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完整PPT课件

小儿推拿完整PPT课件
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发汗,退热,镇惊止搐。 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100次 。
儿科常见病推治
【感冒】
(一)风寒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流涕,喷嚏
,咳嗽,喉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原则:疏凤.解表,散寒。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风池,黄蜂入洞,
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 板门。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二)寒湿泻 主要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口不
渴,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濡,指纹色 红。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清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 尾。
欲不振,大便挟有不消化奶块及食物残渣,或食后即泻。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捏脊。
儿科常见病推治
【疳积】
(一)积滞伤脾: 主要症状: 形体消瘦,腹部胀满,纳呆,精神不振,夜
寐不安,大便不调且常有恶臭。舌苔厚腻,脉滑,指纹色淡 略紫。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患儿头部向一侧倾斜或前倾,颜面旋向 另一侧的疾病。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处方:按揉天窗、天容、耳后高骨、风府、大椎、风门、
肩井、患侧桥弓穴、翳风、风池以及肿块周围。
Thanks!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于坤萍 15698156788
【小儿腹泻】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推拿(比较全面)ppt课件

小儿推拿(比较全面)ppt课件

学术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者和专家 开展小儿推拿的学术研 究和临床试验,为其在 医学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提供科学依据。
合作推广
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 等合作,共同推广小儿 推拿的知识和技术,扩 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和应用范围。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对小儿推 拿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舒适度。
标准化建设
制定小儿推拿的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和服务流程,推动行业标准化发 展,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与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和 推拿师共同探讨小儿推拿的理论和实践,推动国际学术交 流与合作。
衡的恢复。
05
家长如何学习和掌握小儿 推拿技能
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01
了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概念,为理解小儿推拿原
理打下基础。
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2
熟悉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小儿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以便
更好地运用推拿手法。
了解推拿治疗原则
03
学习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如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03
小儿推拿操作技巧与注意 事项
操作前准备
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明确推 拿治疗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环境
确保推拿室内环境安静 、舒适、温暖,避免风
寒侵袭。
准备物品
准备好推拿所需的介质 ,如滑石粉、葱姜水等

沟通解释
向家长解释推拿的目的 、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反 应,取得家长的配合。
操作过程规范
01

最新小儿推拿基础课件ppt

最新小儿推拿基础课件ppt

常用 手法
捏脊禁忌
不得生硬用力,令孩子惧怕; 不得饭后1小时内捏脊; 高烧、高血压要从上向下捏(倒捏脊)。
捏 脊
易于康复
小儿机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在患病过程中,

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
病 变
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能及时 调治,则容易痊愈,较快恢复。

易于传变
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 重病转危。
谢 谢 欣 赏
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
钟兰
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 床事实所证实,许多腧穴都具有不 同程度,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 热作用。
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
《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人身 凡365穴, 其中有“热俞五十九穴”, 即是具有泻热作用的腧穴。
又:“热病身先涩,烦而热,烦悗,唇嗌干, 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刺”等等。
篇中论述诸多热病,均用五十九热穴进行治 疗,只是选择的针具不同而已。
又:“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 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 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 上横脉(三阴交)以止之。”
此处又提出了治疗热病汗出的四个腧 穴,以及汗出太甚取脾经之三阴交以补 救阴液的方法。
《外台》:主治“热病汗不出,肩背 寒热,痉互引,身热……”
合谷。
曲池:《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 主之。
腕急身热惊狂
《大成》:伤寒大热不退:曲池、 绝骨、三里、大椎、涌泉、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大热,曲池、三里、复溜。
风门:又名“热府”
《大成》:身热
伤寒热退后余热
《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 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小儿推拿基础篇ppt课件

小儿推拿基础篇ppt课件

保顺堂
察大便 胎粪: 出生3-4天内,粘稠糊状,褐色,无臭 气,2-3次/日 纯母乳喂养: 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 3 次左右/日
动物乳品喂养: 淡黄色,较干硬,有臭气,1-2次/日
保顺堂
大便燥结: 实热、阴虚内热 大便稀薄+白色凝块: 乳食内伤 大便赤白粘冻:痢疾 大便成果酱色+阵发性哭闹:肠套结 大便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保顺堂
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
• • • • • • • • • 1、作用于皮肤组织 2、作用与肌肉组织 3、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 4、纠正异常解剖位置 5、改善血液循环 6、帮助消化 7、调节神经系统 8、改善心理 9、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免疫力
10/19/2018
保顺堂
【小儿推拿禁忌症】
• • • • • • • • • • 天花、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患。 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慎用。 脓毒血症。 正在出血的局部。 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传染性及溃疡性皮肤病。 烫伤局部及皮肤有破损者。 危重病症一定在抢救脱离危险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保顺堂
小儿推拿基础篇
保顺堂
绪论
10/19/2018
保顺堂
第一章 小儿推拿简史
• 1、发源
按摩发源于我国中部地区,《黄帝内经》 有记 载
• 2、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
长沙马王堆帛书、竹木简 扁鹊运用按摩抢救尸厥治愈虢太子的病 说明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10/19/2018
保顺堂
• 3、秦汉时期
保顺堂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保顺堂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24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小儿推拿概论及基础知识 PPT 课件

小儿推拿概论及基础知识  PPT  课件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虚实夹杂。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
三不足,两有余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 一、肝常有余:常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 二、心常有余: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等 三、脾常不足:常见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等 四、肺常不足:常见肺气上逆,感冒咳嗽等 五、肾常虚:小儿常见五迟五软、佝偻病等
小儿推拿概论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应用特定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以平衡机体阴阳、调理 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形成于宋朝,按摩学和儿 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其标志为 《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 《小儿推拿秘诀》3部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小儿按摩 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粉末类:滑石粉、爽身粉、痱子粉。 疗效型:姜汁、葱汁、蒜汁、蛋清(去黄疸)。
水剂:凉水。
小儿推拿中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 2、在施行小儿推拿手法时,医生、小儿推拿师或家长要注意小儿 的体位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 还要便于操作(先安抚,再操作)。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 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 进行。 3、每次给孩子做小儿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问题,如果保健和治疗 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婴儿抚触与小儿推拿的区別

共同点: 都是利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体 表进行操作,都可以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 提高免疫力。

《小儿推拿》PPT课件

《小儿推拿》PPT课件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掌握小儿推拿的精髓。鼓励学员们在实 际生活中多加练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同时,也要注意与家长们沟通 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能。
THANKS
小儿推拿起源于古代中医儿科按摩术,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 机蓬勃、发育迅速。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用中指端揉尾椎骨端,具 有止泻的作用。
其他常见问题解答
小儿推拿适用年龄范围
0-14岁儿童均可适用,但不同年龄段 推拿手法和力度有所不同。
小儿推拿禁忌症
皮肤破损、骨折、结核、肿瘤等部位 禁止推拿;高热、急性传染病等严重 疾病时应暂停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推拿 方案;推拿时需保持室内温暖,避免 小儿受凉;推拿后需让小儿适当休息 ,避免过度活动。
02 03
学员B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推拿的力度和频率很难掌握,需要多加练习和体 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及时调整 手法和力度。
学员C
通过学习小儿推拿,我不仅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还更加深入地了解 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的技能水平。

可以参加机构的试听课程或咨询其 他家长的评价,了解机构的教学水
平和口碑。
家长还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 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和 学习计划。

小儿推拿完整PPT课件

小儿推拿完整PPT课件
社区宣传
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小儿推 拿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小儿推拿的认知度。
线上推广
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小儿推拿相关知识和案 例,扩大宣传覆盖面。
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模式探索
线上理论学习
提供线上视频课程、图文教程等学习资源,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 习小儿推拿理论知识。
年龄段划分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等,采用不 同的推拿方案,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个性化调整
根据每个小儿的具体情况,如病史、家族遗传等因素,对推拿方案进 行个性化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长期跟踪观察及效果巩固
定期随访
对接受过小儿推拿治疗的小儿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身体状况和 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的疗效。
03
情绪表现
观察小儿推拿前后的情绪变化 ,如哭闹、烦躁等情绪的改善 情况,评估推拿对小儿心理状
态的调节作用。
04
家长反馈
收集家长对小儿推拿效果的反 馈意见,了解家长对推拿的认
可度和满意度。
针对不同体质和年龄段调整策略
体质辨识
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如寒热虚实等,选择相应的推拿手法和穴位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法选择和力度掌握原则
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如推、 拿、捏、揉等。
力度要适中,既要达到治疗效果,又要避免对小儿造成 不适或伤害。
在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小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和力度。
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持小儿处于舒适、放松的 状态,避免其哭闹或挣扎。
推拿师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和 呼吸,避免自身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 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 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 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 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3

1、小儿推拿适用于2~14岁小儿。

推 拿
2、 调理小儿生理疾病:发烧、感冒、咳嗽、肺炎、 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积滞、呕吐、便秘、腹泻、 腹痛、盗汗、夜啼、遗尿、尿频、及营养不良等。

3.疑难杂症,小儿肌性斜颈,面瘫,多动症,发育

迟缓,脑瘫后遗症,以及增强儿童体质免疫力推拿
应 范
等。
4. 保健服务:小儿预防感冒保健、小儿强壮身体保 健、小儿健脾胃保健、小儿保肺保健、小儿益智健
12
小 儿 推 拿

脾常不足,脾胃病多见。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而生长发育快,对营养 物质需要迫切,饮食不 知自节,脾胃病多见。
13
14
常用 手法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
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
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
15
小 儿 推 拿

肾常虚,易发生肾气不足。 小儿易因先天禀赋不足, 或后天养育不好而发生 肾气不足,多见五迟、 五软等症。
16
常用 手法
位置:在小指掌面Βιβλιοθήκη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 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 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 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20
小 儿 推 拿

肝常有余,神气怯弱,易 引动肝风。小儿肝常有 余,容易导致抽搐等。
21
22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
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
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 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 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 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脑保健、小儿安神保健等。
4


1、见效快,疗效高


2、安全稳定,不易反弹
有 哪
3、无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4、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5、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5

儿 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小儿身体的?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病 理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的生理特点
6

中医是如何认识小儿身体的?
小 儿 推 拿 基 础
1



是 小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为原则,通过手法作用小儿体表某 些特定穴位,改变或调节机体的生理, 病理状况,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不用吃 药,打针,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属 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2




拿 起



1、缓解,解除疾病 2、减少抗生素对小儿的危害 3、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4、已病防变



(一)易于发病

和 病
(二)易于传变


(三)易于康复

小儿病理特点
7
小 儿 五 脏 调 病 论
8
9
小 儿 推 拿

肺常不足,外邪由表而入, 首先犯肺,而致咳喘, 因此,儿科呼吸系统疾 病最常见。
10
11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 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 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 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 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 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 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17
小 儿 推 拿

心常有余,产生内热。小 儿心常有余,心属火, 动则易亢奋,产生内热 。
18
19
常用 手法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 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 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 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 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23
捏脊禁忌
不得生硬用力,令孩子惧怕; 不得饭后1小时内捏脊; 高烧、高血压要从上向下捏(倒捏脊)。
捏 脊
24
捏脊能解决的问题
1、孩子吃饭不香、便秘腹泻、睡卧不宁、贫血、四肢冰冷、发育缓慢、体弱多病等。 2、一般人被提拉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这就叫做“积”,所以小孩子捏脊也叫捏积。 3、人体前身为阴后背为阳。捏脊捏的是后背,是大补阳气!就是倒捏脊也是在后背上啊,是在补 阳气的基础上,补中有泻。所以不要怕倒捏脊!适应之后,还是要一律向上捏的! 4、关于冬不捏脊的说法:小儿为木气时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捏脊第一提振脾胃 之气,强力补肾。小儿正处于发育迅速阶段,一定要脾胃运化好、肾气足!所以,所有小儿都应 该捏脊。冬不捏脊的说法只适合完全健康,阴阳完全平衡的小儿。 5、平时保健的捏脊,最好在早上或者饭前饭后一小时。晚上睡前捏脊也行,但睡卧不宁的孩子 要提前捏! 6、倒捏脊手法:高血压、高烧(39度、39.5度以上)的捏脊的方向是从大椎到长强,即反向捏 脊(倒捏脊)。甚至沿着肋骨向两旁做八字捏脊。 7、体弱的孩子可以上午捏脊,晚上搓王佑三药膏,从大椎开始向下来回搓督脉,搓红搓热,尤其 多搓长强穴,可起到强力补肾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