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才女
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中国古代四大才女3篇

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中国古代四大才女3篇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中国古代四大才女1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有四位女性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柔美与智慧,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李清照、林徽因和珍妮·赵。
这四位才女的生活故事、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蔡文姬,汉代后期文学家,一生以才学闻名,是情感上进、性情深沉、惨遭流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诗作清新脱俗,如“举杯邀明月”、“故人西辞黄鹤楼”等传世佳作广为传唱。
她的智慧和学识,超越了时代的狭隘,她的思想与情感,也融入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她遭流放时,能言善辩,无愧于自己的声誉,句中含有“出落”,形容自己为竹落花开之才,实属难得。
她的生命,不只是一个女子的悲凉,也是一个人格的升华。
李清照,宋代文学家,以词章著名,“如梦令”、“如水令”、“声声慢”等佳作流芳百世。
李清照的词大都清新脱俗,感情真挚,表现出她深沉的人生谴责和哲学思想。
尤其是“蝶恋花”和“醉花阴”两首词,突破了传统词的写作范式,化繁为简,意蕴深长,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创新之作。
同时,李清照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曾经矢志要投身到改革中去,以使国家强盛,不被外敌欺侮。
林徽因,20世纪初著名建筑学家、诗人、艺术评论家,代表作包括《黄山谣》、《幽梦影》、《散花》等。
聪颖、美貌、多才多艺、个性坚强,是中国近代女性事业的先行者之一,她的学识和雅兴超越了男性同行,成为建筑和文学、工艺和诗书融汇成一的完美代表。
林徽因的思维独立、独创性强,她的口才娴熟,思路清晰,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别人的意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维方式上的开阔是林徽因的杰出之处,她对信仰、艺术、建筑、文化、命运等方面都阐述出精而有深度的见解。
珍妮·赵,清代晚期著名文学家、女权主义者,曾在艰难的家族重重压力下,远赴美国留学,同时成立女子学校,长期倡导妇女教育。
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才女、名妓

四大名妓:董小宛、 陈圆圆、苏小 小 、李师师
1. 董小宛:(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金陵人(今江苏
南京),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1639年结 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冒辟疆同甘共苦 直至去世。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额妃实为一人,并 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 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 方。
2. 陈圆圆:(1623-1695),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本姓邢,
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后吴三桂纳 为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陈圆圆曾 被俘。吴三桂降清,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为 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陈 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 “江南八艳”之一。
2. 萧红: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
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 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 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 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被誉为“30年代的文 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 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 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 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 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 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 又无限新奇。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3篇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3篇(古代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1上官婉儿(664~710年),唐朝女诗人。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上官仪孙女。
巾帼首相第一人,继承了祖父的全部才华,擅长诗文,天分极高。
上官仪获罪后被没入宫中,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
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在郑氏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
仪凤二年(677年),以聪慧得幸于武则天,颇能诗,武后称帝时,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上官婉儿是(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
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
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
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女皇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仍得中宗、韦后宠信,专掌起草诏令。
与太平公主亦多往来,与武三思私通。
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
又与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其父唐睿宗。
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年仅46岁。
开元初年,唐玄宗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20卷,张说作序。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
智慧、肉体、灵气、才华。
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上官婉儿,唐朝女诗人。
陕州陕县人。
上官仪孙女。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她的父亲班彪是东汉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大才女 四大才子 四大美女 四大丑女

四大才女四大才子四大美女四大丑女太齐全了长知识了1、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民国四大才女: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2、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3、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4、四大丑女中国历史上既然有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
为了对称,自然就有四大丑女:嫫母、钟无艳、孟光、阮氏女。
五、四大名妓中国古代四大名妓分别为:柳如是、苏小小、李师师、陈圆圆六、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七、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八、四大奇案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九、四大民间传说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十、四大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十一、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 1.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
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博学多才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 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 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 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 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 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 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 《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 篇叙事诗。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蔡文姬,名琰,原字 昭姬,晋时避司马昭 讳,改字文姬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 女儿,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精于天文数理,既博 学能文,又善诗赋, 兼长辩才与音律。 代表作有《胡笳十八 拍》、《悲愤诗》等
一代女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 官昭容,陕州陕人,祖籍陇西上邽 ,唐代 女诗人、政治家。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 庭为婢。 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 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 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 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 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 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 与韦后同时被杀。年仅46岁
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 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 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 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 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 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 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 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
古代才女有哪些人

古代才女有哪些人古代才女有: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上官婉儿、李清照、管道升、班昭、卓文君。
1. 博学多识蔡文姬蔡文姬(177年—不详),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
蔡文姬命运很不好,首先嫁给卫仲道,卫早亡,二人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时局混乱不堪。
蔡文姬跟着难民到处流亡,为匈奴左贤王所掳,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生育两个孩子。
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将其赎回,嫁给董祀。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文学、音乐、书法。
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
“还顾之兮破人情。
心但绝兮死复生。
”(《悲愤诗》)大意是:回头看看所经历的人情冷暖,不禁悲痛地死去活来。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
”(《胡茄十八拍》),意思是:高山重重直入云霄,归程怕是遥遥无期;疾风吹过千里,尘沙飞扬。
“生人既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三国杀》),大意是:活着的时候希望能回到故乡,死后就能叶落归根。
天没有尽头地也没有边,我的心惆怅的也是如此。
2. 咏絮之才谢道韫谢道韫(生卒年不详),魏晋时期才女,有很多身份: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谢道韫才学过人,聪慧勇敢,品味高雅,因大雪天创作“未若柳絮因风起”诗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数十年后,孙恩、卢循起义爆发,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其夫与子也被杀害。
谢道韫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深入敌群,奋起反抗,手杀数人。
后因寡不敌众被俘,孙恩听说过谢道韫才气,又敬仰她坚贞不屈的精神,便将其释放回家,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
拟嵇中散咏松诗谢道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不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战不我与,大运所飘遥。
表现一种淡淡的人生苦短、命运变幻莫测的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才女
这四位才女,虽没有生的国色天香,倾城倾国,可是她们的才学徳识确实是女中翘首,红颜魁星。
不仅如此,她们的才智也让须眉俯首,丈夫汗颜。
她们分别是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
{蔡文姬}
汉朝末年,各诸侯拥兵自重,最后被董卓控制了朝政。
后来,曹操假借汉献帝之口,伪造了密诏,杀了董卓,并将他的尸体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让过路的老百姓羞辱唾弃。
蔡邕是当时的名士,以前和曹操及董卓的关系很好。
如今,他见董卓人已经死了,而且亲离朋散,想到旧日的交情,不免难过。
他不顾曹操的禁令,一个人趴在董卓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这一举动吓得周围看热闹的人四散奔逃。
曹操得知以后,不由勃然大怒。
心想,蔡邕呀蔡邕,你真是不长眼神,我刚刚夺过大权,还没稳定,你竟敢当众和我唱对台戏。
于是,他下令赐蔡邕一死,并且命人到他家里把人都抓起来,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
蔡邕有个女儿,叫蔡文姬,名琰,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学识渊博,能言善辩,而且精通音乐。
当时她的丈夫刚刚去世,而她又没为夫家生下一儿半子,正在娘家修养。
她父亲出事的时候,蔡文姬正在家里弹琴。
听到下人来通报,说父亲去哀悼董卓之后,她不由得仰天长叹了一声,心想,大难就要来临了。
果然,曹操的大兵飞奔而来,将蔡府团团围住。
全府上下,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全被捆了起来,被推到了前院,稍有怠慢,就被乱棍打得皮开肉绽。
当时,汉朝北方边境极不太平,胡人经常兴兵前来侵犯。
他们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将里面的老百姓残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一队队胡兵的马背边上悬挂着一串串男人的脑袋,而马后面驮着他们抢来的女人。
蔡文姬在被发配到北方的路上,遇到了胡兵,被抓住成了俘虏。
在和其她被俘的女人一起被押向北方的时候,一路上,她们看到到处都是尸横遍野,恶臭熏天。
到了匈奴以后,因为蔡文姬能文善琴,被南匈奴王看中,当了他老婆,在那里一住就是十二年,生下了两个男孩。
蔡文姬人在匈奴的时候,日夜思念着远在中原的亲人,整天以泪洗面,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凄惨哀绝的《胡笳十八拍》。
该曲广为流传,最后流入了中原,其忧怨哀伤的曲调让曹操听了以后也深受感动。
曹操回想起自己当年对蔡家的绝情,不由得羞愧难当。
他派人来到了匈奴,想用金璧把蔡文姬赎回来。
南匈奴王一方面希望与曹操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贪恋那些金璧,考虑再三,
最后答应将蔡文姬送回中原。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浆生活,离开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
蔡文姬回到故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
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蔡文姬上堂跪下,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又是叩头。
曹操念及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宽恕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
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有了好转。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
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
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
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
{卓文君}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
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
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
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
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
小时,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十八时,
嫁与赵明诚为妻。
赵明诚酷好金石,攻读经史。
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
不料,赵、李的父亲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
宋徽宗穷极奢丽,激起各地起义,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定国号“建炎”。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
{班昭}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
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汉书,并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
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
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在后来的孝殇帝,孝安帝时期,均由邓太后临朝听政。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
班昭年逾古哮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