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最后一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答: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长安秋望杜牧①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晚唐诗人。
②南山:终南山。
③外:上(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答: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6)
☆托物言志(象征) 识别:动物、植物、器物意象 公式:托物言志+(解释)借XX意象表达XX情感
反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无答 公式:(解释)XX运用反问+(内容效果)表达Xx
设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有答 公式:(解释)XX远用设问+(内容效果)表达XX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3)
☆直抒胸臆 识别:出现明显情感词 公式:(解释)XX直抒胸臆+(内容效果)写出Xx
☆借景抒情 识别:纯景 公式:借景抒情+(解释借景抒情)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寓情于景 识别:景+情 公式:寓情于景+(解释寓情于景)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BA 看此课堂到诗答练了。:注《习殿张①②释殿1中旭诗将:有未念斯及悲锵连俊呜杨中监:阅人黑【练知昔人兹风锵山拔呼公杨读杨唐运白1实张挥已烦生鸣蟠为东拂】下监炎代用的先王毫云见微玉其之吴箧面大出书见化静书后端这亡示绡动间主精笥历示法静示态首,,【,,,,,,,,杜元的家为的张词临不3草满万落溟暮逸舒甫年】张,动书,旭池独圣目里落涨年气卷(,旭被、回法草真观秘一起群与思感忘7谁答草誉比6艺尽酒书难凄古松笔转清寝6相并书为喻)术墨德得恻色直力极识食图关百,“(,转【【。。。。。。。。问杜【代有草通化24题甫1】】则感圣感为。】居?。。而”)了》留发,、生夔,系联动州遂杜想可,成甫等感手的法形1A境B的C的D的1A情B可C的D2....3....。.“折“练“魄“高.诗深诗及结独本象下下及服有习俊力杨妙歌意歌的尾到诗,列列兹。练。拔。公。开浓中感两认乃生对对””””篇。有慨句识“动诗诗两两两两既对。收。诗写句歌句句句句有张束圣出的的,,,,对旭全”了理理写借赞以张草诗写张解解杜张叹杨旭书,“旭与与甫芝张公的的“草草分赏看之旭欣怀形不圣书析析见事暮赏念象独”苍,,张写年书,再”的劲不不旭张仍法又现表杰、正正草旭能至有,达作清确确书草勇废对也了,逸的的,书于寝其有对写、一一被功突忘书对张出俊项项作力破食作“旭了拔是是品来自来难张艺知、((凄自我衬以王术音狂清于、托得”旨之放悲孜精张见成趣识))的凉孜进旭的就及,气的不书书遗无境抒象意倦艺法憾人界发。,
2025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语言风格类课件

4.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 。” “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 的思绪”。
以上各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 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感染力。
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由物及人思考)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5. 孔尚任《哀江南》“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 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 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 “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 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 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炼形容词、副词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 夜凉初透。” 又,与以往欢乐形成对比,突出寂寞伤感之情。凉, 既写出秋气的萧瑟,又衬出心境的凄冷。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老”“肥”: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 态,又见出其动态。
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 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
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
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专题复习—杨树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 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 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 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常见意境术语: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宏阔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细腻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繁复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清冷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 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专题复习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 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读者理解;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例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水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拟】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再用“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
作用:①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②突出事物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③具有回避掩饰作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④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
⑤古诗忌讳同词重复,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⑦使音律和谐,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对仗、押韵的要求,需要改换事物的名称。
例句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陆游作品专练

陆游作品专练徙倚①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
“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
“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对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表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1)C(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
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一.鉴赏人物形象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形象意义/作者情感166 杜甫<江汉>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不忘报国的儒士形象
,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晚年仍思
报国的慷慨情怀. P169.1.2.3.
二.鉴赏景物形象167 意象画面+画面情调+寄托情趣166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描绘了由柔桑吐芽、蚕种孵化、青草黄牛、夕阳暮鸦等意象组成的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早春图,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和鄙弃城市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P169.4.5.6.7.
三.鉴赏事物形象168物象名称+物象特征+象征寄托167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描绘了新竹的形象:嫩竹新出,竹景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抒发了要呵护人才和希望得到提携的思想感情. P170.8.9.10.
四.赏析意象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
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鹧鸪天[宋]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五.鉴赏
意境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億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147 意境==描绘诗歌用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有什么情调的什么画面+作者用何手法抒了何情
+情与景之间有何对比映衬关系.
A 诗句意境
B 全诗意境1.襄樊四中卷。
《西厢记》崔莺莺唱。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问: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落红-------------- 风飘--- ”两句。
1. 答:这两句一情一景,情景交融。
(1 分)“成阵”“风飘”写地上空中落英缤纷,这纷纷扬
扬的暮春落花既是莺莺将要逝去的豆蔻年华的写照,也是莺莺愁绪的寄托。
以情观景,情借景生,二者融合。
(2 分)含蓄地表达出莺莺青春虚度、有爱难成的万端愁绪。
2.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答: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
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乡愁。
六.鉴赏炼字172 含义手法+描述景象+表达效果172 谢枋得<小孤山>中的”孤”字用得好,孤即孤单,以孤山喻孤臣,抒发了诗人要像孤山那样做南宋的中流砥柱、勇猛杀敌、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力挽狂澜、抗元必胜的信心. P174.1 6
七.鉴赏诗眼173 指出诗眼+对主旨/意境/结构的作用173 王昌令<送魏二>中的”凉”字,用双关手法,明写风雨入舟的天气寒凉,暗写月夜思亲的心情凄凉,结构上承上启下,构筑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突出了思乡的主旨. P175.7.8.
八.鉴赏词语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描述作用C180.1杜牧的<寄远〉中的”悠悠” 意思是空间辽阔,时间久远.在诗中的字面义是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 深层含义是用以景写情手法,// 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九.鉴赏语言风格173 语言特色+具体表现+抒发感情173 王观<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语言特色:1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 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2.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些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了送别的祝福之意. P175.9.10.
十. 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179 指明手法+具体运用+点明好处179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构筑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连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
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P180.1------ 10.
表达方式 1.
修辞手法 2.3.4.5.
表现手法 6.7.8.9.10.
十一..概括内容主旨184 题材形象+概述内容+揭示主旨/情感184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篇建功立业之作.用”珠翠绕” ”笙歌作”表达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痛心;用”铁骑满
郊畿” ,士兵”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 ,”千村寥落”等意象构成一幅国破家亡的惨烈画面,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而”提锐旅””清河洛” 则表达了作者抗敌御侮、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P187.1.2.
十二.分析思想感情185作者情感+诗中体现(用总分式) 184李弥逊<春日即事>表达了作者被罢官后的寂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一二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凉景色,表达
被罢官后的失意之情;三四句写门可罗雀,黄昏掩门,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P187.3.4.5.6.7. 十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185作者观点+自己评价+说明理由185杜牧<赤壁>.同意.这是一首
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动荡不安的年代,想到赤避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住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
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P188.8.9.10.
答题总体思路
1. 人事景物;
2. 技巧语言;
3. 内容观点.赏评对象+诗中体现+作用效果
1. 内容上:字词句篇. 1.描绘画面,铺设环境,烘托气氛
2. 形式上:表修现语, 2. 抒发感情,构筑意境,表达主题
3. 主体上:作者考生. 3.使语言更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更蕴藉,更有感
染力,富有节奏感,富有音韵美.
答题原则 1 .分清题型.2.依据程式.3.运用术语教学建议因例求法,易学易用.对照范例,反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