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储量分类标准

四、新分类标准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
1、重要意义 (1)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与国外市场 经济体制国家矿产资源分类的接轨,便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促 进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2)新分类适应了我国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必将推动地 质勘查体制的改革,推动地勘单位更好地走向市场。 (3)实施新标准,对于提高勘探投资效益,避免勘查资金的浪 费,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新分类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影响 (1)必须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地质工作程度的作法,要求地质勘 查工作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价,做到一边勘查,一边评价,某一勘查 阶段一结束,就可以依据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评价结果,根据分类标 准初步划分所获矿产资源的类别。这就要求提交的地质勘查报告必 须同时包括可行性评价的内容。 (2)新的分类标准是国家作为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标准,也为 探矿权人进行矿权转让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尺度,即便于政府对矿业 市场的管理,也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勘探投资体制运行和矿业 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可以说新的分类标准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全 新的要求。探矿权人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是否进行进一步的勘查 、勘探网度的安排、勘探手段的选择等,业主都有决策权。所以对 探矿权人(投资者)和勘查单位,都面临着观念转变的过程。
1959年经全国储委第十二次全会批准,发布了“金属、非金属、 煤矿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的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分级方案。之后数年间,全国储委、冶 金、煤炭等工业部门又对规范进行了补充、修改。 1997年6月国家地质总局会同有关工业部门制定并颁发了《非金 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和《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此 两个“总则”仍按技术经济条件把资源储量分为能利用和暂不能利 用两大类(即表内、表外),根据勘探研究程度分为A、B、C、D 四级。 1992年12月,又在总结前几年工作基础上,由国家技术监督局 颁发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 至今。 根据上述规范、总则的要求,各部门先后又制定了54个单矿种 地质勘探规范。上述总则、规范的制定,对解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 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2.2.4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层)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DK33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K3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66 -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Classification for resources/reserves ofsolid fuels and mineral commodities前言为使我国沿用多年的矿产储量分类分级适应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标准,以促进国际交流,按我国的GB13908-1992《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中有关分类分级的规定,主要参考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NERGY/WP.1/R.70号文件)和美国矿业局、地质调查局编制的《1980年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发布以后,我国固体矿产标准、规范、指南的制订、修订,有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部分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其他标准、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凡与本标准相抵触者,按本标准规定执行。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地质勘查司,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钱大都、严铁雄、李书乐、周圣华、白洪生、李学仁、杨建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负责解释。
1999-06-08发布 1999-12-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66 -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储量级别代码是什么

储量级别代码是什么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管理方法源自前苏联,主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并考虑当前工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开采利用情况,把矿产资源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尚难利用(表外)储量和A、B、C、D、E 五个级别。
实际应用中,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基本内容仍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业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便于与国际并轨,影响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促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与国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体制改革,国家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简称新标准),并于199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即在新旧标准并行期间,将原《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储量数据发新标准进行全面套改、归类、实现新老储量的统一归口统计管理。
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重要变革。
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和业务1.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的依据新标准实施后,由于新标准对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数据处理上有较大的改动,与原分类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在统计和管理上无法对比,因此,原有《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必须全面按照新分类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套改。
由于新的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计划规划,制定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的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等。
所以,这次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必须是国家颁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
1.1.1 新标准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新标准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查明矿产资源又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共16种。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哪16种类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哪16种类型?其代码及概念是什么?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分为16种类,其中:储量有3种类型。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资源量有7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1)可采储量(11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
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足经济的。
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产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
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
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11)所述。
与其惟一的区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5)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21)所述。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分类编号1000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分类编号1000
摘要:
一、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概述
二、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分类
三、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编号1000 的具体内容
正文: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指对我国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勘探、评价和储量登记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分类编号1000,是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一个具体分类。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分类是根据矿产资源的不同类型、性质、用途和储量规模等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分类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
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铜、铝、铅、锌等;非金属矿产主要包括石材、陶瓷、玻璃等;水气矿产主要包括水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等。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编号1000,是指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登记、汇总、统计和分析的一种编码方式。
通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编号1000,我们可以了解矿产资源的储量规模、分布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储量分类Word 文档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122、333表示的意思在查阅地质资料时,经常会看到122b、333这些数字,到底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下面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就明白了。
其实最简单的就只要看最后面的那个数字就可以了,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分类地质可靠程度类型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经济的可采储量(111)基础储量(111b)预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三量是有你煤矿各种巷道圈定的,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他们圈定的3个采区工作面和水平画入相应的类别就形成相应的煤量,大中型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应大于3年,准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1年,回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4个月,小型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应大于2年,准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8个月,回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3个月。
1、煤矿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量。
三量平衡对于正常生产有现实的意义。
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即所谓三量。
开拓煤量,是井田范围内已掘进开拓巷道所圈定的尚未采出的那部分可采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一、引言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储存并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其储量的分类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潜力,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根据矿床的产出地质条件和矿物组成,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1. 金属矿储量金属矿包括铁矿、铜矿、铝矿、黄金、银矿等,其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的可采储量。
根据《国际矿产资源分类标准》(UNFC)的定义,金属矿储量可分为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
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实地勘查和勘探已经确认的资源储量,推测储量是指通过地质信息预测或模型计算认为可能存在的储量。
2. 非金属矿储量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石英砂、石英石、粘土等。
非金属矿的储量评估同样按照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进行分类,以反映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开采潜力。
根据储量的确定性和经济成矿条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还可分为地质储量和经济储量。
地质储量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勘探和实体验证证明的具有一定储量的资源,而经济储量是在地质储量基础上,考虑资源开采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后得出的能够经济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全面评估1. 固体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我国金属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地区,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世界范围内,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非金属矿则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非洲和亚洲。
2. 资源储量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些资源的储量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而一些新兴资源的储量则逐渐增加,比如锂矿、稀土矿等。
3. 开采技术和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成本也在不断改变,比如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大型矿石破碎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都对资源储量的评估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
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
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
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图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表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
储量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基础储量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
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资源量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
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
即经过详查、勘探的成果,进行了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产品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或大幅度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也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预测的矿产资源。
即经过预查工作,依据已有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334)?,也是资源量的一种,属潜在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中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C1 地质统计学法确定矿产勘查的工程间距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有以下几种情况:C1.1 在新勘查区(或已勘查完毕,需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地区),可将区内按不同网度划分各种网形。
计算每一结点(孔位)的估计方差,再计算每一网度(形)的平均估算方差,将每一网度(形)所花费的金额与平均估计方差进行对比(图C1),该图最优勘查网度在300~200m之间。
当我们找到最佳勘查网(形)后,再利用每一结点上绘制等值线图,在估计方差较高的区域,利用C1.2所述方法,适当加密钻孔。
一旦全部孔位确定后,应在相对收益较高地段优先施工。
图 C1 最优勘探网度的选择C1.2 勘查区内已有n个钻孔施工完毕,为提高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精度、减少风险、或为了增加矿产资源储量,要在n个钻孔的基础上再增加几个钻孔(图C2),可用估方差确定最佳孔位。
图 C2 利用确定的最佳孔位(1)计算当钻孔数为n时的估计方差;(2)计算增加一个新孔Xi后,每一钻孔的估计方差;(3)计算每一钻孔的相对收益,见式(C1);…………………(C1)(4)绘制全区等相对收益线图,当Xi位置与该等相对收益线图的最高点吻合,则X1即为最佳孔位;否则,改变X1的位置,再计算,直至吻合。
(5)以同样方法确定其余的钻孔X1的位置。
C1.3 一定方向上区域变化量(有用组分)变异函数的变程值(或略小于该值),可作为该方向上最大工程间距。
C2 SD法确定矿产勘查工程间距SD法是动态分维几何学储量计算法的简称。
以动态分维几何学和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以断面构形替代空间构形为核心,用Spline函数拟合的点列函数曲线,对其求解和积分,整个运算过程费贯了动态的“搜索”和“递进”原理。
SD分数维和结构地质变量是动态分维几何学的两个基本内容。
前者是地质变量复杂性的表述,后者是地质变量可微性的表述。
由此产生SD储量计算和精度计算。
SD精度具有度量地质可靠程度和确定的勘查工程间距的功能,按照对精度的要求计算工程间距。
SD法确定矿产勘查工程间距h的公式为式(C2):h = h2 ………………………(C2)式中:h2——勘探线平均间距;Lj——第j条线两端点工程间距的总距离;K——勘探线数;N——根据要求的精度求取所需的工程数;η'——要求达到的精度值;α、β——初始递进计算SD精度过程中求取的系统值。
SD精度(η %):据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区间。
见图C3:图C3 SD精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关系应用图探明的η≥80 %控制的45 %≤η<65 %;推断的15 %≤η<30 %;预测的η<10 %。
图中的几个可靠程度待定区间属何精度,需结合矿床地质复杂程度来定,简单者可归于高精度类,复杂者归于低精度类。
矿产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所确定的,由矿石质量(化学的或物理的)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两部分组成。
预查、普查时,可用一般工业指标进行圈定和估算。
详查、勘探所用指标通常应结合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依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定和估算。
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所需的工业指标,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下达。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原则应按矿体、块段、矿产资源/储量类型、能分采的矿石类型、品级及不同工业用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已查明赋存状态,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具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的共生矿产,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有经济效益的伴生组分,也应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各取样工程、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质量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定的要求。
矿体、不同矿石类型、品级的圈定,应遵循矿床自身的地质规律。
矿体任意位置圈连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地段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厚度。
厚大且能连片的低品位矿石,应单独圈定。
边缘见矿工程的控制范围,应根据矿床地质变量的变化特征、影响范围来确定。
当边缘见矿工程出现薄而富的矿体时,可根据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以该工程为截止点圈连矿体。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一般包括面积、品位、厚度、体重等。
详查、勘探阶段所用参数应是实际测定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上,均应有代表性,数据要准确可靠。
面积:可用求积仪或几何图形法、座标计算法等多种方法求得。
面积测定时,不得少于两次,当两次的差值不大于2%时,取均值。
几何图形法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采用图件的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一般为1∶1 000。
参与估算的面积应扣除采空区的面积。
品位:平均品位的计算,当样长不均匀时,或影响品位的其它因素不均匀时,以加权平均法求取,反之可用算术平均法。
用几何图形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当遇有特高品位存在时,应先处理特高品位,再求平均品位。
特高品位值一般取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来衡量。
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采用下限值。
其处理方法是用特高品位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或单工程平均品位(厚度较大时)代替。
用SD储量计算法时,用削减值代替特高品位,置于原始数据中参与计算。
厚度:一般用算术平均法求取平均厚度,但厚度的选取要视计算方法而定。
用纵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水平厚度;用水平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垂直厚度,用真面积计算时,应计算平均真厚度。
对于厚度变化很大的矿床,遇到特大厚度,应先进行特大厚度的处理,然后再求平均厚度。
当工程分布很不均匀时,可据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
体重:应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集体重样。
致密块状矿石采集小体重样。
每种矿石类型不得少于30块;松散矿石则应采集大体重样,且不得少于3~4个;裂隙较发育的块状矿石,除按上述数量采集小体重样外,还应采集2~3个大体重样,对体重值进行校正,再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对于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矿产,在估算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的参数。
如砂矿常用的松散系数,淘洗系数,砾石系数,石灰岩、白云岩矿床的岩溶率,汞矿的含矿系数等。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