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农作物栽培技术论文

农作物栽培技术论文

农作物栽培技术论文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逐渐进步,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农作物栽培技术论文篇一浅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栽培技术引言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光照。

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

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

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

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

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物学课程论文

作物学课程论文

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和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摘要: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等。

从农业实践来看,植物生长及其影响因素在农业企业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力状况制约因素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等,所以研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论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通过对农作物产量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作物产量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自然因素、耕作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土地类型、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环境气候等。

1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1.1 自然因素1.1.1 影响作物产量潜力的一些因素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光照量和光强、坡度和地形、日照百分比、蒸发/蒸腾比、相对湿度、温度、32℃以上天数、灌溉、排水水分渗漏率、雨量及降雨分布、海拔高度、纬度、特殊的作物生长特性、通气因素、CO2、风速、土壤有效水、根层深度、粪肥1.1.2生产者无法控制以下7种因素:温度、光照、风暴、洪水、降雨、CO2、海拔高度。

其中可通过灌溉补充雨量不足,通过施用新鲜可分解的粪便和作物残茬来增加CO2供给。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论文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论文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论文•相关推荐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论文粮食问题几乎成为全球性问题,已经对不少国家形成困扰。

研究高产良种,改进农作物栽培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是摆在我国农业工作者眼前的重要任务。

为了使中国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基层农业工作者,深入研究影响农作物栽培的因素,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最大限度提升农民收益,势在必行。

介于此,我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本地农业现状、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状况,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终于找到一些促使农作物高产的举措。

一、影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原因(一)恰当的种植时期。

选择适当的播种时期是保证农作物快速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最佳的播种时期进行播种才能保证种子在适当的温度、水分、营养成分的条件下发芽,并且能够保证农作物幼苗抵抗病虫害与各种不利气候条件实现最佳的生长状态。

播种过早,往往会造成种子正常发芽所需的温度、水分、营养达不到要求而使发芽率较低;播种过晚,也会造成农作物幼苗正常生长周期缩短,果实发育不全致使产量降低。

因此,严格控制播种时期,对于保证农作物种子及幼苗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提高种子出苗率与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实现高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农作物种植的密度是影响农作物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合理密植不仅能够保证农作物植株获得足够的光照面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够实现农作物各植株之间光照、水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的最大化利用。

以小麦为例进行分析:如果植株种植过密,不仅会使单个植株生长空间减小,获得光热、水分、营养成分不足,还会造成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降低,导致产量下降;种植过疏,虽然单个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成分实现单个植株的高产,但由于总量上的不足最终也难以实现较高的总产量。

因此,必须重视农作物种植的疏密程度,保证农作物植株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以及足量生长所需的养分,保证农作物具有较高的产量。

(三)田间管理。

作物保护优秀论文1

作物保护优秀论文1

几株木霉对四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植物保护(检疫方向)李德强指导教师龚国淑教授摘要:通过将分离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土壤的木霉用对峙培养法和无菌发酵液培养法对西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石榴炭疽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的广谱抑制效果进行测定。

对峙培养结果表明,T8菌株的广谱抑制效果最好,T8对四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22%、58.33%、54.90%和44.29%;其次T9对番石榴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拮抗效果也很明显,其抑制率分别为63.31%和60.06%。

无菌发酵液培养的抑菌结果表明,T8的广谱抑制效果依然是最好的,对四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在67.38%和50.59%之间;其次T9的表现也很突出,对番石榴炭疽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以及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也分别达到65.83%、64.37%和42.65%;与对峙培养相比较T8、T9和T10的广谱抑制效果都有所提升,其中T10的提升效果最明显,但是T1的广谱抑制效果有小幅的下降。

关键词:木霉;拮抗作用;对峙培养;无菌发酵液培养Antagonistic effect of several Trichoderma strainsagainst four plant pathogens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quarantine branch) Li DeqiangDirected by Prof. Gong GuoshuAbstract: Broad-spectrum antagonistic effect of Jiuzhai Valley soil Trichoderma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um.Meloni s,Fusarium graminearumn Sch w,Colletotrichum gloeospo i oides Penzi g and 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 was studied by dual culture and fermentation broth culture.The dual culture test shows that T8 strains appears best in broad-spectrum inhibition, it’s inhibition rate to the four pathogens is 60.22%,58.33%,54.90% and 44.29%; then T9 also appears good in against Colletotrichum gloeospo i oides Penzi g and 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 the inhibition rate is 63.31% and 60.06% respectively. Aseptic fermentation broth culture medium result shows that T8 remains the best in broad-spectrum inhibition, it’s inhibition rate against the four pathogens is between 67.38% and 50.59%; also, T9 appears very good, it’s inhibition rate against Colletotrichum gloeospo i oides Penzi g, 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 and Fusarium oxysporum.Meloni s is 65.83%,64.37% and 42.65%. Compared with Confrontation culture, the Broad-spectrum inhibitory effect of T8,T9,T10 all improved, among them, theimproving degree of T10 ranks first, however, the Broad-spectrum inhibitory effect of T1 is a little bit lower. Key word:Trichoderma;Antagonism; Dual culture; Aseptic fermentation broth culture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所以人们极其渴望绿色食品的生产。

农业科技论文2篇

农业科技论文2篇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论文第一篇1. 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之一,对于保障社会食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农业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壤质量下降、农业资源浪费、农药残留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影响2.1 种植技术的创新种植技术的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

通过引入新品种、改进种植管理方法,农业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现代的基因改良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另外,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根据不同土地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精确施肥和灌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浪费。

2.2 养殖技术的改进农业科技还可以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动物养殖的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新的饲养管理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动物的疾病和应激,提高养殖效率。

此外,农业科技还可以研发出更高效的饲料和饲养管理系统,以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2.3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播种机和收割机可以提高作业的精度和速度,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浪费。

3. 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3.1 数字农业技术的兴起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农业技术正在兴起。

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农民可以及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进而做出精确的决策。

3.2 生物技术的应用拓展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随着对基因的研究的深入,基因编辑技术将为农作物的改良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也有望替代传统化肥和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论农业科技的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质量和环境友好性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研究论文:农业论文15篇

农业综合研究论文:农业论文15篇

农业综合课题研究论文农业论文15篇【摘要】只有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其他经济才可以更顺利地得到发展,农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力推进气象保障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

推行切实的惠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平稳发展。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生产农田水利论文1农田水利发展的作用1.1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环境和气候是制约农业生产主要因素,而我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降水量的分布,南方较北方多。

从而导致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问题,降水过多可引发水灾,较少则导致旱灾,而通过水利设施的调节作用能够成功实现防水治水的目标,即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储存和释放,让农田能在不同环境下适应并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从而为人们提供生活方面的用水,保证农村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步提供。

当然,农田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其作用就是提高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且具有节水的功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2.1水质条件较差,净化具有一定难度水质条件较差是我国很多农村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较差,没有科学的净水设备,很多生活用水都未经过净化就进行饮用和浇灌,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元素较多的水,如铅、汞、砷等含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对于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地区的种植多采用农药和化肥,而这些化学物质也会对附近河流以及湖泊的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导致水源安全问题。

而如何克服农村饮水问题,也是农田水利建设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2设备技术局限,建设进度迟滞不前设备和技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而就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普及现状而言,很多发达的沿海地区都已经普及了这种先进的技术,所以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内陆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

农业科普论文范文3篇

农业科普论文范文3篇

农业科普论⽂范⽂3篇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1设计理念与⽅法⾸先运⽤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等对某循环农业⽰范园园区区位、资源等现状进⾏调查,绘制出较完整的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然后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设计理念,运⽤教育学、⼼理学等相关知识,完成适宜不同⼈群的较完善的园区科普教育⽅案。

2园区概况与科普教育⽅案设计2.1园区概况调查显⽰该园区所在地属于太⾏⼭脉,最⾼峰海拔400m。

位于暖温带半湿地区,属⼤陆性季风⽓候特征,年平均⽓温13.2℃,年均降⾬量514.4mm。

园区规划⼭下⾯积约366668.5m2,⼭上⾯积约166667.5m2。

种养植规划如下:⼭上种植酸枣树、⼭楂树、柿⼦树、花椒树等;⼭下种植牧草、野菜、蔬菜⼤棚、粮⾷作物等;园区防护林由梧桐、杨树等构成;畜禽养殖园主要养殖猪、⽜、⽺、驴、蛋鸡等。

在整个园区中,蚯蚓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主导者,其可以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转化为⾃⾝蛋⽩和蚯蚓粪,巧妙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蚯蚓为核⼼,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为⽣态链条,遵循减量化、再利⽤、再循环的原则[4],有效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基本实现园区物质循环。

2.2园区科普教育价值挖掘整理园区种养物种的驯化史、⽣物学特性、种养管理要点、⽤途、相似物种地区分布等知识,通过制作解说牌、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展⽰牌、科普宣传栏、导游解说等,结合实物向参观者进⾏系统的科普教育宣讲,介绍循环农业的定义、循环农业前景,让参观者了解农业中的动植物、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技术等。

例如在畜禽养殖园可以参观了解不同⽣长阶段动物的⾏为与管理要点;在果园内可以向参观者讲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护技术,到⾦秋时节还可组织参观者进⾏采摘;在⼤棚种植园向参观者介绍⽩⾊农业、⽴体种植、⽆⼟栽培等技术。

园区后期还将设⽴DIY园和农业科普中⼼,如DIY园可以传授⽤⼭上柳条或荆条编织盛物筐、篓的技术,或者让城市参观者有机会承租园中⼩块⼟地进⾏种养管理实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种植一直是我国农业收入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篇一农作物施肥技术要点[摘要]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的施肥技术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对农作物施肥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施肥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本文主要对施肥工作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多个方面对农作物施肥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综合的阐述,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作物施肥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6-01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作物进行有效地施肥管理,帮助其健康的成长。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合理地施肥技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这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研究,改变农作物施肥的技术,从而全面保证施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农作物施肥误区1.烧伤或者腐烂根部有些农民在施肥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在施肥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施肥,对于农作物根部造成了严重烧伤,特别是对于一些蔬菜类的作物,在进行根部施肥过程中由于对用量的掌握不好,认为多施肥有利于植株的生长,殊不知这样过量的使用会严重烧伤了植物的根系,甚至造成了腐烂的现象。

2.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作物农作物施肥过程中,过量的生物有机复合肥和具有较高含量的氯化铵在混合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当这些有毒害的气体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就会对农作物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的生长。

3.造成作物生理干旱或者引发病虫害农户在施肥过程中,对于肥料浓度大小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在施肥或者喷洒过程中,落到植物的叶面上。

如果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施肥的浓度过大,会造成蔬菜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从而导致蔬菜的生理干旱现象。

菜叶受到肥料灼伤之后,会严重影响到蔬菜的正常生长。

而其他粮食作物,如果肥料含量过多,导致根部影响过剩,很容易滋生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情况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农作物疯长和减产。

二、正确的施肥技术要点分析1.根据茬口进行施肥采用这种施肥方式进行施肥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前茬肥,但是目前,农民在施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忽略这一方面的施肥,在施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茬口进行施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肥料的效用。

在茬口进行施肥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硬茬、软茬、冷茬和热茬等几种情况,硬茬在施肥时需要考虑的作物主要是高粱、玉米等作物的茬口。

这几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求土壤相对比较紧密,因此,应该使用富含有机质的肥料。

而针对软茬的作物,施肥过程中则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作物生长的环境是属于比较湿润的软土还是干燥的软土,对于软茬施肥应该保证土壤处于一个湿润的环境当中,在施肥过程中由于土壤中氮元素比较多,因此主要应该重点补充磷肥和钾肥。

冷茬施肥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是蔬菜作物还是经济作物,这类作物的收获季节一般都比较晚,施肥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添加一些马粪或者养肥等热性的肥料。

热茬口施肥时,需要注意的是种植的农作物是马铃薯还是小麦,这类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短,收获的季节都比较早,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使用那些含水分比较高的冷性肥料,如牛粪或者猪粪等。

2.根据土壤差别进行施肥在施肥过程中根据土壤的不同类型,其对肥料的使用能力和保存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施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沙质土壤其保肥的能力就比较差,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注意一次施肥的量不需要太大,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根据其不同的需求量进行多次的施肥。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肥料的流失。

而针对土质的湿度、粘性以及土壤的酸碱程度应该主要以基肥为主,在农作物施肥过程中,应该注意苗期施肥和追肥,这样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产量。

3.根据肥料的性质进行施肥目前,在肥料市场中,肥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差异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区别对待。

首先,在施肥过程中,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的肥料如熟石灰或者草木灰在一起使用,否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造成养分流失;其次,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挥发的肥料,如碳铵、硝铵以及硫酸铵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覆盖土壤,保证养分不过多的流失。

此外,在使用尿素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的天气情况,遇到阴雨天气不适合使用尿素,同时在灌溉期间也不适合使用尿素。

对于移动性较小的磷肥,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作为基肥或者施加到作物的根部。

结语总之,合理的农作物施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保证作物的产量。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对施肥技术进行创新和总结,对于不同类型的肥料进行区别对待,只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了农作物的各项施肥技术之后,才能保证施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终提高作物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1]郑小龙,吴家森,陈裴裴,姜培坤,吴建军,徐建明. 生物质炭与不同肥料配施对水稻田面水养分流失风险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1)[2]张清元,颜海平,胡纯志. 南方农作物施肥技术研究建议文[J].中国农业信息. 2013(05)[3]王晓,郦汇源,庞宗强,李苗,李文. 沛沿河流域土壤肥料释放的降雨模拟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5)[4]王晓,张永玲,曹晓兵,郦汇源,李文. 沛沿河流域土壤施肥后氮、磷释放规律的模拟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08)[5]庞宗强,王晓,李苗,李兆辉,韩宝平,王琦. 施用不同化肥后土壤氮磷释放模拟试验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6]庞宗强,王晓,李苗,韩宝平. 徐州市沛沿河流域土壤保肥能力的实验研究[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篇二浅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栽培技术引言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光照。

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

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

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

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

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

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

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

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

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

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

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

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