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严师出高徒的例子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三个小故事 :刘胡兰 雷锋 严师出高徒

三个小故事 :刘胡兰    雷锋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我认为在严师的教导下,学生才能成才。

古往今来,许多伟人不都是严师教出来的?严师不会是徒有虚名的。

严而有方,再顽劣的学生也会象孙猴子一样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严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很严格。

在严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也一定懂得怎样管好自己,最终成为一名"高徒"。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对于这句名言,我有深刻的体会。

我在读初一时,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人。

上课时,他从未跟我们谈笑,我也从未看见他笑过。

每一次测验,不过关的同学要找他补习。

我有一次测验就不过关,放学按例去找他补习。

等到我把所有题目弄懂,天已经黑透了,我一边哭着回家,一边埋怨老师。

但期终考的一道难题正是要运用老师教我的原理来解答的题目。

那时,我真的很感激老师,如果不是老师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我90多分的成绩!有人会认为,老师这么严格对我,是否失去了爱呢?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老师的严格中包含了爱,正因为爱我们才要严格教导我们,你说呢?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宠爱,导致许多学生性格固执,脾气急躁。

如果没有严格的老师,又怎能把这些同学培养成才呢?当今社会,"严师出高徒"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

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有时老师不严格要求我,我也好像不想去做。

虽然老师有时是"残忍"了一点,但我们又是否想过我们的老师呢?他们为了我们能学得更好,经常备课到深夜,为了教育学生呕心沥血无私付出。

没有老师的严格管理和教导我们就像无头的苍蝇乱撞、乱飞。

因此我认为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有根据.综合以上的观点,本人认为:严师是出高徒的.因为好老师必能感染差学生,让他们学好习,令好学生好上加好,否则就不是严师了.例子1: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

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

严师出高徒的例子

严师出高徒的例子

严师出高徒的例子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彭老师的严格在我们学校可是出了名的。

每逢上体育课时,我们总是比往常要紧张得多。

因为只要我们一迟到,老师的脸就立刻会拉下来,皱起眉头吼道:“操场,两圈走四圈跑,快去!”要是有人跑不动了,停下来休息一小会儿,老师肯定又会朝你大叫:“停什么,小心再给你加一圈!”如果队伍不整齐、上课有人插嘴,打哈欠啊,他就干脆不叫我们跑了,让我们蹲马步蹲到下课。

不管我们是否能够受得了。

存有几个大胆的同学曾结伴反问过老师:为什么这样搞?老师听说:“严师出来高徒啊!世界通用型,难道你们不敢搞高徒?”我们连声都不敢出来了,东站在那里笔直得就像是一棵吉。

“既然都想要搞高徒,我也没有办法啊!”老师懊恼地说道。

喂喂喂,老师,谁想做你手下的“徒”啊!?而且,刚才有答应声吗?我不敢说出声,只在心里问。

哎,彭老师,你这明显是体罚啊?记住: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

她,中等个子,胖胖的身材,一头乌黑的披肩发,一张胖胖的娃娃脸,鼻梁开卖着一副时尚的眼镜,常穿着一身橙黄色的运动衣,看上去很精干。

她就是我们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也就是我们的新数学老师――李丽老师。

李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她的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说上课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作业要认真完成。

教师里鸦雀无声,连平时最捣乱的几个同学也乖多了。

李老师每天很忙碌,除了大队部的工作,还要为我们听课,撰写学案和习题,对我们在作业里发生的点滴错误,面批面改为,给我们冷静地传授,直至搞清楚年才。

一次,我们自学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时候,我把九小时零七分译成了九时零七分,李老师冷静地给我传授了两者的相同,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这就是我们的李老师,一位可敬可畏,可亲可爱的好老师。

我入读了二年级,我们再加了一个班主任,中等的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的眼镜,她就是我们班的密老师。

开学第一天,查老师走上讲台,眼睛向同学们环视了一下,她那严格的目光,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这时,教室里立刻安静的出奇。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优秀7篇)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优秀7篇)

严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优秀7篇)严师出高徒篇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老师,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他们真挚的心,表现在温情脉脉的眼睛里,也体现在冰冷无情的惩罚中。

所有的惩罚,都是给学生在迷途的指引,都是在悬崖边的唤醒。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信奉这一名题:严师出高徒。

记得鲁迅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人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也许就是寿镜吾老先生手执木条坐在椅子上了。

老先生处罚迟到的学生,惩罚偷玩的学生,惩罚背书不认真的学生。

正是老先生的木板,让鲁迅的童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乐趣。

多年之后,鲁迅仍记忆犹新。

我想,正是因为镜寿吾老先生的严格,鲁迅的童年没有在整日描小人书中度过,为他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也奠定了后来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董卿的真实写照。

她的父亲,也是她的老师。

年少时,董卿的父亲不允许地玩耍,每天必须读一小时书,就算放假也必须按时起床……可以说,董卿几乎没有灿烂的童年。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回想到童年的生活,她含泪说道:“当时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那样作文做”。

在她看来,她的父亲已经严厉到脱离了骨肉之情的程度,然而,正是这种严厉,造就了今天的董卿。

现在,尽管有大量时间休息,仍每天坚持半小时读书。

《朗读者》、《诗词大会》足见其功底之深,足见其主持功力之深厚。

现在的董卿,仍然十分感谢自己的父亲,“是他造就了我的一生”。

因为有严师,所以董卿如今成为“女神”,光芒万丈。

福楼拜严厉要求莫泊桑沉淀多年,观察大街上的车来车往,每天记录,最终成就“短篇小说之王”;郎平严格要求女排队员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扣球,最终中国女排重现辉煌;邹韬奋的父亲严格要求背书,一处有错便要打手,一本书背下来手打得像蚕茧一样通体透明……诸多事例告诉我们,严厉是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态度。

玉莲二中的杨老师对学生严格,全班成绩才能取得全县第一。

两个学生及其家长放纵自己,没有看到老师严厉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是错误的做法。

严师,方可使花园花朵茁壮成长,不至枯萎凋谢;严师,方可使蜡烛泪使干,不至中途熄灭,严师,方可使春意盎然,桃李满园。

严师出高徒的名人事迹

严师出高徒的名人事迹

严师出高徒的名人事迹在历史长河中,不乏一些名人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指导,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高徒。

这些名人以其严厉的要求和深刻的教诲,塑造了众多杰出人才,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

一位值得称道的名师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提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高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通过无尽的发问和思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柏拉图以其哲学成就和建立的学派而闻名于世,而亚里士多德则成为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

另一个严师出高徒的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以其严格的要求和精湛的技艺,培养了众多的画家。

他的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是米开朗基罗·布安罗蒂,后者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之一,创作了《大卫像》和《创世纪》等作品,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教育家孔子。

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格的提升。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参与编纂《论语》的子贡、子路、子夏等人,他们通过孔子的教诲,成为了后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师出高徒的名人事迹不仅在古代存在,在现代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例子。

例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以其严格的教育方式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他的严格要求和激发创造力的教学方式,使他的高徒们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严师出高徒的名人事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充分展示了优秀教育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这些名师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严格的要求,塑造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高徒,他们的事迹不仅在各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古代尊师重教的例子,供大家阅读和借鉴!1、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非常气愤。

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2、岳飞祭师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

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

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3、程门立雪宋朝时,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他拜程颐为老师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一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

守门的告诉他们,程老夫子正在睡午觉。

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寒风打在他们脸上,两人都冷得发抖,可他们还是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他们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正是因为杨时能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成为了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严师出高徒?.ppt

严师出高徒?.ppt

❖ 其三,来源于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 其四,来源于教师出色的教育艺术和精湛的教 育方略。教师掌握了出色的教育艺术,他们 育人的方法和理念就与众不同。
所以,我们认为“严师出高徒”
没有过时,只不过是这种“严师 出高徒”也应该与时俱进罢了, 让与时俱进的“严师”培育出与 时俱进的“高徒”,这也许正是 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最佳效 果,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好 出路。
THE END
所以,严格要求中应该也必须 要有慈爱关怀,“慈母”和 ❖ “严父”是做教师的同时需要 扮演的两个角色。挫折教育和 惩罚教育中应该也必须要有赏 识教育,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 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一个教师?
其一,来源于对学生深厚而无私的爱
❖ 其二,来源于教师渊博的学识。教师有了渊博 的学识,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正所 谓的不怒自威。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才有威 信,才有影响力。
的情况下,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显得相当苍
白。应该说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学生。
没有严厉的管教,他们怕是难以自觉学习。
这一点不光是中小学生,就是已经“成年” 的大学生们也是如此。
❖ 从这点来看,老师严格要求学生那是天经 地义的事情。
❖ 然而,当我们怒气冲冲抬出师长的身份, 来压制学生,用这种理念来教育管理学 生时,学生是老实了,听话了,可是这 样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独特个性的人 才吗?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严师 出高徒”的思考
❖首先,要想成为高徒,自身肯定 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最主 要研究的是老师这一方面的因素。

惩罚措施缺失 口头教育无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以往学校对于学生的惩 罚有留级、劝退,严重违纪的可勒令退学等

严师出高徒典型事例素材

严师出高徒典型事例素材

严师出高徒典型事例素材
1. 郎朗大家都知道吧!他能有现在这般高超的钢琴技艺,那可离不开他的严师格拉夫曼。

小时候的郎朗练琴稍有懈怠,格拉夫曼就会严厉批评,这才让郎朗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啊!这不就是严师出高徒的典型吗?
2. 咱们中国古代的岳飞,那也是遇到了严师周侗啊!周侗对岳飞的要求那是极其严格,训练起来丝毫不含糊。

正是因为这样,岳飞才能练就一身好本领,成为民族英雄呀!这难道不是严师成就高徒的有力例证吗?
3. 丁俊晖,那可是台球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严师伍文忠。

伍文忠对丁俊晖的训练近乎苛刻,一点点错误都不容许。

这不,就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丁俊晖啊!这例子不是恰恰说明严师的重要性吗?
4.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曾经有个老师对他特别严格,要求他在数学上精益求精。

看看陈景润后来取得的成就,不正是严师出高徒的生动体现吗?
5. 还记得那个厉害的游泳健将孙杨吧?他的教练对他要求可真严格呀!不论寒暑都督促他训练。

难怪孙杨能一次次打破纪录,成为世界冠军呢!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6. 芭蕾舞演员谭元元,她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背后的严师功不可没啊!那严厉的教导才让谭元元能达到那么高的艺术境界呀!这不就是严师出高徒的铁证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严格的老师真的能够培养出非常出色的徒弟!。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人们有的说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有的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认为这些结论都是因人而异。

在我教学的十几年工作中,也见过许许多多性格不同的孩子,针对这些孩子表现采取不同方法,使孩子走上正规的学习之路。

下面就今年我今年做班主任以来发生的一件事向大家叙说一下:那是暑期刚开学时新同学入班时,那天我们班卫生脏,一位叫魏相相的同学很自觉主动打扫,黑板脏了他又很主动的去擦,让我一下子感觉到这个学生很优秀。

在选班干部时他又主动要担当,我同意了。

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但没回答对过,又慢慢过一段时间感觉他很让人烦,语文、英语老师都反映他只是表面爱表现并不知道踏实学习,上课老师问题都没提完他就瞎举手,经调查同学们也不喜欢他,最让人发怒的是不诚实拿别人的饭卡,不但自己用还随便让外班学生用女生用,将近70元。

天天跟在外班女生的后面,学生说他变态,让我一下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学生都是住校生缺乏父母管教,我是班主任有责任让他改邪归正。

先利用劝说的方法在离校那天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的耐心给他分析后果讲道理,当时他一说三好并且保证从今以后做一个好孩子让我从下周一开始看到一个全新的魏相相从新认识他,我信了。

可是第二周刚开学前四天他就违反了三次纪律,上课还是那样,各方面表现依旧,我想这样的学生必须严厉批评。

然后在他犯错的时候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批评了一通,并且站到班级前面当着全班学生面立下保证书,最后我又补充说:“若不按保证书去做就不配做6(4)班的学生,就不是一个男子汉,让同学永远看不起,丢父母的脸。

”让所有学生去监督他今后表现。

连续几天我也没有给他好脸色,就这样过了几天以后发现他真的变化很大,上课不随便举手,会了才举手,也不再出风头,不欺骗同学恶习也改了,就像换一个人,其他任课老师也说不一样了,最可喜的是这次期中考试给他定的目标也完成了。

后来我又从一些同学的违纪情况中发现大多数人还是要用严厉手段管教才能走上正途因此我还是坚信‘严师出高徒’这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严师出高徒的例

几个严师出高徒的例子:
邹韬奋:少年时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鲁迅: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蒋梦麟:如果背时有些疙瘩,先生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再念,甚至念上一两百遍。

碰上先生心情不好,脑袋上就会“吃栗子”。

天黑放学时,常常有些学生头皮上带着几个大疙瘩回家。

周作人在《父亲的病》中写道“《中庸》《中庸》,打得屁股好种葱”。

对于这种痛苦,沈从文、胡适、郭沫若等都描述过。

许多学生所记得的先生形象,就是“先生桌上必备
有一块长方形木板,叫做戒方。

学生如不守规矩,或背书不出,先生就用戒方打头或手心,打破打肿,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郭沫若写道:我们的沈先生是很有名望的,不消说他的刑教很严。

他的刑具是一两分厚三尺来长的竹片。

非正式的打法是隔着衣裳隔着帽子的乱打,正式打法是打掌心打屁股。

小小的犯人要把板凳抬到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的神位面前,脱下裤裆,把屁股露出来,让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的化身拿起竹片来乱打。

我最忘不了的是那铁盔的故事。

先生爱用细竹打人,小小的一个头脑打得一面都是胞块,晚上睡的时候痛得不能就枕,只好暗哭。

母亲可怜起来,她寻出一顶硬壳的旧帽子给我。

先生打起来只是震天价的响,头皮一点也不痛。

我的五哥便和我争起这帽子来。

有一天他抢去了,我便号啕痛哭起来。

这使先生发觉了那个秘密,他以后打我的脑壳时,要揭去帽子再打了。

母亲也没办法了。

史学家黎东方的母亲一开课便向老师嘱咐过不要打,有佣人看见,还会叫先生不要打。

张治中的业师是他的叔舅,他没有功名,但自小苦学,一天到晚诵读写作,对学生也很严,背四书五经要连朱熹的注一起背,背时偶然停一下,手上的厚板就打下来,连张治中这样没有躲懒的学生也被打得额角留一道创痕。

就是这样的业师,大热天拿扇子为熟睡的张治中驱蚊,使张治中心中感谢不已。

史学家蒋廷黻(fú)回忆上课的情况:我把书交给老师,他念一遍,我跟着念一遍。

他看我已经会念,就命我回到自己桌子,高声朗诵,直到记牢为止。

《三字经》有韵律,句子短,记起来并不困难。

每句念若干次,我认为可以丢掉书本背得出来时,再拿书到老师那里,背朝着老师和书本,背诵书中的原文。

老师认为我真能背诵了,于是他再教我四句新的。

《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蒙学书都是句短而有韵的,所以背书不算很苦。

到了背四书五经,就渐渐进入苦境。

四书之中,《论语》、《孟子》比较易背,《中庸》则不易对付了。

五经之中,一致认为难背的是《书经》(《尚书》)。

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世的指南针。

在一
个安定的社会里,一切守旧成风,行为准则也很少变化。

因此我觉得我国的老式教学方法似乎已足以应付当时的实际所需。

现在,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玉不琢不成器、娇子如杀子,教不严师之惰,学生懈怠,完全应该打、可以打,但要讲究打的部位和工具。

部位:绝对不能打头和打脸,选择手心最好,对身体神经无害,还足以让孩子接受教训。

工具:戒尺,而不是棍子、鞭子之类,也不是讥讽的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