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名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 Initial Exploration中餐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广泛的饮食文化之一,不少中国菜品在国际上也备受欢迎。

然而,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中式菜单上的菜名常常感到陌生和晦涩,这也是跨文化沟通的一个重要障碍。

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了一些常见的中国菜名的英译方式,以期帮助英语母语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美食。

Chinese cuisin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popular culinary cultures in the world, and many Chinese dishes are also well-loved internationally. However, for English speakers, the names on a Chinese menu can often feel unfamiliar and obscure,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barrier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common way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into English, in order to help English speak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Chinese food.一、音译法音译法是指直接将汉字的发音翻译成英语。

这种翻译方法常见于对菜名的最初翻译或非正式场合的使用。

例如:1. 麻婆豆腐(mápó dòufu) -> Mapo Tofu2. 红烧肉(hóngshāoròu) -> Hongshao Roast Pork3. 宫保鸡丁(gōngbǎo jīdīng) -> Gongbao diced chicken4. 精美点心(jīngměi diǎnxīn) -> Jingmei Dim Sum然而,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和音节的变化,音译翻译可能会出现发音不清晰或难以理解的情况。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作者: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3年第08期摘要:隨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深入,中华美食以其色香味形俱全而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

然而中餐菜名英译并没有受到重视,许多饭店餐馆没有英译菜单或者很多菜单的翻译有误。

这导致中餐菜单及其背后的饮食文化无法尽显于菜单之上。

本文归纳总结了中餐菜名英译存在的问题、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以广西的特色菜为例进行翻译实践,以期更好地传播广西特色饮食文化。

关键词:广西特色菜;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邓周林(1983-),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和英语教学。

一、引言“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饮食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

然而中国饮食丰富多样,普遍认为中国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风味各异,做法不同。

中餐烹饪、调味方法、刀法多样。

西餐的烹饪方法与食材和中餐有很大的差别,在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大部分菜名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有些菜名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比如“金玉满堂”“凤凰投林”“夫妻肺片”“东坡肉”,如何翻译这些菜名才能既让外国食客了解食材,又保留中国文化值得我们研究。

翻译好中餐菜名对弘扬和传播博大精深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中餐菜单翻译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逐渐加深,更多的国际友人喜欢了解和愿意接触中国美食,因此翻译好中餐菜单十分重要。

当前许多中餐菜单的英译还存在很多问题。

不适合的翻译会导致外国友人误会和不理解菜单意思。

(一)饮食文化差异对菜单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餐菜单翻译存在一定难度。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差异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不同。

中国人重视一日三餐,讲究色、香、味俱全,在菜品制作的过程中更是把原材料发挥到了极致,例如,把胡萝卜雕刻成玫瑰花等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当成菜盘的装饰品,看起来赏心悦目。

鸡蛋可以做成煎蛋、水煮蛋、炒蛋、荷包蛋等各式美食。

我们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饮食思想,将吃和养生结合起来,巧妙将药材加入食物中。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中国菜是世界闻名的美食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技巧。

在中国菜的菜品中,有许多有趣的名字,这些名字有时难以准确地翻译成英文。

下面是对一些中国菜名进行的初步英译。

一、有名的中国菜名:1.宫保鸡丁(Gong Bao Chicken):宫保鸡丁是一道以鸡肉、花生和辣椒为主要材料的川菜。

它被誉为中国最有名的菜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口味和香气,已经成为了国外中餐馆的一道招牌菜。

2.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是一道以豆腐和豆瓣酱为主要材料的川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麻辣味道和特殊的豆瓣酱香味。

3.北京烤鸭(Peking Duck):北京烤鸭是中国最有名的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烤鸭的皮酥脆,肉质鲜嫩,是中国传统的佳肴之一。

1.麻辣香锅(Spicy Hot Pot):麻辣香锅是一道由各种食材烹制而成的川菜,它的特点是辣味十足,香气扑鼻。

它的烹制方法类似于火锅,但是更加辣和香。

2.回锅肉(Twice Cooked Pork):回锅肉是一道以猪肉为主要食材的川菜,它是通过先水煮再切片再重新煮熟而制成的。

这道菜的特点是肉质鲜嫩多汁,味道鲜美。

3.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in Fish Sauce):鱼香肉丝是一道以猪肉丝为主要材料的川菜,它的特点是味道鲜美、口感酸辣。

尽管名字中有“鱼香”,但其并不含鱼或鱼酱。

4.宫廷豆腐(Imperial Tofu):宫廷豆腐是一道以豆腐为主要材料的菜品,它是清晨煮制而成,传统上是为了给宫廷提供更多的蛋白质。

它通常被切成小块,再煮熟后配以不同的调料。

5.老干妈炒饭(Lao Gan Ma Fried Rice):老干妈炒饭是一道以炒饭为主要食材的四川菜。

它的特点是辣味十足,加入了老干妈辣椒酱,给炒饭增添了独特的香味。

三、结论在初步英译中国菜名时,我们发现有些菜名的翻译会比较容易,因为它们已经在国外范围内很有名了(如宫保鸡丁和北京烤鸭);而对于一些其他的菜名,可能需要更加具体的了解才能翻译得准确。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摘要:中国菜名在国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特色,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其英文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对中国菜名的分类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菜名的英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菜名,英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中国菜以其丰富的烹饪技艺和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国菜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译经常面临着一些困难。

中国菜名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菜名的准确传达至关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人们除了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外,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在中国菜名翻译中,也需要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策略选择。

1. 文化差异对菜名翻译的影响中国菜名源于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菜名与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这些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著名的菜肴“麻婆豆腐”,直译为“Spicy Bean Curd”,无法传达麻辣的特点和其中蕴藏的故事,因此在英文菜单中可以选择更为生动的译名“Pockmarked Old Woman's Tofu”。

2. 菜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菜名的翻译中,常见的策略有直译、意译和组词等。

对于不同的菜名,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例如,对于以食材或烹调方法命名的菜品,可以选择直译的方式,如“酸辣汤”翻译为“Hot and Sour Soup”;对于带有文化背景的菜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如“宫保鸡丁”翻译为“Kung Pao Chicken”;对于较长的菜名,可以考虑使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翻译,如“蚝油生菜”翻译为“Lettuce with Oyster Sauce”。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肴种类繁多,包括宫廷御膳菜、地方特色名菜、民间小吃等。

中国菜以烹调技艺独特、风味多样、饮食习惯与养生概念相结合而著称于世。

以下是一些中国菜名的英译:
1.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经典中式美食,以鸡丁、花生、干辣椒为主要材料,口味鲜辣。

2. 东坡肉:Dongpo Pork
由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创,选用优质猪肉,以糖、酱油等佐料慢火烹制,味道醇香。

3. 麻婆豆腐:Mapo Tofu
四川地方名菜,以豆腐、牛肉末、辣椒粉为主要原料,麻辣味浓郁。

4.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Pork Ribs
特色小吃,以猪排骨、醋、糖、番茄酱等为主要材料,口感香甜。

5. 龙虾:Lobster
富贵菜品,口感柔嫩鲜美,以鲜美肉质为主要特点。

6. 北京烤鸭:Peking Duck
中国四大名菜之一,采用选质肥美的北京肥鸭,以低温慢烤出鸭皮酥脆,肉质鲜美。

7. 水煮鱼:Fish Slices in Hot Sauce
四川川菜特色名菜,以鱼片、豆芽、豆皮等为主料,配以大量的辣椒和麻辣豆瓣酱。

9. 馄饨:Wonton
中国传统面食,通常是用馅料包裹在薄薄的面皮里,再煮或炸而成。

10. 糯米藕:Lotus Root with Glutinous Rice
传统名点,由将糯米浸泡至发软后填入切好的莲藕中,之后放入锅里煮制而成,口感软糯,甜香可口。

《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

《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

《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
在翻译中文菜名成英文时,可以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式。

直译
是指将中文菜名直接翻译成英文,如“鱼香肉丝”翻译为“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意译则是根据菜品的特点
和口感进行翻译,如“宫保鸡丁”翻译为“Kung Pao Chicken”。

在选择翻译方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菜品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确保翻译准确、贴切。

另外,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口味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时候需要对
菜名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迎合英文读者的口味和习惯。

比如,将“红烧肉”翻译成“Braised Pork Belly”,更能够让英文
读者直观地了解菜品的烹饪方式和口味特点。

总的来说,翻译中文菜名成英文需要综合考虑文化、语言、口
味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翻译准确、地道、贴切。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
中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讨论稿中找到更多共识和创新点,为中文菜名
的英文翻译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中国菜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它既反映了中国菜肴的特点和风味,也彰显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伴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菜名的英译也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

本文将对中国菜名英译进行初步探讨,从音译、意译、即实即译和融合译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音译是最常见的一种菜名英译方式,它直接将中文菜名音译为英文,例如“北京烤鸭”译为“Peking Roast Duck”,“广东糖醋鱼”译为“Guangdong Sweet and Sour Fish”。

这种译法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因为它能够准确地传递菜品的基本信息,同时保留了中文菜名的独特性和风味。

音译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中国菜名中包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音译时很难完全传达出来,例如“宫保鸡丁”译为“Kung Pao Chicken”,虽然译名准确,但无法表现出菜品的鲜香和辣味。

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菜名英译方式,它通过将中文菜名的意思翻译为英文来传达菜品的特点和风味,例如“麻婆豆腐”译为“Spicy Tofu”,“宫庭豆腐”译为“Imperial Tofu”。

这种译法相对于音译更注重菜品的味道和特色,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菜品的风味特点,使外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意译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同一道菜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烹饪方式,导致意译结果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即实即译是一种将中文菜名直接翻译为英文的方式,无需进行任何的译文加工和调整,例如“鱼香肉丝”译为“Fish flavored shredded pork”,“宫保虾球”译为“Kung Pao Shrimp”。

这种译法简单直接,能够准确传递菜品的名称和主要食材,但缺乏译名的创新性和想象力,使得译文显得平淡和普通。

中国菜名英译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它既需要准确地传递菜品的名称和特点,又需要兼顾文化内涵和饮食习惯。

在进行菜名英译时,应该根据菜品的特点和风味,选择适合的译名方式,避免机械地套用一种译法。

中餐菜名翻译研究综述

中餐菜名翻译研究综述

中餐菜名翻译研究综述摘要:中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菜名翻译对于推广中华美食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中餐菜名翻译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中餐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然而,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中餐菜名的翻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餐菜名翻译的策略、效果及未来研究方向。

翻译策略:中餐菜名翻译的主要策略包括音译、意译和结合文化内涵的翻译。

1、音译:采用拼音或其他方式直接将中文菜名发音转化为目标语言。

例如,“麻婆豆腐”(Mǎpó Dòufu)。

这种策略简单直观,但有时难以传达菜肴的真实含义。

2、意译:根据菜肴的原料、烹饪方法和口感等特点,用目标语言重新命名。

例如,“红烧肉”(Braised Pork Belly)。

这种策略能够准确传达菜肴的特点,但可能忽略中餐文化的独特性。

3、结合文化内涵的翻译:在音译或意译的基础上,结合中餐文化内涵进行翻译。

例如,“龙井虾仁”(Longjing Shrimp Meat)。

这种策略能够更好地保留中餐文化的特点,但要求译者对中餐和文化有深入了解。

翻译效果:中餐菜名翻译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和餐饮业实际应用两方面。

1、文化传播方面:中餐菜名翻译是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恰当的翻译策略能够保留中餐菜名的原始含义,同时传达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价值观。

反之,不准确的翻译可能导致文化误解和信息传递失败。

2、餐饮业实际应用价值:中餐菜名翻译在餐饮业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菜名的翻译应符合目标市场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以吸引更多顾客。

同时,准确的菜名翻译有助于顾客更好地了解和选择菜品,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存在的问题:当前中餐菜名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翻译不准确、缺乏标准化和译者能力不足等。

1、翻译不准确:部分中餐菜名翻译无法准确传达菜肴的真实含义,甚至存在误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摘要】中国菜肴名称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对外传播中的英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之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

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菜名;跨文化交际英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应在GDP 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但在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国家的出口创汇过程中却没有能真正体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除了必要的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外,归根结底在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菜名推广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译者缺乏对异域的海外市场及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加之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没有得到译者完全的关照,最终导致菜名的翻译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餐饮企业的海外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所坚持的理念和传播的概念是否能为异国受众喜闻乐见,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如何去用地道的目标语语言来传递菜肴的信息和那种异国的文化情调。

所以,研究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规范译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一)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人们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西方社会文化必然与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基础构成的中国社会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诸如社会价值观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人类的文化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既要照顾到本国文化的传播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要学会尊重译语受众的文化心理、历史选择和宗教信仰。

任何强行将自己认为美味的民族的菜肴硬译入译语民族中去的行为,那都无异于一个文化强盗的行径。

最终必然遭受到所有译语受众的抵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无效,甚至有时还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菜肴的命名形式上,而且在饮食观念、“吃”的文化内涵、原料选择、烹饪方法和餐单制作方式上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要准确把握中西方的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就必须做深入地了解和调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中国菜肴名称英译名的最佳近似性。

1、饮食观念的差异西餐强调食物的营养性,不过分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在西餐的菜肴制作过程中注重菜肴原料本身营养成分的保全,相对于讲究感官刺激的中国餐饮而言,西餐属于一种理性餐饮。

而“感性”的中国餐饮对菜肴的美味及美型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中餐为了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俱全的外形美感和口感,菜肴制作中通过添加各种佐料和调味剂来提升菜品色泽,甚至不惜破坏食物的原色原味和原料本身的营养成分。

2、社会文化内涵差异中国饮食文化中,“吃”被中国人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深刻的反映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世界的社会意义。

在中国,“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交际功能上,而且被附加上了一层社会文化功能。

例如,“饭碗”(职业)、“咀嚼”(思考)、“吃醋”(羡慕嫉妒恨)、“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接风洗尘”(对客人到来的欢迎宴请)、“饯行”(送别客人的宴请)、“喝西北风”(没钱吃饭时),等等。

有些食品在中国特殊节日里的食用,往往被赋予对吉祥如意等美好祝愿和渴求,从而使食物具备了反映民族心理的社会功能。

如,元宵节吃汤圆(又称“元宵”,喜庆、和美)、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合家团圆)、重阳节喝菊花酒(祛灾祈福求吉祥)、腊八节喝腊八粥(岁岁平安),春节的时候,北方人时兴包饺子吃饺子(招财进宝),南方则时兴打年糕吃年糕(年年高升),另外南北在春节的餐桌上都要有鱼(年年有余),等等。

尽管西方人也像中国人一样,有在特殊节日里食用某些食品或菜肴的习惯,如圣诞节吃火鸡,复活节吃彩蛋和感恩节吃南瓜派等的习俗。

同样,“吃”在东西方来看,都被看作是感情联络的一种方式。

但“吃”对西方人而言,更多的时候是被看做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是维持生命的必然结果,所以就少了中国菜肴名称中的那些文化元素。

3、原料结构和种类的差异中、西方饮食在菜肴取材和用料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中国菜肴取材宽泛,无以不致其极,基本上无所忌讳;西方菜肴的取材存在诸多忌讳,有人文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因素。

两者取材的差异性导致跨文化交际下中国菜肴名称外译时的诸多难题,也必然要求经营者和译者共同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变通之法,譬如,如何使用某些西方忌讳食材的替代品、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等,以最大限度地向世界推介中国餐饮文化。

4、菜肴名称命名特征的差异东西方的人们在语言风格特征、逻辑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要比东方人更加直截了当,东方人说话讲究艺术,注重画外音,所以西方菜肴命名中使用的词汇要比中国菜肴名称的用语更加朴实,简洁明了,信息的传达往往直奔菜肴的主题:材料和烹调方法。

如 Roasted Chicken(烧鸡)、Grilled Shrimp(烤虾)、Onion Soup French Style(法式洋葱汤)、Mashed Potato Soup (土豆羹)等。

中国菜肴名称的语言风格特征,对比英语菜名的语言风格特征,相对来说就要复杂多了。

中国的菜肴名称讲究音韵之美和意象美,用名简约,乃浓缩的语言形式,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二、中国菜名英译现状及译名规范的必要性中国餐饮对外传播中的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译名使用的混乱无序,翻译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翻译方法和专名使用原则。

不同理论水平、不同实践经验以及对翻译目的把握不同的译者对菜名的译法就不同,如此,必然造成译名的泛滥。

(一)译名使用的无序性,一菜多译。

(二)生硬直译性。

有些译者根本就不考证菜肴的内容,采取想当然地字字对译,如将“红烧狮子头”不加考证地理解为“烧红了的狮子脑袋”,从而将其译为“Red-burned Lion’s Head”,其实此时的“狮子头”指的是蓬松的“肉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狮子头”。

规范的菜肴译名有助于中国餐饮品牌的树立和推广。

中国菜名的翻译乱象极不利于中华餐饮的对外传播,严重制约中国餐饮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壮大。

所以,中国菜肴的跨文化交流中亟需译名的统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译名中的文化亏损与意象错位。

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通常是将原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通过原语语符向译语语符的转换而进行传递的。

很多菜名英译缺乏文化性和社会性。

三、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策略根据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 Larry A.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 对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人们惯性思维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的概括和论述,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具有某些共同点的人相处,所以,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尽量寻求两个群体之间交流中的某些共性。

(一)写意型菜名英译策略写意型的中式菜名之所以趣味盎然,就在于菜名的典雅以及菜名中所包含的大量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等文化信息和修辞手段,从而使得菜名富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译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菜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勾起译语读者的好奇心理,但是,过多的尚未被译名受众接受的音译词出现在菜名翻译中而又不加以任何备注或说明,像“Lvdagunr(驴打滚儿)”、“Aiwowo(艾窝窝)”、“Long Kudo(龙虎斗)”等,只会令译语受众困惑而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对中国菜肴及菜肴名称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做进一步地了解,甚至还会产生抗拒和畏缩的心理。

在此情况下,应该根据译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直接采取写实性的意译手法来代替其音译译名,将上述菜肴翻译给译语读者,以达到菜名翻译“传递菜肴信息”的基本目标,令他们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道什么菜,了解到菜肴的一个基本信息。

在音译产生信息缺损的时候,“驴打滚儿”也就可以类似写实性地释译为“Glutinous Rice Rolls w/ Sweet Bean Flour”,把“艾窝窝”释译为“Steamed Rice Cakes w/ Sweet Stuffing”,“龙虎斗”解释译作“Stewed Captive Snake,Wild Cat & Chicken”。

因此,写意型菜名可采用“音译+释译”法。

如“蚂蚁上树”,先直接音译成“Mayi Shangshu”,然后写实性地意译出菜肴的具体信息,即:“MayiShangshu--Saute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二)写实型菜名英译策略写实型菜名着重突出菜肴的原料、烹饪方式及菜肴的风味特征等的描述,少了写意型菜名的寓意等文化意象的蕴含,表达直白,平铺直叙,不会造成受众任何意义理解上的模糊和抽象。

中国写实型菜名的英译虽然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依序直译手法,如 Stir-fried Beef Shreds(爆炒牛肉丝)、Simmered Lamb in Brown Sauce(红焖羊肉)、Baked Mandarin Fish(烤桂花鱼)等,但译名语序的排列必须符合英语菜名的顺序排列,而不能死守汉语菜名中用语的易序排列方式。

如“豆瓣牛肉”、“豆腐焖鲶鱼”、“杏仁鸡丁”、“清蒸桂鱼”、“鸡汤面”等的翻译就必须符合英语菜名突出主料的特征,进行易序翻译为“Beef in Chili Bean Sauce”、“ Catfish Stewed with Bean Curds”、“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Mandarin Steamed with Seasonings”、“Noodles in Chicken Broth”。

无论是顺译还是变译,在中国菜肴名称英译中,根据适应论中的受众接受心理说,译名始终不能离开菜肴的原料。

西方菜名多以菜肴主料开头,因此写实型菜名可采用菜肴主料开头的直译法。

故而在上述易序排列方式翻译的菜肴译名中采用了菜肴主料开头的译法以突出菜肴主料。

(三)复合型菜名英译策略这里所说的复合型菜名,主要是指菜名中除了菜肴的主体(主料)的出现,还包含着对菜肴配料、烹调方式、形状和质地等进行的比喻、借喻、夸张等修饰性喻体词。

针对不同修辞方法的菜肴名称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译名结构。

譬如说,比喻型菜肴名称的翻译就不妨直接使用““主料+本体”的模式,必要时可以译出该菜肴的烹调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