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汇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总汇

生物体的组成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2.细胞分裂的过程:(1)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2)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结旋松散成染色质,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细胞生长的过程: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很小,随着从外界吸收的物质不断积累,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就由小长大。
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生长,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4.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
细胞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增大的速度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5.细胞分化——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总汇(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7世纪,范·海尔蒙特发现水是植物生长的因子。
(光合作用需要水)18世纪,普利斯特莱发现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因子,而且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近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光)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2.绿色植物参与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3.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
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
人类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人草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4.世界主要食用作物的前三位:小麦、玉米、水稻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要有信念战胜难题,经常居心学习七年级生物知识,恒心坚定不移地努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一)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1、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2、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3、红细胞: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4、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数量较少,有细胞核,吞噬病菌,起防御保护作用。
5、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促进止血、加血液凝固的作用。
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就是血清。
6、柠檬酸钠是抗凝剂,能防止血液凝固。
7、血液分层现象:上面部分是血浆,呈淡黄色;下面部分是红细胞,呈红色;上下两部分交界处,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的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8、血红蛋白特性:氧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
氧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9、动脉血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指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10、贫血指血液里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11、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
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出现炎症)。
血小板数量过少,不能止血凝血。
12、输血: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死亡,所以输血前要鉴定血型。
13、输血原则:输同型血。
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异型血,即O型血可以输感给各类血型的人(A型、B型、AB型、O型),AB型血的病人可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如A型、B型、AB型、O型血)。
14、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出血在近心端包扎止血,静脉出血包扎在远心端。
人体内能够出现脉搏现象的血管只有动脉。
15、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大多在身体的较深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七上生物(苏教版)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苏教版)上学期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1.1 自然界是由和组成的,有的物体称为生物。
1.1.2 生物包括、和,其中又包括,和。
1.1.3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体有的结构;生物体能够由长;③生物体有作用;④生物体能后代,并有和现象;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⑥生物体都能一定的环境,也能环境。
1.1.4除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2.1 生态因素是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它包括和。
1.2.2 非生物因素包括、、、和。
1.2.3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生物。
1.2.4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相互。
生物的生存一定的环境,因生物的、和等必须适应环境。
1.3.1生物学是指研究和的科学。
1.3.2生物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有、、、、、、、。
1.3.3生物学现在在、、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章、探索生命2.1.1 ①右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写出:1 2. 3 4 56 7 8 910 11 12 13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和〔〕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和〔〕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和____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
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的物镜。
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______倍。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______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______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
2.1.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是:、、、。
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而。
2.2.1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和、等方面。
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等方面。
所有的实验都有,在对照实验中,除了不同外,其它因素都。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1.1植物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同,但结构基本相似,都包括,,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与繁殖、遗传与变异、适应性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生物如何依赖环境生存,同时生物的活动又如何影响环境,形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概念与范围:介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第二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分裂与分化:学习细胞通过分裂增加数量,通过分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组织、器官与系统:理解细胞如何组成组织,组织如何进一步构成器官,多个器官协同工作形成系统,共同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介绍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绿色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学习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萌发过程,包括种子的休眠与寿命。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详细探讨绿色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及意义,同时简要介绍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第四章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通过人类起源的概述,理解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人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到组织、器官、系统,逐步构建人体结构层次的概念。
•人体的营养: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类、作用及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这些营养物质的过程。
•人体的呼吸:探讨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与微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如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了解动物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意义。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探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上知识点整理答案版第一章1.1一、认识光学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目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头;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小,可使物象更清晰;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面是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2.放大物像:目镜和物镜;3.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和反光镜;4.升降镜筒:粗、细准焦螺旋。
二、使用光学显微镜1.选择目镜:一般先选择放大倍数较低的目镜(如5×)。
2.选择物镜:转动转换器选择物镜。
一般先选择放大倍数较低的物镜(如10×),因为这时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视野比较大,便于找到观察目标。
3.对光:将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从目镜中可以看见整个视野是明亮的。
反光镜一面为平面镜,另一面为凹面镜。
在明亮的环境中,一般用平面镜对准光源;在较暗的环境中,需要将凹面镜对准光源。
4.制作、放置装片:从报纸上剪下一个汉字,用少量清水蘸湿,使它呈半透明状态。
将这个汉字纸片放到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报纸上的汉字纸片相当于生物体某种结构的薄切片)。
将显微镜的结构临时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移动装片,使汉字纸片位于通光孔的中央。
5.粗调节:调节粗准焦螺旋时,先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使物镜缓慢下降并靠近装片,注意不要压到盖玻片。
再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6.细调节: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几点经验(1)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上图中,A、B无螺纹为目镜,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长短成反比,A倍数<B倍数;C、D有螺纹为物镜,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长短成正比,C倍数>D倍数。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必记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必记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的特征:(1)、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等排出体外。
(4)、能繁殖(产生自己的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5)、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6)、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①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必须适应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②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使土壤疏松”)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6、生物学能解决的问题: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和人类的健康。
7、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2章探索生命1、显微镜:①结构:目镜、物镜、遮光器(上面有光圈)、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②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
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
对光成功后可以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3、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4、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
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玻片标本也应朝右上方移动,才可以使物像回到视野中央5、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七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苏教版)上学期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1.1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1.1.2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微生物又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1.1.3生物的特征: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④生物体能繁衍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1.4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2.1生态因素是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2.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
1.2.3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2.4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因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
1.3.1生物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1.3.2生物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
1.3.3生物学现在在工业、农业、医药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1.1①右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写出: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 5 〕目镜和〔 7 〕物镜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11 〕遮光器和〔 12 〕反光镜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__凹__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倍。
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的物镜。
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__150_倍。
若改用40×的物镜,则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少,视野变暗。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__左上方_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_右下方_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q 。
七年级上苏教版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上苏教版生物知识点生物,是指研究有形和无形生命体的一门学科,它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生物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健康生活的质量。
以下是七年级上苏教版生物的知识点:一、生命的特征生物的特征是指生物和非生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共有八个方面:由细胞构成、具有新陈代谢能力、有生长、有繁殖、对刺激有反应、适应环境、具有遗传性、具有进化能力。
二、组成生物的细胞1. 细胞的概念:细胞是构成生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组成。
3. 组成生物的不同细胞:细胞可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两种。
三、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自养、异养和寄生。
1.自养:指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化学合成等吸收外界物质制造有机物质的现象。
2.异养:指生物依靠外界提供的有机物质进行代谢活动的现象。
3.寄生:生物以其他生物为寄主,在其体内取走所需营养物质。
四、活动和耐受适应1. 活动,是指生物在周围环境作用下的运动(如嗅、视觉、听觉等)。
2. 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内生存时对于环境的作出的生理改变。
3. 耐受适应,生物在耐受恶劣环境条件下,经过适应才能生存。
五、一些生物的特点1. 人体的代谢作用: 包括消耗能量、产生废物,如尿、二氧化碳等。
2. 植物的一些生命现象: 包括植物光合作用、植物BIT、植物细胞、植物繁殖等。
3. 水藻和藻类的特点: 水藻和藻类都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单元,根据其特征分为蓝藻、红藻、绿藻、黄藻等多个种类。
以上是七年级上苏教版生物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本质,理解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 容易压坏玻片。
如何判断细胞和气泡?
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解剖工具: 解剖盘 解剖剪 镊 子 刀 片
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计量器具: 天平、量筒
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加热器具: 酒精灯 三脚架 石棉网
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通用器具: 烧杯 试管 试剂瓶 培养皿 研钵 滴管 药匙
使用常用探究器具注意事项
1、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 人; 2、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称量的物体; 3、加热时,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 正确地切断热源,酒精灯用灯罩盖灭。 4、使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准自己和他人 5、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 6、没有见过的仪器不能乱动,不能随便尝实验室里 的药品 4、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药品和材料要统一处理,不能 自己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了解显微镜 的基本结构
1、目镜
2、镜筒
3、转换器
4、物镜
5、载物台
6、遮光器
7、反光镜
8、粗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
10、镜臂
11、通光孔
12、压片夹
13、镜柱
14、镜座
1 目镜 10
镜筒 转换器 压片夹 粗准焦螺旋311 细准焦螺旋4
镜臂
12
7 载物台 6 遮光器 9 反光镜 8
思考:
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教亮,放大的倍数小; 高倍镜的视野小,通过的光少,较暗,放大的倍数大。 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 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 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 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2 物镜
5
镜座
显微镜的安装和使用
一、 安装 装配适当的物镜和目镜。
低倍镜的使用---必须先用低倍镜,视野大,容易发现目标和确定观察部位。
(1)检查 有无损坏。 (2)准备 前方略偏左侧。将载物台下降。再旋转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对准 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可听到“咔哒”声)。 (3)对光 打开光圈,上升聚光器;用内置光源时,使用光亮调节器调光。 (4)放标本片 标本片的盖片朝上,观察部分对准光孔的正中央。 (5)调节焦距 侧面注视物镜镜头,粗调节钮,镜台上升,低倍镜头与玻片间 的距离约5mm,从目镜里观察视野,左手慢慢转动粗调节钮,镜台缓缓下降, 视野中出现物像。细调节钮至物像清晰。
(6)计算倍数
高倍镜的用法
(1)低倍镜找到清晰物像。 (2)将需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央。 (3)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移动转换器,换高 倍镜。 (4)眼睛向目镜内观察,同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节 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的物像为止。
油镜的使用方法
(1) 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标本的概况。 (2) 更换高倍物镜,视野中央。 (3) 镜台缓缓下降约1.5 cm,再把油镜转到工作位置。 (4) 在盖玻片上所要观察的位置滴一小滴香柏油,细心拧动粗调螺旋, 使镜台上升。从侧面观察物镜前端与标本的距离,油滴接触,慢慢提 升镜台,至物镜前端接近而没有碰到盖玻片为止。这步操作要特别小 心,防止油镜压碎标本或损坏油镜(油镜的工作距离约0.2 mm)。 (5) 眼睛从目镜中观察,拧动细调螺旋,使镜台慢慢下降到能看清标本。 这步操作要特别注意不要把细调螺旋的方向拧错,以防压碎标本。 (6) 观察完毕后,下降镜台约1 cm,把油镜转离光轴,及时清洁。擦镜 纸擦1~2次,去油,二甲苯滴湿的擦镜纸擦2次,擦镜纸擦1次。顺 镜头直径方向,不圆周擦。 (7) 复原 聚光器下降约1 cm 。把物镜转离光轴。下降载物台,载物台 上标本移动器移到适当位置,关闭内置光源。
背景资料
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
·伽利略自己制造出了望远镜,也着手设计显微镜。并 对小动物的感觉器官进行了观察。 ·真正用显微镜发现有机体内部世界的是马尔比基、列 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麦丹。 ·1660年,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观察了 许多动物呼吸系统,还发展了胚胎学研究。 ·1675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只有一个透镜的显微镜观 察到了原生动物。他还最早发现了红血球的存在。 1683年,他还发现了细菌。 ·1665年,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制造了复式的显微镜, 观察软木塞薄片,将软木上的那些小孔称为“细胞”。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波的一种 显微镜。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能观察物质 极为微细的结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