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计算公式
常用的财务会计计算公式

常用的财务会计计算公式财务会计计算公式是财务会计分析的基础,用于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常用的财务会计计算公式及其说明:1. 总资产 turnover (Total Asset Turnover):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反映企业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销售收入,衡量了企业运营效率。
2. 存货 turnover (Inventory Turnover):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反映企业存货周转速度,衡量了企业存货的管理效能。
3. 应收账款 turnover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速度,衡量了企业收款管理的效率。
4. 应付账款 turnover (Accounts Payable Turnover):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反映企业应付账款的支付速度,衡量了企业支付管理的效率。
5. 固定资产周转率(Fixed Asset Turnover):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反映企业以固定资产为基础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衡量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6. 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反映企业销售收入获得的净利润水平,衡量了企业盈利能力。
7. 总资产利润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反映企业通过运营总资产获得的净利润水平,衡量了企业资产配置的效果。
8. 权益资本利润率(Return on Equity):权益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反映企业股东权益获得的净利润水平,衡量了企业股东投资的回报率。
9. 资本金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资本金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资本金反映企业资本金获得的净利润水平,衡量了企业资本配置的效果。
10. 存货周转天数(Days of Inventory):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平均日销售成本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衡量了企业存货的周转效率。
财务会计常用公式

财务会计常用公式在财务会计中,有很多常用的公式可以帮助分析和评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
这些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关键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财务会计公式:1. 总资产利润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 ROA):ROA=净利润/总资产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其总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 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这个公式用来衡量每一单位销售收入中的净利润占比,反映了企业的利润能力。
3. 总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ssets, ROA):ROA=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每单位总资产创造的息税前利润。
4. 股东权益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ROE):ROE=净利润/股东权益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每一单位股东权益所产生的净利润。
5. 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财务杠杆=资产总额/股东权益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使用杠杆的程度,反映了企业通过负债获得的融资比例。
6.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即企业能够通过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7. 速动比率(Quick Ratio):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除去存货后能够通过其他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8. 负债比率(Debt Ratio):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使用债务融资的程度,反映了总资产中的负债占比。
9. 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能够覆盖利息费用的程度,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10. 应付利息占息税前利润比例(Interest Expense Coverage Ratio):应付利息占息税前利润比例=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这个公式用来衡量企业每一单位息税前利润用于偿还利息费用的比例。
会计计算公式

会计计算公式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报表分析公式大全。
一、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指标越高,企业流动资产流转越快,偿还流动负债能力越强。
国际公认200%,我国150%较好。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国际标志比率100%我国90%左右。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指标越高负债程度高,经营风险大,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生产经营。
保守比率不高于50%,国际公认较好60%。
4、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100%、资本状况分析:1、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指标越高,资本保全情况越好,企业发展潜力越大,债权人利益越有保障。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指标越高,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资本积累能力越强,保全情况好,持续发展能力越大。
三、盈利能力分析:1、主营业务毛利率=毛利(主营收入-主营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介于20%-50%之间,一般相对合理稳定,流动性强的商品,毛利率低。
设计新颖的特殊商品(时装)毛利率高。
2、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反映企业基本获利能力。
3、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4、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5、主营业务税金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100%6、资产净利率=税后净利/平均总资产*100%=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指标高低于企业资产结构,经验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7、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初级会计实务—公式大全

初级会计实务—公式大全1.财务费用计算公式:
财务费用=利息费用+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
2.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3.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4.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5.应付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
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应付账款
6.流动比率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7.速动比率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8.资本金回报率计算公式:
资本金回报率=净利润/资本金
9.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10.负债比率计算公式: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
11.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开支)/营业收入12.利润总额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非营业利润
13.税后净利润计算公式:
税后净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
14.销售毛利率计算公式:
销售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15.综合毛利率计算公式:
综合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收入16.无形资产摊销计算公式:
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原值/使用年限
17.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
18.应交税费计算公式: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应交所得税
以上公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但具体使用情况还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会计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会计常用的计算公式汇总

会计常用的计算公式汇总会计是一个与数字和计算密切相关的领域。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各种计算公式来分析和处理财务数据。
以下是常用的会计计算公式汇总:1.利润公式:净利润=收入-成本净利润率=净利润/收入2.成本计算公式: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成本/产量3.折旧计算公式:折旧费用=(资产原值-残值)/使用寿命年折旧率=折旧费用/资产原值4.摊销计算公式:摊销费用=资产原值/使用寿命年摊销率=摊销费用/资产原值5.资本回报率计算公式:资本回报率=净利润/资本投入6.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7.应付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8.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9.流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速动比率计算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1.负债比率计算公式: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12.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13.营业利润率计算公式: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4.经营杠杆效应计算公式:经营杠杆效应=营业利润/净利润15.财务杠杆效应计算公式:财务杠杆效应=净利润/每股收益16.现金流量比率计算公式: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资产负债总额17.资本结构比率计算公式:资本结构比率=长期负债/总资本18.销售净利润率计算公式: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会计计算公式,会计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计算公式和指标。
在使用这些计算公式时,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式,并且确保输入的数据准确和完整,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会计学计算公式大全

会计学计算公式大全
以下是会计学中的一些常用计算公式及其解释: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公式是会计的基本等式,表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负债是企业欠他人的款项,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2.本期收入=本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退回及折让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本期收入,通过本期销售收入减去本期销售退回及折让来得出。
3.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相加得出。
4.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利润,从营业收入中减去各种费用和支出,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等项目得出。
5.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净利润,将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得出。
6.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流动比率,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会计学计算公式,它们在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些公式对于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
常用的财务指标计算公式

常用的财务指标计算公式1、变现能力比率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负债合计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2、资产管理比率(1)存货周转率公式: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2)存货周转天数公式: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
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公式大全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公式大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公式大全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报表分析公式大全。
一、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指标越高,企业流动资产流转越快,偿还流动负债能力越强。
国际公认200%,我国150%较好。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国际标志比率100%我国90%左右。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指标越高负债程度高,经营风险大,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生产经营。
保守比率不高于50%,国际公认较好60%。
4、长期资产适合率=/*100%二、资本状况分析:1、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指标越高,资本保全情况越好,企业发展潜力越大,债权人利益越有保障。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指标越高,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资本积累能力越强,保全情况好,持续发展能力越大。
三、盈利能力分析:1、主营业务毛利率=毛利/主营业务收入*100%,介于20%-50%之间,一般相对合理稳定,流动性强的商品,毛利率低。
设计新颖的特殊商品毛利率高。
2、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反映企业基本获利能力。
3、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4、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5、主营业务税金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100%6、资产净利率=税后净利/平均总资产*100%=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指标高低于企业资产结构,经验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7、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反映投资者投资回报率,股东期望平均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能超过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财务会计计算公式
1、票据的贴现
票据到期值=票面金额×(1+票面利率×承兑期限)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年贴现率×贴现天数/360(贴现月数/12)
贴现天数是指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天数,可以按月(对日),也可以按日计算(算头不算尾),也可以按期限总数减去出票日至贴现日的天数计算得到;不带息应收票据的到期值就是其面值(票面金额)。
实际贴现金额(贴现净额/贴现所得)=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
2、存货实际成本的发出
(1)、先进先出法:先购入的存货最先发出。
每次购入存货时,应按时间先后顺序逐笔登记其数量、单价和金额。
每次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购入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2)、加权平均单价=金额/数量=(期初存货结存余额+本期收入存货金额)/(期初存货结存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本公式适用于本期发出和期末结存
期末存货结存的实际成本=期末存货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存货结存余额+本期收入存货金额-期末存货结存的实际成本
考虑到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单价不一定是整数,往往要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保留四位小数,同时为了保持账面数字之间的平衡关系,一般采用倒挤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3、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发出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成本差异/计划成本=(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类似于加权平均单价,包括公式的格式、适用时间和范围
注:分母中不包含月末暂估入账的材料计划成本
分子中借方差异额(超支)“+”,贷方差异额(节约)“-”
差异率是正数表示超支,负数表示节约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收入、发出、结存)
=计划成本×(1+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结存)
=计划成本+计划成本×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结存)
发出时,材料成本差异永远在贷方,节约用红字,超支用蓝字
材料成本差异:购入时: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发出、期末结存时:计划成本×原材料成本差异率
注:当材料成本差异率不能除尽时,期末结存的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采用倒挤法:期初余额+本期收入发生额-本期发出发生额
4、工资的核算
应付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经常性奖金+工资性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
实发工资=应付工资-代扣款项合计
代扣款项包括:房租费、水电费、医药费、煤气费(代扣:其他应付款,代垫:其他应收款);个人所得税(应交税费);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费(其他应付款)
每月按平均法定工作日数21.75日=(365-52*2)/12计算:日工资率=月基本工资/21.75 注:缺勤期间的节假日不算缺勤,不扣工资,出勤期间的节假日不算出勤,不发工资
每月固定按30日计算:日工资率=月基本工资/30(基本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注:由于节假日也算工资,因而出勤期间的节假日也按出勤日计算工资,病事假缺勤期间的节假日也按缺勤日扣工资。
事假缺勤期间工资全扣;病假缺勤期间工资按其工龄的长短扣发比例计算;旷假缺勤期间工资全扣,还要倒扣奖金。
5、制造费用分配(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金额/分配标准之和(计算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某产品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分配率×该产品分配标准
注:制造费用最后结转到“生产成本”
6、支付燃料动力费时
借:应付账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7、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8、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
(2)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发
因为月初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得出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3)约当产量法
1、完工程度(加工费用)/投料程度(直接材料)
2、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完工(投料)程度
3、分配率=(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发生费用)/(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4、本月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数量×分配率
5、月末在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分配率=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发生费用-本月完工产品费用
加工费用:直接工人、制造费用、燃料动力、辅助生产车间(与时间有关)
不分工序:完工程度为50%(具体看题目要求)
分工序:每道工序完工程度为50%
某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直接材料:
a、在生产开工时一次投入:投料程度为100%,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
b、分工序陆续投入,类似于加工费用:某工序在产品投料程度=(前面各工序材料定额之和+本工序材料定额×50%)/单位产品材料定额
注:如果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一致,投料程度=完工程度
c、每工序开工时一次投入,该工序投料程度为100%:某工序在产品投料程度=(前面各工序材料定额之和+本工序材料定额×100%)/单位产品材料定额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数量+本月发生数量=本月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
(4)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法(见《基础会计》P150)
9、应付税款法、利润的计算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贷方)-本年利润(借方)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调整项目
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注:年末如有未弥补的亏损:
5年之内:税前交付,不用交税,算可供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的,还要减去未弥补的亏损5年之外:税后交付,要交税,算可供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的,还要减去未弥补的亏损
调整项目:
调“+”:超标部分的工资(可能会有三费的附加)、超标部分的业务招待费(范围内不用考虑)、罚款支出、税收滞纳金、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支出
调“-”:国债利息收入、股利收入、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五年之内未弥补的亏损
备注:折旧费可以调“+”(会计大于税法),也可以调“-”(会计小于税法)
盈余公积是按净利润(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来提取的
可供分配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弥补亏损)+盈余公积补亏
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剩余的可供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
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10、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1)直线法/平均年限法/年限平均法
特点:年折旧额相等的、不变的
预计净残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净残值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月折旧率×原值
(2)工作量法
特点:单位工作量折旧额相等的、不变的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年数总和法/合计年限法/总和年限法
特点:年折旧率逐年递减,固定的折旧基数不变
固定的折旧基数=总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逐年递减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预计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逐年递减的年折旧率
(4)双倍余额递减法
特点:年折旧率不变,年初折余价值逐年递减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上年年初折余价值-上年折旧额
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年折旧率
注: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折余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剩余价值在两年间平均摊销。
最后两年的折旧额=(倒数第二年的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预计净残值)/2
注:折旧年度与会计年度的区别:年折旧额中一年是指12个月,而不一定是是一个会计期间
折余价值=净值=原值-累计折旧
账面价值=原值-已提准备-已提折旧
账面余额=原值
七、其他重要知识
1、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长款、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盘亏、罚款支出、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无形资产转销
2、消费税:a、销售应税消费品: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b、自用应税消费品:借: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长期股权投资/应付职工薪酬
c、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用于销售借:委托加工物资
连续生产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