro-chemical type; total dissolved solid; influence factors; Xinxiang City1引言新乡市位于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北缘。
黄龙核心景区水环境动态特征及钙华沉积能力分析

黄龙核心景区水环境动态特征及钙华沉积能力分析刘馨泽 1,张清明 2,孙 东 1,唐 淑 2,田长宝 2,黄何平 2,周亚萍 1,熊雨霞 1,梁馨予 1,范家君 1,范 鸣 1,陈洪伟1(1. 四川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81;2.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四川 松潘 623300)摘 要:为有效地评估四川黄龙核心景区水体水化学环境、钙华沉积能力,及时掌握景区水体水化学场的变化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质监测等方法,分析转花池泉群的水环境特征,黄龙核心景区的钙华沉积能力及其水环境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①转花池泉群是提供区内钙华沉积的主要钙源和碳源,与黄龙后沟地表水一同构成驱动区内钙华景观发育演化的水源;黄龙沟和转花池泉群的水量补给来源主体分别为降雨和冰雪融水。
②1999年以来,转花池泉群流量总体稳中有增,水质极为稳定,近30年来历史最大水量出现在2020年,1999—2017年转花池多年日平均水量为7 817 m 3·d −1,2018—2020年多年日平均流量为9 368 m 3·d −1。
③2018年转花池一带出现线状TOC 异常带,主要原因是黄龙沟上游三道坪至头道坪一带的放牧活动造成钙华沉积速率下降,因此,建议加强对钙华源泉涵养区的保护,减少放牧活动对其的影响。
④区内各水循环段的景观水仍具备一定的沉积能力,2019年SIc 值下降,与强降雨的稀释作用有关,从而降低了钙华沉积能力。
关键词:水环境特征;钙华沉积能力;黄龙景区;水质监测中图分类号: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4810 ( 2023 ) 06 − 1149 − 12开放科学 ( 资源服务 ) 标识码 ( OSID ):0 引 言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东部,以钙华沉积地貌及附属的水体景观为主要特色,为典型的高原冷水钙华景观区,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下水的埋藏状况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 统称为地下水。 •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 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承压水 )三大类。
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 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 还要多!
•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 • 主要措施和建议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 可再生淡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年 – 单位面积淡水资源:292毫米/年 – 人均淡水资源:2162立方米/年 – 可更新的地下淡水资源总量:8700亿立方米 /年 – 可开采地下淡水资源:2900亿立方米/年 – 微咸水开采资源:130亿立方米/年。 – 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平原和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六
• 按矿产资源特性对待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管理战 略
深层地下水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属性,它的深埋藏、不 易更新和再生的特点,与油气及其它固体矿产十分相近 。因此,对深层地下水的勘探评价及勘探、开采的管理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遵循矿产资源固有的 规律。故勘探、开采应纳入矿产资源范畴进行统一管理 ,服从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调整。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三
• 以找水为主的多渠道开源战略
(1)加大找水力度,发现和开辟新的地下水水 源地。 (2)充分利用矿坑排水,变废为宝。 (3)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 (4)开展沙漠凝结水的开发试验研究。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四
• 控制污染、综合防治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战略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五
•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 略
(3)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做好 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科学调度,综合利用,因 时、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调整机井开采布 局,积极开展雨、洪季节人工回灌调蓄;在下辽河平原中、 下部,适度开采一部分深层水资源;挖掘山前冲洪积扇地区 地下水资源潜力。
– 地下水开采量
•
70年代末:767亿立方米/年
•
80年代末:875亿立方米/年
•
2000年: 1069亿立方米/年
– 地下水在全国供水中的比重
•
1980年:14.0%
•
1993年:16.5%
•
2000年:19.3%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 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 水水源,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 过60个。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
六项具体战略
一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蓄、综合利 用战略;二是调整开采井布局和开采量,控制最优 地下水位战略;三是以找水为主的多渠道开源战略 ;四是控制污染、综合防治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战略 ;五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 区战略;六是按矿产资源特性对待深层地下水的开 采管理战略。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
略
指导思想
–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始终贯彻“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 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开源和节流并举、节约优先、 治污为本,高效利用”的总方针。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 联合调度,上游与下游统筹兼顾,浅层水与深层水综合 开发,淡水和微咸水综合利用的原则,实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充分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潜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下水 资源。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减少浪费、防治 污染、加强管理,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支持我 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建议之一
1、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在社会经济中 的地位与作用
(1)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 供水量占40%以上的有京、冀、晋、豫、辽、鲁、陕、黑、 内蒙古9个省(市、区);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靠地下水 供水的有400个城市。 (2)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一是认识到地 表水和地下水是统一的整体。二是要转变地下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观念。三是地下水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又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要素,从单纯开发利用地下水,转变到 建立人口—水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模式。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一
•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蓄、综合利 用战略
(1)按照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思路重新修订和完 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目标,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坚持地表水和 地下水联合调配、上下游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 (2)修建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达到以丰补 歉,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地下水调蓄有很多优 点,既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改 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工程。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我国地下水资源组成 – 孔隙水:约3000亿立方米/年 – 岩溶水:约2000亿立方米/年 – 基岩裂隙水:约4000亿立方米/年 – 南方:6100亿立方米/年,占70% – 北方:2600亿立方米/年,占30%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1)黄淮海地区:在坚持工农业节水的前提下,调整地下 水开采布局,适当压缩深层的开采量,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 下水资源;积极实施含水层修复工程,在山前冲洪积扇及古 河道带修建地下水库,与地表水联合调蓄;在平原中东部新 第三系埋藏较浅地区,适度动用一部分深层水资源;在山前 浅埋岩溶分布区,对开发利用岩溶水潜力。加强东部平原区 微咸水的改造利用,加大在工业和农业上的利用力度。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五
•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 略
(4)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在查明地下暗河和岩溶裂隙分布 的基础上,采取截(堵)、蓄、引、提等工程措施,利用地 下水。在岩溶石山地区,岩溶水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与生态恢 复与建设密切结合,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湖南洛塔、广西 地苏、来宾、都安、贵州大方、云南蒙自等地区开发利用岩 溶水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 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不过 ,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 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 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 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 层下陷等问题。
2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战略
(1)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治地 下水的污染。防止地下水被污染应成为一个基本方针。 (2)综合治理由于不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地 质灾害,保护地下水资源环境。 (3)实施含水层修复工程计划,恢复含水层原有供水能 力。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五
•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 略
主要政策措施建议之五
5、加强立法研究,制定并实施“地下水资源法 ” 我国目前仅有水法和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没 有专门的地下水资源法,应把地下水开采利用 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和监督管理的力度。
主要政策措施建议之六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地下水资源理 论和勘查开发的技术水平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依靠科 技进步,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 强大的技术支撑。
– 地下水开采程度
•
全国平均:36%
•
北方15省(区、市):60%。其中华北地
区平均高达76%,东北地区65%,西北地区25%,
有37个城市和地区处于超采状态。
•
南方:平均<10%。其中鄂、渝、滇、藏
等低于5%。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 –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引起相关的环境地质 问题; – 对水环境缺乏严格有效的保护,地下水污 染现象严重; – 地下水勘查研究程度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 – 地下水勘查开发经费严重不足,多渠道的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五
•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略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本着“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基 本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 ,深中浅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资源。
➢ 西北内陆盆地近山前地带形成了天然的地下水库,具有良好的储存调节功能, 充分发挥天然地下水库的调蓄功能,调节地表径流,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绿洲 带附近是以引用地表水为主且又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地区,应增大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量,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质环境。沙漠区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应扩大对微咸水 的改造利用研究。 ➢ 黄土分布地区应着重搞好黄土塬区、河谷冲积层、黄土下伏基岩风化带、黄土 分布区周围岩溶水的开发利用规划,注意井深并采取有效的止水措施,防止咸水混 入。 ➢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宜多层配置开采,需统一规划,优化配置,合 理利用。
主要措施建议
1、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 位与作用 2、加强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增强地下水 的资源储备能力。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监测和监督工作 。 4、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力度。 5、加强立法研究,制定并实施“地下水资源法”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地下水资源理论和勘查开发 的技术水平。
•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
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