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

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看图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范文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 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 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

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https://www.360docs.net/doc/1f18715929.html,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 献吗?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得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 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得编制教学预案得过程。?教案--堂教学得实施方案,即 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得特点,结合学生得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得表达方法与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与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一、教案与教学设计得相同之处?1、两者得教学目得与教学目标得确定,都就是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而制定。?2、计划性:它们都就是根据一堂课涉及得所有因素而设计得教学内容。为了保 证教学目得得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与钻研。?3、程序相同:对教材得钻研,确定教学目得,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得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得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与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得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就是根据学生得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得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得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得层次关系就是不完全对等得?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就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得传统教学思想得体现,它得核心目得就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 握得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得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强调教师得主 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得主体地位,这样导致得后果就是便于学生得知识增长,但就是她们得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得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得教,更重视学生得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得教学效果就是教学设计得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精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的国家。河 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 的国家。 半坡 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 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 8 页)、二(第 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一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 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 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 1 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 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 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 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 3.联系讲述法。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 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 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 ●教具准备 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 2.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关于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三、【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