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错误是一首优美又略带伤感的诗。
以下是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希望你有所收获。
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一读起这首诗,我感到心中有说不出却又说不完的感情。
或许我生来就是属于伤感一类的人,从这首诗中我更多读到的是属于哪一类的感情。
一读起题目,我就感到了伤感,我想到了以前犯的种种错误,想到了以前因违背父母而与父母争吵时的情形。
我产生了后悔之情,我想我以后应多听父母一些话,减少一些争吵。
读了整首诗,我仿佛感到了作者心中的感伤,我觉得我就是那首诗里的一个人:走在三月江南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空无一人;风微拂着我的脸旁,走在青石做成的小路上,传来鞋子与之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
原来悦耳动听的声音此刻却是如此凄凉。
我漫无目的的继续走着,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下一步又该往哪里去。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整首诗,我忽然很佩服这位诗人,他将情感全流露在了诗里,读来伤感却又深深的被吸引。
我忽然想到了这首诗被人誉为的评价: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我觉得这个评价完全符合这首诗,我从未如此的对一首诗产生过这样的共鸣、这样的感情。
读了《错误》这首诗,我内心有了很大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这是一种说不尽,道不出的感情。
我想要好好将它保存在心里,待以后一个人时,再拿出来细细品味……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二前几日,拜读了郑愁予的`《错误》,不禁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
我感到在他诗中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的气息。
在诗中,我发现了一种既现代,但又有一丝丝古典韵味的感觉。
诗中演绎了一部浪漫、凄楚的“女子等君”图,其中的一连串名词:江南,莲花,东风,柳絮,跫音,窗扉……都给我以凄楚的感觉。
在开头“莲花的开落”,不禁使我联想到美丽如莲花的女子在失望中等待的那份憔悴。
诗第二节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的“东风”是江南三月的信风,暗喻着恋情,多美妙的词啊!然而,在陆游的《钗头凤》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杯…”的“东风”却与《错误》中“东风”意义完全相反:指代破坏作者美满婚姻的恶势力。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于1954年赏析: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
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
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
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
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
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
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
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
诗人答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
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
郑愁予《错误》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赏析郑愁予《错误》

赏析郑愁予《错误》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郑愁予《错误》赏析名篇赏析错误郑愁予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名篇赏析错误郑愁予赏析郑愁予《错误》赏析-名篇赏析文/林小凤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短小别致,轻巧清隽带美丽凄哀情感的诗歌。
诗歌共分为三小段,大致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等待有情郎的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
“我”从江南走回来,而等待“我”的女子的心此时“小小的寂寞的城”,感受不到东风、柳絮,其心境如傍晚的青石街般让人感觉低沉;她的心也像掩的窗扉,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此时“我”达达的马蹄声吸引了她,当为看到了重逢的希望而高兴时,“我”只是“过客”而不是“归人”的角色又将推入苦等的境地,其忧伤之情空留给读者想象。
在诗的第一段中,“我”打江南走过,等待“我”的女子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莲花”的开落一方面暗示了我和她分别的时间之久,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达了女子的容颜在等待的岁月中憔悴。
第二段中,将等待的女子比作“寂寞的城”,“紧掩的窗扉”,因而“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加之带有古风古色意象的渲染,营造出别具有感情色彩的意境,泼放出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的表现出来。
第三段里,“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声”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的希冀,因而是美丽的:但峰回路转,马蹄声仅仅从眼前路过,只是“过客”并非“归人”,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情感上的起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
自整体来看此诗,可以看到运用了纵横两条线索,纵线是景物的描写自远及近,由远处的“我”拉扯到“女子”,“城”,窗扉最后聚焦到“马蹄”。
横线贯穿的是女子在等待中情感的起伏变化,由遥遥无期的等待到听见马蹄声的喜悦再到最后又恢复为无限的等待,女子的情感由伤——喜——哀变化。
短短的几句话,将丰富的情感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予读者心灵上的欣赏与思维上的遐想。
诗歌的另一特色是继承了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但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读起来带有别样的风情韵味,让人读了欲罢不能休,还想再读多几遍。
水中清莲——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赏析: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
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这首诗有几个特点非常突出:一、古典意象、意境的化用:江南、容颜、莲花、东风、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这些充满古典意味的词语,给全诗带来浓浓的书卷味;诗中策马走过江南,东风、柳絮这些情景其实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空间,这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间;诗中对闺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内心描绘,其实又是对古诗“过尽千帆皆不是”意境不着痕迹的化用。
二、叙事性和画面感的结合,将叙事化为画面象征的手法:此诗避开直接的抒情,将具有叙事性的段落化为一个个富于象征性的画面,几乎每一节都可以让人联想出几个形象直观但又富于象征暗示的画面。
郑愁予《错误》原文及赏析

郑愁予《错误》原文及赏析展开全文《错误》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错误郑愁予原文赏析,供参考借鉴!《错误》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②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赏析《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
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
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
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一个通常用叙事的方式予以展开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达,于是在想象中补齐了这句诗所涉及故事的三个层面: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错误》与中国古代闺怨诗

《错误》与中国古代闺怨诗摘要:《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
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承受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
笔者认为《错误》一诗只是取材没有跳出古代闺怨诗的传统,但在两方面却达到了古代闺怨诗难以企及的高度:一为中国古典诗韵与现代技法的完美结合;一是在痴情女子的忧伤上更进一层抒写了“浪子”的情怀。
初看郑愁予的《错误》其选材并不新鲜,仍没有跳出闺怨诗的题材,传统的古典诗歌中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诗在中国源远流长,上自《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下至清朝的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温庭筠的《望江南》:白居易的《长相思》等等。
《错误》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心上人归来的主题。
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这个美丽纯洁如莲花般的女子在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意中人的马蹄声渐近,姑娘的心如莲花般绽放。
却是人不归,怎的寐。
女子的容颜又暗淡憔悴如莲花凋零飘落。
寒暑轮回,物换星移,又是一年春好色,面对这片江南美景,“我”的女子感不到拂面的轻风;三月的柳絮飘飞,只是加深了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帷不揭,就像那夕阳落山后的青石街道,在黑暗中寂寞而清冷……这不仅让人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间悄悄的挪移了,只剩下衣带渐宽与容颜憔悴。
我们不妨举一首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错误》与古代的闺怨诗在题材上是一致的。
但以上只是对《错误》第二段的解读,如果我们纵观这首诗我们就能发现《错误》有两点达到了古代闺怨诗难以企及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提及江南,在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许多景象:烟雨蒙蒙的湿润季节,绿荫如烟的沿河柳枝,接天莲叶的荷塘,青瓦白墙的阁楼窗棂,细长幽深的小巷和街道……也会想起一些人,江南的才子佳人,江南的痴男怨女,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伤春悲秋。
我不曾到过江南,对于江南的印象仅此而终,但我依然喜欢,甚至向往江南,江南的一切都给我无限的想象,美的不美的,我都好奇。
曾经想象生活在江南的人们一定很幸福,很温柔。
就像生活在云端,生活在梦里,美丽而朦胧。
终于读到一首诗,它包含了所有我对江南的想象,也包含了我没有想象到的江南,近距离的感受了江南的哀伤和美丽。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读过郑愁予的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它的《错误》。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以蕴藉凄婉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古老瑰丽的中国故事---思妇等待。
这首小诗自从1954年发表后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整个台湾便传诵着“达达的马蹄”之声。
后来《错误》还被冠名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读过这首诗的很多人都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有人评价这首诗“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有人评价为“轻巧清隽”“美丽哀伤”,甚至有人说这首诗“堪与宋词小令相论”。
这首是全文只有九行,九十六个字,这些文字要如何组合才能博得如此美誉,配得起这样的夸赞?这又会是怎样的一首诗呢?《错误》何以值得人们给予他这样的评价?我想是因为它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都是美的,就像冰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
《错误》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隐藏在它精准的文字背后那巨大的美丽,谜一样的内涵,以及对传统闺怨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诗人从诗的第一句就暗示我们错误的由来。
女人寂寥的花开花落形成对比,‘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如莲花的开落’,以复杂的句式预示了双向的错误结局。
”而耿占春先生则认为“比喻别扭而不新奇。
这个别扭的句子似乎是说一个江南的女子在孤独无望地等待他。
而他只是走过而已。
”郑先生现身说法,“起头的两行引句⋯‘是用隐喻和叙述的手法为人文思维部分做伏笔,所以,‘莲花’不属于后面七行本诗中小城的场景。
”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的大背景之下的一个小景:江南特有的青石小城的街道小巷,阳春三月静立于鸟语花香、柳絮翻飞的迷梦哀伤之中。
一女子静立窗前翘首企盼……这样跳跃的图景,表现出诗歌的图画美,画工是画不出人传神的思绪,而诗歌却淋漓尽致的表现着诗中人的情感和哀伤,仿佛那忧伤的人就是读诗人自己。
诗人将画面定格于这样的情景之中,然后引出路过江南的“我”和等待归人的“你”,“我”刚好偶然路过你的窗前,“我”看到“你”的那一瞬,就引来到了“你”失望。
相遇是美丽的,只是它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只能是一场错误!这首诗明显承续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表现了“思妇的等待”这一古老主题闺怨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
从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开始,“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就出现了“思妇”这一形象出现,闺怨诗的主题开始逐渐形成。
而后又有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等等。
而入词则有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同样的主题和意象在温庭筠笔下,闺怨诗的的主题更加明显,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直接、哀怨之情满溢诗词字里行间,作品的情节性.也更加哀婉凄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自蒴洲。
”(《望江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直到夕阳垂金,“斜晖脉脉”,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
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表明的了女子的命运,只能是失望的等待。
是永远的徒劳。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她等待着远方归人。
明显的主题上是有闺怨诗的痕迹,同时继承了含蓄委婉的特点。
他将前人的“闺怨”诗化为现代语言,表现出一种古典的美,成为郑愁予爱情诗中有代表性的佳作。
下面一起来欣赏《错误》这首诗中所流淌的古典韵味。
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帏、向晚……如此意象,我们并不陌生,这些意象在古人的诗词中频频出现,每次看到这样的字眼,我就会觉得整首诗或是词的意境就会美不胜收。
古典的意象可以营造出伤感的凄凉的意境而一首诗的好坏.常与它在意象方面的表现优劣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用“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来形容女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容颜一年年衰老,一年年憔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透露着女子的等待很漫长。
不知莲花开了多少季,而归人仍然不见踪影,等待、等待、等待……该是怎样的一段爱情才会让女子这般痴情的等待,该是怎样的一段故事才会让女子这般义无反顾的守候?用“莲花”表示的不仅是女的容颜还有女子高洁的心灵,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以莲揣称高洁,实为释氏常谈”。
漫长的等待中也许会出现无数个像“我”一样的过客,也许就会有人胜过那无可替代的“归人”,可是女子却总是将心紧掩在小小的窗扉里面,不曾为任何“过客”开启,在孤独中等待,在等待中孤独。
在等待中女子的这颗痴心也渐渐变成了一座城池,仅仅拥有女子和归人回忆的城池,坚硬保守而封闭。
在这座城里女子是寂寞的,凭栏远望,只盼归人,然而归人却遥遥无归际。
“莲”谐音“怜”,诗人怜惜这痴痴等待的女子,江南的女子细弱柳温如水,耐得住这样的痴等的女子,必是坚强善良的女子,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在同样温柔如水的的岁月里她不受岁月的蹉跎坚定等待的一片清心,虽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可是认识抵不过“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惨(李商隐《无题》)。
只怜她等待的辛苦,怜她已逝的容颜,怜她孤寂的心。
女子的感情就这样凄凉着,美丽着,诗人没有直面的描写女子一句,完全从“过客”的角度和心理过程来表现女子的情感和想法,可能只是猜测,也有可能就是事实,江南的痴男怨女多了,也许诗中的这女子只是在“过客”途中遇见的女子的一位代表,伤感和哀怨弥漫着整个江南的小巷街道和每一扇佳人等候的窗棂。
“东风”似乎成了“归人”的青鸟(李商隐《无题》中用青鸟指代信差),为等待的佳人殷勤送信,“东风不来”女子的心就永远紧闭,哪怕是千柔百顺地柳枝,东风仿佛也成了慰藉心伤的良药,以摧枯拉朽之势可以带走女子等待过程中的痛和苦。
诗中句末,字音两两相谐,是无意也好是巧合也好,哪怕是有心,押韵总是会使读者赏心悦目,感受到音韵之美。
音谐意聚,会使人读诗的人主动想象诗的意蕴,诗的内涵,主动发现诗歌的美丽,没有谁在诗中看到诗人咬文嚼字的表现是的美丽,读诗人的心头自然会浮现美丽的评价。
诗中频频出现长短句和倒装,不是为了增加诗歌的噱头,而是体现诗歌的内涵,“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样的长短句告诉读诗人:过客匆匆而佳人的等待却很漫长,长短参差错落,与诗所展开的时间长度全然配合——诗序形式的展现呼应了此诗内容的奥妙。
”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倒装的言外之意是强调女子的坚持和封闭。
利用结构的调整来表现诗歌的主题以及古典意象的巧妙安置充分显示了诗人“中西合璧”的良苦用心和匠心独运,用现代的笔触表现古典的主题,诗人就这样证明“中国的中国诗人” 4的真正解释。
这首诗的美丽不仅限于以上的几点,最美丽的,我想要归属于它所蕴含的情感之美。
在江南的那个小镇上发生的那个美丽又动人的故事:关于爱情,关于等待,关于思念,关于牵挂……现在,我将要与你分享我眼中美丽的“错误”。
又是一载刚过,又是一年之春,我打江南走过,在这个春季有了一些不同:两个人相遇,却彼此陌生,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在他们相遇的这一刻这种情感里出现了矛盾,想着是“归人”回来了,急着想看他,却又有些害羞,怕自己在没看见“归人”以前自己却被他看见,等着自己的心上人归来,又怕让他看见自己的清减!这是女子的矛盾。
另外还有“我”这方面的矛盾,“我”只是个过客,将要何去何从还无定数,却制造了这样的错误,是“我”的错还是别人谁的错?这两个矛盾却都无法解决,看着“你”的伤悲“我”却无所适从,“你”的悲伤是“我”带来的?“我”无意闯入“你”的等待之中,却打破了“你”的希望。
看见“你”,“你”已不再年轻貌美,也许“你”当年正是拥有花容月貌打动了“归人”,而今却像极了一首诗中所写到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 白(居易的《长相思》)一样除了年年岁岁的等待还是等待!诗人用“莲花”来形容女子的容颜,证明女子曾经的美丽,虽然只是偶然一瞥,足以验证女子过去的美丽,莲开一夏便凋零,哪有不老的容颜?女子的容颜就在这场等待中渐渐失去光华。
“我”看到了“你”的等待,看到了“你”的失落,看到了“你”的悲伤,注定“我”只能给“你”一个背影,“我”背过身虽然再看不到“你”的样子,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你”的失望和悲伤和惆怅。
“我”只是“过客”,江南于“我”而言,只是途中的风景,信马走过青石的街道,却无意发现“你”凝眸眺望,“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我”打乱“你”等待的心绪,打断了“你”的矜持的守望,“我”给“你”归人到来的希望,可是“我”不是归人,看见“你”在发现“我”不是“你”所等之人时,“你”瞬间显露出的失落和失望,这由希望转为失望的过程皆是因我而起“我”该责怪自己,可是“我”能怎么做呢?“我”只是过客,“我”有自己的旅途要去跋涉,看见“你”的伤感,“我”责备自己闯入“你”痛并快乐的等待时,也感到失落,“我”是过客,“我”是游子,也许“我”的家中也有这样一位痴等的女子,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还有可能是恋人,“我”告别她们却闯入“你”的等待,“我们”相遇是美丽的,可是“我们”只是遇错了人,伤了错了心,却只能自己承受,“我”达达的马蹄不仅敲醒了“你”沉睡已久的爱情故事,也敲醒了“我”的思念。
触动“你”的心,故而成就了诗的美丽,也许“你”“我”的相遇本该是美丽的邂逅,也许还可以发展一段动人的故事,可是不同的目标所存在的分歧只会让这场意外成为错误,即使美丽,它仍然是个错误。
女子的感情就这样凄凉的继续,过客的慨叹也这样蔓延,两个的情感各自开花,错误就像是江南的春景一样摄人心魄的美丽。
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渲染诗歌的意境,虽然仅仅采用了最最常见的简单意象,可是在江南的春季,在梦土上传诵爱情的故事,本身就会使读诗的人浮想联翩,诗中没有写到一个“愁”字,读者却能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似乎还会期待过客与等待归人的女子可以有一个美好回忆的故事,但是归人却很负责人的告诉读者: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原来读者也在不自觉的犯错,用臆想中的故事安排诗中人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