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人文环境的优化
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优化

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因此,如何优化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能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措施。
1. 创设富有情景的学习环境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创设富有情景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可以通过课堂布置、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实现。
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一个文学作品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2. 提供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优化还离不开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的提供。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书、音视频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
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见,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3. 鼓励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从而提高语文交流能力。
4.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应性的学习任务和资源。
同时,要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5. 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优化还需要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思考和创新。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修养自己的心灵。
6.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优化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例如,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优化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优化课堂氛围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优化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上。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也往往只注重教师的分析与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当堂训练与消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与依赖心理。
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和祥和的景象。
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教师的评价采取抵抗态度。
因此,教师应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就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形成良性互动。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
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质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质环境。
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从而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通过这些做法,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渐形成,使学生激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度,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动起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人文的魅力,增进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情感、有情趣的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教育?这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先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进而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如《诗经》《论语》《孟子》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文言文的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们也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模仿先贤的感悟到古人的胸怀与情怀,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敏感度和体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更是表达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领悟到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人文情操。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从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意的韵味,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古诗词的鉴赏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认知,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人文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启迪学生的人文思考。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人们的心灵世界,更是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情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人文思考力。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如何合理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价值观念,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
一、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选文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关怀和艺术美感。
在选取课文时,可以多选择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内涵的文章和诗歌,如《小石潭记》、《扬州八怪》,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通过阅读一些古代的诗词,如《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
通过分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价值观念。
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对于渗透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演讲、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
在讨论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些具有人文情感的文章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念。
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对人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
作文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情感价值观念。
三、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生形成人文情感和情感价值观念的重要条件,要创设一个积极向上、有人文关怀、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安静、温馨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些文化艺术作品,如名人手迹、名家书画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情感,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向往和热爱。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涉及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还要关心并引导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审美价值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三、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
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语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所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艺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成为有梦想、有责任心的人。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人文环境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人文环境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于是,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着力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营造语文课堂的和谐人文环境,尊重个体,巧妙引导,有机诱发,灵活拓展,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的人文光辉中。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
也就是说完善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收。
很难想象缺乏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那么,什么是人文环境?怎样营造语文课堂人文环境?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课堂的人文环境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人重视的,也让学生学会重视他人。
现代的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本观念”,即“人本位”;“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自由观念”。
邀请教育理论(邀请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知觉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如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观。
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帝首先提出邀请教育的概念并开始了邀请教育的理论构建与推广应用工作)认为,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学校与教师应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
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与学生一起构建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1. 引言1.1 探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过程,是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更需要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这是一个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效果。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感受到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人文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使他们具备更深层次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和体验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从而开拓视野,增加文化自信,培养拓展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价值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有更加综合和全面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美感,使他们更加懂得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人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四,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在于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个性和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

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首先,学校应该创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语文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作家、学者等人士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而阅读需要有足够的书籍和资料。
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丰富的图书馆,购买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散文集和诗集,供学生借阅。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提供电子书籍和在线阅读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家庭也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为他们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再次,学校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还应该给予语文教师更多的支持,如提供教学资源、组织教研活动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学校可以组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多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写作课程,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家庭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写作机会,鼓励他们写日记、写读后感等,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他们的合作和支持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人文环境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3-12-04T13:11:17.2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唐满艳
[导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素与之适应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法。
唐满艳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验中学425000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素与之适应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拥有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优势:因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中的字、词、句章无一不负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感。
因而,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强化它的人文性;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有意识地调节课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悦的教学情景,创设语文课堂民主、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
我们应把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看做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促进知识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学生是优化课堂人文环境的前提
要创设语文课堂的人文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摆对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
我们所面对的这些中学生,虽然还不能算是成熟,但是他们是人,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对生活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
他们当中,有些人活泼好动,有些人文静沉着,有些人自由懒散,有些人勤奋好学。
学生的性格不同,情趣爱好,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我们应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他们不喜欢,也不甘心做一个只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我们的教师曾步入了某种怪圈,有些人把“题海战术”、“满堂灌”与爱心、责任心混为一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情感得不到满足。
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太多失败的痛苦,在人格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千万不能以成绩的高低,自身的好恶来衡量学生。
我们不要把自己扮演成高高在上的施道者,应追求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
明确学生有自己选择知识、接受知识的自然需要,也会有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等自然情感的流露。
学生也是一个多面体,教师千万不能力图使这些有棱有角的多面体变成一个统一的平面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握住班级学生的个性与共性。
要时时记住,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仅仅是客体,教师只能是媒休,而学生永远是主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没有正确地认识学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二、人人参与是优化课堂人文环境的关键
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使每一个学生在理念上、行动上愿意并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从而增加他们对教学法自标的认同和凝聚力,产生内化的学习追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较棘手的一项内容。
曾从儿时起,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作文套话太多,感情不真。
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常常为了应试,教给学生一条条“锦囊妙训”,写人的记叙文可分哪几类:说明文的一二三的步骤:议论文,送你们几句最有用的名人名言……有了教师的越组代疮?学生还用得着“人人参与”吗?在课堂上,学生几乎少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了。
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后果是:学生习作如出一辙。
他们的作文也许有联想,但你会发现他们的这些联想可怕的雷同:面对中秋圆月,不忘思念台湾的亲人,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面对春蚕红烛,不忘歌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面对华灯初上的夜景,不忘歌颂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在我们的过分呵护下,他们懒得去参与,因为有现成的。
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思维的翅膀必定会折断,想像必定会被凝固。
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
我们应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要人人动手并动脑,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
在写作中,要容忍学生的“异端”的存在,让他们的思想冲破枷锁,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当然,我们对文章中体现出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要热情鼓励并大力提倡:对幼稚、消极的思想情绪要给予理解、尊重,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三、激发乐学动机,优化语文课堂的人文环境
前苏联教师家阿典纳什维利认为:虽然学生的活动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认识过程申起积极作用的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认识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动机,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1.巧设导语与板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妙的导语,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整个课堂会“随机待发”。
我们在设计导语时,要注重其与课文内容的关联,要有令人耳目一新,引起重视的思想内涵。
板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守的理解。
板书形式可多多交换,如字体变化,色彩相间,表达形式变换、设计成图表、图画式等等。
2.利用课本插图。
新教材课本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仔细观图,发挥想象:或通过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画面作比较,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可将几幅图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内涵等。
通过图画再现情景,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进入情景,而且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乐学动机。
3.分角色表演。
上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授课方式罩上了情感色彩的生动形式,令学生兴奋不已。
他们通过对角色的体验,达到了与文中主人公息息相通的境界。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音乐相辅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美文与仙乐,可创造一种情意与景境相融洽的艺术境界,从而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恰如其分地用马思聪的《思乡曲》为背景音乐,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琴声把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5、想象再造情境。
通过引导想象,力求把单词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这方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
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活起来,更细致、更通真。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何北》,抓住表现人物
喜态的动词来想象当时的情景。
我们语文教师应创设一种真正的课堂人文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更有人格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