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新型城镇化项目整体定位及发展战略共51页文档
新型城镇化示范方案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新型城镇化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融资渠道,确保项目资金需求。
4.宣传引导: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宣传普及,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
二、目标定位
1.建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2.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环境。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4.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5.到2030年,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城镇化典范。
三、具体措施
1.人口政策引导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镇经济活力。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到2030年,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典范。
三、具体措施
1.人口政策引导
(1)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2)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在城镇就业能力。
(3)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1)完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户籍有序流动。
(2)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其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3)加强对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关爱,保障其合法权益。
2.城乡空间优化
(1)加强城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大生态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2.城乡空优化
(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清镇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清镇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清镇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镇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清镇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清镇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清镇市“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清镇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抓住机遇,科学制定和实施《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促进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向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综合性、宏观性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为此,《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纵深推进。
(一)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1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预计为18382元,折合2768美元,比2005年增长96.1%,年均增长14.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02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63.2%,年均增长10.3%。
财政总收入完成9.94亿元,比2005年增长74.4%,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4%,年均增长1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年均增长19.1%。
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3:50:37变为11:48:41。
贵阳城建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倾斜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能源、原材料、风景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壮大现有支柱产业,培植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城镇发展的基本方针及目标:以生产力布局为依据,城区为核心,加强市域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并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由中心城市——卫星城——县城及中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当、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3)空间布局形态:市域城镇布局以城区为中心,市域交通网络为骨架,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带主要沿贵黄、贵遵公路和国道210线、321线轴线展开,形成“┤”形的空间布局形态。
(4)城市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贵阳市市域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8%左右。
(5)重点发展城镇:结合市域产业空间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交通网络为骨架,沿高等级公路的城镇密集发展带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走廊,形成城镇群空间地域结构,根据贵阳市山区城市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城镇布局沿交通轴线分布,点轴发展,优先发展沿交通干线旁基础条件好的城镇,适机发展纵深城镇,确定贵阳市域重点发展城镇为贵阳城区、清镇城区、扎佐、修文龙场镇、开阳城关镇、息烽永靖镇、金华、金中、朱昌、占街、小寨坝、青岩。
[城区规划布局](1)城区总体布局:2010年,城区形成以中心区为市级中心,小河、白云为市级次中心,金阳、龙洞堡、花溪、三桥马王庙、新添、二戈寨为片区中心的城市结构。
各片区依托中心区形成“众星捧月”的空间布局形态。
片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通过交通干线相连接,呈组团式格局。
强化“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特点。
形成每个片区都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控制中心区开发强度,建设金阳新区,通过新区开发促进中心区改造,中心区改造促进新区开发,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新型城镇化是贵州省政府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贵州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为了加快贵州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做法。
贵州省政府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对农村进行了深度改革,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推动农民工就业回流。
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提供技能培训等,以便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贵州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吸引外来人才迁入,推动城市化发展。
第四,贵州省政府鼓励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贵州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贵州省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贵州省政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贵州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整治,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乡村,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多样,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贵州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作为中国西部省份,贵州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
贵州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通过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市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பைடு நூலகம்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
3.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生态环境:确保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核心策略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镇路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供排水设施:加强城镇供水排水设施建设,确保供排水安全。
(3)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2)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
3.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1)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医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3.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清镇商业计划书模板

清镇商业计划书模板1. 项目背景作为贵州省贵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清镇市位于贵阳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清镇市的商业市场潜力巨大。
本商业计划书旨在为清镇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一套可行的模板,以吸引并支持投资者。
2. 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开发清镇市的商业资源,提高商业水平,促进市场繁荣。
具体计划如下:2.1 目标市场本项目的目标市场是清镇市的居民和周边地区的居民。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2.2 项目规模本项目计划建设一座大型综合商业中心,包括购物中心、餐饮街、娱乐场所等。
商业中心将占地100,000平方米,拥有多个商铺。
2.3 项目特色本项目的特色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为顾客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
商业中心将定期举办文化展览、活动和演出,吸引更多的顾客。
3. 市场分析清镇市商业市场目前还比较不完善,缺乏大型的购物中心和综合商业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清镇市的商业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清镇市的居民希望能够在本地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购物选择,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娱乐和休闲场所。
3.2 竞争分析目前,清镇市的商业市场竞争相对较弱,没有大型购物中心和综合商业区。
但近年来,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清镇市,竞争压力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做出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4. 经营模式本项目计划采用租赁方式运营商业中心,通过租金收入和商家管理费来获取收入。
4.1 租赁方式商业中心的商铺将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商家。
租赁费用将根据商铺的面积和位置而定,同时还将设立合理的租金周期和递增机制。
4.2 商家管理费为了保证商业中心的运营和维护,我们将收取商家管理费。
商家管理费将根据商铺的租金收入比例来确定,同时将设立合理的管理费用上限。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
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