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下一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作者:ca8225提交日期:2008-5-26 16:52:00 | 访问量:134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严铁雄一、工业指标的确定及应用(一)工业指标的内容工业指标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固体矿产资源来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矿石质量指标,另一是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
矿石质量指标,不同的矿产资源,有以矿石中的主要有用组份衡量的,也有以矿石的物理性质为衡量标准的。
对以主要有用组份衡量的,应采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品位-吨位曲线来圈矿,即矿体的圈定无须固定的边界,只需按市场价格确定品位-吨位曲线即可,生产时随着市场行情的高低,布置开采块段,这样有利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勘查程度低的地段,如矿产普查阶段的圈矿,也可用单项指标-边界品位来圈矿。
传统作法,质量指标有用于单工程的,也有用于块段的,以及矿床的。
当前处于过渡期,不少勘查项目还沿用原来的双指标或三指标。
具体包括: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床平均品位。
边界品位,以工业生产对单样中有用组份的最低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是区分矿与非矿的重要指标。
其经济意义在于,在经济有效可供工业利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利用资源。
最低工业品位,是据单工程或块段中,实际控制单个矿体的厚度内(含未被扣除的夹石),各单样品位的平均值。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一般是矿山生产达到盈亏平衡时的品位值,不同工业部门略有区别。
矿床平均品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保障金矿开采的经济效益,而确定的一项指标。
后来,部分有色金属矿产如铅锌矿,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也采用了矿床平均品位,以铅的硫化矿为例,其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都较低,分别为0.3%和0.7%,矿床平均品位为5%。
若按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圈出来的矿床平均品位,达不到矿床平均品位的要求,则要从低品位中剔除一部分,直到满足达到矿床平均品位的要求。
不同矿种还有些特殊要求,如铝土矿不仅要求Al2O3的含量,还要求铝硅比值;砂金矿的指标中引入了混合砂的概念;一些堆积矿还有含矿率指标等等。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一般要求、常见问题及处理技巧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图
实质上是两维, 第三维仅是确定 经济轴的手段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表
• 4、经济意义的资源储量分类包含: 经济的(带b或不带b)、边际经济的 (带M)、次边际经济的(带S)、 内蕴经济的(331、332、333及 334?)。
• 5、对于已开采或正开采的矿区,在 矿证范围内的“探明的、控制的”矿 量可编码为基础储量编码;“推断的” 和拟(新)扩范围则编资源量编码。
六、资源储量汇总
• 1、汇总表中,334?类资源量、硫或灰 分超标的煤炭量要单列。 • 2、汇总表及文字说明中要包括:各分类 编码的矿石量、金属量(矿物量)、平 均品位及资源储量比例等。 • 3、对于资源储量核实或不同勘查阶段的 资源储量升级区,须进行工业指标、估 算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对比,求 出准确的增、减量。
米百分率及单工程外推的处理
米百分率点
333 332 333
333
• 8、厚度大,可能连片的低品位 矿一定要单圈。
• 9、煤炭等矿产用底板等高线地 质块段法估算资源储量时,块 段要尽可能按不同标高的深度 划分块段,以便于将来开采设 计。
底板等高线投影地质块段圈定
四、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 1、以往是用储量级别来表示:A、B、C、 D、E及表内、表外等。 • 2、新的资源储量分类为三维立体分类, 现行规范以“111(b)”、 “122 (b)” 、“2M22” 、“2S22” 、“331” 等表示储量、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 量、次边际经济基础储量、资源量等。 • 3、查明的矿产资源包括:“探明的、控 制的、推断的”三类;潜在的矿产资源包 含“预测的”一类。
• 2、大、中型非煤矿山原则上达勘 探,简单矿床类型(如石灰岩矿、 磷矿等)达详查并符合开采条件要 求;小型非煤矿床达普查,但要有 深部工程控制,且工程、矿界、剖 面等要通过高精度GPS实测。 • 3、现采老矿山深部及外围的大、 中型矿床勘查程度为详查。
333、334资源储量估算要求

8 资源量估算— 8.9 共、伴生资源量估算
矿体含多种有用组份,且均已达到各自 的工业指标要求,即为共生矿,要分别估 算资源量。当分布范围不相重合时,要单 独圈算。 若有用组分低于工业指标,但达到伴生 有益组分含量要求,按主要有用组分矿体
范围,估算伴生有益组分资源量。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 合相应规范要求。
大 致 了 解
初 步 判 断
地 构 岩 变 围 开 层 造 浆 质 岩 采 岩 作 蚀 技 用 变 术 条 件
成 因 类 型
矿 体 数 量 形 态 产 状
主 要 矿 体 形 态 规 模
矿 石 结 构 构 造 成 分
矿 石 类 型 分 布 特 征
矿 石 质 量
围 岩 夹 石
工 业 利 用 价 值
矿 石 工 业 类 型
固体矿产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 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
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 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
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16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储量计算

• 矿体的真厚度
m l (sin sin cos cos cos )
n
• 矿体的铅垂厚度 m l (sin tan cos cos )
n
• 矿体的水平厚度 • l—矿心长度
m l (sin cos cos c tan )
n
• n — 矿心采取率
• α —钻孔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
• 各种矿产都要估算矿石储量,而有色金属、贵金 属及稀有分散元素还要同时估算金属(或有用组 分)储量。
二、矿产工业指标
• (一)矿产工业指标的概念
• 矿产工业指标是指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矿床应达到工业利用的综合标准,(矿产 工业部门对矿产质量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 技术标准和要求),它是评价矿床工业价 值、圈定矿体、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 据。
S=Na2/(100M)2 S—测定的面积 N — 图形内的点数 a —每个方格的边长(㎝) M — 图形比例尺 100 —比例尺常数 3.几何法 4.计算机MAPGIS制图面积计算法
二﹑矿体厚度测定与计算
• 矿体厚度测定是在矿体露头上、坑道中和 据钻孔中所获资料进行的。
(一)坑道中矿体厚度的测定
• 4.用一般品位的最高值代替特高品位。
• 5.也有人用统计法统计不同级别的频率,即求出 每一级样品品位数量与样品总数之比,就是样品 率,然后再用每一级样品率去加权计算平均品位。
第五节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 由于矿床的多样性和矿体的复杂性,使得 勘查方法也多种多样,伴之的便有许多种 不同的储量估算方法。就固体矿产而言, 其储量估算方法已达数十种,国内用得最 广的是算术平均法,几何法和统计分析法。
国土资源部文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规定.

2. 6 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和333, 因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开采,经济意义不 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下列情形 属于此类: 2. 6. 1 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只进行概略研 究的; 2. 6. 2 基础储量以外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 的; 2. 6. 3 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 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 设计未予利用的; 2.6. 4 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 ——指导意见CMV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二00七年一月二十日第一届笫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
1.前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简称新分类标 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但在矿产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 矿山地质测量(储量核实)过程中,对新分类标准的资源 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模糊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新分类标 准,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并与国际开展有效的对比和 交流,在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矿 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形成本指导意见。 2.基本概念理解
国土资源部文件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规定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7)68号
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环境厅、圄 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 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 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 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 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刭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 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 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 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 现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施新标准规范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规程4sd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规程4sd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直是地质矿产勘查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关系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为此,国际上建立了多种规范和方法,来保障储量估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中4SD法就是一种在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结合4SD法的原理和应用实例,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4SD法4SD法全称为Sequential Simulation with Distance Functions method,即利用距离函数进行序贯模拟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原理的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拟,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估算。
该方法主要用于对固体矿产资源的三维分布进行建模和估计,可以有效地处理地质建模中的空间关联性和复杂性,提高资源的储量估算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4SD法的原理4SD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多次随机模拟得到一系列的模拟值,进而得到资源的概率分布。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提取出有效的数据集。
这些数据包括矿床含量、矿石品位、矿岩种类等信息。
2. 变量分析:对各个地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包括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3. 空间模拟: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建模,利用随机过程模拟地质数据的空间分布。
这一步主要通过模拟距离函数实现。
4. 储量估算:根据模拟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储量估算。
通过对模拟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资源的概率分布和储量估计。
三、4SD法的应用实例4SD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估算工作中,尤其适用于具有复杂地质结构和变量间强相关性的矿床。
下面以某金矿矿床的储量估算为例,介绍4SD法的应用实例:某金矿矿床地质数据包括金矿床含量、矿石品位、矿岩种类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建模,利用4SD法模拟了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并得到了一系列模拟值。
资源量()估算要求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大
初初
致
大致查明
步步
掌
确确
握
定定
矿主矿矿矿围工矿
体要石石石岩业石
数矿结类质夹利工
量体构型量石用业
形形构分
价类
态态造布
值型
产规成特
状模分征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
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 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 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 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 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 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 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6 勘查工程质量— 6.6 化学分析质量及检查
● 化学分析结果必须进行内、外检,一般应分 批次进行。
● 内检样品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10%,由送 样单位编密码、将队副样送原分析单位进行检查。
● 外检样品一般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5%,由 原分析单位编密码并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将分析正 样送具省级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
8.5.1 单工程平均品位
当样品长度变化不大或品位较均匀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样品长度差别
较大且品位不均匀时,应采用样品长度
加权计算。
平均 C 算术:0.96% 加权:1.15%
样号 H3 H4 H5 H6 H7 H8
样长(m) 分析品位(%)
0.80
0.53
1.40
1.12
0.60
0.85
2.00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的通知2001-3-9国土资发(2001)66号颁布日期:20010308实施日期:20010308颁布单位:国土资源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现将修正后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9年印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国土资厅发〔1999〕113号)即行废止。
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对各矿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套改的结果,仅供政府管理部门统计使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一、一般要求1.利用储量表(库)、矿山调查表,参考地质勘查报告,二轮论证卡中的某些信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分类及编码(见表一),对储量表(库)中各级储量进行编码及分类。
2.国家标准编码第1位表示经济意义,是经可行性研究得出的。
进行了可行性、预可行性研究的矿产储量,按国家标准直接套改。
储量表(库)中过去地质报告提交的矿产储量的经济意义,一般没有进行过可行性研究。
本次套改中用矿产储量的利用情况及未利用原因等信息来确定其经济意义。
3.国家标准编码第2位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它和经济意义是相对应的。
本次套改的要求是:先确定其经济意义,然后反推可行性评价阶段。
4.国家标准编码第3位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本次套改采用储量级别和矿区(井田)的地质勘查工作阶段来确定地质可靠程度。
储量表(库)中矿产储量级别在生产勘查工作中有升有降的,按升降后的级别对待。
煤炭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方法与其他固体矿产相同。
5.凡划分出开采、设计范围的矿区,其套改编码的确定,分别依据开采(设计)范围内或开采(设计)范围外的信息确定。
6.利用套改信息套成的编码适用于储量表(库)中除尚难利用(表外)储量以外的其他储量类别的储量。
尚难利用(表外)储量的编码按表二中第6项确定。
7.凡属经济的基础储量,均需求可采储量或预可采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2005-11-25 | 作者: | 来源:中国驻俄罗斯经商参处 | 【大中小】【打印】【关闭】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3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
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
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
大致查明主要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
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作质量6.1 地质填图质量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进行测定。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GPS测量进行校正。
6.2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质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了检查,结合地质情况对物、化探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
6.3 探矿工程质量槽、井、坑、钻等各种探矿工程达到相应规范、规程的质量要求。
机械岩心钻探一般全孔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矿层及其顶、底板各3-5m的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5%。
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4 采样质量参加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样不允许用拣块法采取,应依据矿种和探矿工程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取样方法。
槽探、浅井、坑探工程应采用刻槽取样法,根据主要有用组分均匀程度,样槽横断面规格可选择10×3cm或10×5cm。
钻孔岩心样按1/2均分原则取样,并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样品的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误差不大于15%。
6.5 样品加工质量基本分析样品的加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样品缩分遵循切乔特公式(Q=kd2),K值可取经验值,或根据样品特征和加工设备要求经实验确定。
样品加工总损失率不大于3%。
样品分析应由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实验单位承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6.6 化学分析质量及检查化学分析结果必须进行内、外检,一般应分批次进行。
内检样品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10%,由送样单位编密码、将队副样送原分析单位进行检查。
外检样品一般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5%,由原分析单位编密码并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将分析正样送具省级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
分析误差及超差样品处理办法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矿石体重是估算资源量的重要参数。
致密矿石应测定小体重,样品数量一般为30个。
小体重样品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及矿石类型应具有代表性。
松散矿石应适当测定大体重和松散系数,对体重值进行校正。
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6.8 其它勘查工作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7 可行性评价应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中概略研究的原则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价。
由于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采矿成本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数据类比,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和矿山建设技术经济条件等参数可采用同类矿山的经验数据,结合本矿床特点,对进一步勘查意义做出定性评价。
8 资源量估算8.1 资源量估算范围333和3341资源量仅估算最低工业品位以上的矿体部分。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根据矿床特点、勘查技术方法及工程分布情况,选择适宜的资源量估算方法,一般可采用地质块段法或平行断面法。
8.3 工业指标选择矿床工业指标一般采用《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7年,地质出版社)中推荐的指标或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推荐的工业指标,也可采用邻近地区同类矿床矿山生产的实际指标。
在确定边界和最低工业品位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矿床的区位、地理、交通、配套资源等客观条件。
8.4 平均厚度计算矿体平均厚度一般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当工程分布很不均匀且厚度变化很大时,用工程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计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8.5.1 单工程平均品位当样品长度变化不大或品位较均匀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当样品长度差别较大且品位不均匀时,应采用样品长度加权计算。
8.5.2 块段平均品位或矿体平均品位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不大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较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应采用工程影响面积或长度加权计算。
8.5.3 特高品位处理单样品位达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较小时采用下限值。
在资源量估算时,对特高品位应进行处理。
首先应对该样品的副样作内检分析,证明原分析结果可靠后,用原分析结果作为特高品位值。
处理的办法是,以特高品位所在工程或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代替该样品的品位值,如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时,应再次按上述方法处理。
如矿体中有特高品位样品构成的连续富矿体时,应单独圈算。
8.6 矿体(块段)面积计算可用求积仪法、几何图形法或座标计算法等方法计算。
用求积仪法测定面积不得少于两次,当差值不大于2%时即为有效,以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的面积值。
用几何图形法计算面积时,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采用图件的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
测定的面积值应扣除采空区的面积。
8.7 矿体的圈定与连接8.7.1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应严格按照工业指标和样品分析结果进行。
矿体内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夹石应予剔除。
在连续高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以外,若存在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可允许将“夹石剔除厚度”值以内的样品圈入矿体范围,但以块段平均品位不低于工业品位为限。
对于具一定厚度且在相邻工程中具有连续性的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应单独圈出。
8.7.2 矿体的连接及外推矿体的连接和外推应遵循矿床地质规律。
矿体一般采用直线连接,工程间矿体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
矿体的外推采用有限外推或无限外推方法。
当边缘见矿工程以外有其它未见矿工程控制,采用有限外推法,外推距离可按照自然尖灭规律或基本工程间距的1/2-1/4确定。
当边缘见矿工程见矿厚度小于可采厚度时,不再外推。
当边缘见矿工程以外无其它工程控制,采用无限外推法,外推距离根据边缘见矿工程见矿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基本工程间距的1/2。
对于金属矿床如经可靠的物探或其它资料证实矿体稳定外延的,外推距离可适当增加。
当矿体仅有地表工程控制时,其推深应根据矿床地质规律确定,最大推深不得大于矿体平面长度的1/4,并不得大于400米。
8.8 资源量估算边界矿床预查、普查阶段工作程度较低,资源量估算时,矿体外推零点边界即作为资源量估算边界,不再内插最小可采厚度边界。
8.9 共、伴生资源量估算矿体含多种有用组份,且均已达到各自的工业指标要求,即为共生矿,要分别估算资源量。
当分布范围不相重合时,要单独圈算。
若有用组分低于工业指标,但达到伴生有益组分含量要求,按主要有用组分矿体范围,估算伴生有益组分资源量。
9 其它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