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鉴于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优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从经济潜力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投资亦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虽然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绝非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

从人均投资规模看,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孕育的潜在投资需求,完全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纵深空间。

从经济韧性看,中国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明显上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柔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经济优势看,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显著的制度优势。

不可否认,传统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大量培养,为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研发人员的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市场、基础设施、政策调控等优势。

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裕、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宏观调控还有不少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

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五条基本要求,挖掘潜力、铸锤韧性、发挥优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呈现出新景观、新气象、新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篇一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作者:苏万青朱丽华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1期一、基本线索梳理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二、重点问题简析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前期经济的影响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这一过程摧垮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使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列强在中國开矿、设厂、修铁路等,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就地生产、销售,获取高额利润,其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获得了一系列侵华特权,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大力扩军备战,忙于军工生产,这就使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近代调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探索3.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于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繁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方向,但因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简表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纲课程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

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

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各种外来侵略、内忧外患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

首先,中国在近现代史中经历了列强入侵和割地让利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澳门等领土,丧失了主权和尊严。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了列强的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始相对滞后,并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的觉醒。

其次,中国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挑战和转型。

从晚清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政治运动,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尽管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帝制、民国、共和、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政权更替,但是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缓慢,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另外,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

从清朝末期的封建经济制度,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人民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些运动和战争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也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但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成就。

中国的近现代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必将继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可以从中国近代史开始说起。

从清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贫民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农民义务劳动,经济落后。

但是,封建社会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末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同时,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民国时期。

革命的,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政治的结构改革,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社会。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发展,政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文化复兴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受到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受到中国本土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经历了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改革开
放等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近代化的历史演变,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近现代发展模式。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开始解 体 .但仍 长期居 主导地 位 。新 中国成 立后 ,封建 的
3.中 国 民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特 点
自然经 济逐渐 消亡
(1)受外来 因素 的刺激 ,是欧风美雨 的结果 。(2)不
(2)外 国 资本 主 义经 济 :鸦 片 战争 后 ,西方 列 强 利 仅遭 到 内部封建 势力 的顽强抵 制 .还遭 到官 僚资本 和外
2.探 索 中 的错 误
2.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曲折 发 展 历 程
(1)反 右 派斗争 扩大 化 .修 改 了社会 主 要矛 盾 的认
28孽 z
薯i

名王¨

j¨

曩 董
¨

维普资讯
3.探 索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的条件 主义民主和法制。
义的 曲折 发展
45年,曲折发展。(5)1945- 1949年,日益萎缩 。(6)新 中 国
1、多 元 复 杂 的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成立后 初期 .获得 新生 。(7)1956年底 . 大改 造完 成 ,
(1)自然 经 济 :鸦 片 战 争后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民族 工业走 上社会 主义 道路
初 级 阶段 的基本 路线 ;(4)中共 十 四大把 建立 社会 主 义 吸收 国外 的 生 活方 式 。引 领 时代 潮 流 。(5)建 国后党 和
(3)思想 上 .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 的产 生和发展 ,不 断
的进 程
冲击 和动摇 封建正统 思想 的统治 地位 .为西 方 资产 阶级
总 之 .随着 西方 经 济侵 略 的加 剧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 思想 文化 的传播 提供 了社会 条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
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此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走过一些弯路,但发展是主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从此中国社会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并存,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

⑤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1956年又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与认识: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有政治独立作前提;先进的经济形态必然战胜落后的经济形态;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随着列强军事经济侵略的加剧,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

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日益增多,洋务派也积极创办近代企业,这些都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由于列强的排挤和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使重工业无从发展,畸形趋势严重,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例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调整: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②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

③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世纪末允许民间设厂,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

原因: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

③接受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④对
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评价:①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调整。

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②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

③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社会各种经济形态相互关系的分析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成分的总和,但毕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它具有这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几种经济形式并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

并存的经济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并存原因:西方列强利用发动战争夺取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成长艰难,并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使中国社会的矛盾复杂化,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