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光学实验复习 课件 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凸透镜成像复习 课件 优质课件PPT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凸透镜成像复习 课件 优质课件PPT

焦距f 焦距f
F
F
两倍焦距2f 两倍焦距2f
物距 u
像距 V
经典例题
1、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在光具座上标出一倍 焦距和两倍焦距的范围,并读出物距u和像距v分别为多少?
ff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2f
2f
u=50cm-20cm=30cm v=65cm-50cm=15cm
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现有两个焦距分别为 5厘米、20厘米的凸透镜,选择其中的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 点,如图所示。将蜡烛置于B点,此时成正立的像,观察者应 在凸透镜的 右 侧(选填“左”或“右”)进行观察。
正立的,为虚像。
经典例题
5、在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 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厘米”刻度处, 则应向着 靠近透镜 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靠近透镜” 或“远离透镜”),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中的像距和像高随物距的变化关系,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物__体__通__过__同_一__凸__透__镜__成_实__像__时__,__物_距__减__小__,__像_距__增__大__,__像_变__大_。
巩固提高
3、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2)乙组同学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探究,但是与甲组同学的 数据对比发现:当物距为35厘米时,他们所测像距为13厘米; 当物距为15厘米时,所测像距为31厘米。若乙组同学测量读数 正确,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光__屏_没__有__移__到__成_像__最__清__晰__的_位__置__便__读__取_记。录了数据
4、在归纳实验结果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 分别跟凸透镜的 一倍焦距 和 两倍焦距 相比较,并记录相应的 成像情况。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凸透镜成像 课件 _2优秀课件PPT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凸透镜成像 课件 _2优秀课件PPT

①物距较远处u>2f;②物距较近处f<u<2f; ③物距很近处u<f。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每种物距范围选两组)。
物距与焦 物距 距的关系 u/cm
实、虚
像的性质 大、小
正、倒
像距v/cm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4.分三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实验
知识延伸: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红色虚线的 直线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红色虚线的直线 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
在下图中填入合适的光具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找焦点 和测焦距吗?
• 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 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 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 亮。这就是该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1、识别下列透镜,并归类:
A
B
C
D
E
F
属于凸透镜的是: A 、C、D 属于凹透镜的是: B 、E 、F
凸透镜的画法
光心(O)
主光轴
C1
C2
凹透镜的画法
光心(O)
主光轴
C1
C2
二 、 探 究 : 透 镜 对 光 的 作 用
1.凸透镜:

矿泉水瓶底部积水后会形成一个“水” 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可能 引起火灾。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清晰地像时,物体 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 物距 。 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像距 。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光学实验复习 课件 优质课件PPT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光学实验复习 课件 优质课件PPT

二和表三所示。
实验序号
u
v
(厘米) (厘米)
h (厘米)
表一:发光物体A 凸透镜焦距为f1 1
2
20
60
1.8
30
30
0.6
3
60
20
0.2
表二: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1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表三:发光物体B凸透镜焦距为f2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4
20
60
2.7
7
16
48
2.7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厘米)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 课件 精品课件PPT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 课件 精品课件PPT

A.幻灯机靠近银幕,幻灯片靠近镜头

屏幕

B.幻灯机远离银幕,幻灯片远离镜头

(像)
透 镜
C.幻灯机靠近银幕,幻灯片远离镜头
投影片
(物)
D.幻灯机远离银幕,幻灯片靠近镜头
《教材》P41 图2-3-19
)
应用二 课堂讨论
8.某学校举行毕业典礼,个人毕业照拍好后,摄影师用同一相机为全班拍 合影,则应该( ) A.把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增大暗箱长度 B.把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缩短暗箱长度 C.把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增大暗箱长度 D.把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缩短暗箱长度
归纳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变化应用的解题方法
1 审题——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的焦距 f
找对物距u、像距v
2 分析——像的虚实、物距u、像距v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3 解题——直接应用同向或反向的动态变化对应关系
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静态对应关系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对应关系的应用
应用二 2.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
5.使用照相机时,要使拍摄的像大一些,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使照相机靠近物体,把镜头向前调 B.使照相机远离物体,把镜头向前调 C.使照相机靠近物体,把镜头向后调 D.使照相机远离物体,把镜头向后调
应用二 2.生活中的应用——幻灯机
(
6.放映幻灯片时,想要获得更大的像,应该采取( )
光具座
点燃的蜡烛
凸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光屏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应用
复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
放大和缩小的物距分界点—— u=2f 处
1
u=f 处 倒立和正立的物距分界点——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第三节(透镜成像)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 课件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第三节(透镜成像)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 课件
凸透镜成实像物像距离: 成实像时,物与像的最小距离为 __4___倍焦距。
典型例题一(1)、在图1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实验时,我们应该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与_____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将蜡烛放置在B 点,此时像的位置所处的刻度是______。
实像动态变化规律: 若将蜡烛放在_______厘米范围,可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倒 大、小 虚、实
u > 2f f <v< 2f 倒立 u =2f v =2f 倒立
缩小 等大
实像 实像
f <u< 2f v > 2f
u=f
u<f
v >u 同侧
倒立 不
正立
放大 成
放大
实像 像 虚像
镜头(凸透镜)
屏幕 像
投影仪
这是______应用的原理。(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2)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35厘米”刻度处. 则应向___(左或右)在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
物距变小,像距_____,像_____。 “大于70”),直到光屏上的像最 _________为止。根据光路可逆,
若此时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的像是一个________的像。 (3)若透镜放在(40~50)厘米内,应在______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例题二、 蜡烛放在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焦距可能:( )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 2.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 3.光屏上的像不完整?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3】在下图中,凸透镜的焦矩为10厘米,实验时 应先调整光屏的 高度__ ,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 屏的 中__央__ ,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 移至光具座的“20厘米”刻度处.则应在 6_0_~_7_0_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 “大于70”),直到光屏上的像最 清__晰__ 为止。 (11中考)
(a)分析比较4与7或5与8或6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_同__一__发_光__体__通__过__不_同__凸__透__镜__成_实__像__时__,__当_像__距__与__物__距_的__比__值__相__同__ _时__,__像_的__高__度__相__同_______。 (b)分析比较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计算了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后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4与7或5与8或6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1】如图1所示,蜡烛在平面镜M中所成
像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10中考)
( B)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A
图1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2中画出
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09中
考)
M A
B N
图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思考: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4】某小组同学做了“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想
继续探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
关,于是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 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
行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
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
7
16Biblioteka 482.7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5
30
30
0.9
8
24
24
0.9
6
60
20
0.3
9
48
16
0.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_一__发__光__体_通__过__相__同__凸_透_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像__的___ _高__度__也__越__小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折射规律
•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60 20
0.3 0.33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二和表三所示。
实验序号
u
v
(厘米) (厘米)
h (厘米)
表一:发光物体A 凸透镜焦距为f1 1
2
20
60
1.8
30
30
0.6
3
60
20
0.2
表二: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1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表三: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2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4
20
60
2.7
7
16
48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60 20
0.3 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