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衍生物型手性固定相分离α-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
以氨基酸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以氨基酸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摘要:手性氨基醇具有广泛用途,所以合成手性氨基醇仍是学者们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手性分离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性药物的发展,而且也为手性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有效地分析手段,以氨基酸为手性源的手性固定相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基于氨基酸类的手性固定相的研究,一方面要制备出合适的链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找到好的搭载体,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手性固定相来进行分离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以氨基酸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固定相的研究。
关键词:氨基酸;手性源;固定相1、概述人工合成的手性聚合物与天然大分子相比,在结构和键的连结方式上更具多样性。
手性聚合物一般含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具有比较规整的高层次结构,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手性识别能力,目前已手性固定相及手性分离膜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用螺旋聚甲基丙烯酸三苯甲基酯制备的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固定相,对很多外消旋体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手性识别能力。
目前,制备与天然大分子具有类似结构的聚合物,特别是氨基酸衍生的旋光性高分子已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旋光性聚酰胺、旋光性聚酯以及旋光性聚酰胺酰亚胺等,这些高分子材料在手性分离、手性液晶、手性催化剂、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氨基酸(Aminoacid)是蛋白质(protein)的基本成分,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它的分子具有生化活性,典型的生物大分子聚合物,不仅是生物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是手性助剂和有机合成中的物质基础,以氨基酸为基础合成的聚合物也将显示一定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生物降解性。
利用氨基酸进行合成手性聚合物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20],带有由于特有的不对称结构以及生物相容性能手性氨基酸侧基的聚烯烃在药物输送、生物降解材料,手性固定相、手性不对称催化合成以及金属离子吸附剂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手性氨基酸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它的稳定多肽α-螺旋构象,所形成的聚合物也可以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稳定的螺旋结构,在医药、食品、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手性药物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拆分的研究进展许多药物具有光学活性(opitical activeity)。
一般显示光学活性的药物分子,其立体结构必定是手性(chirality)的,即具有不对称性。
手性是指其分子立体结构和它的镜像彼此不能重合。
互为镜像关系而又不能重合的一对分子结构称为对映体(enantiomer)。
虽然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理化性质基本相同,但由于药物分子所作用的受体或靶位是由氨基酸、核苷、膜等组成的手性蛋白质和核酸大分子等,后者对与之结合的药物分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对映异构体在动物体内往往呈现出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的差异。
鉴于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今后研制具有不对称中心的药物,必须给出手性拆分结果,欧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此,手性拆分已成为药理学研究和制药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利用酶法、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法、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气相色谱(GC)法、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isis,CE)法和分子烙印法拆分对映体,已成为新药研究和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上述方法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1酶法酶的活性中心是一个不对称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识别消旋体。
在一定条件下,酶只能催化消旋体中的一个对映体发生反应而成为不同的化合物,从而使两个对映体分开。
该法拆分手性药物已有较久的历史,反应产物的对映过剩百分率可达100%。
酶催化的反应大多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温度通常在0~50℃,pH 值接近7.0。
由于酶无毒、易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适于大规模生产。
酶固定化技术、多相反应器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大大促进了酶拆分技术的发展。
脂肪酶、酯酶、蛋白酶、转氨酶等多种酶已用于外消旋体的拆分。
脂肪酶是最早用于手性药物拆分的一类酶,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副反应少,适用于催化非水相递质中的化学反应,在B 一受体阻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其他多种药物的手性拆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手性药物色谱拆分法研究发展

5.1 间接拆分法
[1]Zukowski J,De Biasi V,Berthod A. Chiral
等特点,并具在手性分离方面与高效液相色谱、
间接拆分法[8]虽需进行衍生化反应,但生 separation of basic drugs by capillary elec-
气相色谱相互补充,在光学纯药物的制备方面 成的非对映体异构体,物化性质不同,可用常规 trophoresis with carboxymethylcyclodextrins [J].J
的技术,它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 - NHCO- 基团。苯环的取代基的性质,数目及位 [11]LI Bing,SHI Jie -hua,YANG Gen -sheng,.
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间电荷及质量的差 置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影响很大[11]。蛋白质类 Cellulose-based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in high
副作用。因此手性药物拆分近年来引起人们的 D- 10- 樟脑磺酸胺作为手性离子对试剂添加到 是很广泛;GC 法对于药物的沸点要求严格,故
广泛关注。目前,手性药物的拆分主要有化学拆 流动相中,在硅胶 GF254 薄层板上分离了两种芳 GC 应用范围有限;CE 法和 TLC 法检测灵敏度
分法、结晶法、生物拆分法和色谱法等等,其中 香醇胺类药物对映体拉贝乐尔和倍它乐克,并 较低,有待研究提高发展;HPLC 法因手性固定
也有其局限性,如检测灵敏度不足,重现性差等 磺酰基 - 1,2- 二苯基乙二胺,研究了流动相中 对甲基苯磺酰基-1,2-二苯基乙二胺在卵类粘
[6]。
有机调节剂的种类和含量等色谱条件对拆分结 蛋白柱上的手性拆分[J].色谱,2003, 21(4): 407.
手性氨基酸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手性氨基酸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专业:物理化学学号:M110393 姓名:秦锦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手性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包括化学拆分法、不对称合成法、结晶法、微生物法、酶法、配位萃取法、膜拆分法以及色谱法等制备方法,还介绍了手性氨基酸作为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并对其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性,氨基酸,制备,拆分,生物活性随着人们对手性氨基酸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物质的D-(-)-异构体和L -(+)-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的活性差异很大。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了解生命过程中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与生物基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手性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作用,并展望了其研究的前景。
1 手性氨基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1 化学拆分法DL-对羟基苯甘氨酸可用化学拆分剂进行拆分,常用的拆分剂有溴化樟脑磺酸a-苯基乙胺,酒石酸,脱氢枞胺等。
Yamada S.等用溴化樟脑磺酸(d-BCS)作为拆分剂,对DL-对羟基苯甘氧酸进行拆分,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收率可达92%。
但此法反应步骤长、收率低,关键是选择使用周期长、回收容易的拆分剂。
严兆明等应用嗜热菌蛋白酶通过酶促由DL-苯丙氨酸-I-C与Z-L-广丙氨酸合成Z-L-Ala-L-Phe-OMe(1-C)二肽,藉此达到消旋苯丙氨酸的拆分,然后将二肽用嗜热菌蛋白酶在N-甲基吗啉缓冲溶液中进行酶促水解反应,从而获得L-苯丙氨酸。
Umemura等开发了由麦芽假丝酵母不对称降解DL-丙氨酸生产制备D-丙氨酸的实用工艺。
最适降解条件为3O摄氏度、pH6.0、通风量1.0vvm和振荡(1200r /min)。
此工艺在200g/L DL-丙氨酸规模下,L-丙氨酸在40h内完全降解,剩余的D-丙氨酸可很容易地从反应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最终可得99.0%的化学纯和99.9%旋光纯度的D-丙氨酸90g。
Yokoaeki等以醛为原料,经Bucherer反应合成DL-5-取代乙内酰脲,然后用恶臭假单胞菌的二氢嘧啶酶催化选择性水解为N-氨甲酰D-氨基酸,再经化学法或酶法脱氨甲酰基得D-氨基酸,拆分DL-5-对羟基苯乙内酰胺生产D-对羟基苯甘酸,由30 g/L DL-5氨-对羟基苯乙内酰胺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收率达92%。
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苏氨酸和赖氨酸对映体

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苏氨酸和赖氨酸对映体朱晓伟;秦书德;刘健艺;刘玉梅;郭兴杰【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CSPs) combining with prc-column derivation method for the chiral separation of thrconinc (Thr) and lysinc (Lys). Method The cnantiomcrs of thrconinc and lysinc were derivatized with reagent 4-chlo-ro-7-nitro-2,1,3-bcnzoxadiazolc( NBD-C1). The diastcrcoisomcrs produced were separated on a Sumichiral OA-2500S CSP column 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ing of mcthanol (including 5 mmol · L-1 citric acid)-acctonitrilc (60:40) and wavelength was set at 470 nm.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 D -thrconinc, and D -lysinc were linear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2. 0-16. 9 μg · mL-1.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D -thrconinc and D -lysinc were 101. 0% , with RSD of 1. 7 % and 0. 37%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Under the optimized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baseline separations of these amino acid cnantiomcrs were obtained. The method is sensitive and reproducible.%目的建立了柱前衍生结合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了苏氨酸和赖氨酸2种氨基酸对映体.方法利用4-氯-7-硝基-2,1,3-苯并噁二唑(NBD-Cl)柱前衍生,采用Sumichiral OA-2500S色谱柱,以甲醇-乙腈(60∶40,含5 mmol L-1柠檬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70 nm.结果应用该法检查L- 氨基酸原料药中的D- 型异构体,D- 苏氨酸和D- 赖氨酸在2.0~16.0 μg 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为101.0%,RSD分别为1.7%和0.37%.结论在最佳色谱条件下,2种氨基酸对映体均达到了基线分离.建立的对映体杂质检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12(027)00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苏氨酸;赖氨酸;对映体;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作者】朱晓伟;秦书德;刘健艺;刘玉梅;郭兴杰【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沈阳,110016;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121012;沈阳药科大学,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氨基酸(a mino acid)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及特殊的理化性质,目前氨基酸光学对映体分离已经成为手性拆分的研究热点。
有机化学中的手性分离技术

有机化学中的手性分离技术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反应规律的学科,而手性分离技术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手性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手性化合物,手性化合物是指分子或离子不具有镜像对称性的化合物。
手性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生物体内的氨基酸、糖类、核酸等,它们的手性结构对于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手性分离技术在医药、农药、食品、香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手性分离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手性分离方法是通过晶体生长实现的,例如拉斯克结晶法和对映体结晶法。
这些方法通过调节晶体生长条件,使得晶体中只含有一种手性的分子,从而实现手性分离。
然而,这些方法的操作复杂且效率低下,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的手性分离技术被开发出来。
其中最常用的是手性色谱技术。
手性色谱是利用手性固定相与手性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方法。
手性固定相通常是通过在固定相上修饰手性配体或手性聚合物来实现的。
手性色谱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选择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手性分离的主要方法之一。
此外,手性电泳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性分离技术。
手性电泳是利用手性电泳介质和电场作用下的分子迁移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手性电泳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分析等领域。
除了手性色谱和手性电泳,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性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手性萃取、手性膜分离、手性固相萃取等。
这些技术在手性分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种选择。
手性分离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有机化学领域的进步,也为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手性分离技术的选择性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仍然困难。
此外,一些手性分离技术的操作复杂、设备昂贵,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开发更高效、更具选择性的手性分离技术。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简要阐述了手性药物的世界销售市场。
综述了目前实验室和工业生产领域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包括: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动力学拆分法,生物拆分法,色谱拆分法,手性萃取拆分法和膜拆分法等,并简要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关键词:手性药物; 外消旋体; 手性拆分自然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手性现象,比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酶等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物质,都是手性的。
据统计,在研发的1200种新药中,有820种是手性的,占世界新药开发的68%以上[ 1 ]。
美国FDA在1992年发布了手性药物指导原则,该原则要求各医药企业今后在新药研发上,必须明确量化每一对映异构体的药效作用和毒理作用,并且当两种异构体有明显不同作用时,必须以光学纯的药品形式上市。
随后欧共体和日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此项措施大大促进了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发展,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新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热点领域[ 2 ]。
当前大多数药物是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出现,即药物里含有等量的左右两种对映体。
但是近年来单一对映体药物市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1993年全球100个热销药中,光学纯的药物仅仅占20%;然而到了1997年, 100个中就有50个是以单一对映体形式存在,手性药物已占到世界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1993年,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只有330亿美元;到了1996年,手性药物世界市场已增长到730亿美元; 2002年总销售额更是达到1720亿美元, 2010年可望超过2500亿美元[ 3~5 ]。
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触发了更多的医药企业和学者探索更新更高效地获得单一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在体内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性质不同,并表现出不同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研究与开发手性药物是当今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合理药物设计思想的日益深入,化合物结构趋于复杂,手性药物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单一异构体代替临床应用的混旋体药物,实现手性转换,也是开发新药的途径之一[ 1 - 3 ]。
以氨基酸为手性源的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以氨基酸为手性源的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摘要】氨基酸类手性固定相由于其广泛的来源和较高的拆分能力,在手性拆分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对现有氨基酸类手性固定相进行了归纳和分型,进而简要介绍了各型手性固定相的化学结构、性能及其优缺点。
并对其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氨基酸;手性固定相;性能;结构[Abstract]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of Amino acids due to its wide range of sources and high separation abil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ral separation. In this paper,firstly,th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of the existing amino acids were summarized and typed,and then the chemical structure,performanc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ypes of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of amino acids were described briefly. The trends of the developing and application of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of Amino acids are also proposed.[Keyword]Amino acids;Chiral stationary phases;performance;structure近几年,由于酶催化和不对称合成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手性药物,由于不同构型的手性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1,2],因而对外消旋体的手性拆分成为必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在分离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 提高分离效果 。 这种手性 色谱 柱应用 于正相色谱 时 , 分对 对拆 映体更有效 。
2 N
aae D i , C r aor 18;5 :1 gs M. o T J ho t , 932711 m g
3 i lW H, yn H, C rm t r 18;2 :9 Pr e k HuM J ho ao , 903225 g 4 aa D bsi . C rm tg, 991653 H r S oah J ho a r 17 ;8 : o 4 5 i lW H H u M Pr e k ynH J o aor 18;2 :8 C rm t , 953227 h g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相色谱 .
3 11 二氯 乙烷 的影 响 .. 当乙醇含量 不变 , 改变正 己烷和 二氯 乙烷 的相 对 含量 时, 随着二氯 乙烷含量 的增大 , 则流动相 极性 增 强 , 脱加快 , 洗 而对 映 体相对保 留值
表 1所示 。 表 1 正相色谱中二 氯乙烷对分离的影响
基本 不变 ,
但对分离度有较大影响 , 拆分效果 明显下降 。 结果如 氨基 酸衍 生物 与 C P间的作 用是 以偶极- S 偶极 重叠 占优势 , 氢键处于次要地位 。 二者之间的作 用力 主要有 : 1 〤 ( ) CS 上萘 环 与 DN 上苯 环间 π 作 隓 用力 ; ) ( 衍生物的酰胺基 与C P脲基间的偶极重叠 S 作用; ) ( 衍生物上的酯基平 行于 C P连接 臂 , 向 S 指 载 体表面 , C P上 其余基 团之 间的作用 3 与 S 。其 中 (2 是依赖于氨基酸空间 结构的 ) ,只 有蠨型氨基对 映体重叠得较好 ,面对面” “ 接近 , 留较 强 , L型 保 而 的较差 ( 苯丙氨酸除外)使二者分开 。 , 这种拆分 仅限 于伯 胺。对于仲胺 则分不开 , 因衍生后, 酰胺基 上无 活泼氢 , 不能给 出质子形成氢键 , 如脯氨酸。 C P与衍 生物 之间的 作用力很 强, 正相色谱 S 在 中不 易洗 脱, 必须在流动相中添加一些极性很强的 、 能授 受质子形 成氢键的 醇类如 甲醇、 乙醇 、 异丙醇 、 312 乙醇量的影响 .. 如表 2 所示 , 当二氯乙烷的含量 不变 , 乙醇 的含 量增大时, 结果与 311 .. 所述类 似, 相对保 留值 基 本 不变, 但对分 离度 有很 大影 响 , 分离 效 果 明显下 降。与表 1 较 , 比 乙醇含量 只变 化 2 %时, R 的变 其 s 化 比二氯乙烷含量变 化 5 %时要大得多 , 可能是 因 这 为乙醇的极性强 且易形成氢键所致 。 313 不同极性调 .. 诩 的影响 当固定三元溶剂 的含量 , 改变极性调 节剂 时, 发 现各种氨基酸的相对 保留值 及分离度 R 变 化都很 大 , 由于有机改性剂性质不同而 引起的 , 这是 结果汇 正丁醇等才能洗脱。 其中以 甲醇的极性最强 , 最易形 成氢键 , 脱最快 , 洗 但因部分地参与 了与C P间的作 擞 S 用, 导致 相对 保留值 有所减 小; 乙腈、 四 喃和 二氧六环极性也很强 , 但只能得到质子 , 不能给 出质
子形成氢键, 洗脱较慢, 甚至要三四个小时以上; 对
于非 极性 或不 能形成 慢, 甚至不能洗脱 。 乙二醇 、 醇、 丙三 乙胺 、 二乙胺、 乙胺等授受 质 三 子能 力更强 , 二者与正 己 不互溶 , 但前 烷 而后三者 由 于碱性 太强 , 会破坏色 柱, 因此不宜采用。 二氯 乙烷 对分 离有一 定的影响 , 但它 的主要 作 键的极性调 节剂 , 鸦 洗脱 会更
表 4 反 相色谱 中有机改性剂对分离的影响
在正相色谱流动相中加入少量醇 , 有利于洗 脱 , 并不影 响洗 脱机理 ; 而在反相色谱 中, 流动相与 C P S 间有强作用力 , 使两种具有 相反选 择性 的相互 竞争 的手性识别过 程发生变 化, 从而使洗 脱顺 序及 a 值
都有较大的变 化。 本实验表明 , C P两个手性碳原子 中起 主要 在 S 作 用的可能 是 ( --╝ -粱 ┮野 凡糠 值氖中 R 1( a 原子 , 从出峰顺序也验 证了这 一点。 另一个手性 碳原
Nr n ey, B in , 8 5 o ir vi e i l07) jg 0
u i H L wt ue dr a v a cil i ay s t sprt n o r e i -,- n rbn s g C h a i te h as t nr pae eaao s a mc 35 i t e- n P i r e v i s r t o a h h e i f c N d io zya i a d yet s nr a ad e e-hs lu crm t rpy e n et a d T e ol n c btl r b om l n r r dpae i ho a gah hv be i sgt . h m o u s i e y - e s v i d q o a e n i e v r u s w d t s a t n nr a p a crm tgah w s t t n t r e e-hs e l so e ta te r i b om l hs ho aor y bt r ta b e r dpa st h h h e a o y p - e p a e e h h y s a v e cr a gah , n te oi e t n e w s a e. ho t r y ad o ps e i odr o tnd We uh ta te rl gio mgt m o p h p t l o r u a bi t g t t ci rc ntn h h o h h ha e o i i m iy cnrld t ay m tc bn m te 1( np t l e y mn cm oet A o a l b o t l b h sm e i cro ao o h R - ahh ) t l i o pnn. - n e o e y e r a t f - a y h a e n te ay m tc bn m,.. h oe te i ai cm o et mi t y tbt t i poe hr m er cro a s i a t i te i h a n c o pnns h ol cnr u o rv o e n n m o d g n o i e m
据优势。 其作用力主要有:1 S C P上萘环与D B苯 N
环间的 - 作 用 力 ;2D B上硝 基氧 原子 与 C P N S 脲基的酰胺间的氢键作 用力 ;3氨基酸衍生物 的亚 胺基与 C P的羰基 间的氢键作用力 ;4二者间亲脂 S 相互作用力。 由于空间作用 ,3 4在拆分 氨基 酸对 映体过程中应起 主导作用 , 故对 L型保 留较强5。 流动相不仅与溶 质间有作用力 , 而且与 C P间 S 也有作 用力, C P与溶质间亲脂作 用提 供了强键 为 S 作 用, 利于手性识别 , 并有 这在非极性流动相 中是不 可能的 5 。当流 动相变化时 , a 对 值影响较大 。随流 动相极性的增大, 洗脱减慢 。
于表 3 。 表 2 正相色谱中乙醇 对分离的影响
(0将 m g氨基酸和蚁└哐狗从ζ髦校 芊猓 1m /m加 g 1 尤刖鬯姆 1 L B L m D C的 乙腈溶液 N
超 声混合 后 , 15 下反 应 3mn 于 6 0 i。冷 却后 , 入 加 0 5 L 1 N H O 溶液 , , .m aC 3 振荡 静置 1 小时后 , 进样 分 析。
7 - r1. mn, . S (73 i 其余各峰 D e 4 ) 均为 杂质峰。
32 反相色谱 .
由表 4 可见, 与正相色谱相 比, 相对保 留值 a 明 显下降 ,s R 值很 小, 分离效果 较差 , 而手性洗 脱顺序 完全相反溶质亲水 性加强 , 其极性羧基部分指 向流动相 , 而在正相色谱 中则指向载体 , 因而分离过 程发 生变 化, 氢键机理 占
wih e De ia i e Ch r l a i na v s t Ur a rv tv a s ia S to r Pha e t
Lu ia a d n io Hato n Yu Z h u
( eatet C e ir B in D p r n o hmsy e i m f t jg
将 1g氨基酸和1 L l正丁醇加入聚四氟 m m H / C
乙烯高压反应器中 , , 密封 经超声混合后 , 10 下 于 1 反应 3mn 0 i。反应完 毕, 在红外灯下( 6 ) 干, 约 0 烤 加入 .mL C2 沸去 水, 烤干 。加入 1 L 5 C l共 H 再 m
二次蒸馏水。
流动相为正己烷 二氯乙烷 乙醇=7 1 7流速 5 8 1 L m n柱温 3 , m / i, 0 检测 波 长 24m。峰:.乙酸 乙酯 5n 1
( 7 mi)2 L V l4 6 mi) 3 D- l 6 9 mi) 4 L 2 2 n . - a( . 7 n ,. Va(. 3 n , . - Th (. 7 n . -e (0 8mi) 6 D Th (2 3 mi) r 8 0 mi)5 L S r1 .5 n . - r 1. 4 n ,
22 色谱条件 .
本文收 稿 期 19 6月 1 94年 7日眨 厝 期:94 7 2 修回 日 9年 月 9
DB N C的乙酸乙酯溶液(0 gm ) 密封, 1m / L 后, 再于
15 下 反 应 3mn 6 0 i。冷 却 后 , 用 1 L o/ 先 m 2 l m L N O 溶液 洗两 遍 , aH 再用 1 L二次 蒸馏 水洗 两遍 , m 取有机层进样分析 。 232 -N - 酸 的 生 .. N D B 氨基 衍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 V r n 0 a a 5 0型液相 色谱 仪 , V 10型紫 外可 i 0 U -0 见分 光检测 器 美国 P eo ee 司生 产的 手性 hn m nx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