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2.2.4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层)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技术文库> 矿产百科> 选矿> 文章内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免费下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

【免费下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

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

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2.2.4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层)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一、成矿物质的类型成矿物质的类型是指矿床中所富集的主要矿物质种类。

根据不同的矿物质类型,可以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燃料矿三大类。

金属矿包括各种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铁矿、铜矿、铝矿等;非金属矿包括各种非金属矿石,如石灰石、石膏、盐矿等;燃料矿包括各种燃料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储量丰度储量丰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含固体矿产资源的量。

通常以含有矿产资源的重量或体积与区域面积或矿区空间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储量丰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可开发程度和经济价值。

储量丰度高的矿区可以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三、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开采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和评估,已经确定的可供开采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探明储量是开采矿床的依据,是确定矿产资源可供开发的重要依据。

四、潜在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预测所获得的初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的结果,是在探明矿床基础上,根据地质特征和勘探数据推测得到的尚未经过详细勘探确定的储量。

潜在储量的确定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未来的开采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五、可能储量可能储量是指在当前给定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探明和潜在储量的数据,通过合理推测和预测得到的储量。

可能储量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资源量,它反映了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对于储量的影响程度。

六、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具备开采和利用价值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可采储量是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来评估,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和利用的储量。

七、剩余储量剩余储量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剩余未开发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剩余储量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同时,剩余储量也是进行后续资源评价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八、资源评估可靠性。

储量分类Word 文档

储量分类Word 文档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122、333表示的意思在查阅地质资料时,经常会看到122b、333这些数字,到底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下面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就明白了。

其实最简单的就只要看最后面的那个数字就可以了,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分类地质可靠程度类型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经济的可采储量(111)基础储量(111b)预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三量是有你煤矿各种巷道圈定的,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他们圈定的3个采区工作面和水平画入相应的类别就形成相应的煤量,大中型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应大于3年,准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1年,回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4个月,小型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应大于2年,准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8个月,回采煤量可采期应大于3个月。

1、煤矿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量。

三量平衡对于正常生产有现实的意义。

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即所谓三量。

开拓煤量,是井田范围内已掘进开拓巷道所圈定的尚未采出的那部分可采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一、引言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储存并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其储量的分类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潜力,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根据矿床的产出地质条件和矿物组成,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1. 金属矿储量金属矿包括铁矿、铜矿、铝矿、黄金、银矿等,其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的可采储量。

根据《国际矿产资源分类标准》(UNFC)的定义,金属矿储量可分为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

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实地勘查和勘探已经确认的资源储量,推测储量是指通过地质信息预测或模型计算认为可能存在的储量。

2. 非金属矿储量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石英砂、石英石、粘土等。

非金属矿的储量评估同样按照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进行分类,以反映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开采潜力。

根据储量的确定性和经济成矿条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还可分为地质储量和经济储量。

地质储量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勘探和实体验证证明的具有一定储量的资源,而经济储量是在地质储量基础上,考虑资源开采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后得出的能够经济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全面评估1. 固体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我国金属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地区,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世界范围内,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非金属矿则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非洲和亚洲。

2. 资源储量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些资源的储量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而一些新兴资源的储量则逐渐增加,比如锂矿、稀土矿等。

3. 开采技术和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成本也在不断改变,比如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大型矿石破碎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都对资源储量的评估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完整版)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完整版)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

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

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

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 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 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 (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

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
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
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 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 (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 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
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 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 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 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 不合理);
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 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 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 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 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2)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 (12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3)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122b) ——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2)”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4)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1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这部分基础储量可以是覆盖全勘探区的,也可以是勘探区的一部分,在可采储量周围或其间分布。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2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同“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6)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22)——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类似于“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资源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和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只根据有限的数据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低,而且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也低。

7)预测的资源量(334)——指在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测、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有矿化潜力的地区;与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的经济意义尚不确定的矿产资源。

在此应予补充说明的是—对于其中,具有极少量验证工程资料的部分预测的资源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另行规定称为“预测的资源量(334
)”。

1
8)关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几点说明
本报告所应用与引用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与编码”,一律按照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规定严格执行,如表1所示:
表1 固体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表
术要求》(国土资厅[1999]113号)的规定执行;再次是,在备注说明的前提下,直接应用或引用国内外的相关数据。

关于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与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套改
为便于国内外不同时期资源储量的对比应用,特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一览表”(表2)和“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表3)一并附于如下:
表3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