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可手法复位

合集下载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之五兆芳芳创作
A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查抄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面前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45°,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直至眩晕消失.
C 将头逐渐转正,持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秒以上.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太低,不然,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DF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并且,不要抬头太高,不然,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太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G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复位办法使耳石复位的简单图复位办法的仰望图
耳石复位变位进程的头旋转角度
在执行变位操纵进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调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调的操纵奠定根本.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但包管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标的目的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半卧位复位法:患者靠在一张床上,头部向一侧偏倚,手握住床边。

医生或其他合格的医疗人员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头部,在手的另一侧轻轻推动头颅,使头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0度至45度。

此时,耳石会掉入半规管的更宽的部分,恢复正常。

2. 全身移位法:患者坐在一张带护背的床上,头部稍微向下伸展。

医生或其他合格的医疗人员迅速将患者的头部向一侧转动,再迅速转向另一侧。

这个动作可以重复数次,直到耳石重新定位。

3. 自行复位法:当患者发现自己有耳石症的症状时,可以尝试自己进行复位。

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将头迅速向一侧转动,然后再迅速转向另一侧,以帮助耳石复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手法复位方法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此外,复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感,患者应保持稳定,避免摔倒或受伤。

如果尝试多次手法复位后仍未成功,或者未受过相关训练的人不应自行尝试耳石复位,应寻求医生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

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之杨若古兰创作
A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面前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45°,至多坚持这类地位达30秒以上,直至眩晕消逝.
C 将头逐步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坚持头位30秒以上.在这个地位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形成耳石零落到上半规管内.
DF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保持此地位30秒以上.特别须要留意的是头位的扭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形成水平半规管的地位过低,耳石利用本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G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复位方法使耳石复位的简略图复位方法的俯视图
耳石复位变位过程的头扭转角度
在履行变位操纵过程中,须要留意每个步调的头部所处的地位,特别是扭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义务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地位,为下一步调的操纵奠定基础.同时,精确的头位不但包管了耳石沿着我们料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构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制.。

常见类耳石症的手法复位课件

常见类耳石症的手法复位课件

4. 头向健侧旋转45°,保持头位 不变。
手法复位步骤
5. 等待片刻,待眩晕停止后缓慢回到坐位。 水平半规管耳石症:采用Barbecue复位法,步骤如下
1. 患者平卧,头向健侧旋转45°。
手法复位步骤
01
02
03
04
2. 向患侧转头90°,保持头位 不变。
3. 等待片刻,待眩晕停止后 缓慢回到平卧位。
前半规管耳石症手法复位案例
诊断:前半规管耳石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内耳疾病, 其主要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等。通过病史、体位
诱发实验和听力测试等方法进行诊断。
复位方法:采用Gufoni耳石复位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患者平卧,头向患侧转90度,保持该位置。
前半规管耳石症手法复位案例
2. 迅速坐起,头保持前倾30度,保持该位置。
保持平衡
传递信息
耳石在保持人体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进行各种运动时 ,如走路、跑步、跳跃等,保持身体 的稳定。
耳石还可以传递来自内耳的前庭刺激 信息,如头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等, 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帮助人们维 持平衡和协调。
参与身体姿势调整
耳石在人体姿势调整中也扮演着重要 角色。当人们从卧位或坐位变为站立 位时,耳石帮助身体维持平衡并调整 姿势。
普及宣传教育
加强关于类耳石症的普及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
知和预防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2. 迅速坐起,头保持前倾30度,保持该位置。 3. 保持头位不变,身体向健侧旋转90度,保持该位置。
4. 患者平卧,头向健侧转90度,保持该位置。
外半规管耳石症手法复位案例
5.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眩晕等症状消失。

图文详解:常见4类「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图文详解:常见4类「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图⽂详解:常见4类「⽿⽯症」的⼿法复位图⽂详解:常见4类「⽿⽯症」的⼿法复位2020-09-18原创:医学界医⽣站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称⽿⽯症,是最常见的前庭性疾病,⼈群中有 10% ⼀⽣总有⼀次发作,⽽发作患者中,有接近 50% 患者会有复发。

笔者总结了最常见的⼏种 BPPV 诊断标准及⼿法复位,希望对⼤家的临床⼯作有所帮助。

BPPV 主要由于⽿⽯掉落进⼊半规管,随着头部运动,⽿⽯在重⼒作⽤下在半规管内移动,导致内淋巴不均匀流动,诱发受累半规管的前庭活动,继⽽出现位置性眩晕及眼震,即半规管内结⽯症。

另⼀少见病因为⽿⽯黏附或嵌⼊某⼀半规管的壶腹嵴顶,进⽽引起位置性眩晕,这种 BPPV 称为壶腹嵴顶结⽯症。

⼏种⽿⽯症的共同特点1、短暂的位置性眩晕后,会有较为持续的轻度头晕及不稳感;2、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位置性头晕,并⽆眩晕感;3、发作过程中会出现外部眩晕感;4、需与体位性症状鉴别,后者仅出现于卧位或坐位起⽴时,其他位置性改变时不出现;5、症状不⽌出现于卧位,其他改变头位时也会出现,如前后点头或左右摇头时;患者会将位置性眩晕与后续的持续性头晕混为⼀谈,因此患者描述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数分钟或数⼩时;6、若位置性眼震在⼿法复位后迅速消失,更进⼀步证明该诊断;7、关于壶腹嵴顶结⽯与管内结⽯症在⼿法复位上有区别,前者不能⼿法复位,会加重症状。

后半规管BPPV1. 后半规管管内结⽯症(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为最常见的⽿⽯症类型,常见于 80%-90% 患者。

单侧pc-BPPV 并不少见,右侧半规管较左侧更易受累,但外伤性单侧受累较⾃发性多见。

诊断标准:BPPV的诊断依赖于病史和体位诱发试验,后半规管常⽤的诱发试验称为Dix-Hallpike。

下图显⽰的是右侧后半规管BPPV的体位诱发⽅法。

在Dix-Hallpike中,如果阳性,在患侧会诱发出具有两个成份的眼震:上极扭转向地性眼震+上跳性眼震。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分为:Epley法、Semont法、Lempert法、Kim法和Brandt-Daroff习服练习。

手法复位治疗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

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

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

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

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

一、Epley手法
患者由坐位迅速变为平卧位,头稍伸出床沿做半悬垂位,向患侧转头45°,使患耳向下,然后转头90°使健耳向下,保持这个头位回到坐位,头转向正中并含胸低头。

每个位置待眩晕消失再到下一位置。

耳石症-注意鉴别
1、耳石症由于多在头位变动的时候产生,而且现在伏案工作的人群增多,所以很多患者一拍颈椎片都有问题,就容易简单地把这种眩晕和颈椎病画上等号。

2、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高血压。

耳石症患者即使能到耳鼻喉科就诊,也很容易被误诊为耳水不平衡。

耳石症患者的眩晕与耳水不平衡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因为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

耳水不平衡的患者除了眩晕外,还会出现弱听、耳鸣等症状,看到物体时眩晕会更明显,而且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分钟甚至一天。

耳石症手法复位

耳石症手法复位
第1步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3步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
秒以上。 第5步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注意:在执行复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
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 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 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 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适用于自己复位
祝您身体早日康复
Barbecue翻滚法示意图(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
坐于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o
躺下,始终保持45o ,至少30秒
头向健侧45o,至少30秒
头保持上述角度,身体向健侧侧 身,保持身体与床面垂直,30秒
头位仍保持上述角度,坐起
祝您身体早日康复
恢复正常坐姿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耳石症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壶 腹脊顶耳石症,俗称耳石症,是一种 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 征性眼震颤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 最常见的前庭疾病。多见于40-60岁 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一、耳石症的病因
耳石症的病因和耳石器中的耳石滑落 有关,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 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 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 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的症状。
四、耳石症的鉴别诊断
1、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反复发 作与颈部运动有关,眩晕可伴有耳鸣、头痛、 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少数 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前庭功能、颈椎 X线,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2、血管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 统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伴有耳鸣、耳聋、 视觉症状、肢体麻木、构音困难, CT/MRI/TCD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 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法复 位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手法复位。
二、耳石症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
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后才出现眩晕。 旋转性:眩晕具有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
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转换期: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
轻。
三、耳石症的诊断
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五、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
手法具体步骤
A、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背后 放置一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 45°,至少保持这种位置30秒以上,直至眩晕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石症可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壶腹嵴顶耳石症,俗称耳石症,多见于40~6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李哲生教授说,位置性眩晕约占眩晕门诊的17%,据近年统计,发病率高于美尼尔病,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美国调查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耳石症。

可自愈亦可复发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躺下时,或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发生。

患者突然出现天旋地转,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种眩晕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如变换体位到另侧,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

眩晕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眩晕发作时无耳鸣、耳聋现象,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人也可持续数年;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可能与头外伤、耳科手术、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但多数病因不明。

怀疑是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头位性眼震检查、冷热变温等前庭功能试验和纯音听力测试进行诊断。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一般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但也可以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少数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位置性眩晕者,可行单孔神经切断或后半规管阻断术。

保守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强迫体位锻炼和管结石复位法治疗。

药物对症疗法,可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

强迫体位锻炼可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

手法复位可重复治疗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

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

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

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

李哲生教授介绍说,管结石复位法的目的是使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总脚移出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不再引起病理反应。

管结石复位法可在门诊进行,具体操作分四步。

管结石复位法后,患者回家需睡高枕48小时,不向患侧卧位。

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

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姚永玲)
位置性眩晕应和下列疾病相区别:
1. 中枢性位置眩晕。

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及血管病变,可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CT及MRI可进一步确诊。

2. 前庭神经炎。

突然发病,可持续数天,冷热试验减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象白细胞轻度增多。

3. 颈椎病。

颈椎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使前庭供血不足。

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关,常合并其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及上肢麻木等。

颈椎X线片可见第4~6节颈椎有骨质增生或其他畸形。

耳石症复位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

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

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

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

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

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

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

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

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