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笔记(通用3篇)
孔子传的读书笔记

孔子传的读书笔记孔子传的读书笔记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
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
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
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孔子传的读书笔记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
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
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
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
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
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
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孔子传的读书笔记3孔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篇1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篇2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5篇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5篇孔子《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
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
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
”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
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
”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
”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
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
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
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论语中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学而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摘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要勤奋刻苦,还要时常复习,以巩固所学。
同时,结交远方的朋友,相互学习,也是一件乐事。
在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不怨天尤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2.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积极主动,勇于请教他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羞于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借鉴。
二、为政篇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摘抄:这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复习,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
2. 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而要广泛涉猎,具备多种才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
只有学而不思,容易陷入迷茫;只有思而不学,容易误入歧途。
三、八佾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八佾》)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饮食、居住等方面不追求过分奢华,而在工作和言谈举止上要严谨认真。
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八佾》)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追求美好,避免恶行。
而小人则相反。
四、里仁篇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地方是很美好的。
如果我们选择不居住在仁爱之地,又怎能称得上是明智之人呢?2.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关于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关于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孔子被围困在匡城时,照样抚琴唱歌。
子路请教他为何不害怕,他说了四种勇敢。
他说:“在消遣行动不避开蛟龙,这是渔夫之勇;在陆地上行走不避开猛虎和野牛,这是猎人之勇;刀刃在眼前交错,却能视死如生,这是烈士之勇;知道穷困有命数,通达有时运,大难临头而不畏惧,这是圣人之勇。
”虽然是四个勇敢,但却有几个道理。
人生在世,难免有点不顺,应该如何面对?我认为应该向上面四条那样。
我们也要一样,在任何事前要勇敢,要自信。
认为自己能过得去的。
孔子这几句话,虽然少,但却能教导我,遇到困难要勇敢自信!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心里想着可以!就一定可以。
【篇二:《孔子少年的故事》读后感】《孔子少年的故事》读后感寒假期间,我从寒假作业里读了《孔子少年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任何天资的背后,更多的则是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努力。
孔子的勤学苦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从此往后,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懒惰,终于在这个学期的期未考试考出了好成绩,尽管不是最好,但我从中悟出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喜悦。
四年级:罗秀小学【篇三: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小故事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3篇《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
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
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姑举一例。
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
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
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
《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
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
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
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
孔子《论语》的读书笔记800字

孔子《论语》的读书笔记800字《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
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中的孝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更深层的孝的含义。
《论语》读书笔记篇2“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读书笔记(通用3篇)
孔子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孔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读书笔记1
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与爸爸去南城图书馆看书,我刚进书店就闻到了书的芳香,我跟着味道“飘”过去,却没看见可以让我“一饱口福”的“大餐”,这时,那道令我难以忘怀的味道又出现了,我一路紧追,来到书架前,我一看,啊!
原来是《孔子》,我飞快的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急忙打开书,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精灵”跳了出来,将我拉进了孔子的世界。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亲叔梁纥有9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脚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纥不太满意,他决定再去外求亲。
他来到了颜大人的家中,打算与颜大人的女儿成亲,颜大人来到房间与女儿们商量,他的小女儿颜征十分敬重父亲,就答应了。
叔梁纥成亲之后,却不见生子,他很是着急,他们决定去求抱子娘娘,让他们生个儿子,没过多久,颜征果然怀了孩子,过了十个月,在山洞中生下了孔丘。
叔梁纥异常高兴,抱过孩子,大吃一惊,把孩子给了颜征,说道:“这孩子相貌丑陋,怪的吓人。
”
说罢,长叹短息起来。
后来,他还将孔丘私自扔进山里,颜征不
顾刚生完孩子的痛苦,跑进山里把孩子找了回来。
渐渐的孔丘到了三岁,他聪慧过人,又活泼机灵。
可就在这年十月,叔梁纥离开了人世。
颜征对孔丘说:“孩子,娘是为你而活着的。
”说罢,向曲阜城走去。
在曼夫娘的帮助下,他们在曼夫娘家旁边住下了。
曼夫经常带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来就向妈妈问这问那,颜征看孔丘如此好学,就说:“孔丘,娘一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要记住才行,好不好。
”孔丘高兴地直拍手。
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妈妈教他读书写字,颜征十分高兴,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学会了200个生字。
又爱上了《易》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大学问家。
可孔丘觉得依然不够,就驾起马车,来到了洛阳,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学富一车,回到了家乡,并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学。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孔丘虽然丑,可他却并不自卑,他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更加的聪慧,并且他还十分的谦虚,虽然她聪慧过人,还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
他小时候妈妈虽然三十出头,却布满了鱼尾纹,他为了让妈妈省心,就三天不上学,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
颜征在他的帮助下果然气色好了很多。
可我呢,不是十分聪明,可并不谦虚,一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十分骄傲,有时还不肯做作业;有时还不肯认真听讲;还有时就连和朋友说话都带一点傲气。
并且我还不是很聪明,很容易被别人超前。
还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
我与孔丘截然不同呀!我以后定向孔丘学习,以长补短。
这次的“大餐”让我“吃”的很有感触,我以后一定会多吃一些不同的“大餐”来满足我的“食欲”,丰富我的生活。
孔子读书笔记2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
他妈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
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
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
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
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
“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
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
孔子每天都在大树下大声朗读。
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学习,节约时间,坚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声朗读。
《孔子》真是一本好书。
孔子读书笔记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
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
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