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不仅顺应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的课堂所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语文学科素养。

本文笔者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价值;措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外阅读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是课堂教学的延展。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我们将对此进行更为细化的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质意义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分为,更能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构建新型化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以下我们从兴趣培养、整合补充、拓展提升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课前的延伸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预习,然后根据预习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拓展资料,如:课文作者的生平履历、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描述、相关词句的典故等等,借助于这些具有带入性、引导性的资料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走进课堂,学生的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自主性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实现知识整合与补充,提升学生认知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阶段,其主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课堂知识的整合与补充,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抓住重点。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第四小学 赵转红【摘 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适当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阅读教学主要包含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个部分,其中,课内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而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效整合阅读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更多的材料和书籍,学生能获得更充分的语文知识,充实头脑,开阔视野。

大部分教师也认为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小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育价值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大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切入点。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强化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材来看,课内的阅读素材相对较少,内容单一,有限的阅读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对这些单一的阅读素材没有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课内外阅读活动结合的模式下,学生的阅读素材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阅读范围也会得到扩展。

2.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素材,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这个世界,涉猎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3.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学生在阅读相应阅读素材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大部分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有限,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缺少写作素材的现象。

而阅读素材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参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思考这些素材能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果可以,就及时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记忆,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措施1.制订有效的阅读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活动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有效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以课内阅读为基础探寻课外阅读材料,开展有目的的阅读活动。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者:梁永生来源:《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2013年第07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

它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上岗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有无兴趣的参与,阅读的效果大不一样:阅读活动中,有阅读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会感到阅读很轻松。

同时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效率就高。

只有如此,阅读训练才有效果,能力才有所提高。

相反,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则在消极的情感的驱动下陷入被动状态,就会对阅读感到厌倦。

同时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阅读的效率就低下。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结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某门学科成绩同这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由此可见,兴趣不光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结果。

阅读活动中也是如此,兴趣是阅读的动力,阅读的成功又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实现阅读训练中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

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

阅读写作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83容生动的绘本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其次,根据绘本内容,组织孩子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体会绘本情感,并在分享与交流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

3.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阅读活动的开展也是幼儿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创意美术活动、情境表演等方式,为孩子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在《爱心树》的绘本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音频,然后让孩子根据听到的内容发挥想象,用色彩和线条将爱心树画出来,并用语言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在《逃家小兔》的绘本阅读中,教师为孩子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小兔子和兔妈妈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其语言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亲子共读的活动将家长引入到孩子的早期阅读中来,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不仅能够体会阅读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家长的关爱。

三、结束语总之,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孩子积累语言素材,还能够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活动的设计,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1]王雪娇.运用分享阅读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4):55-56.[2]高原.浅谈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79-180.[3]刘红梅.为幼儿语言发展插上灵动的翅膀——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淄博师专学报,2014(01):8-10.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研究者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决定未来学习能力。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犹如鸟儿双翼,相辅相成。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除了有限的课内阅读,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

数次重复“ 多读 书” 小小的语文课堂成 了学生课外 阅 要 。
泛读 的特点是广泛涉猎 , 博览群 书。泛读的 目的是
读 的指挥棒, 围绕课 内向课外延伸, 固了课 内知识, 既巩 又
扩展了知识 面, 了阅读量 。 增加
2师 生共 读 , 发 兴趣 . 激

通过大量 的阅读学 习语 言 , 高思想认识 , 提 陶冶情操 , 启 发智慧 , 发展思维 , 获取知识信息 。 泛读 的方法主要有 :. 1
扫视法 。 眼睛和思想瞬 间把握住文字 , 用 然后离开文字 , 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 。. 2 跳读法 。 即不按文字顺序 阅
读, 只捕捉 自己需要 的和有兴趣的 内容。
个 喜欢 阅读 的老 师更容 易带 出一 批喜欢 阅读 的
孩子。 老师率先投入阅读 , 产生“ 阅读磁场”让 学生能够 ,
发学生思考 , 有一定 的深度 和广度 。 二、 激发学生兴趣 , 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 的阅读 能力 ,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
1 内带 动课 外 阅 读 . 课
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 :. 1 咬文嚼字 ,பைடு நூலகம்文中 对
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 、 推敲 、 辨析 。 . 2品味重点语 句 , 如主 旨句 、 蓄句 、 含 呼应 句 、 象征 句 、 过渡 句 、 修辞 句等 , 体会句子 的语意 , 而培养 敏锐语感 。 . 从 3 研究体裁 、 结构 。
就初 中学生 的特 点而 言 ,并非所 有书籍都 适合学 生 阅
读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 的课外 阅读做适 当指导 , 为学 生确定一个 阶段性 的阅读 目标 , 选择 有益的书籍供学生 阅读 , 使学生养成有 目的 、 有选择阅读的习惯。 3学会 思考, . 勤于积 累。“ 学贵质疑” 读书 的 目的在 。 于增长见识 、 发展思维 。 阅读 中必须学会思考 , 通过思考 提 出问题 , 出个人见解 , 提 从而使 自己的理解 、 分析能力 大大提高 。阅读 中还要勤于积 累, 一个人 的语 言表达能 力、 感受能力要有所提高 , 最有效 的途径就是积 累 , 因而 阅读时 , 要养成做读书笔记 的习惯 , 摘抄优美 的词句 、 语 段, 做知识 卡片等 。 这样在阅读 中不断地积累知识 , 运用 时才能信手拈来 。 四、 传授 阅读方法 。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 的效率 我认 为教会学生 阅读 , 主要可从精读 和泛读人手 。 精 读就是 仔仔 细细地研 读 , 反反复复地揣摩 、 品味。 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 的活 动。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现如今,小学语文的教学已经跳脱出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的阅读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和讨论。

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的活动。

本文将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

首先,课内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目标。

课内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和技能,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感受文字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引导,学生可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对文本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课内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课内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对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总之,课内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然而,课内阅读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其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就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的活动。

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

因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浅谈小学语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内容摘要】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引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反馈交流【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160篇(段)。

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真正实现课标的要求。

因此,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

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学好语文,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不够的。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并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沉浸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去阅读、理解、思考、感悟!而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多数学生无暇阅读或不屑阅读,以至于知识面狭窄,积淀浅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日渐弱化。

一、正确认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联系新课标对“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界定,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拓宽了内容、形式、渠道。

语文实践活动分为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正确认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关系:1.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内学习促进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促进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由于学生对已故周恩来总理比较了解,就源于学生之前通过课外读物、故事、电影、电视等传媒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周总理的信息,因此,对于周总理的思想理解易于把握,分析课文也有条有理。

通过课内讨论交流,学生对周总理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更深。

2.相互服务,互为补充教学《赵普》一文时,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北宋历史,了解赵普及其所处的时代。

课堂上,同学们被赵普执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本文学习中,由于学生运用课内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又将课外获取的知识信息,及时恰当地引入课内学习,两者密切联系,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知领域。

3.相互统一,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素养。

我们在单元教学中,都是紧紧围绕单元重点,安排阅读、练习、作文等各类教学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统一,有机联系的。

二、充分理解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辩证统一1.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与时俱进要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18-08-20T15:15:09.373Z 来源:《品读》2018年1月下作者:邓鹏[导读]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两种教学资源,将他们有效衔接一起,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也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广东深圳,518110)
作者简介:邓鹏(1987.12—),男,汉族,广东罗定人,本科生学历,学士学位,一级教师,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小学语文教师。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两种教学资源,将他们有效衔接一起,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也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为让语文的课堂更加高效。

课堂的教学与课外的阅读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衔接,以下将用课文的例子分别叙述:
(一)课前衔接——积累和丰富潜在世界
课前中进行课堂与课外阅读衔接主要是为了形成有效的阅读“导引”,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预习环节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增加课外阅读,了解作者,了解文本背景,了解文本题材等,“阅读式导引”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文本。

如:教人教版三年级《翠鸟》一文时,文中描述了翠鸟的外形特征及日常活动等特点,为了让学生对翠鸟的各方面特点和习性有更深刻了解,课前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工具,自主查阅与翠鸟相关的信息,然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简单的交流,在学完课文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还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向同学介绍它二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课中衔接——补充内容,深入理解
1、关注兴趣点,适时补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外阅读资源的引入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遨游知识殿堂的催化剂。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我有意用一张洁白的面巾纸在讲台桌边角处抹擦一下,面巾纸马上变成灰蒙蒙的一片,当学生大为惊叹,我紧接着我又出示资料:
(1)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市场上 25%的影碟机返修品故障原因是由灰尘引起的。

在北方干燥、沙尘严重的地区,以及重污染城市,这一比例就更高。

(2)灰尘容易跟水蒸气结合,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一起,导致所在地区下酸雨。

在这里,擦抹讲台桌不仅是一种情境创设,更是身边随手可取资源的有效利用,它唤起学生对灰尘的厌恶之情,继续补充文字资料,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灰尘的厌恶之情,避之唯恐不及。

此时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水到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激起学生走进文本一探究竟的兴趣。

2、关注文本重点,适度拓展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时,要深挖教材,紧扣课本,以课本为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根据文本内容,出示了“平湖秋月”“西峰秀色”“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图片,并推荐学生阅读了许多书上没有介绍的景点和瑰宝,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博物馆和艺术馆”,而学习关键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中适时补充当大文豪雨果整理写下的一段文字: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士兵,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这徉的拓展阅读会让学生对“不可估量的损失”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刻。

3、关注文本难点,适度补充
学习课文的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花较多时间去点拨突破,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能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理解更得心应手。

如,教人教版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理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一重点句时,学生知道此句主要是围绕人物的“神态、外貌描写”,对人物所承受的沉重内心感受不深,教师此时播放一段“5·12”汶川大地震中救援人员徒手挖掘废墟的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救援人员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特别仔细观察他们的双手,再说说有什么感受。

阅读材料的补充,加深学生对“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理解,他们眼前像播放电影一样呈现当时父亲救援的场景, “伟大的父爱”形象深深印在脑海中。

这样的补充既关注了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铺平了道路,学生学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三)课后衔接——学以致用,拓展主题
1、语文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更多时候让学生在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并且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

学完人教版五年级的《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后,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杨氏子的说话技巧。

完成课本内容学习后,给学生出示了与课文内容一的古文小短文。

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讲完课文的时侯,及时向孩子们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进一步丰富孩子的阅读。

例如:讲完《太阳》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阅读一些与天文有关的书籍,体会宇宙的奥秘,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讲完《赵州桥》一课后,教师推荐孩子们去阅读有关特殊建筑的书籍。

3、从课文原著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作的节选部分,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及时荐读原著,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五年级中经典名著单元时,里面学习了四大名著的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四大名著,感受书中较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不仅可以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在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提升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宇清.中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指导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胡鸯鸯.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路径和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