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合集下载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施工方案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施工方案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及工程实例前言当基础深度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

一般认为,基坑开挖要具备以下的必要条件:首先保持基坑干燥状态,创造有利于施工的环境;其次是确保边坡稳定,做到安全施工,如果忽视这些必要条件,其后果是严重的。

有的基坑积水或土质稀软,工人难以立足,无法施工;有的出现“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塌方,地质破坏;有的内部基坑土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都是由地下水引起的。

所以,在基坑施工中应对地下水的处理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地下水的人工处理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

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沉井法、灌浆法、地下连续墙等;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如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等。

止水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井点降水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是—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施工方法,已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井点降水法作一简要介绍。

井点降水法,它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周围设能渗水的井点管,配置一定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地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

井点法防水适用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克服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

由于基坑内土方干燥,有利机械化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

在我国,井点降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工程的基坑<槽>附近埋设大量的渗水井点管,与此同时地面组装抽水管路系统,通过井群连续抽吸地下水,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以下一定深度,以保持基坑干燥状态。

通常把这一方法叫做井点降水法。

井点降水法具有下列优点: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适应性强,可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基坑;降水后土壤干燥,便于机械化施工和后续工作工序的操作;井点作用下土层固结,土层强度增加,边坡稳定性提高;地下水通过滤水管抽走,防止了流砂的危害;节省支撑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等。

建筑工程水塘处理方案

建筑工程水塘处理方案

建筑工程水塘处理方案1. 引言建筑工程中的水塘是用于收集雨水、蓄水或处理废水等。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水塘的功能、结构、材料以及处理方案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建筑工程水塘处理方案,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2. 水塘选择与设计2.1 功能性需求在选择和设计水塘时,需要明确水塘的功能需求。

常见的水塘功能包括雨水收集、蓄水、循环水处理等。

根据具体需求确定水塘的尺寸、形状和位置。

2.2 结构设计水塘的结构设计要考虑受力条件、土质及地基情况等。

一般情况下,水塘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固,以确保水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材料选择在选择水塘的材料时,需考虑耐腐蚀性、耐磨性、防水性等因素。

常用的材料包括钢材、玻璃钢、聚乙烯等。

根据水塘的用途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

3. 水塘处理方案3.1 雨水收集和蓄水如果水塘的主要功能是雨水收集和蓄水,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案:•安装雨水收集装置:例如,安装雨水收集板、雨水收集箱等,将雨水引入水塘。

•设置滤水系统:对进入水塘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和除杂处理。

•保持水塘卫生:定期清理水塘底部和周边区域,防止积水变质。

3.2 循环水处理如果水塘的主要功能是循环水处理,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案:•安装循环水泵:使用循环水泵将水从水塘引入循环系统。

•设置过滤装置:安装适当的过滤装置,去除循环水中的悬浮物、杂质和有害物质。

•控制水质参数:监测和控制循环水的温度、PH 值和溶解氧等参数,保持循环水的良好品质。

•定期清洗和维护:定期对循环水系统进行清洗和维护,防止污染和堵塞。

4. 操作和维护建议为了确保水塘的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定期清理水塘:清理水塘底部的淤泥和杂物,确保水塘的通畅和卫生。

•监测水质参数:定期测量和记录水质参数,如温度、PH 值、溶解氧等,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防止污染和漏水:确保水塘周边区域的卫生,并定期检查和修复水塘的漏水问题。

填海造陆区基坑工程地下水处理实例分析

填海造陆区基坑工程地下水处理实例分析

填海造陆区基坑工程地下水处理实例分析
深圳地区近年来进行了大面积填海造陆工程,已经或正在填海的总面积达50km2。

深圳市西部沿岸地貌类型为冲积海积平原,沉积了较厚的淤泥层,东部黄金海岸主要地貌类型为沙滩、泻湖平原。

因填筑材料各异、地质条件复杂,填海造陆区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面临不少特殊的岩土工程问题。

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地下水直接受海水补给,并受海水涨落的影响;填石层、或填土层中含大量块石碎石,因空隙度大,赋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而且渗透能力相当强;堆载预压结构层中的砂垫层以及原海底砂土层均是主要的含水层。

基于此,填海造陆区基坑工程地下水的处理措施与非填海造陆区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思考问题:试对此例进行分析
解答:
1、排水盲沟的应用
当填海区地下水与海水有密切联系时,降水井抽排水量大,地下水位难以降低到设计标高;当紧邻已建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时,降水过程中容易造成地面沉降甚至建筑物倾斜。

如果基坑开挖深度浅或地下水补给有限时,可采用排水措施。

2、素混凝土桩止水帷幕的应用
基坑工程常用的止水措施有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可单独使用形成封闭的止水帷幕,也可与支护桩相间排列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在填海区管线埋设基槽开挖时,也使用钢板桩作为止水和支挡措施;近年来在深圳地铁、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地道基坑开挖时,采用咬合桩(即配筋桩与非配筋桩咬合搭接,俗称一荤一素桩)作为支护结构也作为止水结构,这种措施止水效果好但工程投资偏大。

水处理系统施工组织设计.doc

水处理系统施工组织设计.doc

水处理系统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范围1.工程概况:本期工程安装2×600MW的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锅炉设备由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为1900T/H;汽轮机和发电机分由哈尔滨汽轮机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制造,汽轮发电机额定功率为600MW。

2.工程技术条件2.1.规划布置电厂总平面按2×600MW规模设计,按6×600MW进行总体规划,留有脱硫装置场地。

总平面布置采用煤场、主厂房、配电装置三列式布置格局。

厂区采用阶梯式布置,竖向布置利用已经整平的场地标高。

两座冷却塔布置在主厂房固定端A排外侧。

在#1、#2冷却塔与主厂房之间布置循环水泵房、储氢罐区、综合水泵房、空压机室和化学水处理总站。

厂区化水设备采用集中布置方式,循环水旁流弱酸处理、锅炉补给水处理,化学废水集中处理站及加药设备采用集中布置,凝结水处理设备、化学取样、加药设备随主厂房布置;储氢库系统布置在冷却塔附近;煤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站布置在煤场附近标高较低处。

2.2.标段相关系统介绍2.2.1.循环水处理系统2.2.1.1.旁流预处理系统采用直流凝聚方式,设置4台φ8000的重力式滤池,及2台400m3的清水池;旁流弱酸离子交换器采用较易反洗的顺流离子交换器,系统共设置8台弱酸离子交换器,其中2台再生备用。

离子交换器的投运及再生均为程序控制自动进行,交换器的运行终点根据周期制水量控制,一般终点出水碱度应达到3mmol/1左右,控制平均出水碱度lmmol/1。

系统操作采用计算机控制,并设有CRT显示,就地设电磁阀箱,可以就地操作气动阀门。

2.2.1.2.硫酸再生系统弱酸离子交换器再生用98%硫酸采用硫酸运输槽车运输。

运至化学水处理区酸碱贮存间外,用硫酸输送泵打入高位布置的硫酸贮存槽内。

酸碱库内设有4台50m3的硫酸贮存槽。

硫酸重力流入计量箱后经计量泵计量及稀释后送入离子交换器。

2.2.1.3.废水排放弱酸水处理系统设2台350m3废水池,废水泵4台,再生废液排入废水池后,利用废水泵送至化学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建筑工程给排水水处理-过滤

建筑工程给排水水处理-过滤

(b)
过滤出水
硫酸铝
聚合物
原水
混合
絮凝池
(C)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过滤出水
阳离子型聚合物
原水
混合
絮凝池
(d)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图5-5 直接过滤流程
过滤出水
5.4 过滤理论
一、过滤水力学
1.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
卡曼-康采尼公式(Carman-Kozony)公式:(层流状态)
h0
180
g

(1 m0 )2 m03
厚度 (mm)
<2.0
700
<2.0
300~400
<2.0
400
<1.7
450
<1.5
230
<1.7
70
滤速 (m/h)
8~10
强制滤速 (m/h)
10~14
10~14
14~18
18~20
20~25
2.滤料筛选方法
例:筛分试验记录见表5-3.
表5-3 筛分试验记录
筛孔 (mm)
2.362 1.651 0.991 0.589 0.246 0.208 筛底盘 合计
1. 滤速:5~10m/h 2. 构造 (P133) 3. 工作过程
由过滤与反冲洗两部分组成。
过滤周期: 工作周期:从过滤开始到冲洗结束的一段时间称 为快滤池的工作周期。
滤池的工作周期为12~24h。
三、现代慢滤池
表5-1 现代慢滤池的适用的进水条件与出水水质
适用的进水条件
出水水质
细菌的去除效率 颗粒物去除效率
2



(cm)

某大学中水处理设计实例

某大学中水处理设计实例

某大学中水处理设计实例近年来,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了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大学都在进行相关的水处理研究,以期能够开发出一系列高效可行的水资源处理方案。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某大学中的一些水处理设计实例。

一、某大学生活污水处理该大学的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采用了工艺流程:格栅除污- 沉砂池- 活性污泥法- 沉淀池- 灌溉。

其中,格栅除污是首先进行的净化工序,通过将污水中的杂物筛选出来,保证后续工序的正常运行。

而接下来的沉砂池则是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泥沙,在活性污泥法阶段,污水中的微生物会通过代谢,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质。

而在沉淀池阶段,活性污泥和污水混合,沉淀后的上清液再次被送回生物池。

最后,经过该大学的灌溉系统处理,经过深度过滤后即可应用于浇灌植物。

这一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达到了较好的净化效果。

同时,将净化后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也能够减少地表水资源的使用,有助于保护当地的水资源。

二、某大学废水处理该大学的废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是生物氧化- 化学沉淀- 活性炭吸附- 紫外线消毒- 冷却降温的处理流程。

在生物氧化处理的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和氧化降解。

而在化学沉淀过程中,则是通过与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结合,从而形成沉淀并使之沉降。

最后,经过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和冷却降温处理后,可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这一处理方法不仅有效地净化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而且还对处理后的水进行了高效的安全管控。

这一方案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某大学中的这些水处理实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优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必须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净化和回收处理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蓝色星球的必经之路。

水处理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水处理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某某给水工程水处理工艺设计方案目录一、概述 (2)二、设计依据和检验标准 (2)三、水厂净水工艺确定 (3)3.1原水 (3)3.2 拟选用工艺 (3)3.3微絮凝工艺的作用机理 (3)四、净水设施选用 (4)五、设计参数 (4)(一)预处理池 (4)(二)微絮凝过滤装置 (4)六、加氯系统 (5)6.1工作原理 (5)6.2 产品性能特点 (5)6。

3技术参数 (6)6。

4. 药剂投加 (6)6.5 余氯控制 (6)七、加药系统 (6)7.1、技术参数 (6)7.2产品特点 (7)7.3药剂选用 (7)八、水处理设备清单 (8)一、概述某某供水工程设计供水量为15m3/h。

根据现场实际高程情况结合节省占地、节省运行费用、方便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本方案。

二、设计依据和检验标准●用户提供的原始资料。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 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0015-200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GB/T13922.3-92《水处理设备性能试验》●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CJ3020-19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6-94《饮用水一体化净化器》●JB/T2932—1999《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ZBG98003—87《水处理设备油漆、包装技术条件》●ZBG98004—87《水处理设备原材料入库检验》:●Q/CYT1-2012《SYZ-C型生活饮用水处理装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水利部《村镇供水工程设计图集》第94页、第149页、第156页●已实施工程案例三、水厂净水工艺确定3.1原水该水厂水源为地下水,属于低温、低浊、微污染水,受季节的影响,浊度有短时升高,平时浊度在100NTU以内。

3.2 拟选用工艺混凝剂消毒原水预处理池清水池用户原水经输水管道首先进入预处理池,经投加净水药剂反应后,然后自流至微絮凝过滤装置内,在装置内部进行涡旋反应和微絮凝过滤,出水投加消毒剂后至清水池。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 3.室内排水管道组成 • 室内排水管道由如下内容组成: • (1)排水横管:连接卫生器具的水平管段称为
排水横管。 • (2)排水立管:立管在底层和顶层应有检查口,
检查口距地面高度为1.00米。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 (3)排出管:把室内排水立管的污水排入检查 井的水平管段。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 (3)室内配水管网:包括干管、立管、支管。 • (4)配水器具与附件:包括各种配水龙头、闸阀等。 • (5)升压设备:当水压不足时,需设置水箱和水泵等设备。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 2.给水管道Biblioteka 布置原则• 建筑物的给水管,从配水平衡和供水可靠考虑,应从建筑 物用水量最大处和不允许断水处引入。
• 4.建筑给水排水管道的布置 • (1)除非是大型的生产管道,一般室内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的直径,从十几毫米 至几百毫米,因此管道在建筑给水排水 图中,无法按正确的投影来显示管径的 大小,所以各种管道不论大小,一律用 粗实线来表示,只能是显示了管道的位 置和延伸,管径需要标注数字来表明。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道宜标注管内底标高。 • 在建筑工程中,管道也可注相对本层建筑地面
底标高,标注方法为h+XXX,h表示本层建筑 地面标高(如h+0.250)。
12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
• 6.管径
• 管径应以mm为单位。管径的表达方式应符合 下列规定:水煤气输送钢管(镀锌或非镀锌)、 铸铁管等管材,管径宜以公称直径DN表示(如 DN15、DN50);
• 为了说明管道空间联系情况和相对位置,需绘出室内管道的轴测图 (有时称系统图)。
• 给水排水平面布置图与轴测图是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的重要图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摘要:针对项目用地紧张、处理后出水用作冲厕、绿化浇洒等特点,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的二级生物接触氧化加物化法处理的中水处理工艺。

介绍了其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设计总结等,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的中水处理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建筑中水
abstract: the tight project site, the treated water used for flushing and poured green features, provide a compact two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lus the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in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describes the process, design parameters, design summary, etc., desig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water treatment.key words: water treatment;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construction of water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的增加,
城市的日益扩展,特别是世界人口急剧增多,加之人类活动失控,
水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造成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及浪费严重,采用建筑中水系统,使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和建筑小区供生活杂用,既可减少污染排放,使污水无害化,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
资源从而节省水资源,是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
足的重要途径之一[1]。

城市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因国家政策调整、处理技术成熟、水价等因素,建筑中水设施的发展势头迅猛[2]。

北京市建筑中水设施的数量由 1993年85座发展到 2005年400 余座,2004年北京全市利用中水 3.00×107m3,其中市政中水利用量 2.40×107m3,主要用于东南郊工业和市政;建筑中水利用量6.00×106m3,主要用于冲厕等市政杂用[3]。

1工程概况
昌平某生命科学园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

园区南邻北清路,东边为中关村国际商城,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86354m2,拟分四期进行建设。

该本项目为一期工程,一期为一座高档办公楼,地上四层,地下二层,檐高高度为20.9m,地上总建筑面积38577 m2,包括办公区域及数据中心两大部分。

该项目排水采用污、废分流系统。

首层及以上排水系统采用重力排水,废水重力排至地下二层中水处理站调节池内,污水重力排至市政污水管,地下一层洗浴废水通过提升泵压力排至中水处理站调节池,地下室卫生间污、废水通过提升泵压力排至市政污水管,地下一层餐饮污水经隔油处理后通过提升泵压力排至市政污水管,地下二层中水处理站、给水、消防泵房、换热站等设备用房集水坑废水通过提升泵压力排至市政污水管。

项目水量平衡见图1:
图1 项目水量平衡图
中水处理站设计处理量90吨/日,进水为办公楼卫生间废水及地下一层洗浴废水,进出水水质见表1:
表1 设计进、出水水质
表中进水水质为卫生间废水及洗浴废水依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2002)建筑物中水水源水质标准经加权平均所得,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水质控制指标所得。

2工程设计
2.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2009版)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2005)《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2.2工艺流程
设计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设计处理量90吨/日,中水处理系统设置于地下二层中水处理站
内,采用二级生物接触氧化+物化法处理工艺,中水处理流程如下:废水经格栅栅渣后进入调节池,由污水提升泵提升至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经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好氧生物降解后重力流入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经二级好氧生物降解后重力流入混合反应池,混合反应池内加入絮凝药剂进行混凝反应,并重力流入斜板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出水重力排放至中间水池,经提升泵加压输送至过滤池,过滤出水经加药消毒后重力排入中水贮池,剩余污泥排至污水集水坑,经潜污泵提升就近排放至室外污水检查井,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处理站内格栅间、调节池、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等设备间及构筑物内的废气经活性炭气体除
臭设备除臭达标后由管道输送至大楼屋面排放,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双电源与发电机供电(利用楼内拟设电力系统)以确保超越排水泵的正常运行。

2.3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
①格栅:格栅的设计流量为5.6l/s,该项目设置一道机械格栅,依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2002)规定,采用细格栅的栅条间隙应小于10mm,取2.5mm,过栅流速取0.7m,栅前水深取
0.4m,安装倾角为60°,格栅宽度0.3m,渠宽0.7m。

②调节池:中水处理站平均日处理水量为90m3/d,建筑物日排水时间为12小时(发生在白天),排水集中在上班时间(9小时内),且中水处理工艺连续24小时运行,故每小时处理的水量相等,为
90/24=3.75m3(取4m3)。

调节池的有效容积为:90-4*9=54m3,有效水深为2.5m,调节池占地面积为:a=54/2.5=21.6m2,取22 m2。

③生物接触氧化池: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为达到较高的水处理质量,该项目采用两段串联的接触氧化池。

接触氧化池内设内置式悬浮填料,填料容积负荷取2.0kgbod5/(m3·d),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总有效容积为:v=(220-10)*90/(2.0*1000)=9.45 m3 (取10 m3),每段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为:10/2=5 m3,填料厚度取0.6m,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为:a=5/0.6=8.3m2,取9m2。

④混合反应池:设计采用浆板式机械絮凝池,絮凝时间15~20min,池内设3挡搅拌机,各挡搅拌机之间以隔墙分开,隔墙孔上、下错开,搅拌机叶轮线速度自第一挡的0.5m/s起逐渐减至末挡的
0.5m/s。

⑤斜板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后斜板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取
1.5 m3/(m2·h),则斜板沉淀池表面积a=4/1.5=
2.67 m2,取3 m2;斜板净距取80mm;斜板长度取1.2m;斜板安装倾角取60°;沉淀区上部水深取0.8m;底部缓冲层高度取1m。

中间水池:取水力停留时间为2h,水池容积为:v=4*2=8 m3。

⑥过滤池:过滤池内填料采用匀质砂质填料,滤料粒径为
0.9~1.35mm,填料层厚度1.0m,滤速为5m/h,滤池面积为:
a=4/5=0.8m2,设置水反冲洗,水冲强度12l/m2·s。

⑦中间水池:取水力停留时间2小时,容积为:v=4*2=8 m3。

项目地下二层中水处理站平面布置如图3
图3 中水处理站平面布置图
3设计总结
①需根据进、出水水质条件选用成熟的中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可连续稳定运行,处理出水达到设计标准。

②项目的中水处理构筑物、设备的布置应紧凑合理,以节约占地面积,并便于维修管理。

③中水处理系统设计使用材料应普遍、常见,且易于更换、替代。

④调节池的设置应既满足贮水要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容积。

参考文献:
[1]马建芳.建筑中水发展趋势及其技术应用[j]. 山西建
筑,2003,11:76-77.
[2]郭清斌,潘春雨. 建筑中水正在兴起[j].城市住
宅,2008,2:116-117.
[3]宋磊.北京市中水利用情况和分析[j].北京水
务,2006,2:32-3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