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之二ppt课件

• 依对观察对象控制性强弱或观察提纲的详细程度,可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 结构性观察;
• 依是否具有连贯性,可分为连续性观察和非连续观察;
• 依观察地点和组织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等。 观察的一般要求: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 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 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 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 察,作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一)“社会化过程”研究对象观
一些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家将社会化过程看成教育社 会学的研究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
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布朗:“教育 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由此 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涂尔干虽然未言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个体 社会化的过程,但他却对教育下过如此的定义:“教育 是年长的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 施加的影响。”并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二) 以教育领域为基干分类
学校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社会学三大分支研究 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若干亚领域。如学校教育社会学又可分为:教师 社会学、学生、课程、教学、学校组织等社会学。
• (三) 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分类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精髓在于他的明显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
• 控制组与实验组。
• 类型: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河南师大教科院
• 依是否具有连贯性,可分为连续性观察和非连续观察;
• 依观察地点和组织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等。 观察的一般要求: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 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 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 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 察,作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一)“社会化过程”研究对象观
一些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家将社会化过程看成教育社 会学的研究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
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布朗:“教育 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由此 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涂尔干虽然未言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个体 社会化的过程,但他却对教育下过如此的定义:“教育 是年长的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 施加的影响。”并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二) 以教育领域为基干分类
学校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社会学三大分支研究 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若干亚领域。如学校教育社会学又可分为:教师 社会学、学生、课程、教学、学校组织等社会学。
• (三) 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分类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精髓在于他的明显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
• 控制组与实验组。
• 类型: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河南师大教科院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论 PPT

教育社会学与心理学 区别
教育社会学
在解释教育活动火 现象时,多从环境 入手。
将个体的教育行为 归因为个体所处的 社会环境。
心理学
在解释教育活动火 现象时,大多从个 体入手。
将个体的教育行为归 因为个体自身的心理 因素。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 区别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 中观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 是一种社会现象的 教育活动,是一种 特殊的和具体的社 会现象。
活动
社会规范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
人,确定了社会的规模和活动的 状态。
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 质,以及生产关系。
社会 VS 群体
社会=群体?
社会 VS 群体 区别
社会
社会各成员之间 联系是必然的紧 密的。
社会中有比较健 全的生存和生产 的职能和分工, 具有对环境的适 存度。
群体
5.你为什么选择坐这个座位? 班级社会学
6.通过以上五个问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教学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概念解析
1
2
3
教育 社会 学
教育
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人。 ——夸美纽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
教育
教育就是 系统地将 年轻一代 社会化。
——涂尔干
教育即生 活,教育 即生长, 教育即经 验之不断
改造。
——杜威
教育是有意 识的以影响 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活 动。
——叶澜
…… 广义教育 狭义教育
教育的本质
学者1 学者2
教育的本质
学者3 学者n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18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2. 我国目标整合时需注意的问题:
• ①在制定组织目标时,要含有为个人所乐于接 受的一定的因素,要尽可能将与组织目标方向 一致的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之中。
• ②为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要加 强对个人目标选择的指导。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2020/12/10
23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一)沃勒的《教学社会学》 学校五方面的特征: ①属于次级文化; ②属于综合文化; ③对立与统合型文化; ④积极与消极功能兼具。 ⑤可有意安排或引导发展方向。
2020/12/10
24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二)柯尔曼娱乐亚文化 ①年轻人在音乐和服装上有特殊的爱好; ②在文化态度上经常与成人世界相对立或
2020/12/10
12
三、在我国学校功能发挥中 存在的问题
• 1.我国学校社会化功能存在的缺欠 • 2.学校选择分配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2020/12/10
13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目标 和结构
2020/12/10
14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学校组织目标的构成 1.社会规定目标; 2.学生个人目标; 3.教师个人目标; 4.学校期望目标。
2020/12/10
15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二)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 1. 含义:指已经形成的学校组织目标和构 成学校组织目标的体系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2.表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主要表现在 学校及个人目标与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差隔 上。
2020/12/10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课堂PPT)

▪ 一个国家在有着严重阶层分化的情况下是如何
保持社会秩序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整合的?
▪ 他以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进行了教育选 拔功能的个案研究。
▪
8
w
▪ 美国和英国教育制度促进社会流动的方式不同。
▪ 1、美国教育选拔制度带来的“竞争性流动”
在“竞争性流动”制度下,英才地位是一种依据某 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
▪
28
w
▪ (二)拟剧性互动论
▪ 戈夫曼为代表提出了一个拟剧论的围观领域 的研究视角。
▪ 该理论基本内容:自我的呈现、互动的策略、 印象管理艺术、人际交往仪式的意义。
▪ 伍兹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学校和课堂的互动研 究中。他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冲突型 的互动模式。(例如,学生请假,老师不许)
29
w
▪ 2、把握这三种理论流派的关系。
2
w
第一节 教育功能论
▪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
▪ (一)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 20世纪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 帕森斯和默顿。
▪ 功能论的基本观点:社会的每一个组成部 分都对整体发生功能,并由此维持社会的整 合和稳定。
▪
3
w
▪ (二)教育功能论及其基本主张
31
w
▪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
▪ 贡献 ▪ 首先,打开了被宏观教育社会学理论忽视的
教育的“黑箱”,为人们认识据现象提供了鲜 活的材料。
▪ 其次,充分认识教育主体自主性和创造性。 ▪ 局限 ▪ 过于看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忽视教育
的社会制约性,导致教育上的浪漫主义。
▪
32
w
▪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 突论的区别与联系
保持社会秩序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整合的?
▪ 他以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进行了教育选 拔功能的个案研究。
▪
8
w
▪ 美国和英国教育制度促进社会流动的方式不同。
▪ 1、美国教育选拔制度带来的“竞争性流动”
在“竞争性流动”制度下,英才地位是一种依据某 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
▪
28
w
▪ (二)拟剧性互动论
▪ 戈夫曼为代表提出了一个拟剧论的围观领域 的研究视角。
▪ 该理论基本内容:自我的呈现、互动的策略、 印象管理艺术、人际交往仪式的意义。
▪ 伍兹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学校和课堂的互动研 究中。他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冲突型 的互动模式。(例如,学生请假,老师不许)
29
w
▪ 2、把握这三种理论流派的关系。
2
w
第一节 教育功能论
▪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
▪ (一)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 20世纪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 帕森斯和默顿。
▪ 功能论的基本观点:社会的每一个组成部 分都对整体发生功能,并由此维持社会的整 合和稳定。
▪
3
w
▪ (二)教育功能论及其基本主张
31
w
▪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
▪ 贡献 ▪ 首先,打开了被宏观教育社会学理论忽视的
教育的“黑箱”,为人们认识据现象提供了鲜 活的材料。
▪ 其次,充分认识教育主体自主性和创造性。 ▪ 局限 ▪ 过于看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忽视教育
的社会制约性,导致教育上的浪漫主义。
▪
32
w
▪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 突论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社会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42页PPT

•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 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
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形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问 题;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原来的专业设置的冲击;改革开放 的同时带来的东西文化的碰撞,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社 会流动的加快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例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职业择向案例严重失衡 、人才流失问题、手机色情游戏等。
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广义上指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 会矛盾。狭义上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 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 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 社会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失调”,包括社会结构、社会 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 心理、社会观念等各方面的失调。
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差异
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社 会危机则首先表现在制度层面。
一般社会问题: 行为失范 关系失调 制度失灵
社会危机: 制度失效 关系失调 行为失调
(二)社会问题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1、分析社会问题对教育的影响 • 社会问题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极为广泛,可以说一切社会问
生。这种哀求、劝说发展生”使学风明显好转了,但
这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校长惊世骇俗的一跪后, 学生们一时惊呆了,感动了,恻隐了,收敛了,这都是人 之常情。但学生们内心是否真的明白了课业的重要性,还 打着问号。时间长了会不会故态复萌,也很难说。反过来 想一想,如果周校长的举动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他可能就 不必一跪再跪了。
• 四、失范性教育问题
• 社会的剧变和转型过程都可能带来“失范”现象,在
《教育社会学理论》课件

2 在线教育的发展
在线教育的综合性和跨越性不断提升,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
3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教育体制的结构与演化
教育的演化 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体制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教育与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密切 相关。
对比研究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等的教育 社会学问题,以期发现规律、比较差异、对经验进 行总结和概括。
教育社会学家的经典理论
杜尔凯姆
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教育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受资本主 义的经济制度影响。
韦伯
教育与官僚制度、社会等级密切相 关,强调管理制度、功能分化。
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比较
中国古代教育
注重文化传承,以经典为基础,强 调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
注重多元文化,以学生为中心,鼓 励创意和探究。
芬兰教育
注重平等教育,以情境教学为特点, 注重教学质量和私人时间。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1 多元化的需求
全球化进程加速,教育系统也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平衡、跨学科需要 等。
学生的特征和增长
1
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特征,教育者也应了解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制定符合学 生智力规律的教学计划。
2
成长过程的差异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可以有很大区别,教师应该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成长时间表。
3
年龄和经验
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年龄和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便在教育中能够合 理地安排活动的难易程度。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在线教育的综合性和跨越性不断提升,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
3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教育体制的结构与演化
教育的演化 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体制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教育与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密切 相关。
对比研究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等的教育 社会学问题,以期发现规律、比较差异、对经验进 行总结和概括。
教育社会学家的经典理论
杜尔凯姆
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教育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受资本主 义的经济制度影响。
韦伯
教育与官僚制度、社会等级密切相 关,强调管理制度、功能分化。
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比较
中国古代教育
注重文化传承,以经典为基础,强 调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
注重多元文化,以学生为中心,鼓 励创意和探究。
芬兰教育
注重平等教育,以情境教学为特点, 注重教学质量和私人时间。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1 多元化的需求
全球化进程加速,教育系统也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平衡、跨学科需要 等。
学生的特征和增长
1
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特征,教育者也应了解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制定符合学 生智力规律的教学计划。
2
成长过程的差异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可以有很大区别,教师应该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成长时间表。
3
年龄和经验
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年龄和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便在教育中能够合 理地安排活动的难易程度。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