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学目标1.识不植物根尖的差不多结构,讲出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缘故。
教学重点1.识不植物根系的差不多结构,讲出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缘故。
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要紧功能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预备1.学生预备(1)预习本课,观看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取、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预备(1)依照课本,预备观看«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不同之处:一是预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看。
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一种用苏木精染色,可观看到具有环纹、螺纹等花纹的导管;一种用紫药水染色可观看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2)预备课本第6l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的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取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4)制作有关伸长区细胞生长,根毛细胞形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资料: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看,发觉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只是10条,也确实是讲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2.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l 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咨询并自己提出咨询题,根的生长速度什么缘故这么快?根的结构是如何样的?什么缘故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咨询题,并作出最贴近咨询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把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爱好。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第2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植物根的生长》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2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后的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这对后续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学习具有奠基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较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欠缺,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大,但缺乏一定的耐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通过设计这么不同以往常规的学习体验,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能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 描述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能力目标:1. 通过肉眼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爱惜植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尖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教学材料:萌发的黄豆种子,放大镜,显微镜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食物:萝卜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所吃的是萝卜的哪一部份呢?萝卜的根有些什么结构?萝卜的根为什么会生长得这样旺盛?回答: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出课题。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欲望,使学生在疑问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新课一、根的作用二、根尖的结构与功能1.根尖的结构无论是一颗小白菜还是一棵生长几千年的松树,他们都是由一粒种子萌发成长的。
5.2植物根的生长(第1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c.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原理是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
a.植物根尖结构图的绘制和识别。
b.影响根生长的因素的选择题。
c.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的简答题。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植物根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了解植物根的生长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农业意识。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
(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根的生长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根生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根尖结构的观察实验,引导他们认识根尖的四个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4)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根生长的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根生长的情况。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根生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原理。
2.难点:根尖结构的微观观察与识别,根生长过程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植物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学生对根的生长知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需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3)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3)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不植物根尖的差不多结构,讲出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重点〕2、描述根生长的缘故。
〔重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三、教学预备:1、培养小麦幼根。
2、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3、FLASH:〔1〕根尖的差不多结构;〔2〕根的生长;〔3〕重力对根生长的阻碍。
4、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5、用培养皿培养小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使根毛大量长出。
五、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一、根尖的结构:由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观看实验:小麦根尖的结构。
二、根的生长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与植物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选择题1.在显微镜下观看根尖的结构,由尖端一次向上是〔〕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3.以下结构中,使根不断长长的是A.根冠和生长点B。
伸长区和成熟区〔〕C.分生区和伸长区D。
根冠和伸长区探究报告根的生长部位1.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探究咨询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1)doc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第二课时)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章包括《植物种子的萌发》、《植物根的生长》、《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等五节内容。
新课程以“以绿色植物的一生”代替了传统的繁琐的植物形态结构知识的传授体系,降低了难度。
《根的生长》在研究好《根尖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提供机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让他们自己将科学探究的目的标准尽可能渗透到“根的生长”主题内容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和疏导:设计、实施“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植物的根尖的哪个部位和根的生长有关。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根的生长”的主要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练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和引导:确认植物根尖的部位和根的生长的关系。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探究根尖四个部位和根的生长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本课,清楚本课的探究目的。
(2)利用培养皿培养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上课前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长出2cm即可做实验。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1)准备“根尖的结构”材料用具。
永久性切片、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显微镜(2)准备十余份己做好标记的培养24h的根尖(3)制作相关课件,有关教学录像资料等。
5.2植物根的生长 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初一生物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学习目标:1.能描述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能阐述植物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关系;3.能举例说出植物根的一些生物学功能。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45s)植物种子的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为根,而根的生长又与其结构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根的生长。
板书: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二、出示目标(15s)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1.能描述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能阐述植物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关系;3.能举例说出植物根的一些生物学功能。
已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请举手,(统计学情2-3s)很好,(请放下)。
三、自学指导(1min)为达成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请仔细阅读并思考P68-69内容,要求:用横线标注(1.)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知识点;思考(2.)、(3.)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知识点,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
(1.)什么叫做根尖?根尖具有怎样的特征?根尖具有哪四个基本结构?(2.)根尖四个区域的细胞在大小、形态及位置分布方面,都具有怎样的特点?(3.)根生长最快的是哪个区域?根长度的增加与哪个区域的细胞有关?根的生长是哪两个区域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学时间为6min。
接下来开始我们本课的自学环节,之后老师会检测同学们的自学成果。
四、先学(7min)(一)学生紧张自学,老师巡视,适当点拨、提醒,并注意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二)检测(8min)自学时间到,全部找到(1.)题答案并准确记忆的请举手,很好,接着检测一下(2.)、(3.)题同学们的完成情况:(2.)根尖四个区域的细胞在大小、形态、位置分布方面,都具有怎样的特点?(正确,很好,请xxx同学按从尖端向上的顺序回答。
错误,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有同学进行补充吗?)答案要点:1.)根尖的最前端是根冠,根冠的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2.)分生区的外层细胞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3.)伸长区的细胞位于分生区和成熟区之间,体积较大,呈长方形;4.)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4)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初一上)(4)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不植物根尖的差不多结构,讲出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缘故。
2、能力方面:〔1〕学会观看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和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养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根尖的差不多结构和各部分的要紧功能,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进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重点和难点: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课题的重点。
因为:植物体的根是由胚根发育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
只有明白得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关心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明白得根的吸取功能,为根如何吸取水和无机盐的学习打嫣良好的基础。
2、识不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是本课题的难点,因为:根尖的永久切片的材料比较薄,观看根尖的分区比较困难。
3、根尖生长与根的生长关系是本课题的又一个难点,因为:根尖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在这动态的进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
而学生在明白得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联系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进展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教具预备:课前一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观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课上展现实验结果,汇报交流。
课前预备: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看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看记录以备交流;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每天观看,做好记录。
教师:1、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录像;2、用Flash制作展现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引言: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如何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咨询题的情形,导入了新课。
生物第5章第2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2、[提问]:能说说你所了解的根具有什么功能吗?
[出示]:人参和玉米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根还有贮藏、支持作用。
[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根的结构。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培养的小麦的幼根。在根的靠近尖端的部位生有许多白色绒毛状的结构,叫做根毛。
1、培养小麦幼根。
2、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3、FLASH:(1)根尖的基本结构;(2)根的生长;(3)重力对根生长的影响。
4、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5、用培养皿培养小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使根毛大量长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资料]: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主备人:丁月香
课型: 课时:
二次备课
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重点)
二、教学重点:
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三、教学准备:
根毛的下部,白色光滑的部分是伸长区;再下部稍稍发暗的是分生区。根尖顶端略带一点黄色的帽状体是根冠。
[再观察]: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纵切永外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了解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态等特点,填写“根尖的结构比较”图表,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方面:(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熟
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向学生渗透生
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课题的重点。
因为:植物体的根是由胚根发育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
只有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根的吸收功能,为根如何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学习打嫣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是本课题的难点,因为:根尖的永久切片的材料比较薄,观察根尖的分区比较困难。
3、根尖生长与根的生长关系是本课题的又一个难点,因为:根尖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在这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
而学生在理解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联系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教具准备:
课前一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课上展示实验结果,汇报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1、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录像;
2、用Flash制作展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
教学过程:
引言: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
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过程通过录像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三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A株切去根尖,B株不做任何处理,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A株切去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B株不做任何处理,幼根却伸得很长。
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
(各小组将探究结果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此时生物课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的其他同学对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长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观察根尖的结构的实验
学生先通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
再指导学生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具体方法是:取长5 cm左右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从根尖的中央纵切成之部分,将剖面向上,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上面,这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用拇指轻轻按压,使半个根尖变扁,然后轻轻将上面的载玻片拿去,加上水,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根尖4部分的细胞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是逐步变化的。
由于临时装片材料厚,对单个细胞的结构特点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装片进行交替的观察,使学生较快地、准确地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根冠细胞较大,排列疏松;分生区的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生区以上的细胞逐渐伸长;再向上逐步过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区)。
第三部分:探究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根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较难以想像和理解,教师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进一步通过让学生观察CAI课件演示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动态变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一部分新细胞补充到因摩擦而受损的根冠,另一部分细胞迅速伸长,液泡渐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挤到细胞的边缘。
停止伸长的成熟区,一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随着根毛的不断产生,旧的根毛相继脱落,并且显示出中部导管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从中理解根的形成是在根尖的生长和发育中完成的,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并归纳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时,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幼根的生长情况不一样;线画的不够准确;记录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培养的条件不同等;应当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结果。
如果只用一株幼苗作实验,偶然因素大多,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在此基础上,各组之间进行评议。
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
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新探究,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实验中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相互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能描述幼根的生长过程吗?你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吗?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归纳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第五部分:课外探究
给你几粒种子,设计实验,探究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